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堅守國家戰爭怎麼玩的

堅守國家戰爭怎麼玩的

發布時間: 2020-12-01 13:57:10

❶ 世界戰爭史上哪座城市堅守時間最長

如果論時間長,就不用去考慮守城的意義了。
要塞的話,
東方,釣魚城堅守回36年,南宋都滅亡了,他還沒答有被攻破。
西方,法國聖米歇爾山,英法百年戰爭,119名法國騎士在裡面堅守了24年。
城市的話,由於不是主要用於軍事,所以一般不會很長。
襄陽守了6年。
特洛伊守了10年,傳說。
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守了20多年吧,好像,但實際上受到的攻擊並不多。

城市一般不是用於防禦的,人口又多,城防又弱,因此很少有城市能夠在持續不斷的攻城戰中倖存。戰斗往往在城外解決或者等待戰術支援。
一般守的久的都是一些軍事要塞或者天塹險地。
中國古代長時間守城戰的案例更少,因為本身要塞就少,通常只有封建制國家才修建堅固的要塞,例如日本和德國。鄭成功打台灣的時候,就無法攻克荷蘭人的城堡,最後還是德國人給他出的主意。
另外持續的攻城或者守城,在古代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是圍困,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給養,在前線原地不動的軍隊,最多在第一年能在當地收集給養。通常,根據戰力,援軍,給養來判斷,趨於被動的一方就會逃竄或者進攻了。
真正的守城市的戰斗是在二戰中吧,因為生產力和交通運輸發達了。列寧格勒吧,3年。

❷ 抗日時期革命戰斗的堅守

劉胡蘭,女,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現改名為劉胡蘭村)人,1932年10月8日誕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出生時父母給她起名「劉富蘭」,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一個掙扎在苦難與貧困線上的家庭對富裕生活的企盼與追求。然而,在那黑暗籠罩的年代,數不清的苛捐雜稅與勞役壓得這個家庭連氣都喘不過來。父親劉景謙,雖是種地的一把好手,但是在封建地主與富農的殘酷壓迫剝削下,加上連年的天災兵禍,雖使出了全身的力氣也難以支撐這日漸貧困的家。由於長期的清貧與勞累,生母王變卿身體虛弱多病,特別是生下其妹愛蘭之後,一病不起。劉胡蘭4歲時,生母就撒手人間,使劉胡蘭過早地失去母愛,倍加體嘗到了人生的不幸與苦難。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全面開赴抗日前線。文水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也組織了抗日游擊隊,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英勇斗爭。不久,八路軍來到文水,同人民一道抗戰,劉胡蘭和雲周西村人民一起歡迎子弟兵。

抗日的烽火燃遍了呂梁山麓,救亡浪潮席捲了汾河兩岸。1938年4月中共清(清源縣)、太(太原縣)、徐(徐溝縣)特委文水特別支部成立,文水縣抗日民主政府同時成立,年輕的共產黨員顧永田同志擔任了第一任縣長。5月,文水縣抗日游擊隊在離雲周西村25公里遠的大象鎮伏擊了日本侵略軍,戰斗結束後,劉胡蘭跟父親一起慰問游擊隊,祝賀新勝利。

顧永田是文水縣人民愛戴的好縣長,1938年,他來到雲周西村,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劉胡蘭認真聽了他的演講。這年秋天,雲周西村成立了抗日民主村公所,廣大人民歡欣鼓舞,熱烈慶祝。
1939年秋天,雲周西村成立了共產黨地下組織,黨組織十分重視對青少年的培養和教育,常給劉胡蘭他們講一些革命的道理,也就在這一年雲周西村辦起了抗日小學,還未入學的劉胡蘭就經常和小夥伴們到學校聽唱歌、看游戲。

1940年初,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取得了反頑固斗爭的偉大勝利,晉綏邊區政府也在興縣成立了,抗日形勢進一步發展。那時候,八路軍經常在雲周西村駐扎,他們出操、訓練、學習、做群眾工作,劉胡蘭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常常模仿八路軍和小夥伴們玩游戲。晉綏邊區和黨中央的領導同志經常路過這里,縣幹部們也經常在雲周西村活動,劉胡蘭常聽他們講革命故事,遲遲不想離去。偉大的革命時代,深刻地影響著劉胡蘭,使劉胡蘭在抗日戰爭的暴風雨中度過了童年時代。

同年,也就是劉胡蘭生母王變卿撒手人間的4年後,胡文秀從南胡家堡嫁了過來,成了劉胡蘭的繼母。勤勞善良的胡文秀一家人和睦相處;特別是對胡蘭、愛蘭姐妹倆無微不至的關心、呵護,使幼小的劉胡蘭重新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和幸福。

1941年,9歲的劉胡蘭上了冬學,開學那天母親胡文秀在用廢紙訂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給她寫下了「劉胡蘭」3個字,將「富」字有意改成自己的姓氏「胡」字,這一字之差透出了母女間的深情厚意。

由於連年的戰亂,冬學不久就停辦了,母親胡文秀見劉胡蘭勤奮好學,便利用在家紡線的機會,用家裡蓋麵缸的石蓋片做石板,用石灰塊在上面手把手地教劉胡蘭認字、寫1940年初,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取得了反頑固斗爭的偉大勝利,晉綏邊區政府也在興縣成立了,抗日形勢進一步發展。那時候,八路軍經常在雲周西村駐扎,他們出操、訓練、學習、做群眾工作,劉胡蘭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常常模仿八路軍和小夥伴們玩游戲。晉綏邊區和黨中央的領導同志經常路過這里,縣幹部們也經常在雲周西村活動,劉胡蘭常聽他們講革命故事,遲遲不想離去。偉大的革命時代,深刻地影響著劉胡蘭,使劉胡蘭在抗日戰爭的暴風雨中度過了童年時代。

同年,也就是劉胡蘭生母王變卿撒手人間的4年後,胡文秀從南胡家堡嫁了過來,成了劉胡蘭的繼母。勤勞善良的胡文秀一家人和睦相處;特別是對胡蘭、愛蘭姐妹倆無微不至的關心、呵護,使幼小的劉胡蘭重新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和幸福。

1941年,9歲的劉胡蘭上了冬學,開學那天母親胡文秀在用廢紙訂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給她寫下了「劉胡蘭」3個字,將「富」字有意改成自己的姓氏「胡」字,這一字之差透出了母女間的深情厚意。

由於連年的戰亂,冬學不久就停辦了,母親胡文秀見劉胡蘭勤奮好學,便利用在家紡線的機會,用家裡蓋麵缸的石蓋片做石板,用石灰塊在上面手把手地教劉胡蘭認字、寫字。

劉胡蘭的祖母經常給她和妹妹愛蘭講苦難的家史和村史,父親劉景謙經常和鄉親們一起去根據地給八路軍送糧食、布匹,他常對女兒說:「答應下八路軍的事,咱就是拼上命也要完成。」

在艱苦的日子裡,平川堅持斗爭的八路軍日夜活動在青紗帳里,劉胡蘭常隨情報員為八路軍送干糧,傳情報。抗日幹部們頑強斗爭的精神,給了她深刻的教育。

1942年,劉胡蘭當上了兒童團長,經常和小夥伴們站崗、放哨,掩護抗日幹部。

一天,晉綏專署抗聯的米主任,正在雲周西村召開幹部會,劉胡蘭發現日軍偷襲,馬上報告米主任,使他們安全轉移。

1942年中共文水縣敵後工作委員會成立了。一天,工委李書記來到雲周西村,傳達黨的指示,劉胡蘭聽了十分高興,積極為落實黨的政策出力辦事,她常隨武工隊員到敵人據點散傳單、貼標語,對敵人展開政治攻勢。就在這時,中共文水縣委委員張振晉同志,隱蔽在雲周西村,秘密領導這一帶的抗日工作。劉胡蘭經常受到他們的幫助和教育。

在艱苦的斗爭中,許多優秀黨員和革命戰士為革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事跡使劉胡蘭深受教育,特別是15歲的通訊員王士信、武占魁為掩護區長脫險,壯烈犧牲的情景,更使她永生難忘。

黨的教育,先烈的影響,使劉胡蘭更加無畏地在斗爭中鍛煉成長。這年夏天,劉胡蘭和1942年中共文水縣敵後工作委員會成立了。一天,工委李書記來到雲周西村,傳達黨的指示,劉胡蘭聽了十分高興,積極為落實黨的政策出力辦事,她常隨武工隊員到敵人據點散傳單、貼標語,對敵人展開政治攻勢。就在這時,中共文水縣委委員張振晉同志,隱蔽在雲周西村,秘密領導這一帶的抗日工作。劉胡蘭經常受到他們的幫助和教育。

在艱苦的斗爭中,許多優秀黨員和革命戰士為革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事跡使劉胡蘭深受教育,特別是15歲的通訊員王士信、武占魁為掩護區長脫險,壯烈犧牲的情景,更使她永生難忘。

黨的教育,先烈的影響,使劉胡蘭更加無畏地在斗爭中鍛煉成長。這年夏天,劉胡蘭和敵工站的劉站長,趁敵人據點唱戲的機會,偵察敵情,順利完成任務。

1943年,日寇為了維護其日益殘敗的局面,拚命地搶糧抓丁,黨領導農民針鋒相對,開展了抗糧斗爭。有一天,敵人又來搶糧食,劉胡蘭機智地把敵人引向破壞抗糧工作的地主家,保護了人民的利益。

1944年夏天,抗日政府決定除掉漢奸劉子仁(住在保賢村),劉胡蘭知道後,經常操心劉子仁的行蹤一天,劉胡蘭在下地回家的路口,看見劉子仁向保賢村走上,馬上報告了區幹部,協助武工隊處決了漢奸劉子仁。

1945年1月,文水縣工委領導全縣萬余軍民打下了西社據點,奪回糧食50多萬公斤,劉胡蘭參加了這次大規模的戰斗,經受了戰火的考驗。5月,八路軍伏擊了偷襲雲周西村的日本侵略軍,在戰斗中,劉胡蘭和青年們主動上前線為八路軍送彈葯,救護傷員。

八年抗戰終於取得了勝利,1945年9月1日,八路軍打下了文水縣城。第二天,文水萬余群在縣城集會,歡慶勝利,文水縣人民掀起了擁軍熱朝。中秋節,劉胡蘭和鄉親們一起慰問八路軍。劉胡蘭像一顆幼松迎著抗日的烽火茁壯成長起來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閻錫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瘋狂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發動了內戰。劉胡蘭在共產黨的培養下,投入了新的戰斗。

❸ 漢代最熱血的一場戰爭,萬人被滅後,13人如何堅守城池

這十三人的統領叫耿恭,在他的帶領下,靠著自己和將士們「不為大漢恥」的精神和意志,死守城池,苦苦等到援兵到來的那一刻,完成了如此艱巨的任務。城外是人多勢眾的匈奴,但是耿恭也並不畏懼,讓將士們把射的箭上擦上毒葯,這樣能夠更好地射殺敵人,並站在城牆上,對敵軍使用心理戰術,聲稱這些箭乃是神箭,不僅百發百中,而且一箭致命。

這時城外的匈奴彷彿已經勝利了一般,讓使者前來招其剩下的十來人投降,哪曾想到,一進城門,就被耿恭示意殺掉了,這可是破釜沉舟般的勇氣啊。正巧城裡也早已沒有什麼食物了,本來讓漢軍投降的使者,就這樣成為了漢軍口中的食物。雖然殘忍,但是戰爭就是如此殘酷,畢竟漢軍還在苦苦等待救援,他們不能倒下。最後他們苦守城門,終於等來了支援的大軍。

❹ 世界戰爭史上哪座城市堅守時間最長

最易守難攻的應該是山海關吧,號稱天下第一關!萬里長城就是由山海關為頭開始修建的!

❺ 2.美國為什麼會在蘇聯近乎於戰爭威脅的壓力下依然堅守柏林(500字左右)

因為美國的實力要遠遠強過蘇聯。硬實力是美國堅守的主要原因,由於專美國國內新聞屬自由,民主體制,所以美國國內總是爭爭吵吵,給人的感覺好像蘇聯更加強硬和咄咄逼人,而美國好像處處被動,其實美國依然掌握著全球軍事能力,強大的海權、世界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是蘇聯不能比的。
柏林遠在歐洲,距離美國1萬多公里,而柏林距離莫斯科只有1600公里,早在二戰期間,美國的344架,B29轟炸機就能遠程奔襲3000公里,用凝固汽油彈,一天之內摧毀了日本首都東京,炸死日本10萬人。美國把軍力幾乎都是部署在蘇聯周邊,而美國在蘇聯周邊的軍力,卻總是經常會認為受到了蘇聯威脅。美國人講究絕對的安全,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因此美國所謂受到的威脅,與一般國家完全不同。
就像現在朝鮮,比美國差了百倍,而且遠在中國附近,朝鮮武器和技術比美國落後半個世紀,但是對於朝鮮的強硬,美國已經感覺到了威脅了。

❻ 為了堅守國家統一,美國歷史上爆發了什麼戰爭

為了堅守國家統一,美國歷史上爆發了南北戰爭。

1.戰爭的起因:美國廢除奴專隸制度的屬勢力加強,美國共和黨人,林肯雖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認為蓄奴不人道,反對擴大蓄奴,因此南方仇視他。1860年,他當選總統,對南方而言,無異聯邦向蓄奴制宣戰,南卡羅來納州在1861年首先宣布退出聯邦,並用武力將駐守在那裡的美國軍隊驅趕,打響了內戰的第一槍。隨後,其他的一些南方州也退出聯邦,建立美國南方邦聯,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開始。
2.戰爭的結果:1865年,北方收復了南方大部分地區,南方軍隊由於補給不足,許多士兵餓死。最後羅伯特·李向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請降,南方邦聯瓦解,戰爭以國家重新恢復統一而結束。
3.戰爭的影響:南北戰爭給美國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它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並讓美國人吸取教訓,更加團結了,此後美國一直沒有發生內戰。

❼ 我准備用戰爭之人編輯器做一個關於魔獸的戰役 內容如下 : 主角是人族~首先是堅守自己的指揮部(主城

我竟然看完了。。。嗯,想法不錯,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你有模型么?然後,劇情可以設定為堅守城堡幾分鍾,等待友軍增援,時間走完之後為玩家添加科技,解鎖新兵種,然後反攻。

❽ 歷史上的十大戰爭

按時間順序排列:
mjR4Hj〗
一。希波戰爭。公元前500年—前449年。
(一)。戰爭的性質:波斯對捍衛自己獨立的古希臘諸城邦(都市國家)進行的征服性戰爭。
(二)。戰爭概述:
1。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亞(位於埃維亞島)舉行起義(米利都人起義得到小亞細亞諸城邦的支持)反對波斯統治,是希波戰爭的起因。
2。公元前492年波斯王馬多尼烏斯入侵希臘,僅佔領色雷斯後失利。
3。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臘,在馬拉松會戰中大敗而歸。
4。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率波軍第三次出征希臘。普拉塔亞一戰,希臘都市國家聯軍(約6萬人)擊潰波斯陸軍(7—8萬人)。幾乎同時,波斯艦隊在米卡萊角戰中失利。
整個戰爭以波斯的失敗告終。
(三)。評論:
希波戰爭的入選在於:
1。希波戰爭是亞洲與歐洲之間的第一場規模大、時間長的戰爭。
2。戰敗的結局完全改變了伊朗人的命運。否則,占據今天整個西亞和北非的說不定是他們而非阿拉伯人。
3。對於發展戰術和組建軍隊,希波戰爭意義重大。希臘軍隊創造的方陣是早期著名的戰斗隊形之一。並最早體會到保障戰斗隊形最要害部位——翼側的必要性。

二。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146年。
(一)。戰爭的性質:古羅馬與迦太基先爭奪西西里,後爭奪地中海整個西部地區統治權的侵略戰爭。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故名布匿戰爭。
(二)。戰爭概述:布匿戰爭共三次。
1。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241年)。這次戰爭的主要起因是為爭奪西西里。公元前241年,羅馬艦隊在埃加迪群島附近的交戰中獲大勝(參見埃加迪群島海戰),決定了戰局,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
2。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前201年)。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戰役中羅馬軍隊(約7萬人)被漢尼拔軍隊(5萬人)包周,被全殲。這次勝利後,義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但在公元前202年的決定性的扎馬戰役中迦太基人戰敗,並失去地中海的統治。
3。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前146年)。迦太基戰敗於努米底亞王國後,羅馬發動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6年,羅馬人沖進迦太基城,將之夷為平地。存在了400年的迦太基被滅國。
(三)。評論:
布匿戰爭的入選理由是:
1。它不僅時間跨度大,作戰地域廣,而且它奠定了白種人侵略擴張主義的萌芽。之前,古羅馬進行的戰爭主要是城市之間的部落內斗,而此戰則是白種人首次與外種族以爭奪土地和資源為目的的生死沖突。它發展了白種人向西(阿拉伯半島)~向南(非洲)的擴張信心和戰略企圖,是十字軍東征和1500年起的西歐殖民世界的預演。
2。造就了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古羅馬帝國。

三。阿拉伯人的征服戰爭。公元634—730年。
(一)。戰爭的性質:阿拉伯帝國形成後(參見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哈里發為了擴大其統治范圍,以「傳播伊斯蘭教」和「展開反對異教徒的聖戰」為借口,強行吞並西亞、北非和西南歐大片領土的戰爭。
(二)。戰爭概述: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634—656年)從征服拜占庭和伊朗開始。阿拉伯人在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亞會戰中獲得大勝,爾後輕而易舉攻取伊朗國都克特西亞。阿拉伯軍連連戰勝伊朗軍隊,奪占摩蘇爾和訥哈萬德城,從此伊朗並入阿拉伯哈里發國版圖。640—641年,阿拉伯軍長趨直入佔領埃及。641年佔領上美索不達米亞,642年9月,根據同亞歷山大城當局訂約不戰約定而進據該城。爾後於642年攻佔昔蘭尼加,從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佔利比亞,647年奪取拜占庭的非洲領地。661年,倭馬亞王朝以敘利亞為基地建立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
2。第二階段(從七世紀末至八世紀三十年代),阿拉伯人繼續征討外高加索、中亞細亞、伊朗東部和小亞細亞,甚至達於歐洲邊界。705—715年阿拉伯軍隊戰勝中國軍隊及其同盟者,鞏固了哈里發在中亞細亞的統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區)。他們的軍隊不超過6000人,但連續擊敗印度人以後,將穆爾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並入阿拉伯帝國。732年阿拉伯軍隊同查理·馬特統率的法蘭克軍隊舉行會戰,結果敗於法蘭克人。迫使阿拉伯退出高盧,暫時停止向歐洲的進軍。但仍長期佔領西班牙和葡萄牙。
(三)。評論:
1。 阿拉伯的對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會封建化的進程,建立了以哈里發國為首的、神權專制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由於阿拉伯的征戰,阿拉伯的宗教——伊斯蘭教,在各個被征服國家得到了傳播。
2。阿拉伯軍所到之處,掠奪大量財物(金、銀、綢緞)、馬匹和牲畜。豐富的物質財富的積累為以後抵擋十字軍東征起到了一定作用。
3。阿拉伯對歐洲的侵略。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直接對立。兩者間的對抗延續了1000多年。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矛盾沖突。
eMZWRx〗
四。十字軍遠征。1096—1270年。
(一)。戰爭的性質:西歐封建主發動的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的侵略戰爭。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故稱「十字軍」。
(二)。戰爭概述:十字軍大規模東征(主要是陸路)共進行過八次。 在這里只作簡述,以免篇幅過長。第一~四~六次東征歐洲人取得了重大勝利,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塞普勒斯王國等幾個十字軍國家。其他東征都以失敗告終,歐洲人只掠奪了大量財富,但未能實現佔領土地的願望。十字軍遠征中最有影響的恐怕得算是第三次,埃及蘇丹撒拉丁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大決戰被拍成了電影,我記得5~6歲時看過,片名就叫《撒拉丁》。片中那宏大的戰爭場面我到現在還不能忘記。
(三)。 評論:
十字軍遠征的意義不在於它通過戰爭強行加強了東西方的文化~經濟交流。我個人的看法是:戰爭的平局,使歐洲人發現他們很難向西拓展阿拉伯半島和向南經營北非大陸。使他們產生了從其它方向搜尋並獲取利益的思想,於是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有了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有了歐洲人從1500年起對整個非洲~美洲以及印度和東南亞的瘋狂殖民史。

五。英法百年戰爭。公元1337—1453年。
(一)。戰爭的性質: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抗,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二)。戰爭概述:
1。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英軍先在斯呂斯海戰(1340)~後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擊敗法軍,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2。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
3。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迫使法國於1420年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4。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法國人民進行了游擊戰,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三)。 評論:
雖然這場戰爭的延續時間是一個吸引點,但無論從其規模和影響看,都排不進世界戰爭史的前二十位,似乎不應入選。但在 看來,人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即英國藉此確立了對歐洲大陸的基本戰略——歐陸平衡戰略。
英國是孤懸在歐陸之外的島國,由於沒有領土和歐洲小國接壤,無法對它們施加地緣政治影響,因此擠身歐陸成為它的早期發展目標。但在法國的敗退,使英國認識到它無法在歐洲大陸取得立足點,但它又不甘心放棄對歐洲的影響,於是它在保持對歐陸的相對獨立性的同時,努力防止歐陸上出現一國獨大的情況。因為出現了此種情況時,歐洲將臣服於一個中心國家,而英國將失去對歐洲的影響力,從而被歐陸國家所徹底孤立。
在這個戰略下。英國聯合普魯士~俄羅斯~奧匈帝國粉碎了拿破崙稱霸歐洲的企圖;聯合法國~美國等阻止了德國統一歐洲的夢想;俄羅斯在與土爾其帝國交戰,以打開向南的海上通道時,英國也是極力阻撓。而當前,英國則是藉助美國,來全力降低以法~德為首的歐盟的影響,盡管它自身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已不情願的加入了歐盟。

--------------------------------------------------------------------------------

-- 作者:Preussen
-- 發布時間:2005-9-9 7:00:00

--

六。蒙古人的西征。1200——1300年。
(一)。戰爭的性質:游牧民族掠奪財富和人口的血腥戰爭。(據說成吉思汗曾說過:「人類最大的幸福在勝利之中:征服你的敵人,追逐他們,奪取他們的財產,使他們的愛人流淚,騎他們的馬,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女兒。」)
(二)。戰爭概述:
戰爭持續了幾代人。
1。早期征服。1219至1221年,成吉思汗佔領了花刺子模。居民們被大批屠殺,只有熟練工匠倖免於死,被送往蒙古。之後在中東和印度取得驚人的勝利。接著轉而向北進攻高加索,在那裡打敗了喬治亞人。隨後,繼續向烏克蘭挺進,1223年,打垮了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80O00俄羅斯軍人。
2。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繼位為大汗。在位期間(1229-1241年)繼續對歐洲征戰。1237年秋,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兵15萬進攻俄羅斯中部各公國。1240年夏佔領了俄羅斯古都基輔。1241年進入波蘭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亞的利格尼茲,大敗德意志軍3萬人。然後,穿過冰封的多瑙河,佔領薩格勒布,最後到達亞得里亞海岸。至此,蒙古軍隊控制了從亞得利亞海到日本海的歐亞大陸廣大地區。
3。忽必烈在戰勝宋朝後,又發動了新的戰爭,從陸路侵略印度支那和緬甸。
1258年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但是,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魯特(敘利亞發源地),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轉折。1260年,埃及馬木魯克軍隊在那裡大敗蒙古人。失敗的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污的去世使團結的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這次戰役挽救了伊斯蘭教世界,標志著蒙古帝國衰亡的開端。
(三)。 評論:
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過100萬人,這最多隻能為成吉思汗提供出12500O名軍人。然而就是這樣少的一支軍隊卻征服了半個世界。難怪侍奉忽必烈17年的馬可·波羅這樣寫道:忽必烈是「從我們的祖先亞當到現在,人世間前所未有的最強大的統治者,他擁有的臣民最多,土地最廣闊,財富最充裕。」然而人口稀少也帶來了問題:蒙古人發現他們無法保住已經征服的地區。因此,他們一旦從馬上下來,在征服的地區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一語言和信仰為屬國人民所樂於採用,並成為帝國統一的強有力的紐帶。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絲毫不具備這種優勢。恰恰相反,蒙古人採用了比他們更先進的屬國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其帝國創立後不久即崩潰的根本原因。
蒙古帝國的興衰揭示了一個國家人口數量及質量的重要性。我國現在變成了「世界工廠」,正是因為擁有了大量高~低質量的勞動力(前者為大學畢業生,後者則是民工),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並吸引了巨額外資的投入。當然我國農村城市化的道路還很漫長,這里就不做討論了。

七。拿破崙欲稱霸歐洲大陸的戰爭。1799—1815年。
(一)。戰爭的性質:法國資產階級為了在歐洲建立法國的政治和經濟霸權,同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領先地位,以及兼並新的領土而進行的戰爭。
(二)。戰爭概述:
1。1800年6月14日,在馬倫哥交戰中,拿破崙擊敗奧軍(參見馬倫哥戰役)。同年12月,莫羅將軍統率的法軍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戰勝奧軍迫使奧地利退出戰爭。但是,法西聯合艦隊在特拉法加海戰(1805)中的失敗,使拿破崙不能在不列顛島登陸。
2。俄國對法國在歐洲的擴張深感不安,盡管同英國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國的結盟建議。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1805年9月底,拿破崙將法軍22萬人在萊茵河一線展開。法軍乘同盟軍分散之機,前出到奧多瑙河集團軍的後方,並在烏爾姆戰役(1805)中將其擊潰。抵達戰區的俄軍陷入困境。俄軍司令官庫圖佐夫巧妙地實施機動,才使其軍隊免遭合圍。但是在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中,俄奧聯軍遭到失敗。奧地利遂退出戰爭。但俄國拒絕與法國媾和。
3。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和瑞典結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在耶拿—奧厄斯泰特戰役(1806)中,法軍擊潰了普軍。在最初的大規模的普烏圖斯克會戰(1806)中,拿破崙未能圍殲俄軍。但是,拿破崙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里德蘭一戰中獲勝,繼而前出到俄國邊境。1807年7月,在季利濟特締結了法俄和法普和約。俄國參加了大陸封鎖,並於1807年10月對英宣戰。締結季利濟特和約後,拿破崙實際上控制了整個西歐和中歐。
4。1807年,法軍經西班牙開進葡萄牙。佔領比力牛斯半島。
5。1811年,一個幅員遼闊的拿破崙帝國在連續不斷的侵略戰爭中形成。帝國居民計有7100萬。
6。1812年拿破崙徵募了60萬軍隊,調集了1372門火炮,遠征俄國。但在俄國徹底慘敗。之後盡管法軍在德累斯頓戰役(1813)勝利,並未改變其不利的戰略地位。萊比錫戰役(1813),法軍敗北,爾後開始向萊茵河對岸撤退。1814年初,同盟軍攻入法國,3月30日,進入巴黎(參見巴黎戰役)。拿破崙在退位詔書上簽字,被放逐到厄爾巴島。
7。1815拿破崙復辟。維也納會議參加國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俄國、大不列顛,奧地利和普魯土等),決定出動70萬軍隊同拿破崙作戰。1815年6月18日,在滑鐵盧戰役(拿破崙戰爭的最後一役)中,法軍遭到徹底失敗。7月6日,同盟軍進占巴黎。拿破崙再次退位。
(三)。 評論:
拿破崙戰爭決定了十九世紀前半期軍事學術發展的基本趨勢。正是拿破崙天才的大師級的戰役指揮藝術,使法軍幾乎席捲了整個歐陸。但在戰略上,他確是一個矮人。
拿破崙的錯位就在於他以一國之力攻擊強大於自己的敵對集團。從而在基本戰略方針上發生了錯誤。
從這一點上講,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後來的希特勒在戰略的制定上比起中國人來都差一大截:
1。我國的戰國時代,其情形非常類似於一戰~二戰及拿破崙時期的歐洲。東有齊,北有晉,南有楚等老牌強國。但新崛起的秦理智的採取了遠交近攻~各個擊破之術,從而完成了統一。如果秦同時與六國交戰的話,則恐怕就是另一個結局了。
2。這里要重點提一下毛澤東主席。在國內大革命時期,無論是共產國際還是在上海的黨中央,都把中國斗爭的焦點放在了城市,只相信工人階級,結果面對著強大的反動軍隊,數次起義均以失敗告終。獨有毛主席認識到了最廣泛的團結農民的重要性,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成功之路。可以說當時唯有毛主席認清了敵友,從而在革命的道路上取得了先機。
3。當前,能在戰略上與中國蓖美的只有美國人。
(1)。美國與同種族的西歐國家結成盟友。充分利用西歐北拒斯拉夫人,向東則阻擋阿拉伯伊斯蘭勢利的擴張。
(2)。在中東與以色列結盟。利用這把插入阿拉伯半島的尖刀,在局部造成長期的沖突,從而削弱伊斯蘭勢利並借機控制石油資源。
(3)。在亞洲,通過在東盟~阿富汗~日本的駐軍,形成對中國的包圍,竭制中國的軍事影響。
(4)。近期又有插手喬治亞,進而控制中亞和合圍俄羅斯的企圖。
可以說美國從最早的門羅主義到現在的利用地區小國合圍區域性大國的戰略部署是十分成功的,值得我們加以研究並相應的做出反制措施來。
dl6d9I〗
八。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
(一)。戰爭的性質:德國為重新瓜分世界,與英~法爭奪殖民地、勢力范圍和投資場所,為奴役其他民族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
(二)。戰爭概述:
對於一戰和下面要提到的二戰,大家已熟的不能再熟了。 只提供幾個圖表和數字來做一小結。見文末的附表一和附表二。
總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其造成的社會後果及其規模,即參戰國之多,軍隊之眾,戰線之長(2500—4000公里)、戰斗之激烈,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裝斗爭不僅在陸地和海洋進行,而且發展到空中。還使用了化學殺傷兵器。戰火波及歐洲,亞洲和非洲。捲入世界大戰國家的人口佔地球人口的2/3以上。1917年1月,兩個集團的軍隊有3700萬人,德意志同盟國家動員了2300餘萬人,協約國動員了2750萬人,其中包括近600萬殖民地國家的居民。大戰期間,被擊斃和因傷致死的總計950萬人,負傷的有2000萬人。
(三)。 評論:
1。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的影響最為巨大。戰前,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受到嚴重挑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表明,歐洲僅靠自己的力量甚至不能解決歐洲自身的問題。歐洲需要美國、日本、英國的海外領地和其他國家的參與,需要它們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的支援,才能最後定出戰爭勝負。
2。北美洲通過一戰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取代歐洲經濟統治地位的是美國。美國的工廠在戰時極大需求的推動下,迅速地發展起來。在1913年至1920年間,美國的製造業產量增長了22%,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產量至少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2%,大於包括蘇聯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的產量。美國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九。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
(一)。戰爭的性質:全世界民主力量與妄圖稱霸、奴役世界的法西斯主義之間展開的一場殊死搏鬥。
(二)。戰爭概述:
這場大戰是迄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它歷時六年,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分之四的人口捲入戰爭的漩渦,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1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收入的60%~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三)。 評論:
1。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近代以來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二戰的結果是,德、意戰敗,英、法削弱,整個歐洲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歐洲列強主宰世界政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戰顯示了經濟的決定性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國之所以獲勝,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經濟實力遠遠超過法西斯軸心國。因此有遠見的政治家由此看到,強國之本首先在於發展科技和經濟。國家的安全和它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已不單純決定於軍事力量的大小,而是要看綜合國力的強弱。政治家們愈來愈重視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而廣大人民在經歷困苦的戰爭年代之後,強烈要求把戰爭中發展起來的科技用於發展經濟,改善生活。這樣,發展經濟和保衛和平就成為戰後世界的主要潮流。
3。德國的失敗教訓值得好好總結。做為新興起的勢利,怎樣與已存在的老牌國家甚至是利益集團抗爭,的確是一門學問。德國之路表明,單純依靠軍事力量蠻干是行不通的。我中華文明欲復興並打破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需要國家領導層充分發揮政治智慧,找到一條可行之路。
Q83MTb〗
十。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7日。
(一)。戰爭的性質: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的軍事打擊。
(二)。戰爭概述:
1。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開始了。美軍首先對伊拉克進行了持續38天的空中行動。成千上萬的飛機和導彈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機場、 導彈陣地、指揮與控制中心、化學和核武器工廠、儲存設施等) 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多國部隊空軍已經完全獲得了空中優勢。300多架伊軍飛機被擊落, 另有許多飛機被炸毀在掩體中。
2。薩達姆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共有4個軍、兩個坦克師、7個機械化和摩托化步兵師和12個步兵師。共有54.5萬軍隊,裝備4200輛坦克、2800輛裝甲運兵車、3100門火炮和160架直升機。多國部隊的組成包括50萬美國人、2萬敘利亞人、3.5萬埃及人、4萬沙烏地阿拉伯人、3.5萬英國人、1萬法國人、 7000科威特人、1000加拿大人,還有其它國家的1.68萬軍隊。
空中打擊後,2月24日美軍的地面部隊出擊。他們進行了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直升機攻擊。4000人乘直升機飛行60英里進入伊拉克境內。之後用了僅僅100小時的地面作戰,伊軍即完全潰敗了。海灣戰爭地面作戰階段取得的戰績令人瞠目。伊軍戰俘高達80000至100000人,3700輛坦克和大量的伊拉克大炮及人員運兵車被摧毀。伊軍42個師被擊敗。美軍只有79人在地面作戰中死亡:28人被「飛毛腿」導彈炸死,23人死於空中戰役。
3。地面戰役為何如此成功?美軍對此總結的經驗是:
戰爭全過程中,連續不斷的空襲使伊軍從心理上受到震撼,使他們斷糧、斷水、斷通信聯絡,缺醫少葯,士氣低落。多國部隊空軍共飛行了11萬架次。
空陸一體作戰理論的應用及美軍在高科技軍事建軍方面的成功。
薩達姆對形勢錯誤的估計,認為美國不會大規模出兵,美國人民不會支持戰爭。

另送中國十大最慘烈戰爭

第十名:南麻、臨朐戰役

1947年10月,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軍在南麻、臨朐發生激戰。連續進攻十天,未能攻克兩地,傷亡達五萬多人,殲敵僅二萬多人,被迫撤退。

第九名:廣昌戰役

1934年4月,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紅一方面軍一、三、五、九軍團在江西廣昌地區築壘阻擊國民黨軍進攻。苦戰18天,被迫放棄廣昌,傷亡5093人,殲敵僅2626人,其中紅三軍團傷亡2705人,約佔全軍團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第八名:西府戰役

1948年4月,西北野戰軍向寶雞發動進攻,連克數城,初期大勝。但國民黨軍迅速組織反擊,解放軍反陷入重圍之中。後轉戰一千餘里,突出重圍,弄得極為狼狽。此戰殲敵二萬,自身傷亡一萬五千。

第七名:第一次四平戰役

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軍進行保衛四平之戰。堅守一月,殲敵一萬,自損八千,被迫後撤,被國民黨軍追了上千里,一直攆過松花江。

第六名:血戰湘江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轉移,與國民黨軍在湘江邊展開激戰。經六天血戰,紅軍沖過湘江脫險,但此戰損兵三萬餘人,全軍從長征開始的八萬六千減至不足三萬,損失慘重,而殲敵僅七千餘人,幾遭全軍覆滅之險。

第五名:五次戰役轉移階段之戰

1951 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戰役進攻殲敵階段完成後,志願軍參戰各兵團開始向北轉移。因過於輕敵,掩護計劃不周密,遭到美軍的快速反擊,一時陷入被敵分割包圍之中。後主力部隊脫險,但三兵團六十軍第一八零師損失大半,幾乎覆滅。整個戰役殲敵八萬二千,中朝方損失八萬五千,其中志願軍損失七萬五千。僅轉移階段失蹤就達二萬多人,後證實其中一萬七千餘人被俘。其餘估計在戰地死亡。

第四名:兵敗懷玉山

1934年末,方誌敏率紅十軍團北上抗日,在江西懷玉山遭國民黨軍幾十個團的圍攻,最後彈盡糧絕,遭到潰滅。全軍2萬多人僅千人突出重圍,方誌敏和軍團長劉疇西被俘犧牲。

第三名:皖南事變

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及2個縱隊在皖南地區遭國民黨軍8個師圍攻,經10天戰斗,全軍九千餘人除二千餘人突圍外,余全部陣亡或被俘。軍長葉挺被俘,政委項英犧牲。

第二名:西路軍之戰

1936年末,紅軍四方面軍部隊為執行寧夏戰役計劃渡過黃河西征,組成西路軍。在幾個月的轉戰中,遭優勢的青海軍閥馬家軍圍攻,因戰略錯誤,苦戰不脫,最後全軍覆滅。全軍二萬一千餘人中,一萬餘人戰死,六千餘人被俘,餘下大部逃散,最後沖到新疆的僅四百餘人。

第一名:金門戰役

1949年10月,第三野戰軍十兵團二十八軍對金門發起進攻。因戰役發起過於倉促,渡船被毀,後援不濟,苦戰三天後,全部主攻部隊共9086人,除數人渡海逃回外,全部犧牲或被俘,是解放軍戰史上成建制覆滅的最慘烈之戰。

❾ 為什麼硫磺島戰役時日本能在硫磺島上堅守這么久

硫磺島戰役時,日本能在毫無支援的情況下,在硫磺島上堅持這么久,筆者認為原因有三:一是硫磺島地形之利,二是總指揮官的完美指揮。三是日本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

首先,硫磺島在當時的地理位置對這場戰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硫磺島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座火山島,距離東京一千多公里,在東京和塞班島的中間位置。

第三是主觀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硫磺島戰役,每個士兵都要殺10個以上美國兵才能自殺。每一個士兵在踏上硫磺島後都變成了「死士」。當然,時事造人,在個人看來他們是為自己的國家盡忠而死的。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