堅守平凡崗位的議論文
① 奉獻的議論文800字
無私奉獻是人類最純潔、最崇高的道德品質。她像冰山雪蓮,潔白無瑕;她像滿山杜鵑,情暖人間。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無私奉獻的燦爛光輝,最感人的是無私奉獻的傑出人物。屈原、司馬遷、杜甫、孫中山等,他們之所以耀眼、感人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無私地奉獻給了社會、國家和人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詩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作了一個形象的詮釋。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無私奉獻的境界呢?
無私奉獻,要確立自己的遠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也就是那種對人類和社會有較大意義的奮斗目標。人的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比只貪圖享受的物質需要更具有驅動力。
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會登上一個新階梯。」
無私奉獻,要堅持埋頭苦乾的務實態度。如果說「無私奉獻」是我們思想修養追求的彼岸,那麼「埋頭苦幹」則是抵達這一彼岸的橋梁。因為無私奉獻不是憑口頭怎麼說,而是要看行動怎麼做。就是說,無私奉獻不僅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還要表現為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作為教師,就應為培養國家更多的創新型人才默默耕耘;作為工人,就應為國家和人民多生產合格的產品;作為農民,就應為國家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作為軍人,就應為國家和人民堅守邊疆、保家衛國;作為科學家,就應為國家和人民發明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作為學生,就應該努力學習成為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
讓我們吸吮中華民族的精神營養,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無私奉獻的人。
第二篇:談談無私奉獻
2013年4月22日下午,一位名叫汪策的女志願者在向地震災區運送救災物資時,在蘆山縣境內被墜石砸中,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汪策生前是貴州某葯業公司在川攀西片區經理。地震發生後,她主動請纓運送葯品支援災區,遭遇不測。4月28日原本是她33歲的生日,如今,生命的年輪停止轉動,永遠定格在32歲。(新京報)
作為一名普通的志願者,為了災區的人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今天我們講奉獻,並不是講付出勞動不要報酬,而是講一種精神,一種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奉獻就是不論從事任何職業,從業人員的目的不是為個人、家庭,也不是為了名和利,而是為了有益於他人,為了有益於國家和社會,更多的意味著對自身利益一種自覺的舍棄。所謂奉獻應具備視別人的痛為自己的痛,視國家的難為自己的難,視世界的苦為自己的苦的大愛精神,同時還應做到先人後己,先公後私。
要具備高尚的奉獻精神,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一要立足本職,盡職盡責。從「盡職」到「奉獻」還有一個不斷升華的過程,但也一道人們走向無私奉獻的「起點」。偉大出於平凡,盡職盡責看似簡單,要做好卻很難。二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要堅持義利統一,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三要正確處理奉獻與獲得的關系。我們要堅持獲得來自奉獻,奉獻是獲得的前提。正如徐虎所說「你不奉獻,我不奉獻,誰來奉獻?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誰索取?」四要關心社會公益事業,為社會公益事業貢獻一份力量。無論我們所做的事是大是小,只要有益於國家、有益於黨的事業、有益於人民,就是一種奉獻。奉獻也是我們人生價值的具體體現。
我們在當前現實生活中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廣大黨員幹部和積極分子都能夠盡職盡責,顧全大局,正確處理好個人、集體與國家的關系,在積極維護國家、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和實現個人的正當利益。相信只要我們人人都奉獻一點點,世界會變成美好人間。
② 作文「發揚勞動精神,逐夢新時代」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種先進的精神,這種精神源於我們身邊每一個身份普內通、崗位平凡、業績容突出的勞動者,這種精神成為了推動社會前進的源動力,引領著無數人戰勝苦難、不懈創新、勤勉開拓。這種精神稱之為勞模精神。作為備受爭議卻是敢想敢乾的80後,我們在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創造價值的同時,要懂得用勞模精神指引前進的方向,要學習勞模,做服務社會的先鋒。
③ 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的人的議論文事例
李素麗,女,1962年出生,中共黨員,公交「李素麗服務熱線」負責人。曾任北京市公交總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運營分公司21路公共汽車售票員。她自1981年參加工作後,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真誠、熱情地為乘客服務,被譽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導,病人的護士,群眾的貼心人」。她認真學習英語、啞語,並努力鑽研心理學、語言學,利用業余時間走訪、熟悉不同地理環境,潛心研究各種乘客心理和要求,有針對性地為不同乘客提供滿意周到的服務。她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葉欣,抗擊非典英雄模範,原是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是該院護士長中最年輕的,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她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03春節前後,一種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開始在廣州一些地區流行。2月上旬剛過,廣東省中醫院二沙急診科就開始收治確診或疑為「非典」的病人,最多時一天5人。面對增加了兩倍的工作量,葉欣周密籌劃、冷靜部署,重新調班時,安排了加強班。隨著「非典」患者的急劇增多,廣東省中醫院當機立斷,緊急抽調二沙分院急診科部分護士增援位於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診科護士力量出現了明顯的不足。葉欣身先士卒。極度疲倦的葉欣開始出現發熱症狀,後確診染上了非典型肺炎。為了救治葉欣,醫院在最短時間內成立了治療小組。葉欣的病情幾乎牽動了所有人的心。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委託蔡東士秘書長慰問她和家屬;雷於藍副省長也在省政府副秘書長黃業斌、省衛生廳廳長黃慶道的陪同下,親自到醫院了解治療情況。省衛生廳、省中醫葯管理局、廣州中醫葯大學的領導也為搶救葉欣提供了技術、物質、器械的支持。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葉欣最後所搶救的、也是傳染給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後不到一個星期,葉欣永遠離開了她所熱愛的崗位、戰友和親人,那年,她才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