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一個心
『壹』 堅守一份感情堅守那顆心名言句子怎麼說
1、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 《離思》
2、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洪升《長生毀·傳概》
3、海枯石爛兩鴛鴦,只合雙飛便雙死。——元好問《兩棲曲》
4、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鵑柝仙》
5、兔絲及水萍,所寄終不夠。——江淹《古離別三十首》
『貳』 如何保持本心,堅守道德
摘要:本文在通過分析熊十力對儒、佛、道三家修養方法評述和修正的基礎之上再結合熊十力關於「思」方面的論述,嘗試性的歸納出熊十力可能主張的「思修交盡」的同時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體認本心及其發用的方法,希望對把握熊十力本心論的體用關系有所幫助。
關鍵詞:實證;本心;修養;修;思
熊十力的「本心」論是其本體論哲學的核心部分,他在《新唯識論》一開篇就明確的提出了要研究哲學本體必須求助於實證「今造此論,為欲悟諸究玄學者,令知一切物的本體非是離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實證相應故。」(《新唯識論?明宗》)。然而熊十力又認為實證無所謂方法,因為實證所對應的是性智,它只「本心」自知道自己而已,但是如何獲得實證,也就是說「本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是需要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使「本心」或「性智」不為雜染所障蔽的修養方法,而要獲得這個方法必須求助於儒、佛、道諸家的修養方法。但是這三家的修養方法各有特點,也都有缺陷,按照熊十力的說法「儒言散見,而俗學每不悟;佛說祥密,其究趣寂,當以儒學折中之;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為訓。」
一、對儒學修養方式的評述與修正——儒言散見,而俗學每不悟
首先,我們來看看「儒言散見」的地方。儒學關於如何認識「本心」之體,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比較有代表的有孔子的默識,「默識」出自《論語?述而》片「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原意是默默的記住,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可以引申為一種道德心性修養的方法境界。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方法,出自《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是通過擴充人的本心,來認識人的本性,來認識天的方法。
「俗學每不悟」又指的是什麼呢?儒熊十力可能認為儒家的修行方法講求「經世致用」,對於本體的體悟上可能不如佛道兩家,使他不得不對於儒學的修養方式加以新的闡釋和發展。孔子「默識」的方法,熊十力就給予默識新的定義:「孔子自明其為道之功曰『默而識之』。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謂,乃貫動靜而恆無昏擾,是為默也。識者,體認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運行乎萬物萬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見攙雜,是以知明處當,萬理平鋪現前,故曰默識也。默識是生生動動,活潑潑的。」(《體用論?明心》)可見在熊十力那裡,所謂默識,就是返己體認天然明睿、感而無系的本心之仁,沒有一絲私心雜念,和孔子的「默識」相比就明確的指出了道德心性修養關鍵在於體認和運用仁心。熊十力又在定義「默識」的基礎上提出了默識法 ,所謂默識法就是將「本心」運用於社會實踐的動靜語默當中,隨事隨地知明處當而動不失宜,恆清靜而無昏擾,憂樂不違而道及中庸,通過道德心性修養達到的悟得宇宙真理的一種方法,這樣熊十力就將「默識」的從體悟本心上升到了體悟宇宙真理的高度了,而這種方法才是熊十力贊同的體認本心的方法。
熊十力的默識方法在修養方式上對於「修」的方面比較重視,強調「本心」對認識客體的主導作用,「默識法,反求吾內部生活中而體認夫炯然恆有主在,惻然時有感來,有感而無所系,有主而不可違,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欽。」但是只依靠默識法,來修養本心之「體」,就會忽略本心「用」的作用,可能導致以心為實體,將超脫現實世界以養其神,不符合他「體用不二」的思想,認識「本心」的修養方法不能單靠「修」來完成還應該認識到「思」的輔助作用。所以熊十力又提出了修養本心需要默識法為主,輔以思維術的方法,「哲學的心理學,其進修,以默識法為主,亦鋪之以思維術。」(《體用論?明心》)那麼什麼又是思維術呢?熊十力說:「思維術者,直任明睿的思維深窮體用,洞然曠觀,毋滯一曲,須會其全;毋妄推度,要必有據。久之,體用透徹,而心之所以為心,有其源,有其關系,皆明明白白,無復疑矣。」
二、對佛學修養方式評述與修正——佛說祥密,其究趣寂,當以儒學折中之
佛家通過修養「本心」其根本的目的是為了達到 「常、樂、我、靜」的「涅盤」 ,在其達到「涅盤」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認識到「真諦」。按照佛教的說法,一切事情是「有」的,世俗的道理,稱為「俗」諦;但本質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順應這個的道理,才是真理,佛家修養方式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認識到真「諦」。
佛家的修養本心方法,對熊十力影響較大的一個是「比量」,一個是「證量」。 比量,在佛家那裡是通於思維的全體,主要指推理,是一般獲得知識的方法。而熊十力的「比量」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或實測獲得科學知識或真理的方法,也就是說熊十力的「比量」比佛家的「比量」多了實測這個依據,並不只是依靠思維。「證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現,它既是證得本心方法,也是證得本心時所達到的一種境界。其實 「比量」類似於思維術而「證量」類似於儒家的默識。按照佛家的說法,「證量」和「比量」是二者不可偏廢。根據樓宇烈在《熊十力「量論」雜談》中總結的後世對熊十力主張二者關系來看,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注意於兩種思維方法的前後關系,都是以體認為本,比較強調「融思辯以入體認。」第二種觀點注意到兩種思維方法的互補作用,認為理智思辨亦有助於體認「本心」,甚且是體認「本心」的全整體性過程中不可或缺者。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正確的只是其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第一種觀點側重於二者的地位關系,從地位上來說,「證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現,證得本心方法當然處於主導地位,而「比量」是獲得一般知識的方法理應屬於從屬地位。
既然佛家佛家在修養的方法上與熊十力主張是基本一致的,那麼熊十力有為什麼認為「佛說祥密,其究趣寂,當以儒學折中之」呢?熊十力認為是佛家研究的興趣出了問題,其修養的目的是最求「涅盤」。關於這點熊十力首先,肯定了佛教對於人心中壞的一面有極深的研究,他指出:「佛氏日損之學,其照察人生痴惑可謂極深極密。」(《體用論?明心》)這就是所謂的「佛說祥密」的地方。接著,熊十力指出佛家從對人性的黑暗面研究出發,一味的讓人們去除痴惑,並未發現到人性中還有純善的一面,並非是修養「本心」的正道。緊接著,熊十力進一步指出佛家的修養方法有三個壞處,需要儒學折中:1、一切從壞處看人生,斷絕痴惑,是一種消極的方法,而沒有像儒學從人性的善端向至善發展,是一種積極的方法。2、佛家的善行只是一種以行為上的善,並非是從善的本性出發。3、佛家認為一切痴惑都是幻事,所以斷絕一切痴惑,但在其斷絕一切痴惑的同時,一切修行的善也就同時斷絕了。而孔子的儒學從人的善性出發,通過以「慎獨之功」來防範人性壞的一面,人性善的一面就會不斷發展,其生命力也越來越頑強,所以佛家的修行方法需要儒學加以折中。熊十力認為他看到了佛家的缺陷,於是他在《十力語要》中將的「真諦」與「俗諦」改造為「玄學真理」與「科學真理」,玄學真理是對宇宙本體的一種透悟,而科學真理則是對現象界的一種真理認識。他認為無論科學真理還是玄學真理都是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所不同的是科學真理是對「用」的認識,而玄學真理是對「體」的認識。由此可以看出,熊十力對於佛家追求空寂是深為不滿的,所以熊十力反對的並非是佛家的修養方法本身,而是其修養「本心」的目的。
三、對道家修養方式的評述與修正——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為訓
道家的修養本心的目的在於「絕聖去智」(《老子?第十九章》)一個人要成為「聖人」,達到最高的修養境界,則必須拋棄聰明智巧。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老子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思想(《老子?第四十八章)其中「為學」是指的追求外在的經驗知識,「為道」是指通過直觀體悟以把握「道」的本性或內索自身虛靜的心境。人們修養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為道」來「絕聖去智」,而「絕聖去智」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體「道」。
就具體的修養方法來看,老子提出了「靜觀」、「玄覽」的方法,「靜觀」的意思就是要使心靈達到無知、無欲、無為的極度虛寂,堅守心靈的清凈篤實,也就是保持心靈的自在朴實狀態;所謂「玄覽」,就是保持心境的清凈,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礙和干擾,採取一種直覺的內心體驗方式。莊子也提出了「心齋」和「坐忘」的修養方法,「心齋」是指空虛的心境,認為只有保持「心」的虛靜,方能得妙道;「坐忘」是指坐而渾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別的精神狀態。以上四種方式都是通過「去知」、「去欲」的神秘的直覺主義體認方式來認識「道」,這就是熊十力所提到的道家的「造微之功」。
從「反知不可為訓」看出熊十力反對道家的修養方式主要是道家「反知」。熊十力指出:「老氏為日損之學,以去知去欲為不可易之規。」道家為了養神而去欲、去知,有其一定的道理,「養神莫急於去知,好知則強於逐外物,而神不得斂於內矣;養神莫急於去欲,從欲則迷以狂逞,而神不得正其位矣。」(《體用論?明心》)但是,道家為了達到養神的目的而提出要「絕欲」、「黜知」在熊十力看來是一種「邊見太過」的行為。「道家去知,殆將黜耳目、遺視聽以絕物,此大悖孔子之道也」(《體用論?明心》)道家摒棄一切感覺經驗的做法,不知道人的「慎思」、「精思」都來源於感覺經驗,思的結果只能是離「大通」漸行漸遠,所以,熊十力認為應該像儒學一樣「凡人之欲從大而戒小,從公而戒私。」人的慾望有善惡之分,惡欲當然應該擯除,而善欲不但不能去除反而應該得到發展。比如孔子提出了「我欲仁,斯仁至矣」沒有想為仁的欲,仁又從何而來?人的自然之知可以改善生活和自然之欲並沒有過分的地方,對待人的慾望,只有孔子的「敦仁」、「愛知」、「格物」才是達道的正確途徑。
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總結出了佛道修養的方式雖然在體認「本心」的「日損之學」上的造詣要超過儒學,但由於它們的志趣在於「虛」、「寂」忽視「日益之學」的作用,導致其現實上不可行和脫離群眾,所以不得不通過儒學來矯正它們。
四、量論的體認方式
從以上分析的修養「本心」的目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看出熊十力不贊同佛道的修養目的,而熊十力又認為實證「本心」只能求助於儒、佛、道三家,那麼熊十力就可能會贊同追求儒家「內聖外王」的境界。「內聖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之全體,其旨歸在於內足以資修養而外足以經世。熊十力對「內聖外王之道」給出了他的解釋: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為「內聖」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王」功夫。他在《讀經示要》中說道:「君子尊其身,而內外交修,格、致、正、城內修之目也。齊、治、平,外修之目也。國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齊、治、平皆修身之事。小人不知其身之大而無外也,則私其七尺以為身,而內外交修之功,皆所廢而弗講,聖學亡,人道熄矣。」可見,在熊十力那裡修養「本心」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內聖外王」相統一的最高境界。「內聖」和「外王」的關繫上,「內聖」是「體」,通過實證的方法可以獲得的,「外王」是「用」是「本心」的發用,思辨才能獲得,二者還是一種「體用不二」的關系。
那麼具體的修養方法又是什麼呢?從前面對於儒、佛、道三者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實證「本心」的方法大概兩種,一種是儒家的「默識」,佛家的「證量」,道家的「靜觀」、「玄覽」、「心齋」和「坐忘」方法。這些方法都是通過體認的方式來達到和「本心」的同一,另一種是佛家「比量」以及熊十力自己提出的「思維術」的方法即通過思辨對事物進行理智、邏輯的推求。在這兩種修養方式的基礎上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提到了「思修交盡」的修養方式「思維與修養交致其力,而修養所以立本。思修交盡。久而後有獲也。」這里的「修」就是指的第一種修養方法,「思」就是第二種修養方法。熊十力認為這兩種方法各有所長,亦各有所失。「專尚思辨著,可以睿理智,而以缺乏修為故,則理智終離其本,無可語上達。專重修為者,可以養性智,而以不務思辨故,則性智將遺其用,無可成全德也。是故思修交盡,二智圓融,而後為至人之學。」(《新唯識論?明宗》)二者應該相互借鑒,相互補充,達到「二智圓融」, 在「思修交盡」基礎上還是要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人的性智還是要統攝理智。
熊十力提出「思修交盡」的同時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的修養方式的目的還是要服務於他的「內聖外王」的觀點。「修」就是「內聖」的修養方式 、「思」作用於「外王」,「思修交盡」就是「內聖外王」統一的體現,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的修養方式就是以「內聖」為體,以「外王」為用的體現。而「內聖」就是「本心」的體現,「外王」就是「本心」的發用,以達到「內聖外王」相統一的「思修交盡」的過程,就是實證 「本心」的過程。
『叄』 "花花世界,堅守本心。勿忘初心,方得始終"是什麼意思
"花花世界,堅守本心。勿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燈紅酒綠的現實中堅持我們的理想,不要受外界的干擾,不能被環境所同化。在不要忘了最初的信念,才能得到最初想要的,讓我們堅守自己的心。
『肆』 堅守心靈的一盞燈1000字
曾幾何時,夢的桅桿被狂風肆虐地摧斷,生命如同漂浮在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
曾幾何時,理想的火花被凄雨無情地澆滅,無助的心靈在黑暗的曠野上苦苦尋覓……
風雨兼程里,是我孤獨的行走;漫漫紅塵中,有我永遠的堅守.
有朋友笑問: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多少次子夜夢回,我獨擁黑夜的一盞孤燈,認真審視著一個真實的自己.我也常常捫心自問:你到底在尋覓什麼?你一直又在堅守著什麼?
閑暇的日子裡,我總愛在過去泛黃的回憶里懷念生命里曾經有過的人和事.那逝去的歲月總會使我有一種聖潔的感動.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我始終相信這個流俗世界依舊還有真、善、美的存在.
寂靜的長夜裡,我陶醉在書的世界裡,信步在自己真實的文字里.面對這個世界太多的誘惑和隨波逐流,堅持著對高貴生命的仰慕,用真誠和高傲,不流於世俗,證明著心靈應有的尊貴與聖潔.
於是,就有一個卑微的人,背負著曾經的傷痛,用一顆執著的心堅守著心靈的一盞明燈.
他承受著人世滄桑的變遷,懷著執著在心底的熱切追求,始終不渝地追尋著理想的光芒.他用整個身心摯愛著這個世界,對所有愛他的人、關注他的人心懷感恩.他用自己拙笨的文字,用憂郁的思緒,卻希望為人們留下快樂的,永遠贊美生活的詩句.
一個現實里的理想主義者.
一個有殘缺的完美主義者.
一個失望中的樂觀主義者.
也許這個世界上有卑微的生命,但是決不應該有卑微的心靈.生命的富有並不在於擁有很多財富,而在於精神世界的富有;生命的高貴不在於你地位的尊卑,而是你能始終不渝地堅守心靈的一盞明燈.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有一盞心靈的明燈.無論是快樂的日子還是憂郁的日子,它都會指引著你去尋找真、善、美的光芒.而那盞心靈的明燈,就是由你的尊嚴,你的操守,你的信仰,你的忠誠,你的善良,——你生命中最寶貴,最聖潔的愛凝聚而成!
『伍』 心中有一個聲音,怎樣堅守自己的信仰
提後1:14 從前所交託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牢牢地守著。
·網路——視頻—— 辛班尼 香港 信息篇
·網路——視頻—— 辛班尼 香港 見證篇
(現場)
·網路——視頻—— 非洲大復興
(現場)
『陸』 讓心中有一份堅守八百字作文
讓心中有一份堅守(作文)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題記
詩仙李白曾感嘆:「噫吁巇,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行蜀道,真的很難嗎?或許是嫦娥與後羿相望的距離不知隔了多少國度,很多人認為自己無法觸及到那九萬里高的宮闕,逐漸地失去了要行蜀道,上青天的毅力,從而放棄了心中的那一份堅守。可是不曾知終究會有「萬水千山只等閑」的時候。可見再難的高度終有人會抵達,看珠穆朗瑪峰之巔有了人類的足跡,遠離地球之外的月球上也留下了人類的腳印。可見世上無難事,只要你有一份肯攀登的勇氣和心中有一份不滅的堅守。
習慣於「故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匆匆,更喜歡從歷史的長河中找尋曾經心中的堅守和那盛開不落的花。喜愛卧薪嘗膽的故事,或許是它不會隨滾滾東逝的江水,消匿於笑談之中吧。卧薪嘗膽,簡單的四個字,濃縮了一段帝王重奪江山的傳奇,見證了越王勾踐心中的堅守。心中還有那份亘古不變的堅守——雪恥復國。以一個王的尊嚴堅守''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終成就了霸業。
報任安書中: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古人身處逆境之中,仍舊沒有忘記心中的那份堅守,終以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流芳千古。想必當時的司馬遷也從前人的經歷中也找到了心中的那份堅守——憑著「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堅守,成就了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千古佳作。奏出了屬於司馬遷心中堅守的千古絕唱,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堅守本來就是一場孤獨的旅程,路上沒有風景可言,胸懷堅守的人獨自行走在坎坷的路上,任由風吹雨打,這時你那顆早已飽經風霜、疲憊不堪的心,是否依然還在堅守?記得馬雲說過這樣一段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才是美好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不錯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看到了後天的朝陽。請問一夜之間究竟有多少小時?一顆不再堅守的心,隨著夜晚消失在沉寂的夜色之中,沒人會記得你。為什麼不再堅守那一小下呢?有些時候堅守與放棄不過是曇花一現的瞬間,可是,如果你放棄堅守,你就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永遠也看不到明日升起的朝陽。或許我們應該有一份秋季花的堅守——哪怕知道凋零,也要努力的開放,展現自己的美麗。
由此可見,堅守對於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就像一把鑰匙,為你開啟成功的大門。如果你不堅守,你就註定會失敗。柳永因宋仁宗的「且填詞去」而頹廢,它並沒有堅守自己的信念,從此放浪形骸與市井,斷送了它的官宦人生。可見,不能執著堅守,就會寫就悲劇人生。
讓心中有一份堅守,不要怕蜀道上的艱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不要在乎一時的痛楚,而要飲得一世的甘甜。堅守心中的那份依然,你一樣可以觸及九萬里高的宮闕,你一樣可以奏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絕唱,你一樣可以書寫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傳奇,你一樣可以看到日後冉冉升起的朝陽。
等花開花謝,望雲卷雲舒,讓我們心中有一份水滴石穿的堅守綺綣我們的每一個四季;讓我們為曾經堅守過的青春不曾悔過;讓我們所處的困境因堅守而柳暗花明;讓我們的人生因堅守而閃耀光芒。
『柒』 守住本心的經典語錄
1、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佚名
2、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陳繼儒《小窗幽記》
3、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豐子愷《不寵無驚過一生》
4、守其初心,始終不變。——蘇軾
5、小水長流,則能穿石。—— 翟灝
6、立志不堅,終不濟事。——朱熹
7、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
8、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
9、有一種人,他們始終堅守著本心,不因為寂寞而戀愛。他們一直單身,只因未曾遇見自己的命中註定。因為,有一種單身叫「寧缺毋濫」,若想愛,請深愛,若只為消遣,寧可從未發生。
10、我不明白未來是什麼,我只是想堅守本心,不被時間洪流所湮滅。
11、
即使腐朽侵蝕了我,我一依會堅守本心,慾望還是淡化,一切由你。
7、過多的爾虞我詐帶來的只是陌生,我們要做的是堅守本心。
8、堅守不住本心,堅持不住離開。
9、對於碳基生命來說,生命太過短暫,一個人追求的信念容易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但是,作為泛維度生命,擁有永恆的生命,所堅守的的必須是不能更改的,意志中容不得虛假,所說的每一句話,只要是出自本心的,都是無比真實的,只要稍有背叛,就是無法逆轉的毀滅。
10、不驕不躁,不爭不搶,堅守本心,是為真人。
11、這世界上有那麼一群人,不斷的被世界拋棄、傷害,但他們卻還堅守本心。也許他們的生命並不富貴,但是,他們的生命美麗而完美。
12、不驕不躁,不爭不搶,堅守本心,是為真人。
13、過多的爾虞我詐帶來的只是陌生,我們要做的是堅守本心。
14、即使腐朽侵蝕了我,我一依會堅守本心,慾望還是淡化,一切由你。
15、人生不需要什麼人的評價、討論,只需要做好自己,堅守本心就足夠了。
『捌』 為你堅守這顆心是什麼意思
你們在一起,為你堅守這顆心就是他的心永遠為你堅守,至死不渝,不會動搖,一心為你。
你們不在一起,為你堅守這顆心,就是他的心裡永遠為你准備,為你保留,一直等待,等到你回頭,等到你想起他,等到你向她走來。
希望採納,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