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卿的職責

卿的職責

發布時間: 2020-12-01 17:16:19

A. 秦漢時期的九卿的主要職責大致分為

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同時執金吾,大長秋,將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與九卿相同,因此把他們和九卿統稱為諸卿。京北尹,右扶風,左馮翊是三輔即京師地區的地方行政長官,有資格參加朝議,具有高與一般郡國長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於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為奉常,漢朝景帝時改名為太常。掌宗廟事,一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屬官主要有太史,太樂,太祝,太宰,太卜,太醫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諸廟寢陵園,機構復雜,編制龐大。
太常機構的官吏,俸祿,印件及其掌職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職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宗廟禮儀。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銅印黑綬,掌凡祭祀及行禮之事,總署曹事,典諸陵邑。
贊饗,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贊天子。
禮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職無印,是太常禮儀顧問。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政事。
均都長丞, 主山陵上槁輸入。
都水長丞, 主宗廟陵園治水堤。
曲台署長,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屬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天時,星歷。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輔佐太史令。
侍詔,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歷,龜卜,請雨事。
治歷, 主歷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歷史上國家祭祀,喪娶事。
大典星, 掌星歷。
望氣佐, 主望氣。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明堂。
靈台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靈台。
靈台侍詔, 分掌星,日,天象,鍾律之事。
太樂屬官:
太樂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之事。
太樂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太樂令助手。
員吏, 秩俸百石, 太樂丞手下的具體辦事者。
樂人八佾舞, 凡祭祀時為之樂舞。
太祝屬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讀祝詞及迎送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祝小神事。
員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協助令,丞。
祝人, 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廚。
太宰屬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陳饌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明堂饌具。
員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體辦事者。
宰人, 主廚。
屠者, 主屠牲。
衛士, 主警衛。
太卜屬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國有大事時主卜問。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助佐太卜令。
員吏, 具體辦事者。
太醫屬官:
太醫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葯。
太醫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葯。
太醫 掌醫葯。
諸宗廟寢屬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守宗廟,掌案行掃除。
食監,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食官令號。
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令守廟。
校長,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主宗廟寢兵戎盜賊事。
監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食監助手。
中黃門, 食監助手。
寢陵園食官屬官:
廟郎, 主宗廟。
寢郎, 主守寢。
園郎, 主守園。
員吏,
衛士, 主諸廟陵園警衛。
博士屬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國有疑問,掌承問對。
博士弟子,
歌吹諸生。

2,光祿勛
光祿勛,由秦郎中令演化而來,主管宮廷內的警衛事務,但是實際的權力不止於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這里,同時這里又是候補官員集中訓練的地方。
光祿勛官吏:
光祿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光祿丞, 秩俸千石,
車郎將, 秩俸比千石,
戶郎將, 秩俸比千石,
騎郎將,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將統稱郎中三將,主宿衛護從。
做中郎將,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將,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將統稱中郎將,主宿衛護從。
虎賁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將統稱為虎賁羽林,主宿衛護從。
光祿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諫議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問應對,為皇帝謀事。
議郎, 秩俸六百石, 為皇帝謀事。
僕射, 秩俸比千石, 主賓贊受事。
謁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賓贊受事。
常侍謁者, 秩俸六百石, 主賓贊受事。
給事謁者, 秩俸四百石, 主賓贊受事。
主事,
員吏,
掾。

3,衛尉
衛尉,秦時官名,西漢景帝初更名為中大夫令,有元年復為衛尉。
衛尉職掌宮門衛屯兵,是一個武職,是皇帝的禁衛司令,西漢兵制在京師有南北兩軍,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官門內屯兵。
衛尉官吏:
衛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銀印青綬。
衛尉丞, 秩俸千石, 衛尉卿助手。
公車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馬門,夜繳宮中。
南宮衛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宮衛士丞,
南宮衛士員吏,
南宮衛士,
北宮衛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宮衛士丞,
北宮衛士員吏,
北宮衛士,
衛尉員吏,
衛尉衛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劍戟,繳巡宮。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宮殿掖門司馬,秩俸比千石。

4,太僕
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及牲畜事務。
太僕官吏:
太僕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掌車馬,天子每出,負責安排前後的禮儀隊伍。
太僕丞,
太廄令,
太廄丞,
太廄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馬令,
家馬丞,
家馬尉;
邊郡六牧師苑令,
邊郡六牧師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製作兵器,弓弩刀鎧。
考工左丞, 協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協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監獄以及審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廷尉丞,
廷尉左監,
廷尉右監,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鴻臚
大鴻臚,原稱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為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
大鴻臚分管邊區少數民族事務和諸王列侯朝聘事務。
大鴻臚官吏:
大鴻臚,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鴻臚文學,
大行治禮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譯,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務,皇帝,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親嫡庶等關系都由宗正來記錄。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員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農
大司農主管全國的賦稅錢財,是漢朝的中央政府財政部,凡國家財政開支,軍國的用度,諸如田租,口賦,鹽鐵專賣,均輸漕運,貨幣管理等都由大司農管理。
大司農官吏:
大司農,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大司農丞,秩俸千石, 掌財政收支的統計財會事。
大司農部丞, 共有是三人,負責十三州事務。
治粟都尉,
太倉令,
太倉丞;
均輸令,
均輸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內令,
都內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鹽市令,
鹽市丞;
郡國鹽鐵官,
常平倉官,
大司農史,
稻田使者,
郡國農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財錢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項事務以及山海池澤之稅。
少府機構官吏:
官名 俸祿 職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掌山河池澤之稅,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輔佐少府卿治事。
符節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節台,主符節事。
蘭台屬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領殿中蘭台,掌圖書秘籍,受公卿奏事,糾舉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辦事。
御史員,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書屬官:
尚書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納。
尚書僕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書,尚書令不在時,可代行時。
尚書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書僕射。
侍曹尚書,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書,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戶曹尚書, 主吏民上書事。
客曹尚書, 主外國四夷事。
三公尚書, 主斷獄事。
太醫令, 秩俸六百石, 掌諸醫。
協律都尉, 掌校正樂律。
供皇帝服御諸令丞屬官:
織室令, 主織。
東園匠令, 做陵內器物,有十六丞。
鉤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書待治, 尚書令的屬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寶金玉令, 主才珠寶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屬官有尚食,尚席,食監三丞。
湯官令, 主餅餌。
導官令, 主擇米。
若盧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協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輸令, 有四丞。
均輸丞, 協助均輸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輯濯令,
鍾官令, 主鑄錢。
技巧令,
六廄令, 掌天子六廄。
辯銅令, 主分辨銅之種類。
黃門令丞屬官:
黃門令,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中黃門,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黃門駙馬,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中謁者,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黃門署長,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B. 古代官位等級的上卿

.古代官位等級即古代官職,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專情況,也不盡屬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C. 九卿的主要職責分別是什麼

廷尉抄管刑獄司法,大鴻臚管外國事務,大司農管國家財務,三者都算是屬於全國行政性質的。其餘的,太常管宗廟禮樂及醫葯等,郎中令及衛尉管宮殿侍衛,太僕管皇帝出門的車馬,宗正管皇族事務,少府管山海池澤的稅務,而這些稅歸皇帝私家所有。這六者皆屬宮廷服務性質的。

D. 九卿都是哪些,具體職責是什麼

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

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E. 三公九卿的名稱,作用職能分別是什麼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職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議所制,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分別專為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屬,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九卿對丞相負責,按其職能,行使權利。九卿其實並不止此數,但按韋昭所說的「漢正卿九」,用秦時的官名分別為: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衛尉,負責皇宮守衛;太僕,負責皇帝車馬;少府,負責皇帝財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務;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F. 不同的九卿職務職責都有哪些

大鴻臚,原名典客,掌諸王列侯與內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饗、郊迎之禮儀與接專待地方諸郡上計屬諸吏;宗正掌序錄王國適庶等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郡國歲因計上宗室名籍;大司農掌勸課農桑;少府負責皇帝衣食起居,醫葯供奉,園林游興,器物製作等。

G. 秦朝諸卿及其職能是什麼

秦九卿為:奉來常、郎自中令、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負責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
夏朝時即設九卿,(《禮記》:「夏後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條談到建築宮室規模時說:「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注雲:「六卿三孤為九卿。」此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師、少傅、少保,合為「九卿」。
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H. 鴻臚寺卿的主要職能

代官署名,秦曰典客,漢改為大行令,武帝時又改名大鴻臚,主官為鴻臚寺卿。北齊置鴻臚寺,後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設,明清復置。《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後漢書.百官志二》:「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
編輯本段由來
鴻臚寺,明清兩代掌管朝會、筵席、祭祀贊相禮儀的機構。明初設侍儀司,洪武九年(1376)改設殿庭儀禮司,三十年(1397)定設鴻臚寺。正四品衙門。設卿1人,左、右少卿各1人。下設主簿廳,主簿1人,典收發文移。其屬,司儀、司賓二署,各署丞1人,嗚贊4人,序班50人。司儀署典陳設、引奏。司賓署典少數民族及外國朝貢使臣。嗚贊典贊禮儀。序班典侍班、齊班、糾儀及傳贊。清順治元年(1644)沿置。乾隆十四年(1749),以禮部滿尚書兼管理大臣。下設滿、漢卿2人,滿、漢少卿2人,嗚贊滿14人、漢2人,學習嗚贊4人,漢序班4人,學習序班8人,滿、漢主簿2人,筆帖式4人,經承6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度並入禮部。尋又分出。三十二年(1906)裁革,所屬事務歸並於禮部。
編輯本段詳述
《周官》:「大行人掌大賓客之禮。」秦官有典客,掌諸侯及歸義蠻夷。漢改為鴻臚。景帝中二年令: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國,大鴻臚奏謚、誄、策;列侯薨及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謚、誄策。中六年,改大鴻臚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又更名其屬官行人為大行令。秦時又有典屬國官,掌蠻夷降者,漢因之。成帝河平元年省之,並大鴻臚。後漢大鴻臚卿一人,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余職與漢同。凡皇子拜王,贊授印綬;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使吊之及拜王嗣。魏及晉初皆有之。自東晉至於宋、齊,有事則權置兼官,畢則省。梁初猶依宋、齊,無卿名。天監以光祿勁勛為光祿卿,大鴻臚為鴻臚卿,都水使者為太舟卿、三卿是為冬卿。鴻臚卿位視尚書左丞,掌導護贊拜,班第九。陳品第三。後魏大鴻臚卿第二品上;太和二十三年,降為第三品。北齊鴻臚寺卿一人,掌蕃客朝會,吉凶弔祭;統典客、典寺、司儀等署令,丞。後周司寇有蕃部中大夫,掌諸侯朝覲之敘;有賓部中大夫,掌大賓客之儀。隋初鴻臚寺」卿一人,正第三品,統典客,司儀、崇玄等三署。開皇三年省並太常,十二年復舊。煬帝降卿為從三品,皇朝依焉。龍朔二年改為同文正卿,咸亨元年復曰鴻臚。光宅元年改為司賓寺卿,神龍元年復舊。舊屬官有崇元署,開元二十五年,敕改隸宗正寺。)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後魏太和十五年,九卿各置少卿一人,第三品上;二十三年,降為正四品上。北齊因之。後周有小賓部下大夫一人。隋依北齊。煬帝加置少卿二人,降為從四品。皇朝武德中置一人,貞觀中加置二人。龍朔、咸亨、光宅、神龍並隨寺改復。)鴻臚卿之職,掌賓客及凶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以率其官屬,而供其職務;少卿為之貳。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辨其等位,以賓待之。凡二王之後及夷狄君長之子襲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詳其可否,以上尚書。若諸蕃大酋渠有封建禮命,則受冊而往其國。凡天下寺觀三網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為眾所推者補充,上尚書祠部。凡皇帝、皇太子為五服之親及大臣發哀臨吊,則贊相焉。凡詔葬大臣,一品則卿護其喪事;二品則少卿;三品,丞一人往,皆命司儀,以示禮制也。
職能
鴻臚寺卿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及國之凶儀、中都祠廟、道釋籍帳除附之禁令,可以說是古代的外交官。

I. 古代的九卿具體負責什麼

古代中國,“三公九卿”通常指地位很高的朝廷重臣。三公九卿的官職名稱,歷朝歷代也不盡相同,職責也會有些許

2、郎中令,負責宮殿事務,宮廷宿衛之職。郎中令權力很大,各類諫議官都歸郎中令管,諸如諫議大夫、中大夫、議郎等等。還有陪侍皇帝的各類郎官,如侍郎、中郎將等。另外,負責傳遞奏章的謁者,以及禁衛軍也都歸郎中令管。

3、衛尉,是把守皇宮諸門的宮城屯兵主官。把門的士兵跟宮廷內部的禁衛軍,不屬於同一個系統。

4、太僕,負責掌管皇家車馬,皇家司機班班長,兼皇家弼馬溫。

5、廷尉,負責司法的最高長官。廷尉同時還掌管有廷尉獄,專門關押有罪的大臣。

6、典客(漢代曾改名大鴻臚),外交事務長官,主要負責管理諸侯及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朝見,接待郡縣來訪等事務。

7、宗正,負責掌管皇族親屬、宗室的譜牒登記。皇族、宗室犯法,如果沒有交給外廷審理,則由宗正出面審理,以家規處罰。

8、治粟內史(漢代曾改名大司農),掌管穀物、金玉財物等稅收,以及儲存、支出的長官,相當於國庫大總管。另外,還負責京師及各郡的物價管理。

9、少府,掌管皇帝的私人財產,照顧皇帝日常生活的長官。少府負責專供皇室的稅收徵集,管理皇帝服飾、冠冕、飲食、醫葯、洗浴、起居等,還管轄宮中文書的呈送。宮內的宦官、宮女、樂人,以及普通太醫(非巫醫),也都歸少府管轄。

J. 三公九卿的職責

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夏朝時即設三公九卿(《禮記》:「夏後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通典·職官一》),也有的說三公為司馬、司空、司徒(《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 秦變周法,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荀悅曰:「秦本次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史記》「漢初,因秦置丞相,而弘為之,則丞相為三公矣。」),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又設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為丞相副手。 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 (3)御史大夫,執掌全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 三公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集權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以後享權重臣如張安世、史高、王鳳等人,都居大司馬大將軍之位。於是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成帝綏和元年(前8),採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律祿提高到與丞根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壽二年(前1)改丞相名為大司徒,和今文經所說的三公名稱完全一致。又將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師、太保置於三公之上,頭銜高而無實權。西漢未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如董賢、王莽均以此職而專擅朝政。新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 東漢初仍設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為千石之長史一人,又各置掾屬數十人。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曹。三公府當時簡稱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台。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更迭專權。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目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滅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犯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長統說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已」。 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買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後,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並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 九卿 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 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