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堅守杏壇

堅守杏壇

發布時間: 2020-11-25 13:00:52

A. 杏壇昌教大宅院的歷史文化是什麼,要求500字以上 謝謝

在昌教,多年流以來流傳著一句頗具地方特色的歇後語——「三宅門的房門——數不清」。所指的「三宅門」,就是位於壇頭巷內的黎兆棠故居,也是後人所說的「大宅門」。
這座大宅門,據說建於清朝末期。是有著99道房門的大宅子。這座豪門大宅的主人是黎兆堂,他是一位晚清時期愛國官員。這位主人和大宅門的來由也有著一段悠久而動人的歷史故事。道光七年(1827),黎兆堂出生於昌教村的一個清貧之家。父親早死,兆堂年從小勤苦用功學習。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在二十五歲中舉,第二年成進士,歷任禮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儀制司主事、江西南安知府等多個要職。
兆堂在任期間,廉正無私,警惡懲奸,治事機警干練,政績卓著,備受賞識。在軍務劇繁時,他廢寢忘食,投注全部精力於批示公函,招募兵員等事務上,由於過度操勞,年僅四十歲就兩鬢班白,臉容蒼老。
在台灣三年,為了鞏固海疆,抵禦外侮,他勵精圖治,身體力行。剛到任,就毫不客氣地扣留在台灣大規模走私販毒的法國商人,還清除了潛伏30多年的和法國殖民者勾結的內奸。隨來,累得心力交瘁,患上嚴重失眠症。家人勸他靜養調攝,但他卻要堅守時局,寸步不離。後來因屢受掣肘,無法施政,他才不得不辭官司回鄉休養。清代同治元年(1862),黎兆堂回到故鄉昌教調養身子,並建起了這座大宅,當其他官員經過他家門口,都要下轎步行,以示敬意。
同治十三年(1874),兆堂再度赴台,積極出謀獻策,使日軍就地言和。第二年,因他在台灣立下多次的軍功,賞加布政使銜。1877年,在山西主持賑災活動,立了汗馬功勞,回天津後,調任直隸政使,因病未能赴任。後來,朝延下旨擢升他為三品京堂光祿寺卿,但舊病復發,1882年,不得不休官回鄉,從此深居簡出。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戰爆發前,黎兆堂病逝於故里,終年67歲。
大宅門本是很大的一片建築,正面的宅身延伸50多米,佔地4000多平方米,布局為三縱橫的空間格局,為嶺南地區所少見。大宅有著3條巷和3個大門口,房門也多達99道,因此村民稱它為「三宅門」、「99道門」,也稱作「大宅門」。
雖然宅主黎兆堂身份尊貴,但大宅門的外表看來非常樸素,只是在宅內精緻的細節上,看到了主人的講究。據說,以前宅內有個四周是七彩玻璃鑲嵌起來的玻璃廳,非常珍貴、靚麗,可惜現在玻璃廳和許多的傢具都不再復存,只是可以看到一些房門上的七彩玻璃。但大量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灰雕等在宅內還是隨處可見,這也成為了後人研究歷史建築的重要藍本。大宅門的建築用了多年時間,當時每天有百餘名石工、水工、木工和雕刻工合力施工。大宅建好後,極重親情的黎兆棠將房屋分派給長輩、兄弟、子侄入住,並跟他們以禮相待,生活融洽,深受族人敬重。
大宅的每個大門口,進去便是一條小巷,小巷的兩邊都是房子,正中有一個大廳,院子的中間有小型園林,園內百年老樹已爬滿根須,粗壯的樹干已飽經風霜。宅內的房子雖然不是很大,但都有兩道以上的門口,基本上是同一方向左右各一道,這使得每個房子又與相鄰的房子相通,房房相連,並且與院子通達,因此房門特別多。有村民曾經用粉筆作記號,把大宅的門口一道挨一道地數下來,最後數出來的結果是99道門。據說,在建這座住宅前,黎家先派人連夜到均安的各山頭各上一炷香,直至天明,最後一共上了99支香,於是確定住宅修建99道門,這也迎合中國「長長久久」的吉祥寓意,於是也有了「99道門」的說法。
大宅里的窗子也特別多,每個房裡也至少有兩扇窗子。明亮的陽光透過窗戶撒落在房間里,使人並不感到房間的陰暗。昌教人經常說:如果有人從早上開始打開大宅門里所有的窗,那麼當他打開最後一扇窗的時候,他又要關窗了,因為天已經黑了。可想,大宅門是多麼的龐大。人走在大宅門內,如同進了迷宮一般,處處通達相連,難以辨別東西南北了。
大宅門的左面是黎氏家廟,正合古制左廟右社的格局,家廟的內的御書亭,開創了我國建築史上祠堂家廟內建亭的先河。廟內仍有不少清朝的珍貴玻璃、精美的木雕、磚雕等歷史珍品,頗具價值。
大宅門的主人黎兆堂去世後,那裡就沒有人居住了,只由他的孫輩黎崇民掌管。解放前夕,黎崇民跑到香港經商去了,門庭一度冷落。土改時期,大宅門被政府收管,作為昌教小學課堂。在大宅門其中的一個門口旁,我們還可以看到「昌教小學」四個字,而在同一時期,宅里的官服、古傢具和古書籍都被人搬了出來,燒的燒,搶的搶,大宅門從此失去了大量的歷史記憶。
改革開放後的1986年,落實僑務政策,99道門被作為僑房退還給黎崇民,昌教小學搬出。其時,黎崇民已移居加拿大,他的四個兒女分散在世界各地。於是,大宅門就交由黎崇民遠房親戚王老太婆看護,但王老太婆的兒女都在廣州,極少回昌教。因而,大宅門更多的時候便成了無人看護的房屋,只能一直獨守其身,任由風雨的侵蝕。
如今,大宅門由一位80多歲的的黎伯看管,據介紹,他是黎兆堂的疏堂侄孫。在黎伯十一二歲時,已離開家鄉,到廣州去參加抗日戰爭。戰爭結束後,黎伯回到廣州,進銀行一工作就是數十年,一直沒有機會看看自己的故鄉。幾年前,已年事已高的他回到昌教,看到眼前的大宅門因多年被擱置而缺少打理,顯得如此蕭條、寒磣。黎伯頗感心痛,於是在村裡住了下來,以便看護這所老宅。現在,他每天早上起來,在村裡散散步,逛過老宅時就進門看一看,掃一掃。
時至今日,雖然整個大宅門的建築基本原貌保存完好,但裡面卻是一片荒蕪,到處雜草叢生,灰塵鋪地,滿目凄涼。園內的葩蕉葉東倒西歪,地上和牆壁上長滿了青苔,顯得灰一塊,青一塊。大部分的木窗經多年的風吹雨打後有的已經發霉,搖搖欲墜了,有的早已掉落,只留下一個空空的框架。宅的外牆也變得破舊斑駁,那三扇殘舊的古門也顯得有氣無力了。
大宅門歷經了140多個春秋。如今,一切都隨風而去,它只是以苟延殘存的姿態,一直安份地伴隨著杏壇的昌教在歲月流轉中的起落變遷。
昌教村的人並沒有為大宅門這座獨特的歷史建築感到格外的驚喜,走過、路過都不會多看兩眼。對於外人來說,也並不為熟悉。大宅門,雖然房屋結構還在,尚存當年風采,但也只能定格於3個死死系在破門上的生滿鐵銹的枷鎖。
黎兆堂在海外的後人說,如果當地政府修繕大宅門,他們願意把該古宅全部捐獻;如果沒有希望,他們將拆毀大宅門,為自家的後代另建別墅……滄桑的大宅門面臨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無論是任由時間的消磨直至不堪年月,還是豁然開朗地接受重見天日的光明,大宅門百年風雨的滄桑始終不會改變,只是它的明天,還會否依然繼續無奈地靜默和等待?

B. 芙蓉村的風景名勝

司馬宅
清乾隆十五年()當地富戶陳士鸞所建,位於村西北角。3座四合院並肩組合而成,總面寬達70米,有15個中堂、6個天井、24個道壇、58間房屋,兼有花園、池塘、水井,佔地6400平方米。現在仍住著陳氏家族36戶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門,院子間有夾道連通,從正門到屋子階前寬18米,劃分為幾個大院落。整個住宅顯得開敞、親切。
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坐落在東門內如意街的北側是禮制建築,因而格局嚴謹,形制完備;是芙蓉古村建築中的精華之一。陳氏大宗祠建築坐西朝東,前面有一個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門,南門叫光宗門,北門叫耀祖門。院的前方開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東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圖。陳氏大宗祠的主體建築為七開間,兩進建築,正廳左右為寬敞的廊間,與享堂正對著的是宗祠中最為精美的大戲台,它向院內凸出,三面開敞臨空,便於觀眾於三個方向看戲,戲台的屋頂為歇山頂,檐口高,翼角飛揚,木結構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撐,精美的花籃柱,覆蓮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像這樣的建築,在全國也屬罕見。宗祠的正廳上方高懸著許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寫有許多楹聯。其中有一對柱上寫著: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萬古;門臨四水,水生秀氣榮蔭千秋,說的就是美蓉村的鼎盛文風和好風水之間的關系。
三星祠
又名宗瑚宗祠,位於芙蓉村東南角,始建於明萬曆丁酉年 (1598) ,是陳氏第二十八世祖宗瑚公所建。它是-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構建築,總佔地面積 1728 平方米,平面布局工整對稱,前廳與後祠面為七開間,兩廂面為三開間,設前後道坦,梁架結構為抬梁與穿斗混合結構,屋面成懸山頂,建築用材粗壯,結構嚴密,梁架搭置自如,造型古樸簡潔。
如意街
當地村民出叫長塘街。如意街東頭連接東溪門,西頭直對芙蓉峰,伸向村中心,全長 220 米,村內其他街道的街面都是卵石鋪面,唯有如意街的街心用青磚鋪地,兩邊鋪以石條。這顯然是後入重新修建過,但從那經磨損而高低不平的青磚來看,很可能系明末清初時修的。如意街是全村最為繁華的地方,是村民閑暇時聚集閑逛的好地方,當地有首民謠這么說: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沒吃,長塘街逛逛。
芙蓉亭
該亭就建在池中偏東的地方,是一座兩層樓閣式歇山頂的方亭,亭子飛檐翹角,空透玲瓏,像是一朵盛開的芙蓉花。亭內設有美人靠,人們通過南北二條長長的石板橋進入亭內,這里成了老人們聚集閑聊的好地方,尤其是夏、秋天的晚上,村民們早早地來到這里納涼、憩歇、聊天。
明倫堂
坐落在村中央,北靠如意街,東臨芙蓉池,是一座封閉的內院式建築,整座書院格局正統,形制規整,由東向西,依次排列著泮池、儀門、杏壇、明倫堂和講堂。儀門前有旗桿一對,明倫堂前有 3.2米寬, 6.4米長的長方形杏壇。明倫堂和講堂都是三開間,進深 9 米。明倫堂後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龕,兩側掛有孔子的一些語錄,講堂後壁開有二扇窗子,通過後面一個很狹的採光天井來透光,以方便學子們學習。書院的南側有三開間的山長住宅,宅前有一個寬約 12 、長約 50 米的大花園,園內修竹茂密,假山起伏,-條蜿蜒的石徑和水溪從中而過,花園有-道小門同講堂相通。所以這里也是學子們休息或嬉鬧的好去處。
將軍屋
該屋建於清道光年間,取名將軍屋是因此屋是國民黨第五軍少將參謀長陳毓秀的故居。將軍屋四面高牆,庭院較大,全由卵石鋪砌。主建築是一座規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築,九間二橫軒,前後二進,前橫軒十間,後橫軒六間,二層閣樓,重檐懸山屋頂,上覆灰色的鴛鴦瓦。整座建築匠心別具,技藝精湛,鏤空雕花,格窗工藝精緻,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築空脫飄逸,融藝術性與實用性於一體。將軍屋不僅建築豪華氣派,就連門台也精美無比,門台為重檐歇山式屋脊,飾有吻鳳,磚雕細膩精緻,門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聯:禮門義路家規矩;智水仁山古畫圖。橫批是:鴻禧燕賀。
南寨門
這是一座楠溪江常見的石券門,全部用原石砌築,非常厚重。寨牆下有水渠通過,水從西方來,這門外的水渠是村婦們洗衣、洗菜的好地方,田為這里的水流量大、水清,因此,一天到晚好不熱鬧,正對寨門的是一座小巧玲瓏的譙亭,亭內供奉著天官 ( 堯 ) 、地官 ( 舜 ) 、水官 ( 禹 ) 的神像,所以人們稱它為三官亭。亭內還設有美人靠供仁歇息,尤其是遇到下雨時,可供洗衣的婦女和跟在身邊的孩子們避雨,輕盈小巧而具有人情味的譙亭與粗獷厚重的寨牆、南門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充分流露出楠溪江建築的特色。
司馬第大屋遺址
位於芙蓉村的西北角,建於清康熙年間,共 36 個整間,彷彿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進四合院組成,沿中軸線人內,分別是照壁、大門、庭院、廳堂。廳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個廳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結構採用傳統六架三柱帶檐抬梁式木構架,屋面為懸山頂,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為主,顯得凝重堅實,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質特有的紋理自然美,裝飾藝術精美,像青條石門楣和柱礎上石雕,及梁枋、雀替、椽頭、門窗格扇上木雕,都有干刻萬鏤傳神之作。司馬第大屋第一進的院牆和牌樓均毀於二戰時期,並一直未能恢復,只留下殘破的空斗牆和精美的磚漏花窗供人聯想昔日的輝煌。
陳虞之紀念館
陳虞之(1225-1278) ,字雲翁、號止所,芙蓉村人。他出身農家,家境貧寒,由於勤耕苦讀,於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 登進士第,善畫、工墨竹。歷任揚州府學教授、淮東帥干、兩浙漕干、刑工二部架閣文字、廣王府記室參軍、秘書省和國史院校勘等職。宋景炎元年 (1276) 二月,元軍攻陷臨安,南宋恭帝趙顯被俘,元兵長驅而下,進犯溫州。為響應右丞相文天祥號召抗元,陳虞之率領族人鄉眾千餘人趕赴溫州抗元,但因敵眾我寡,陳虞之率眾邊戰邊退,到楠溪江中下游的綠嶂垟和九丈時,與元兵展開了激烈的鏖戰,終因寡不敵眾,一直退到家鄉芙蓉村後的芙蓉崖,堅守陣地,與元軍持續抗戰達三年之久。最後終因彈盡糧絕,陳虞之策馬從千仞之高的南崖上跳下,以身殉國,族眾餘下七、八百人也緊隨其後,全部跳崖犧牲,後人為紀念陳虞之的英雄事跡,將二房祠堂改為陳虞之紀念館,供人參觀瞻仰。
十八金帶
芙蓉村人素尚禮教,民情淳樸,耕讀風盛。《芙蓉陳氏宗譜》載,族人中考中進士、舉人、生員的34名,歷代在京任職有18人,世稱十八金帶,今珍藏十八金帶容圖、玉笏、朝服及祭品、聖旨、金瓶、匾額等。
芙蓉村
浙江省溫州的永嘉縣有一個芙蓉村。
一千五百多年前,在這塊土地上,誕生過一位詩人,他叫謝靈運。謝靈運曾出任永嘉太守,後來,受政敵的彈劾,被朝廷追捕,並遭到殺害。
時間一晃,詩人去了有一千五百多年,而這片山水卻依舊清秀。
永嘉一帶的歷史,主要形成於西晉末年。當時中原戰局混亂,造成大量人口南遷。中原文化與甌越文化的結合,推進了永嘉地區的文明。
一千多年的歲月滄桑,在永嘉大地上留下的這些古樹、古井、古寨牆,成了中國歷史上分分合合的戰亂與盛世的見證。就在這些古樹古井和古寨牆的背後,是一個個古老的村寨。
芙蓉村位於岩頭鎮以南。村中並沒有芙蓉。只因村西南有三座山峰,岩石赤紅,狀若含苞欲放的芙蓉,每到夕陽西下的時候,格外動人,因而得名芙蓉村。
芙蓉村現有人口2031人,481戶。村裡人多姓陳。芙蓉村的東門,是古代村寨主出入的地方,俗稱溪門。進得東門,是高出地面約80公分的平台,在古代是村中做了大官的人榮歸故里,接見村民們時的講台。從這里走下講台,是村裡的主幹道長塘街,又稱如意街。村內的公共建築和民居,以長塘街為中軸,向南北分布。
長塘街的北側,是陳氏大宗祠。陳氏大宗祠的正門朝東,建於明代。
與正廳相對的是戲台。至今每到農歷二月二,村裡都要請戲班演戲,平日里靜寂的祠堂和空空的舞台就又是一番景象。
長塘街的中段是村子的中心,當年,池中可見芙蓉三峰的倒影。所以稱芙蓉池。
這長滿青苔和雜草的牆頭裡面是當年村中的書院。古時候,芙蓉村裡採取宗族公產為貧寒學生交學費的方法,為家族培養人才。
南宋建都杭州以後,倡導耕讀,加上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著名文人謝靈運和王羲之都在芙蓉村所在的永嘉地區當過太守,他們寄情山水心憂國事的品格,對當時的民風世俗影響很大,認為耕可致富,讀可榮身。芙蓉書院也就辦的很興旺。
芙蓉村的由來,大概可以追溯到唐末。1497年的陳氏宗譜記載,芙蓉村的陳氏是從河南開封幾經遷徙來到永嘉的,唐朝末年,芙蓉村先祖,來到這深山坳,見芙蓉三峰如冠,山下有腰帶水清澄如鏈,一曠平原可耕可牧,不愁豐衣足食,於是在這里定居。按這樣推算下來,芙蓉村迄今有史1100年之久。南宋時期是芙蓉村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現今的岩頭鎮和坦下村,都屬芙蓉村,是一個分散的田園式山村。
村裡人珍藏著的人物畫像,是當時先後有十八個家族成員在京城同朝做官,而且爵位顯赫。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在族人陳虞之的率領下,與元兵激戰,戰況慘烈,當他們彈盡糧絕的時候,陳虞之率先用黑布蒙住戰馬的雙眼,部署相繼仿效,跳崖身亡。族譜上是這樣記載的:元兵至溫,公與族侄規公,率子侄、鄉人千餘,迎戰於綠璋,退登芙蓉岩,據守三載。戊寅聞帝溺死,公自刎岩,遂潰,規公被執,不屈而亡。時,從死者八百餘人,被虜者五十餘人。聞者莫不涕泣崇祈。
元兵進村以後,縱火洗劫村寨,芙蓉村幾近破滅。
歷數代百年,直至元末明初的時候,芙蓉村才漸漸恢復元氣,開始重建家園。
汲取戰亂造成的那場毀滅性災難的教訓,重建芙蓉村家園的思路重在防禦抗戰。建築的主體材料是石頭。石頭壘砌的牆基和用卵石鋪設的道路,構建了村寨的基礎;六座造型不同的寨門,很象歐洲中世紀的城堡,但是較之更富有人情味。南門外有譙亭一座,譙亭和粗獷的寨牆形成強烈的對比。護寨的圍牆具防禦、守備、抵抗的功能。寨牆外有水渠猶如護城河一般。陳虞之抗元戰死的壯烈史跡和村寨內戰略防禦的規劃布局,給芙蓉村注入了陽剛之氣。然而,這些石頭築起的牆基底下和卵石鋪設的小道深處,是濃濃厚厚的古代儒道文化的積淀。
芙蓉村寨內部規劃的靈魂在「七星八斗」。所謂星,是指高出地面10公分左右的方形平台。大多設置在道路交匯點既是道路拐彎的標志,又是當年巷戰的指揮聯絡點。所謂斗,是指散布於村寨內的大大小小的水池,具有消防和儲水等功能。
芙蓉池是村中最大的水池。長43米寬10米,俗稱大斗。根據堪輿學理論設置的七星八斗,隱寓天上魁星降落凡塵,能使村子安康吉祥,子孫人才輩出。後來,陳氏子孫不出先祖所望,還真出了不少英才。
芙蓉三峰腳下,有四條山溪潺潺東流。村民引水進寨,沿牆基、路道錯落有致地排挖了許多溝渠,臨街過門,注入大小水斗之中。
長塘街,沿溪水東西走向。南北道路和長塘街成T字形交叉,道路、水渠迂迴曲折構成了迷宮一般的活動空間。
芙蓉村的古民居多建於明朝初年。格局基本是四合院式的。正屋明間為堂屋,邊屋為廊宅,前廊與正屋前廊相連,成三面圍合形。屋脊呈弧線狀屋面平緩,出檐深遠。家家石砌矮牆、戶戶果樹成蔭,使整座村寨顯得愜意和滋潤。
位於村西北角上有一座殘缺不全的大屋,但名聲很響,叫司馬第大屋。它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一個商人的住宅,卻起了一個官號。
大屋原有三座四合院並肩組合成一個大院,佔地面積達二十四畝,正房廂房共四十六個整間。三個四合院有各自的大門,院與院之間有夾道相通。大屋原有三進。第一進是平房,第二進是兩層小樓。樓層之間設有腰檐,屋檐平緩舒展,使大屋屋頂顯得輕柔體貼。
大屋的第一進院牆和牌樓在民國年間都被燒毀,放火燒房的是大屋的主人,據說當時大屋的主人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國民黨武裝勢力以燒毀他家房屋威逼反叛,大屋主人為了表示自己決不回頭的立場,親自縱火燒毀了家園。如今的大屋已褪盡昔日的輝煌,大屋裡面還住著二十多戶人家。他們希望推倒大屋,在這里蓋起新房。但是大屋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允許拆毀。一對矛盾困惑著這里的人們。
村裡地少人多。改革開放以後,60%的勞動力走出村寨到城裡去打工。留下來的大多是婦孺老幼。生活比過去有了很大改善。城裡人喜歡我們的老房子,可是村裡人嚮往的是象城裡人一樣住樓房。
在永嘉縣城邊上的中塘鄉後村,住的是芙蓉村抗元英雄陳虞之的直系後裔。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五日,中塘後村續修陳氏家譜續的工作完成。同時,宗族祠堂也修繕一新。
村裡人按傳統習俗,舉行隆重的慶典儀式,芙蓉村也派代表向他們送禮慶賀。
祠堂的戲台上又響起了古樂,五花大臉和青衣花旦走上戲台,演起了村民門喜聞樂見,百世相傳的古戲。
在祠堂南面的永嘉聖王廟里,連續三天,有村裡辦伙,集體共餐。
古老的戲台上陣陣古老的唱腔,和著煙炮和禮花一同融進了田野上空的夜色之中。

C. 寫給老師的寄語

人生旅程上,您豐富我的心靈,開發我的智力,為我點燃了希望的光芒。謝謝您,老師!
春雨,染綠了世界,而自己卻無聲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師,您就是滋潤我們心田的春雨,我們將永遠感謝您。
老師,您是海洋,我是貝殼,是您給了我斑斕的色彩
……
我當怎樣地感謝您!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靈的每一寸,滿是對您的敬意。
有如從朔風凜冽的戶外來到冬日雪夜的爐邊;老師,您的關懷,如這爐炭的殷紅,給我無限溫暖。我怎能不感謝您
?
對於您教誨的苦心,我無比感激,並將銘記於心!
天涯海角有盡處,只有師恩無窮期。感謝您,老師!
您用心中全部的愛,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執著的信念,鑄成了我性格的不屈
……
老師,我生命的火花里閃耀著一個您!
鳥兒遇到風雨,躲進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風雨襲來,總是躲在您的懷里--我的師長,您是我遮雨的傘,擋風的牆,我怎能不感謝您!
沒有您的慷慨奉獻,哪有我收獲的今天。十二萬分地感謝您,敬愛的老師。
您送我進入一個彩色的天地,您將我帶入一個無限的世界
……
老師,我的心在喊著您,在向您敬禮。
把精魂給了我,把柔情給了我,把母親般的一腔愛給了我
……
老師,您只知道給予而從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您的眼神是無聲的語言,對我充滿期待;是燃燒的火焰,給我巨大的熱力:它將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裡
……
假如我能搏擊藍天,那是您給了我騰飛的翅膀;假如我是擊浪的勇士,那是您給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滅的火炬,那是您給了我青春的光亮!
敬愛的老師,謝謝您以辛勤的汗水滋潤我們的心田,並撫育我們茁壯成長。願您所有的日子都充滿著幸福、歡樂與溫馨!
老師,在今天我們身上散發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閃爍著您當年點燃的火花!
往日,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識的種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結出的碩果
――
老師,這是您的豐收!
您諄諄的教誨,化作我腦中的智慧,胸中的熱血,行為的規范
……
我感謝您,感謝您對我的精心培育。
因為您的一片愛心的灌澆,一番耕耘的辛勞,才會有桃李的絢麗,稻麥的金黃。願我的謝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鮮花,給您的生活帶來芬芳。
忘不了您和風細雨般的話語,盪滌了我心靈上的塵泥;忘不了您浩盪東風般的叮嚀,鼓起我前進的勇氣。老師,我終生感激您!
真空、堅定、謙遜、樸素
――
這是您教給我唱的歌,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有一道彩虹,不出現在雨後,也不出現在天空,它常出現在我心中,鞭策著我堂堂正正地做人
――
給時刻關懷著我的導師!
老師,感謝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