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治安
Ⅰ 誰知道哪裡有董治安的《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著本書
去淘寶或易趣上搜搜,也許有收獲,或者發布求購信息。
Ⅱ 在《春秋左傳》中出現很多詩經是怎麼回事
《左傳》中大量引用《詩經》的詩句和篇目,保留了春秋時期《詩經》的重要資料,關於《左傳》引用《詩經》的形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切入點,所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有的認為有訓詁式、概括《詩經》旨式和寓闡釋於評論三種主要方式①,有的從縱向歷史歸納《左傳》引詩研究規律②,有的認為《左傳》引詩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人物語言引詩,二是敘述語言引詩③,有的從微觀研究《左傳》引詩章節分步情況④,筆者的切入點是從《左傳》引詩的外部語言形式特點對《左傳》中的引詩情況作一簡單研究。具體見下表:
說明:本表只注重《左傳》引詩的外部語言形態:「詩曰」部分專門統計文中以「詩曰」開頭,下面直接引用《詩經》的詩句。「詩雲」部分專門統計文中以「詩雲」開頭,下面直接引用《詩經》的詩句。「詩源」部分專門統計《詩經》中某首詩的歷史起源,如《左傳?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這句話交代了《詩經?秦風?黃鳥》產生的來源。「詩篇」指的是文中只說出《詩經》的篇目而沒有具體詩句,如《左傳?襄公八年》:「晉范宣子來聘,且拜公之辱,告將用師於鄭。公享之,宣子賦《?有梅》。」「詩章」指文中引用《詩經》的部分詩段,如《左傳?文公十三年》:「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採薇》之四章》。」「《詩》所謂」是指文中以「《詩》所謂」三字開頭,後面接著引用《詩經》的某一句詩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如《左傳?宣公二年》:「《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商頌》曰」指文中直接引用《商頌》中的詩句,如《左傳?隱公三年》:「《商頌》曰:『殷受命咸宜,百祿是荷』。」「《魯頌》曰」指的是文中直接引用《魯頌》的詩句,如《左傳?文公二年》:「《魯頌》:『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後帝,皇祖後稷』。」
對於《左傳》引《詩》的具體數量,目前學術界說法不一,董治安在《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中的統計結果是:引詩219條,賦詩68處。張林川、周春健統計的結果是:言《詩》之處凡277條,涉及《詩》152篇,其中可以劃歸引《詩》范疇的共255條,涉及《詩》132篇。並且將其分類:「《左傳》277條言《詩》可以分為如下六類:一曰『賦詩』,二曰『誦詩』,三曰『歌詩』,四曰『言語引詩』,五曰『作詩』,六曰『泛稱詩』。⑤夏承燾統計的結果是:引詩一百三十四處,其中關於卿大夫賦詩的共三十一處。⑥就統計數字來看,各家數字都不相同。造成上述統計數字不同的原因是分類的標准不同,筆者的作法是從語言外部形態入手,凡是與《詩經》詩句、篇目、篇章有關的,都在統計之列,並且把《左傳》引用《詩經》的外部形態做了歸類,應該說條目比較清楚,所依據的版本是嶽麓出版社的《左傳》版本,全文逐頁查詢統計兩遍,每一句詩句的出自頁碼都做了標記,遺漏的可能性相當小,數據比較可靠。
Ⅲ 中華大典的編纂人員
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組成人員
總主編:任繼愈
副主編:席澤宗、程千帆、戴 逸、吳文俊、柯 俊、傅熹年
編 委:卞孝萱、任繼愈、李明富、余瀛鱉、林仲湘、郁賢皓、馬繼興、袁世碩、
席澤宗、陳美東、黃永年、章培恆、張永言、張晉藩、葛劍雄、董治安、
傅世垣、曾棗庄、龐 朴(已故)、趙振鐸、劉家和、潘吉星、錢伯城、戴 逸、
張海鵬、李根蟠、吳文俊、金正耀、戴念祖、柯 俊、金維諾、白化文、
汪子春、周少川、孫培青、朱祖延、傅熹年、李 申、郭書春、熊月之、
柴劍虹、吳子勇、寧 可、江曉原、王渝生、吳征鎰、尹偉倫、魏明孔
各典、分典名稱及主編名單(共24個典、114個分典)
1.哲學典(3119萬字) 雲南教育出版社
主編:任繼愈(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 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 常務副主編:李 申
⑴儒家分典(1364萬字) 主編:李 申
⑵諸子百家分典(563萬字) 主編:周 強
⑶佛道諸教分典(1192萬字) 主編:方廣錩
2.文學典(5400萬字) 江蘇鳳凰出版社
主編:程千帆(南京大學教授 中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家 教育家)
⑴先秦兩漢文學分典(800萬字) 主編:董治安
⑵魏晉南北朝文學分典(500萬字)主編:黃進德
⑶隋唐五代文學分典(1000萬字) 主編:卞孝萱
⑷宋遼金元文學分典(1200萬字) 主編:曾棗庄
⑸明清文學分典(1200萬字) 主編:吳志達
⑹文學理論分典(500萬字) 主編:張伯偉
總目錄(200萬字)
3.經濟典(4500萬字) 巴蜀書社
主編:寧 可(首都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博士生導師 資深敦煌學家) 常務副主編:李華瑞
⑴財政賦役分典(750萬字) 主編:寧 可 陳明光
⑵經濟綜合分典(650萬字) 主編:閆守誠
⑶貨幣金融分典(600萬字) 主編:汪聖鐸
⑷商貿與城市分典(750萬字) 主編:寧 欣
⑸土地制度分典(450萬字) 主編:郝春文
⑹戶口分典(600萬字) 主編:姜錫東
⑺經濟思想分典(700萬字) 主編:任世英 劉玉峰
4.醫葯衛生典(5750萬字) 巴蜀書社
主編:傅世垣(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 中國中醫葯學會副會長)、李明富、余瀛鰲、趙立勛、
曹洪欣
⑴醫學分典(2890萬字) 主編:李明富、趙立勛
⑵葯學分典 (1900萬字) 主編:鄭金生
⑶衛生學分典(960萬字) 主編:陳廷貴、呂光榮
5.法律典(4200萬字) 西南師大出版社
主編:張晉藩(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著名法學家)、馬建石
⑴法律理論分典(790萬字) 主編:俞榮根
⑵刑法分典(930萬字) 主編:楊育棠、張大元
⑶民法分典(300萬字) 主編:孔慶明、楊永華
⑷經濟法分典(1070萬字) 主編:王召棠、楊 堪
⑸行政法分典(810萬字) 主編:錢大群、汪漢卿
巴蜀書社
⑹訴訟法分典(300萬字) 主編:朱 勇、郭成偉
6.教育典(2400萬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主編:孫培青(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系主任 博士生導師)、李國均
⑴教育思想分典(850萬字) 主編:吳宣德
⑵教育制度分典(1550萬字) 主編:杜成憲
7.歷史典(5000萬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主編:熊月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歷史研究所所長)
⑴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600) 主編:瞿林東、龔書鐸
⑵歷史紀事分典 (1290萬字) 主編:錢 杭、芮傳明
⑶歷史人物分典 (1290萬字) 主編:虞萬里、承 載
⑷歷史編年分典 (1820萬字) 主編:許沛藻、俞 綱
8.工業典(4000萬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主編:魏明孔(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⑴綜合分典(500萬字) 主編:魏明孔 郭遠英
⑵礦業與冶煉分典(400萬字) 主編:蔡 峰 趙連穩
⑶製造業分典(500萬字) 主編:湯開建 趙利峰
⑷紡織與印染分典(450萬字) 主編:盧華語
⑸造紙與文具分典(400萬字) 主編:胡小鵬
⑹陶瓷分典(250萬字) 主編:李紹強
⑺建築業分典(450萬字) 主編:陳文源 林廣志
⑻近代工業分典(550萬字) 主編:高超群
⑼食品與釀造分典(500萬字) 主編:劉建麗
9.宗教典(3000萬字)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主編:任繼愈(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 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 常務副主編:李 申
⑴儒教分典(1156萬字) 主編:李 申
⑵佛教分典 (776萬字) 主編:杜繼文
⑶道教分典 (700萬字) 主編:王 卡
⑷伊斯蘭、基督教諸教分典 主編:秦惠彬
(368萬字)
10.政治典(4200萬字) 人民出版社
主編:楊寄林(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⑴先秦分典(600萬字) 主編:馬 勇
⑵秦漢分典(400萬字) 主編:柏 樺
⑶魏晉分典(400萬字) 主編:朱漢民 龔抗雲
⑷隨唐分典 (800萬字) 主編:劉小萌
⑸遼宋夏金分典(800萬字) 主編:孟祥才
⑹元明清分典(1000萬字) 主編:王建朗
11.語言文字典(2400萬字)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主編:朱祖延(湖北大學教授 中文系主任 著名辭書學家 文獻學家) 執行主編:宗福邦
⑴音韻分典(800萬字) 主編:宗福邦 駱瑞鶴
⑵文字分典(800萬字) 主編:舒 懷
⑶訓詁分典 (800萬字) 主編:李思維
12.歷史地理典(3320萬字) 西泠印社
主編: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主任、教授)
⑴總論分典(600萬字) 主編:葛劍雄
⑵歷史人文地理分典(1200萬字)主編:
⑶歷史自然地理分典(900萬字) 主編:
⑷域外歷史地理分典(620萬字) 主編:趙永復
13.生物典(1600萬字) 雲南教育出版社
主編:吳征鎰(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
所長、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⑴植物分典(800萬字) 主編:彭 華
⑵動物分典(800萬字) 主編:王祖望
14.民俗典(2100萬字) 北京同心出版社
主編:白化文(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 中國楹聯學會顧問)
⑴物質民俗分典(507萬字) 主編:白化文
⑵風俗民俗分典(500萬字) 主編:吉發涵
⑶區域民族民俗分典(500萬字) 主編:史金波
⑷口頭民俗分典(503萬字) 主編:王 娟
15.農業典(4700萬字) 河南大學出版社
主編:穆祥桐、曹幸穗
⑴水利分典(300萬字) 主編:王思明
⑵園藝作物分典(500萬字) 主編:倪根金
⑶綜合分典(600萬字) 主編:待定
⑷糧食作物分典(400萬字) 主編:惠富平
⑸農具分典(350萬字) 主編:胡澤學
⑹蠶桑分典(350萬字) 主編:黃世瑞
⑺畜牧獸醫分典(400萬字) 主編:張法瑞
⑻漁業水產分典(400萬字) 主編:曹幸穗
⑼農業災害分典(500萬字) 主編:卜鳳賢
⑽農學農書分典(400萬字) 主編:彭世獎
⑾經濟作物分典(400萬字 主編:樊志民
16.數學典(1100萬字) 山東教育出版社
主編:郭書春(全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⑴中國傳統數學分典(300萬字) 主編:郭書春
⑵數學概論分典(300萬字) 主編:馮立升
⑶中西數學會通分典(250萬字) 主編:李兆華
⑷數學家與著作分典(250萬字) 主編:郭世榮
17.物理化學典(1400萬字) 山東教育出版社
主編:金正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史與科技考古教授、博士生導師)
⑴綜論分典(250萬字) 主編:史玉民
⑵物理學分典(300萬字) 主編:胡化凱
⑶化學分典(300萬字) 主編:金正耀
⑷中西會通分典(300萬字) 主編:金正耀
⑸人物與典籍分典(250萬字) 主編:容志毅
18.天文典(1050萬字) 重慶出版社
主編: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主任 教授 博士生導師)
⑴天文分典(600萬字) 主編:鈕衛星
⑵歷法分典(220萬字) 主編:董煜宇
⑶儀器儀表分典(230萬字) 主編:江曉原
19.地學典(1050萬字) 重慶出版社
主編:鄭國光
⑴海洋分典(200萬字) 主編:曲金良
⑵地質分典(200萬字) 主編:陳寶國
⑶氣象分典(250萬字) 主編:鄭國光
⑷測繪分典(200萬字) 主編:呂興煥
⑸自然地理分典(200萬字) 主編:
20.林業典(1500萬字) 江蘇鳳凰出版社
主編:尹偉倫(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林業大學校長 生物學 森林培育學家)
⑴森林利用分典(200萬字) 主編:樊寶敏
⑵森林培育與管理分典(250萬字)主編:熊大桐
⑶林業資源分典(350萬字) 主編:李 莉
⑷園林及風景名勝分典(300萬字)主編:閻景娟
⑸林業思想文化教育分典(300) 主編:羅美雲
21.交通運輸典(1000萬字) 上海交大出版社
主編: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主任、教授)
⑴交通運輸總論分典(400萬字) 主編:葛劍雄
⑵國內交通運輸分典(300萬字) 主編:
⑶中外交通運輸分典(300萬字) 主編:
22.文獻目錄典(3500萬字) 廣西師大出版社
主編:周少川(北京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⑴文獻學分典(1500萬字) 主編:楊燕起
⑵古籍目錄分典(2000萬字) 主編:楊寄林
23.軍事典(4000萬字) 遼寧大學出版社
主編:劉繼賢()
⑴軍事理論分典(800萬字) 主編:劉慶
⑵軍事制度分典(800萬字) 主編:齊三平
⑶軍事技術分典(600萬字) 主編:鍾少異
⑷戰爭戰例分典(600萬字) 主編:郭得河
⑸軍事人物分典(600萬字) 主編:蔣乾麟
⑹軍事地理分典(600萬字) 主編:任力
24.藝術典(2500萬字) 嶽麓書社
主編:金維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主任、教授 博士生導師)
⑴繪畫分典(400萬字) 主編:金維諾
⑵陶瓷藝術分典(300萬字) 主編:陳雨前
⑶工藝美術分典(350萬字) 主編:李 松
⑷書法分典(350萬字) 主編:薛永年
⑸服飾紋樣分典(400萬字) 主編:李之檀
⑹戲曲文藝分典(350萬字) 主編:李修生
⑺音樂分典(350萬字) 主編:秦 序
Ⅳ 關於諸葛亮的生平,要詳細
特定的歷史造就特定的人物。三國時代,群雄並起,割據爭霸,人才輩出,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展示著他們的智慧和才華,就在這「諸子爭鳴」中,有一顆永遠閃爍光芒的巨星,他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著力刻畫的一個中心人物。作者根據歷史事實,運用文學和手法,將其塑造破一個內涵豐富的藝術形象。由於作者的妙筆生花,使其集眾人之長、神鬼莫測,達到高度的藝術集中。因此,在諸葛亮本帶傳奇色彩的形象上更添神奇,使之成為智慧的化身,正義的代表,忠於職守的模範。由此我們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形象是世代積累型的人物,又是特定時代的作家竭力創作的人物。
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全書來看,全書共二十四卷,寫三國故事是從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計一百一十三年,其中諸葛亮活動的二十八年就用了十四卷的篇幅,而其他八十五年的時間僅寫了十卷,與其他人物相比較,諸葛亮在全書中占據了最大的篇幅,佔有了最顯著的位置,自然,這位躬耕山野的南陽士子,「出師未捷」悲劇人物在作者筆下成了光照千秋的智慧之星,贏得了從市井小民到君王領袖各種人物的崇敬、傾倒的感嘆,這不禁令人勻深思,他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身上究竟有哪些感人因素,從他出場征戰至死,無不扣人心弦,引人深思。或許,他吸引的地方在於他的才智,也或是忠貞,但僅僅如此嗎?當然不是,其實,他身上的才智與忠貞都不是孤立存在,它還與其它性格要素:政治理想,品德操守,軍事才華及氣質風度等緊密聯系,它們在一起構成了諸葛亮形象的整體系統。
(一)品德修養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①
這幅草廬對聯極為精煉概括了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劉備未見其人,而先觀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從出世到至死,一生不慕虛榮,不求富貴,安貧樂道,樸素嚴謹,克己奉公,知恩必報,忠貞不二,鞠躬盡瘁,嚴於律己。這些高貴的品格著實令人佩服。
「淡泊」、「寧靜」從一種境界、一種要求來看,乃是一種道家清心寡慾,修身養性,順其自然的表現,但並非消極避世,求一生安樂。正因為如此,所以諸葛亮在一生軍旅生涯中。時刻以此為戒,提倡儉朴,自出茅廬,火燒博望,投身於赤壁之戰,隨後平定西川,進軍南中,全力治蜀,六屆祁山,北伐中原,後半生都在戎馬倥傯中度過。晚年,在渭水前線,抱病巡營,事無巨細均親自過問,此外,別無所求。再則,他至始至終一身素縞,初出場時,「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似神仙之概」②,在入世以後,雖出將入相,但他每次出戰幾乎都是同一裝束:端坐四輪車,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
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
特定的歷史造就特定的人物。三國時代,群雄並起,割據爭霸,人才輩出,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展示著他們的智慧和才華,就在這「諸子爭鳴」中,有一顆永遠閃爍光芒的巨星,他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著力刻畫的一個中心人物。作者根據歷史事實,運用文學和手法,將其塑造破一個內涵豐富的藝術形象。由於作者的妙筆生花,使其集眾人之長、神鬼莫測,達到高度的藝術集中。因此,在諸葛亮本帶傳奇色彩的形象上更添神奇,使之成為智慧的化身,正義的代表,忠於職守的模範。由此我們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形象是世代積累型的人物,又是特定時代的作家竭力創作的人物。
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全書來看,全書共二十四卷,寫三國故事是從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計一百一十三年,其中諸葛亮活動的二十八年就用了十四卷的篇幅,而其他八十五年的時間僅寫了十卷,與其他人物相比較,諸葛亮在全書中占據了最大的篇幅,佔有了最顯著的位置,自然,這位躬耕山野的南陽士子,「出師未捷」悲劇人物在作者筆下成了光照千秋的智慧之星,贏得了從市井小民到君王領袖各種人物的崇敬、傾倒的感嘆,這不禁令人勻深思,他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身上究竟有哪些感人因素,從他出場征戰至死,無不扣人心弦,引人深思。或許,他吸引的地方在於他的才智,也或是忠貞,但僅僅如此嗎?當然不是,其實,他身上的才智與忠貞都不是孤立存在,它還與其它性格要素:政治理想,品德操守,軍事才華及氣質風度等緊密聯系,它們在一起構成了諸葛亮形象的整體系統。
(一)品德修養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①
這幅草廬對聯極為精煉概括了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劉備未見其人,而先觀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從出世到至死,一生不慕虛榮,不求富貴,安貧樂道,樸素嚴謹,克己奉公,知恩必報,忠貞不二,鞠躬盡瘁,嚴於律己。這些高貴的品格著實令人佩服。
「淡泊」、「寧靜」從一種境界、一種要求來看,乃是一種道家清心寡慾,修身養性,順其自然的表現,但並非消極避世,求一生安樂。正因為如此,所以諸葛亮在一生軍旅生涯中。時刻以此為戒,提倡儉朴,自出茅廬,火燒博望,投身於赤壁之戰,隨後平定西川,進軍南中,全力治蜀,六屆祁山,北伐中原,後半生都在戎馬倥傯中度過。晚年,在渭水前線,抱病巡營,事無巨細均親自過問,此外,別無所求。再則,他至始至終一身素縞,初出場時,「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似神仙之概」②,在入世以後,雖出將入相,但他每次出戰幾乎都是同一裝束:端坐四輪車,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達官貴族的華服絲袍、金銀飾物。在封建社會里,像諸葛亮這樣身居高位,卻能擺脫追求榮華富貴的陋習,出淤泥而不染,始終過著清淡生活的人,實在不多。另外,從諸葛亮在一次北伐途中向劉後主上的一道表裡,也可見一般,表中有這樣一段話「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四五十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3)由此可見,諸葛亮真正做到了嚴於律己。同時,他提倡儉朴時,不僅從自身做起,而且在軍營中也如是提倡,這成為他治蜀的一項重要措施。
從其居住環境,人勻也不難看出這位高雅之人高潔的品德操守。作者把劉皇叔三顧茅廬的情景,象放電影一樣將各種不同的鏡頭組成一幅幅層次分明,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色。那裡山水環抱,古木蒼郁,景色宜人,一派天然氣息,一派恬靜和平、歡樂富麗的世外桃源風光,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諸葛亮淡泊寧靜的氣質,他躬耕自食,寄傲琴書,不求聞達,順其自然。由此人勻自然會想到,生活在這樣優美的自然環境里的諸葛亮,一家是耿介,高潔而又智慧 過人的人真可謂山川秀麗,人傑地靈。可見作者為塑造一個相對完整的人物形象,真是煞費苦心,處處含情,作者這種寓情天景,以景表人的隆中景物描寫,歸根到底是為了塑造諸葛亮這個人。
另外,諸葛亮除具有以上品德外,同時他還是一位知恩必報,飲水思源的重情人。劉備因政治需要三顧茅廬,不恥下問,虛懷若谷,諸葛亮對此感恩涕零,從而「志決身堅,不計利鈍」,知克不可為而為之,立下「士為知己者死」的雄心,因此,迎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仍竭精殫力地扭轉時局,使之轉危為安,化險為夷。更因有先帝臨崩託孤之恩,當時,他立即表示「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又說:「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4)諸葛亮這樣說了,也確實這樣做了,他「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前出師表》),他把北定中原當作報恩的主要方式,並且為此目標殫精竭力。他在《前出師表》⑸中說:「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又在《後出師表》⑹中說:「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我們於此以見其盡忠,感恩戴德已達極點,把所受之命看得比自己還重要,以至達到了不達目的則「夙夜憂嘆、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的程度。此後諸葛亮七擒孟獲,六齣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報知遇之恩的具體體現。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描寫真切動人,也正在於知遇之感受的文化魅力,其為:「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7)觀其境,天一為之動容,聞其語更是戚戚,慘慘,切切。在這里,作者充分發揮自己 的才華,讓悲景滲透於筆下的一景一物,使景物也感染人的感情。寫孔明以祈禳之法延壽的夜晚是:「八月中秋,是夜銀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動,刁斗無聲。」(8)懷鄉思親的季節,空寂無無的秋夜,一個吐血不止的病人正為自己未盡的事業掙扎著,他沒能戰勝病魔,帶著沉重的心願死了。「是夜,天愁地慘,日月無光,」(9)孔明奄然歸天。作者雖寫的是天地之悲,日月之哀,而實際上,自己心中已為孔明一生忠貞不二的精神唱響了沉痛哀傷的輓歌,作者不惜筆墨盡情抒發,不讓一處空虛,在祈禳之法的悼詞中,作者著意點明諸葛亮並非為苟且偷生之輩,而是感恩報德,憂國憂民的君子,同時也不失時機的點出諸葛亮是「承昭烈皇帝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不敢不效犬馬之勞,誓討國賊!」(10),再點三顧之恩,恩重如山,同時乞求延歲還是為了「上報君恩,下救民命,克復舊物,永延漢祀」。
諸葛亮一生忠貞的另一表現還表現在劉備死後,後主劉禪不理朝政、荒淫無度、飲酒作樂。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緊守忠貞報國的戒條,忍辱負重。其實,在這時,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則一統天下還有望,同時也順天意、合民心。但他就是不越雷池一步,這既令人嘆息,也讓人感動,真是千秋功罪,憑誰說!
另外,諸葛亮的品德中還有謙虛謹慎、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等優點,滲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間,處處引人入勝。
二、政治理想和作為
匡扶宇宙,興復漢室,這是諸葛亮一生追求的政治目標,也是他出世的目的。他早在降中時就立下興復漢室、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志願。有人說,諸葛亮乃一山野村夫,談不上什麼追求與目標,只是感劉皇叔三顧之恩才出世,否則,他會帶著一生的學識和智慧終死山野。其實不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從一開始就形象地表現出了為中華民族直面現實的斗爭精神和態度,在困厄紛亂的矛盾面前表現出沉著勇敢的斗爭氣勢和超人的智慧。他決定出世雖有報恩的成分,但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實現他治亂扶危,興仁義之兵拯救天下百姓的理想。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且來分析一下:
在政治理想上,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好為《梁父呤》(11)「每自比管仲、樂毅。」這兩句話,見於《三國演義》,也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彈奏或呤誦《梁父呤》,一是為感嘆 世事的艱辛;其次,他以官仲、樂毅自比,官仲、樂毅都是治世之臣,孔子稱贊他們是人才。由此可見,諸葛亮雖身於亂世、隱居隆中,但也是有遠大胸襟和志向的,並是沒有現實的追求,而是早在隆中時就以確定了他的人生目標。他在草廬中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分析和情入理,以及他早以做好的西蜀五十四州圖,都充分說明了他不是玩弄口舌、舞文弄墨的小儒、庸儒,而是一個「斡旋天地之手,匡扶宇宙之機,上可仰瞻天文,下可俯察於地理,中可流澤於萬民」⑿的大儒、真儒。劉備三顧毛廬時,其弟曾歌;「鳳凰翔於千仞兮,非吾不棲;土伏於一方,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以待天時。」(13)很明顯,諸葛亮的隱居,不是避世,而是「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分天下」,「逢明主於一朝兮,更有何遲,展經綸於天下兮,拂袖而歸。」他不僅因受「三顧」之恩,不容不去,而且自身也早有出世的准備。基於對「三分」的認識,事前繪制的西蜀五十四州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在政治作為上,從諸葛亮一生來看,他確實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首先,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敏銳地預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並正確地提出了劉備的戰略行動計劃和後來蜀漢內政外交的方針。發表「隆中對」時,他雖未涉官場,未入戰場,但對天下的形勢卻是那樣了如指掌。在短短一頁「隆中對」中,他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預見了「三分」,指出劉備的斗爭目標應是先取荊州戰略要地,後取益州,以作為統一天下的根據地;主張改革政治,吸收人才,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穩定內部、積蓄力量;在外交方針上應結好孫權,以之為援,孤立曹操,形成鼎足之勢;再等待有利時機,由荊益兩用人才路出兵,北伐曹魏,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這種科學分析和果斷決策,反映了當時形勢發展趨勢,規定了正確的斗爭策略,它是劉備事業的生命線,諸葛亮也為此奮鬥了一生,《三國演義》中描繪的三國鼎立的形成,蜀、魏的長期斗爭,蜀、吳的聯合抗曹等事實,都證明了「隆中對」的正確性。這說明諸葛亮是一位極有遠見的卓越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後來,劉備事業的發展,如果背離這條戰線即會受挫和失敗,這又從另一方面對「隆中對」的正確性和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作了有力的補證。
其次,在治蜀問題上,他提出了法政。以法治國,以嚴濟寬,嚴格做到獎懲分明,並不亂以刑等政策都要深入人心,並從自身做起,不避親就遠,做到一視同仁。最著名的充滿活力是「失街亭」一事,諸葛亮面對兵敗的馬謖,雖義同手足,但為了維法,做到執法公正,也不得不揮淚行斬,即將在他人的再三求情和勸阻下,也欲罷不能。斬馬謖,按理應沒有諸葛亮的責任,但亮勇於承擔責任,從自身找原因,並陷入深深的自責中,告誡後人不要重蹈履轍,同時還自貶三級以示對自己的懲罰。諸葛亮馬人對己一視同仁的做法贏得了百官的贊譽,包括曾被他削職為民流放川北的李嚴等,也深為其言行所折服,這為法治的實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再次,在對少數民族上他採取了和撫的政策。對孟獲「七擒七縱」,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耐心等待。諸葛亮的「和撫」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南征之後,西南地區出現了較久的安定局面。另一方面,在政治用人上,他主張薦賢用能,面對與己堪稱一龍一鳳的龐統,他不是進行壓抑和貶斥,而是極力推薦。同時,他在前出師表中諫後主時寫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些都說明了他重視人才的思想。此外,智收姜維的事更表現了他鍾愛人才,思賢若渴的用人策略,他慧眼識英才,為使蜀國後繼有人而傾注心血。由上可知,諸葛亮堪稱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他對蜀漢的貢獻真可謂澤被後世了。
(三)軍事才華
諸葛亮身上最為突出的特點莫過於才智了,我們常聽說一些褒揚他的諺語和歇後語。如:「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聰明莫過於諸葛亮」等等。但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在描寫諸葛亮的才智時,又著力刻畫了他在軍事方面的才智,使其表現出超人的軍事才華。
首先,諸葛亮的軍事才華表現在制定作戰方案及指揮戰斗中。《三國演義》中的決策者們大多能在具體情況的觀察、分析中,迅速地從紛繁復雜的錯綜現象中發現的抓住戰局的本質和關鍵,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而諸葛亮不僅如此,還 廣泛讀書,多方交友,雲游天下,所以他確定的作戰方針也計高一籌、花樣蘩多。如有對陣、截糧、劫寨、活燒、水淹、疑兵等,並能依具體情況,使之變化莫測。每次用兵,諸葛亮總是要先了解敵方的情況和戰事條件,包括對雙方主帥及主要將領的性格等都有清楚的了解,然後做出分析,最後做出總的決策。如建業之初,確定「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14)的三分戰略,就是他長期觀察天下形勢而制定的,又如七擒孟獲用的是攻心戰略,而北伐中原用的是穩扎穩打戰略就是如此。當然,諸葛亮不僅僅是能制定總的戰略方針,他還能制定出切實有效的作戰步驟並親自指揮作戰。如他借動吳兵取南郡一役,就是最好的例證。
其次,《三國演義》從諸葛亮與他人的對比中,也突現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及卓越的軍事才華。曹操、司馬懿、劉備都是足智多謀的人物,諸葛亮與曹操對比,曹操自幼奸滑,廣有計謀。官渡一戰中他更是靈活多變,以糧草不足的七萬人,催毀了四世三公的袁紹的七十萬人,但諸葛亮卻處處高他一籌。如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就是最好的例證,奸雄本事再高,也難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諸葛亮與司馬懿比較,司馬懿是一個了不起的將才,諸葛亮曾這樣說過「平生所患者,獨司馬懿一人而已」。但司馬懿卻一直斗不過諸葛亮,在空城計、木牛流馬、隴上收麥及祁山斗陣中都屢屢失敗,只落得一再嘆息:「吾不如孔明也!」(15)在三出祁山中,司馬懿派張和,帶陵截寨,但諸葛亮卻早有準備,落得「懿大驚曰:」孔明真神人也「(16)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草船借箭了。周瑜出於對諸葛亮的妒忌,以前線總指揮的身份,設計限諸葛亮在十天之中監造十萬只箭,這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不可能的,加上周瑜又暗中阻撓,很明顯,這是陷害亮的詭計。而諸葛亮明知其意,卻漫不經心,隨口答應,並主動要求縮短造箭之日,這一來,使故事氣氛更加緊張,把個魯肅急的團團轉。他越急,情節越緊張,就越顯出諸葛亮的從容鎮定,胸有成竹,就越顯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華。周瑜在屢遭失敗後,對諸葛亮是「有佩服、有妒忌」,以至在最後無奈嘆曰:「既生瑜,何生亮?」再次,劉備事業在諸葛亮出山前後的對比亦能顯示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華。出山前劉備屢遭失敗,出山後則節節制勝。而且作者在此不惜筆墨,著意點明只要劉備採用諸葛亮的計策則戰無不勝,而且一旦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堅持己見去平吳,就會一敗塗地而不可收拾。這就愈使諸葛亮在軍事才能方面的形象更加豐滿,刻劃出超前卓後的軍事家形象。
總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現的十四卷中,處處都表現出了他卓越超群的才智和軍事才華,為人們所感嘆折服。
四 氣質風度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他人在氣質風度上也有著顯著的不同。最為典型的表現在氣質風度,心胸器量及待人處事等方面。
首先,他一出場,作者就把他造成了「羽扇綸巾,飄飄然有似神仙之概」,並且居境高雅、閑適,一副十足的飄逸、瀟灑、從容大度、清高孤傲的隱逸士子之相。初出茅廬,便以弱勝強,取得博望燒屯、白河用水兩個戰役的勝利。曹操強兵壓境,迫使劉備退守夏口,對此,諸葛亮毫不畏懼,安然用計,說服東吳抗曹,經過一個又一個戰役,最終取得了荊州、益州,實現了他「三分天下」的戰略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最為出色的當是舌戰群儒和智激周瑜。「舌戰」不僅寫得合乎情理,真實可信,而且抓住這個典型事件,刻劃了諸葛亮的博識機敏和政治外交才能。因為面對「唯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而胸中實無一策」(17)的庸儒們,孔明表現出的是豐神漂灑,器宇軒昂,鎮定自若,他巧舌如簧般各個擊破,他能言善辯使他們言盡詞窮、無以應對,真是痛快淋漓。「舌戰群儒」把諸葛亮儒生的外表政治家本質的形象同一般儒生做了生動而鮮明的對比,充分顯示了諸葛亮建立在機智干練,能言善辯基礎之上的飄逸、瀟灑、神采弈弈的氣質風度。而智激周瑜的成功是由於他深知周瑜的性格和政治態度,並抓住周瑜自命不凡和英雄氣度,激發他對曹操的憤慨,使周瑜早下抗曹的決心,建立抗曹的統一戰線。在這一過程中,諸葛亮明知江東「二喬」與周瑜的關系,卻佯裝不知,並借題發揮來激周瑜,這就更表現出了他那種「超軼絕世」之才和輕逸、閑適、脫俗的外交家風貌。
其次,諸葛亮心胸寬宏、豁達、能以大局為重。我們從與周瑜的妒忌之心對比中來看諸葛亮。周瑜本也風流倜儻、精明干練、文武雙全,因其處心積慮的要加害孔明,顯的器量狹小,品德不高。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三次要借故殺掉諸葛亮,在「三殺」中,作者以周瑜的忌賢妒能的狹窄器量,反襯出諸葛亮以抗曹大局為重、處處忍讓的寬大胸懷。周瑜嘔心瀝血設計出來的種種謀略,自鳴得意,以為無人知曉,可諸葛亮一眼就識穿了,但他佯裝不知,不動聲色。周瑜越是氣急敗壞的要殺害他,他越泰然處之,讓其計謀自然敗露,不予揭穿,在這一過程中,諸葛亮隨處處處於主動,但他卻能忍氣吞聲,不予報復,這倒不是因為他膽小怕事,軟弱無能,而是因為他虛懷若谷,能以大局為重。為了避免直接發生沖突而影響抗曹的大業,常常依靠魯肅從中周旋,曉之以理,這就充分顯出了諸葛亮聰明的才智和寬闊的胸懷。作者將陪襯的手法用在這里真可謂恰到好處。
再次就是諸葛亮處事從容鎮靜,臨危不亂。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的描繪此起彼伏。劉備因關羽遇害興兵伐吳,諸葛亮苦諫不從,破壞了既定的方針,終於兵敗白帝城;亮輔佐劉禪時,劉神禪昏聵無能,甚至聽信司馬懿的流言而排斥諸葛亮,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亮至始至終忍辱負重,顧全大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既表現了他的豁達和忠貞,同時雙表現了他從容鎮定的處事態度。其中空城計更是表現了他的從容鎮定、臨危不亂的過人膽識和氣質。街亭失守以後,諸葛亮正在安排撤退之時,司馬懿就帥十五萬大軍蜂擁而來。這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般文官,所引的五千軍也已一半運糧草去了,眾官聽到消息後盡皆失色,在這打、退、跑均不行的生死關頭,平生謹慎的諸葛亮,根據對敵方主帥的了解,大膽行險,用空城計退了兵。當時的情景是:「只見城上孔明身披鶴氅,頭戴綸巾,笑容可掬,焚香彈琴,左右各一童子,城門內外,有十餘百姓,低頭掃灑,旁若無人」(18)。在此,已把諸葛亮臨危不亂的過人膽識和七質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後有俗語說:「孔明彈琴退仲達——好沉著」。這亦是後人對孔明的聰明才智和沉著鎮定的贊揚。另外,安居平五路也有力的顯示了諸葛亮的臨危不亂,為後人廣泛傳誦。
再著,諸葛亮在待人處事時善以德服人,他處事公正、不謀私利,這些共同構成了他人無法超越的氣質風度。當然,他那積眾人之長,至臻完善的氣質風度也是作者竭力刻畫的結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塑造成為了一個集眾人之長,超軼絕世的相對完善的藝術形象。他在作者筆下成為了一位表面及內在氣質超凡脫俗、心胸寬廣、具有遠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軍事才能、忠效祖國、一生清正廉潔、為人公正並知恩必報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他是智惠的化身、正義的代表,忠於職守的模範,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二00一年五月一日
註:(1)至(4)、(7)至(10)、(12)至(18)見《三國演義》華藝出版社 羅貫中著 1996年10月第一版,1998年9月第三次印刷 中國古典名著文庫/任知主編
(5)、(6)、(11)見《諸葛亮文選擇》巴蜀書社出版 袁鍾仁譯注,董治安審閱
參考書目:
《中國小說美學》葉朗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2年12月第一版,1985年11月第二次印刷。
《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
由:《社會科學研究叢刊》編輯部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部和著1983年12月第一版。
《三國演義縱橫論》丘振聲著灕江出版社出版,1983年1月第一版。
《諸葛亮文選擇》,巴蜀書社出版 張培恆,安平秋,馬樟根著,1990年
《〈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譚洛非主編 巴蜀書社 1992年4月
《三國演義創作論》葉維國 冒欣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4年9月
Ⅳ 趙逵夫寫的 詩經這本書怎麼樣
《詩經要籍集成》是2003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詩經》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典籍,也為世界漢學研究的熱點。自1993年起,中國詩經學會在與台灣專家學者及日本、韓國詩經學會交流過程中,倡導編輯《詩經要籍集成》一書,因此這是一部集中了海峽兩岸、港澳及日本、韓國專家心血的詩經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叢書精選影印由漢至清具有代表性的《詩經》研究要籍130餘種,包括各代、各家、各派的著述,全面反映了詩經學的發展過程和基本面貌。
本叢書仿《四庫全書》體例,所收錄各本之前分別由中、日、韓三國學者撰寫其原著者介紹、內容評介及版本源流遞嬗,以提綱挈領,考竟源流。
本叢書除錄入的130種要籍外,存世未錄的《詩經》著述,皆撰寫題錄附後。
本叢書由中國詩經學會會長、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夏傳才、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教授董治安兩先生擔綱主編,由北京大學教授禇斌傑、復旦大學教授顧易生、西北師范大學教授趙逵夫、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沛霖等七人共同組成編委會,中、日、韓三國專家學者分別執筆撰寫提要,其中如日本詩經學會會長、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村山吉廣先生、台灣中研院研究員兼東吳大學教授林慶彰先生、台灣中研院副研究員蔣秋華先生及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左松超、台灣明新工專教授趙制陽等諸多學者,均潛心研究《詩經》經年有餘,在詩經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所撰寫的提要中包含了其最新的研究心得,故本書不僅為自《詩經》問世以來研究著述之總匯,也是現代詩經學研究成果之結晶。
本叢書自1993年開始編輯,已歷十載,現終編竣出版。
Ⅵ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歷屆成員
主任委員:
周林 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副組長,教育部顧問;
副主任委員:
彭佩雲 教育部副部長;
白壽彝 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鄧廣銘 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委員:
季嘯風 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長;
周祖謨 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
章培恆 教授,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
黃永年 教授,陝西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
閻毅千 上海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
寧 可 教授,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副主任;
李國鈞 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
吳 楓 副教授,華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
董治安 副教授,山東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
宗福邦 副教授,武漢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
劉烈茂 講師,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副所長;
周勛初 副教授,南京大學古籍研究所;
來新夏 副教授,南開大學古籍研究所;
李國祥 副教授,華中師院歷史文獻研究所副所長;
陳 華 副教授,暨南大學歷史系副主任;
姚孝遂 副教授,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
胡昭曦 講師,四川大學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
平慧善 講師,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
張公謹 副教授,中央民族學院;
馬樟根 北京師范大學科研處副處長;
裘錫圭 副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古文獻教研室教員;
安平秋 講師,北京大學中文系古文獻教研室教員;
章學新 教育部高教一司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
委員會秘書長:
章學新;
委員會副秘書長:
馬樟根,安平秋。 主任委員:
周林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副組長
副主任委員:
彭佩雲 國家教委副主任;
白壽彝 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鄧廣銘 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強 國家教委高教一司司長
章培恆 教授,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
裘錫圭 教授,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馬樟根 副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
王達津 教授,南開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
王春茂 講師,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教研室副主任①
寧 可 教授,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研究室主任;
平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
安平秋 副教授,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副所長
孫欽善 副教授,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烈茂 講師,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副所長;
許嘉路 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
陳 華 副教授,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
吳 楓 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
張公謹 副教授,中央民族學院
李運益 教授,西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所長
李國祥 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
李國鈞 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副所長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②
楊 忠 副教授,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秘書處③
楊金鼎 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
來新夏 教授,南開大學圖書館館長
周祖謨 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
周勛初 教授,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
宗福邦 副教授,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
姚孝遂 教授,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
黃永年 教授,陝西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
曾棗庄 副教授,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
董治安 教授,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潘富恩 教授,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
委員會秘書長:
安平秋
委員會副秘書長:
馬樟根 王春茂④ 楊忠
註:①④王春茂同志於1988年9月經古委會正副主任會議討論,決定免去其副秘書長職務,1989年10月按國家教委辦公廳文件通知,免去其委員會委員職務。
②③1989年10月,按國家教委辦公廳文件通知,增補李修生、楊忠二同志為古委會委員,楊忠同志兼任副秘書長。 主任委員:
周林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副組長
副主任委員:
白壽彝 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史學所
鄧廣銘 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強 研究員,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巡視員
章培恆 教授,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
裘錫圭 教授,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馬樟根 副研究員,國家教委辦公廳副主任
方立天 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王茂根 國家教委社會科學與藝術指導司司長
王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學中文系
劉烈茂 講師,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副所長;
許嘉璐 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
孫欽善 教授,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所長
李國鈞 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李國祥 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副所長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來新夏 教授,南開大學地方文獻研究室主任
楊 忠 副教授,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楊芷華 副教授,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長
楊金鼎 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吳 楓 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張公謹 副教授,中央民族學院
宗福邦 教授,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
鄭克晟 教授,南開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鄭學檬 教授,廈門大學歷史系
林 沄 教授,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周勛初 教授,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
高 潮 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律感知研究所所長
袁世碩 教授,山東大學中文系
袁行霈 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
顧易生 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
倪其心 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主任
徐朔方 教授,杭州大學中文系
黃永年 教授,陝西師范大學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長
龔書鐸 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史學研究所所長
曾棗庄 教授,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董治安 教授,山東大學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長
樓宇烈 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副系主任
潘富恩 教授,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
委員會秘書長:
安平秋
委員會副秘書長:
馬樟根 楊忠 曹亦冰(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名譽主任:周 林
主任委員:安平秋
副主任委員:章培恆 裘錫圭 許嘉璐 周勛初
顧 問:朱新均 白壽彝 鄧廣銘 季羨林 啟 功 任繼愈 饒宗頤 王學珍 張學書 夏自強 張豈之 馬樟根
委 員:王汝豐、王彥、 毛慶其 、劉烈茂、 劉乾先、孫欽善、楊忠、李修生、嚴佐之、吳金華、張公瑾、林 沄 、范能船、 鄭學檬、 宗福邦 胡大浚 榮新江 趙伯雄 費振剛、袁世碩、袁行霈、顧海良、 倪其心、黃天驥 、 黃永年、 曹亦冰、曹虹、龔書鐸、龔延明、葛兆光、董治安 曾棗庄 樓宇烈、 閻延河、潘富恩
秘書長:楊 忠
副秘書長:曹亦冰
Ⅶ 董治安的人物生平
1936年畢業於峨山黌文小學,同年考入雲南省立雲瑞中學讀初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進步師生的影響下,開始閱讀《大眾哲學》等革命書刊,產生了追求革命、嚮往延安的思想。1939年考進昆華中學高19班學習,開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42年在半工半讀的清貧寒苦生活中,考取雲南大學經濟系和西南聯大先修班,讀了《國家與革命》等理論著作,為進一步接受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創造了條件。1944年3月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積極投身中共雲南地下黨領導的昆明學生運動。194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在震驚中外的「一二· 一」愛國學生運動中,被推舉為雲大罷課委員會糾察隊總隊長。面對反動派對雲大的擾亂和攻擊,為保衛雲大師生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6年大學畢業後,受中共雲南省工委的派遣,以服務桑梓的名義,回鄉任峨山縣立初級中學校長,董子健為教導主任。1948年5月董治安被任命為教育局局長,董子健為峨山中學校長,全縣教育部門權力掌握在地下黨手中,對開展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董治安到峨山後,在省工委組織部長劉清的主持下,同王以中等同志一道,在峨山中學忠義祠內秘密組建了中共地下黨峨山縣工作委員會,王以中任書記,董治安負責統戰和對外聯絡工作,董子健負責組織工作。1947年王以中調離峨山,先由調來的李雪汀參加縣工委,李走後由雲大同學尹宜公接替。1948年建立地下黨峨山縣委,成員有董治安、董子健、呂涵英、段竹蓀。峨山縣委主管峨山、新平、易門、雙柏、昆陽等縣的工作 。
董治安以峨山中學校長的身份為掩護,開展創建滇中黨組織和革命武裝的活動。峨山中學是全縣惟一的中學,但每月經費僅有半開150元,除去最微薄的公用開支,教師工資每月只有5元,只夠支付最清淡的伙食費。在地下黨的領導下,峨山中學辦成了一所高質量的學校,學生成績優良,且有高尚的品德,家庭條件好的畢業生到玉溪、昆明均能繼續升入高中。學校還組織學生搞勤工儉學,校內自辦伙食,以鍛煉學生的工作能力。勤工儉學所得收入,一部分用來補助貧困學生,一部分用來做學校里開展活動的經費。學校還特別注意少數民族學生的培養,逐步改變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歧視問題。由於對少數民族學生採取個別輔導,幫助他們提高文化水平,提高了同學之間各民族平等團結水平。
峨山中學雖是一所初級中學,但學生年齡偏大比較懂事,學校在教學中和課余時間,經常向學生介紹昆明學生運動中的斗爭情況和進步思想,指導學生閱讀進步書刊,培育學生樹立革命的人生觀。1947年學校開始在學生中發展「民青」組織,在師生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了大批革命幹部和骨幹分子,帶領學生到各地開展社會調查,發動學生在城郊辦夜校,吸收農民學文化,宣傳進步思想。董治安在校內還組織「打靶」訓練,1947年組織全校師生進行了一次野營活動,共步行300餘里,經過六個鄉、鎮,這實質上是一次行軍演習。幾年來在峨山中學培育出來的革命青年幹部約300餘人。
董治安利用縣教育局的權力,把峨山中學的畢業生和外地調來的幹部60餘人分配到各個鄉村中去任教,他們以鄉村小學教師的身份為掩護,在當地開展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的工作。以峨山中學為據點,黨的影響和力量輻射全峨山和鄰縣,至1948年下半年組織起來的群眾人數約三千多。
在國民黨橫征暴斂的反動統治下,人民群眾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群眾為了抵制徵兵,曾經發生把手指砍斷的事。群眾已經自發地進行了大量的斗爭,而且這些斗爭從未間斷。反對徵兵、征糧、徵收苛捐雜稅是群眾切身利益和最迫切的要求。革命武裝斗爭是在廣泛發動群眾,反對國民黨三征的群眾斗爭基礎上開展起來的。董治安從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橫征暴斂和社會上極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入手,幫助群眾進行各種合法斗爭,評理、告狀等,領導群眾抗糧、抗稅、抵制抓兵,在斗爭中培養了一批骨幹。這批骨幹再下去串聯建立起公開的青年會、姊妹會、互助會等,進一步組織秘密的農會、貧農團等群眾性組織。1947年開始在農村發展「民青」成員和黨員,民青和黨的組織建立起來後,促進了運動的深入發展。隨著形勢的發展,武裝自衛、武裝抗爭就成為必然。
遵照省工委的部署和要求,以峨山中學師生為骨幹,聯合廣大貧苦農民和其他革命人士,多次同國民黨地方組織妄圖扼殺革命的陰謀進行了有效的斗爭。同時,董治安與峨山地下黨的其他同志一道,在峨山以及附近幾個縣的農村建立、發展了28個革命據點和武裝力量。1948年8月,省工委書記鄭伯克和滇中黨組織負責人溫宗姜到峨山檢查指導工作,要求峨山地下黨在廣泛開展各種斗爭的基礎上,迅速發動武裝起義,以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來。同年11月17日,董治安與中共滇中黨組織領導了以峨山中學革命師生和城郊青壯年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武裝起義,在國民黨26軍279團馳援峨山縣城防守,攻打縣城的計劃不能實施的情況下,率領參加武裝起義的主力向棚租轉移,並組建了峨山游擊大隊,溫宗姜任政治委員,董治安任大隊長。12月1日,起義武裝在棚租休整後,由董治安帶領起義武裝人員向峨山西北山區轉移,建立游擊根據地,廣泛反動群眾,壯大游擊武裝,消滅了縣內幾股反動勢力,建立了峨山縣、區、鄉黨組織和人民政權。1949年6月下旬,中共滇中地委書記溫宗姜在甸中覓恥沖村主持召開滇中地委會議,傳達省工委關於建立滇中游擊支隊,董治安為支隊長,溫宗姜為政委,王庚為副政委,增加董治安、王庚、白從民、王茂為地委委員的決定和任命。會議期間,由支隊長董治安主持,將峨山游擊大隊擴建為「滇中游擊支隊」,董治安任支隊長兼指導員、中共滇中地委委員。會後,滇中游擊支隊相繼在富良棚、揚武進行整訓,然後進軍新平。同年9月,根據中共滇桂黔邊區黨委的決定,滇中游擊支隊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獨立第一團」(簡稱滇中獨立團),並在新平縣城正式成立,董治安任團長,他成為滇中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之後,董治安與中共滇中地委領導一起,在滇中地區5個縣建立了武裝力量和滇中游擊根據地,協助滇中地區12個縣各級人民政府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組建了5 000多人的武裝力量,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隊伍進軍雲南,解放滇中地區全境做好接應准備。
在滇中地委的領導下,董治安和滇中獨立團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粉碎了敵人的「清剿」,建立、鞏固和擴大了以峨山、新平為中心的滇中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地方各級人民政權。在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和南下野戰軍進軍雲南的大好形勢下,在「邊縱」其他部隊和讓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先後解放了滇中13個縣,推翻了國民黨在滇中地區的統治,取得了滇中革命斗爭的勝利和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在爭取滇中各族人民的解放斗爭中,董治安同志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
1950年3月後,董治安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玉溪軍分區副司令員、分區黨委委員、玉溪地委委員、代理秘書長和公署專員。解放初期,積極配合野戰軍開展艱苦的剿匪戰斗,先後剿滅了滇中數十股近5 000人的暴亂土匪,為滇中地區順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1953年調冶金工業戰線工作,歷任東川礦區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冶金部勘察公司經理、黨委委員、雲南有色局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昆明鋼鐵公司煉鐵廠廠長、昆明有色設計院院長等職。這期間,他認真執行黨對冶金礦山的有關規定,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充分調動知識分子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為冶金礦山建設作出了顯著成績。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惡劣的環境里他堅持革命原則,保持了對黨的堅定信念和共產黨員大無畏的革命精神。1974年以後擔任雲南省冶金廳、雲南冶煉廠、昆明鋼鐵公司工作組副組長,為促進工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積極努力。1979年7月開始擔任雲南省物價局副局長、省物價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1985年6月病休後,仍然關心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抱病協助玉溪、峨山黨史部門完成了滇中地區黨史和武裝斗爭史的撰稿及核實工作。1997年3月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75歲。
Ⅷ 大學語文的發展史
1
大學語文開設歷程的簡要回顧
摘要:
大學語文的開設經歷在建國前可概括為初始時期
,建國後,斷續發展中又
經歷了低潮期、復起期、繁榮期,之後是成熟和進一步發展期,再次走入低谷時面臨新
的挑戰等階段。其發展歷程可謂命運多舛、軌跡曲折。
關鍵詞:
大學語文;開設;歷程;回顧
大學語文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它洇染了
國人的心靈,傳承了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傳遞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上世紀
20
年代開設
,
到
1942
年正式命名為「大一國文」
,
是當時所
有院校都必須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建國後
,
大學語文斷續發展中經歷了
低潮期、復起期、繁榮期,之後是成熟和進一步發展期,再次走入低谷時
面臨新的挑戰等階段。其發展歷程可謂命運多舛、軌跡曲折。
1.
初始時期
在我國的大學教育中,很早就開設了「大學語文」這門
公共基礎學科,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初民國時期,
當時叫「大一國文」,
這一稱謂一直延續到
1949
年。
現在台灣地區仍然沿襲「大一國文」的稱謂。
故可以說大學語文學科的開設幾乎是與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同步進行的。
20
世紀初,我國現代高等教育剛剛誕生,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
學堂等學校就在預科開設「經學」、「諸子」、「詞章」、與「作文」等
課程,後又經歷
1913
年、
1938
年、
1943
年幾次變更,國文成為在大學一
年級開設的必修課——大一國文,並有了黎錦熙、朱自清等主編的《大學
國文選》教材。最初的「大一國文」是新文化運動的副產品。一方面新文
化運動沖擊了古漢語教學,年輕人不願意讀文言文。但一些教育家認識到,
中國的現代化不應該棄絕自己的傳統:「中國人雖然需要現代化,但總是
我們中國人在現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這在現時還得藉助於文言或
古書。」○
1
因此,有必要補上文言文的欠缺。另一方面,新文化運動提倡
白話文帶來了白話文的流行,但白話文學習過程中有隻求快、只求了解文
章大意的弊端,針對這一弊端又增添了白話文的佳作。在彌補文言文和增
補白話文這兩方面,國文的開設,有助於學生提高理解文字和運用文字的
能力,故當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時,就規定在預科開設國文課。到
30
年代,全國的大學基本上都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國文課,故稱為「大一國
2
文」,當時講授國文課的教師,大多是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如冰心、沈
從文、聞一多、游國恩等。
在解放初的幾年裡,這門學科又被改為「現代文選及習作」,但仍是
一門公共基礎課。作為一門公共人文基礎學科,建國前,我國各綜合大學
已普遍開設,作為非中文專業一年級大學生必修。但當時課時數、教材等
不統一,也不可能統一。教學內容多由教學者自選,寫成講義散發。無論
是講授文言文還是白話文,著眼點都在「語言文字」上。這便是「大學語
文」的前身。
2.
斷續發展時期
解放後,
從中學到大學,
凡
「國文」
都改為
「語文」
,
才有「大學語文」之名。建國之初,我國一些綜合性大學開設有大學語文
學科,有郭紹虞、章靳以兩教授所編的教材。
低潮期
1952
年,由於受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教育體制進行了
院系調整,將原有的文、理、工、農、法、商、醫等學科融合發展的一些
綜合性大學拆散,成立許多單科性的院校。大學語文這門課也隨著這一劇
烈變化,不僅在理、工、農、醫、法、商等單科院校里不再開設,連在保
存下來的多數文理合校的院系裡也了無蹤跡。持續了
40
多年的國文學科被
迫取消。這一中斷,再加上「文革」,這門原是當時高校里僅有的可以起
到文理滲透、文化與科技交融作用,能起到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營造大
學里文化氛圍的基礎學科中斷了二十餘年。大學語文教育的中斷,使高校
正常的民族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嚴重脫節,人文教育成了一片荒
漠,這嚴重違背了教育規律,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使我國在人才培養上走
了不少彎路。
復起期
十年動亂結束,百廢俱興。上世紀
70
年代恢復高考制度的時
候,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重理輕文的傾向非常
嚴重。蘇步青(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等老一輩科學家、教育家提出要給理
工科學生補語文課,並呼籲重新開設大學語文課。
1978
年秋,時任南京大
學校長匡亞明教授與華東師大徐中玉教授聯合倡議,在高校恢復開設「大
學語文」學科,並在南大付諸實施,此舉得到了數十所大學的響應。經教
育部批准,中斷了近三十年的「大學語文」學科得以開設。這一舉措對大
學語文的復起具有重要意義。緊隨其後,我國的許多大學都相繼恢復開設
了大學語文,並逐年增加,風氣日熾。但當時的「大學語文」其基本性質
還是「工具」課,目的在於提高理工科學生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表達
3
能力,為學好專業課服務。從現在看,這一目的起點較低,但它在特定的
歷史時期及時起到了「反撥」的作用,從而確立了「大學語文」學科在我
國高校學科體系中的一席之地,為其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繁榮期
1980
年
l0
月,
在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大學的倡議下,
在上海
召開了有二十所高校參加的大學語文教學討論會,會上對這門學科的教學
目的和教學要求進行了深入地討論,並制訂了教學大綱,擬定了教材篇目,
成立了以華東師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文系主任徐中玉為主編的教材編
審委員會,會議還決定成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會」。
「全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會」這個全國性一級學會的創立,掀開了中
國高校大學語文教育的新篇章。
20
多年來,
研究會共召開了
10
多次理論研
討會,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目前這個組織已成為高校語文教師交流學
習的平台,反映心聲的渠道。
1981
年,由徐中玉、錢谷融任主編,侯鏡昶、徐鵬、葉百豐、董治安
任副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付梓出版。大學語文學科無教學大綱、無教
材、無研究組織的時代宣告結束。
3.
成熟時期
20
世紀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期,是大學語文學科的成
熟時期。幾乎全國所有的高校,以及各類職業技術學院和成人自學考試等,
都要求選修這門學科。雖然其中還有個別高校曾歷經了先開後停再恢復的
曲折,但從整體上講,大學語文教學的形勢應該是較好的和有利的。
這門學科的成熟不僅僅表現在學科設置和教材上,
還表現在
:
①這門課
已成為許多高校的公共必修課
;
②師資已有編制上的保證等。大學語文學科
的發展,實際上是我國教育體制由向別人學習經驗到成熟發展的一個標識,
同時也反向證明了大學語文教育的必不可少性。
4.
進一步發展時期
隨著中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社會轉型的加劇,
青年學生的文化素質問題越來越突出。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
中央頒布了
《中
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提出
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營造濃郁的文化素質教育環境和氛圍,組織豐富
多彩的課余活動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環節,但更應有一個合適的課堂載
體來操作。就已有的學科設置來看,大學語文學科是最具優勢的載體。因
此,大學語文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肩負著提高青年學生的
文化素質,傳承中國文化的重任,地位作用日益受到重視。
Ⅸ 甲骨文 找到「黃帝」 了嗎
摘 要:通過對殷卜辭的大量考證,並結合歷史的框架階段,論證了「 」(黃)「黃尹」即是黃帝。這在殷代就已成為遠古史上的大人物,受到高規格祀典,是確證無疑的。史學界那種認為三皇氏(伏羲、神農、黃帝)只是「神話」或「偽史」的觀點是絕對站不住腳的。確證黃帝氏在殷前之存在,即可將中華民族之文明史大大提前。
關鍵詞: ;黃;黃帝;祀典;衡
筆者於1963年曾在殷卜辭中發現有關於「虎、 山、黃」即慮犧、神農、黃帝的祀典。計黃帝不下百條,慮、農約二十條。1987年鄭振坤研究員之《周易起源與發展之管見》曾對筆者慮、列山說加以引用,但未及論證過程(見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五期66—70頁)。今特將其第三大氏,即《易系辭》所述黃帝氏,這個至今大家普遍認識的「黃」字,原為祭祀對象的大人物,做一簡明論證,以求教於甲骨學專家和關心中國歷史的廣大讀者,以及遍於全世界的炎黃子孫。
(黃)卜辭舉例(約佔有關黃帝卜辭的十分之一)。
1、貞:於黃告。(乙2472)
2、王占曰:其於黃尹告。(合集3473)
3、貞:於黃尹衛(衛)(乙6394)
4、[王]占曰:其衛(衛)於黃示。(續5.9.2)
5、 (飫)於黃尹,十伐(殺),十牛。(乙8204)
6、 乎(呼)黃,多子出牛, 於黃尹。(合32555正)
7、 壬午卜爭貞:黃入歲(胙),翌癸□用。(戰後南北1.53)
8、 壬申卜:步。癸酉卜:步。甲戌卜:步。丁丑卜:步( )黃,『虎來』(合文)(乙4549)
9、 丙寅卜爭貞: 於黃 (袖、偶)二羌。(天36)
10、 丙辰卜 :立(蒞) (黃)事。(鐵88.4)
11、 丙辰卜 :立(蒞) (黃)事。(羅氏撼片與《鐵》同辭異卜。)
12、 乎(呼) (黃)凡(盤) (仕)。(乙4516)
殷墟卜辭中,只「上帝」、「虎( )帝」稱帝(根蒂),後來殷末的帝甲等王死後拔高稱帝(意為上賓於天、在上帝左右)。黃帝本非帝(始祖),不像 犧被稱為人祖,故卜辭中根本不可能出現黃帝一詞。黃帝之帝的尊號,是周代人才給追加上的。有人認為在卜辭中發現了「黃帝」字樣,那是誤「步黃 (虎來)」為 黃帝(原義是把 禮時獻祭黃帝的虎送來)(參閱文例8),而忽略了君(尹)、王、帝、皇稱謂的時代性。
直到漢代,儒者還知道黃帝本無「帝」稱,沒有謚號,可以直呼一個「黃」字。因為「古者質(質朴),生死同稱……名『黃』,[號]有熊也」(《白虎通義•謚》)。在殷卜辭中,正是可以見到黃帝的只單稱一個黃字的一些例子(見前文例之1.4.8.9.10.11諸條)。《白虎通義》是後漢初全國名儒在白虎觀討論經史政治制度時公認見解的總結性記錄,僅從正確闡釋黃帝本自名黃這一點來說,亦是很可寶貴的。
在卜辭中除稱「黃」之外,也被加以官稱「黃尹」。尹,君也,官也,但還沒有後世的「王」大。「黃」和「黃尹」本該很容易地讀為後代所尊崇的黃帝,但是為什麼偏偏做不到呢?從1899至1999百年來的實際學術表現來看,我覺得可能是以下內個主要原因所促成。
一、 忽視了《白虎通義》關於黃帝本自名「黃」的提示。這由想在卜辭中尋找「黃帝」這一名號可知。同時,也忽視了最高統治者稱謂有古今變化的前人議論(諸如秦始皇、顧炎武、崔述等)。
二、 在古文字學上,沒有解決「 」實為黃帝黃亦即黃色的本字,在卜辭中,「 黃」並出而常借黃為 。並不知黃字的造字本議(詳後),故誤將「黃尹」讀為衡尹,以至與為阿衡官的「伊尹」(亦是卜辭所常見的)混而為一。
三、 在古文字學上,沒能解決「虎、 」之為古今字;也不明確「 」即列山氏合文,「 」即神農氏——沒想到或不敢想到關於三大氏遠祖的傳說及其祭祀,延至殷代仍然巍然燦然地存在。中華民族一直保有遠祖歷史的真傳,即舊石器時代漁獵之與 犧、新石器時代農業之與神農、青銅時代文明之與黃帝相當的這一鐵的客觀事實,這是問題的關鍵、立論的分水嶺。
以上三者更深層次的思想根源,當是在於對三皇氏歷史,視為「傳說」或「茫昧無稽」,或視為「偽古史系統」而抹煞,或視為「神話」而不論究。這些復雜的原因,便形成了一股疑古思潮,沖盪學界,乃是漫不考古求實的空論,動搖了民族的自信力。不然,何至於百年時音,總不明白「虎帝、列山、黃尹」或「虎、 (農)黃」之為 犧、神農、黃帝呢?絕非才力、學力不足,而是有了先入偏見。這種偏見,會把人們引向歷史虛無主義甚至民族虛無主義。因此我們應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斷地進行歷史的探究。
以上算是緒論,下面回到卜辭文字分析及其文句內容的考察上來。
在卜辭中,「黃」用為黃色字,如「黃牛」「黃羊」「黃呂」(黃銅料塊),這是人所共知。自然「黃尹」就是黃色之君(尹、君同源)——黃帝了。這本來是順理成間的妥貼解釋。但是百年來,學者們並不這樣認為,而認為這是伊尹的另一稱謂「衡尹」(前已提出及),對不對呢?顯然不對。下文一一辯證:
(一)「黃偶」(黃帝夫人)就不能解作「衡」之配偶,阿衡是官名,是通名,不限定必是伊尹的配偶;而且不合卜辭祭稱人名之定例,按例祭祀對象必舉其個人專名(包括廟號),即一定標明是某人的配偶。由此一「黃偶」的祭祀對象的名稱,也足以反證「黃」是人之專名,不是「黃」假借為衡,凡祭「黃」之辭都是祭阿衡官。況且只祭祀某一官職而不舉個人專名,卜辭並無此例。顯然,卜辭里的「黃」字本不該讀為衡字的。黃,既已借為 ,就不能再借為衡。
(二)何況在整個卜辭中(可據《殷墟卜辭綜類》或《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來對比)「黃尹」與「伊尹」在祭祀規格上的不同,也顯然是二人,不可混為一人。據卜辭,黃帝在祭禮時有武士的儀衛(文例3「於黃尹衛」,4「衛於黃示」黃帝神主),祭品有時多到三五十、百牛,人牲最多十伐(伊尹不超過一伐),甚至殺虎以祭(文例8「虎來」)。這與合集20706正「勿疋才(載,祀也)王母虎獲」(別等祭王母的虎捉著)都是屬最高的君王規格。總的看,伊尹和殷王都沒有如此高的待遇。這證明「黃」必是黃色之君黃帝,黃不可讀為衡。
(三)黃尹:尹原意為君,後世分化。章太炎《文始》說:「《春秋》君氏亦作尹氏。《荀子》君疇,《新序》作尹壽。則尹、君一字也」。卜辭中有些字加「口」與不加「口」無別,如啟、啟、石廠( )、商 ,均是一個字,君尹當不例外(參據趙誠《甲骨文簡明辭典》60、176頁)。黃尹,此人君位而名黃,非黃帝而何?在殷前古史上絕無第二個名黃的人可與黃帝齊名,即使在迄今為止的中國歷史上也沒有。殷時伊尹,官耳臣耳,居王之下;「多尹」,一王,同一尹稱,實有昔君今臣之異。君(尹)、王、帝、皇,後來居上。黃尹、伊尹顯然不能相提並論,同日而語。正因為尹位的臣化,失去原意,周代才不用黃尹一詞,改稱曰黃帝,居於後王之上。這個歷史變化,前人忽略了,誤改讀為衡尹。
(四)由黃帝的故國「黃」,後裔亦稱「黃」氏看,黃也不該讀為衡而釋為伊尹。讀下面一文例就可明白:「乎(呼)黃(國名,黃帝後裔氏名)、多子(商族子姓)出牛, (飫)於黃尹。」這自然不能讀為「呼阿衡飫祭於衡尹。因為,有衡氏、司馬氏,而無阿衡國防大學司馬國。此辭之「黃尹」(見前文)「黃」為其國、氏之稱,無可疑者,
(五) 字,前人未釋,今按「 」為黃色本字,如紅紫外線紺 的結構。按《說文》籀文,可知糸部首的字,本亦從絲,如幽 ( ) (緇) ( )。 是鄭重寫法,「黃」是常用的同音假借的簡體(見前出文例10、11、12從絲)。
「丙午卜, :立(蒞) 事。」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十三年)。這是說殷王武丁隔一兩天後(即戊日或已日,於五行屬土,符合黃帝土德)親臨主持祭祀黃帝的大典。綜觀上列諸卜辭,君王規格而以黃色為名,值得殷王親祭的當屬殷人遠祖范圍的突出顯赫人物,中國古史上非帝莫屬。這符合於《莊子盜跖》所說「世之所高,莫若黃帝。」看 字就極清楚,不用加帝字就可定論。 、黃既用為一字,黃不能讀衡明甚。
(六)以殷代卜辭「盤龍」地名至今不改,亦足以補助考證。「乎(呼) (黃)凡(盤)龍 (仕)。」(乙4516)動員黃帝後代到盤龍(今湖北黃陂縣)地方去為殷王當差。1974年在盤龍鎮發掘出殷代諸侯級的宮城遺址,遺址該不是偶然的。盤龍地處黃陂縣,這「黃」字當與卜辭的「呼 」(即黃帝後裔的黃氏)有其淵源。
(七)卜辭中,黃尹,伊尹的區別是分明的。今再舉一祈雨事實補充證明。「 、伐於黃尹。亦 於 (女蔑合文,依於省吾說)。」(前1.52.3)按蔑下從伐,伐魃同聲,女蔑即《山海經•大荒北經》的「黃帝女魃」,「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故二者連祭。「其又(侑)蔑(魃) 伊尹。」(甲883)女魃與伊尹為何連祭?《齊民要術》引《 氾 勝之書》「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卜辭祭女魃是求免旱災,祭伊尹是求保佑抗旱多收。這里,也足見黃尹即黃帝,與伊尹比,也是一高一低截然二人,黃帝高於魃,而魃又高於伊尹,高下有序。這種地位的顯示,與上文所證完全相符,可以互補。
(八)按卜辭,「黃」字作「 」二型 ,皆人體之簡筆象形字,從「大」加「口」或「 」,,口 象人體之躬即胸腹主幹膨大部位。「大」上加「口」象人之首。總稱曰躬,由內而言曰腔(穹)。黃,本義是「躬、腔、 」,引申為身體魁梧之美。「黃」純屬人體之形,並非佩珩(衡(或為玉環之形。亦與 字、交字無涉(參看《甲骨文字詁林》1236頁)。
前八項,都是由卜辭內在聯系得來的本證(內證),證明殷代之「 (黃)」,「黃,黃尹」即周代之黃帝,無可移易,而讀衡說則項項與之抵牾,讀衡說如此舛誤何故?
下面就讀衡說的脫離實際、顛倒附加予具體分析。
(一)選錯了決定性證據而黃字被牽強讀為衡。郭沫若先生的讀衡說以為西周金文「赤市( 、紱,圍裙)幽黃」即是《禮記玉藻》「赤 幽衡」(這是正確的);並以為「黃」為璜的本字(誤),璜字後代亦作珩、衡(是);因引出殷代亦已「黃假為衡」(錯覺),但中限於把「黃尹」改讀為「衡」尹,即「即阿衡伊尹也」的牽強可怪之說。——其實不然。後來,唐蘭據《師 鼎》黃字作 ,說這是本字,從 (紱)不從玉,可知是指紱(蔽膝、圍裙)的綬帶,用皮革比麻可染成不同顏色,不是指的佩玉(黃珩衡)。戴家祥主編《金文大字典》以為卓見,批語郭老的固執舊說。今按:此字,並非數十例皆用黃字「無一例外」,《 簋》作「赤 幽亢」(參看金文編706頁;清末已著錄,郭氏《大系圖錄》亦著錄)。亢—— ,象形人足加羈絆(腳鐐一類)。亢與 ( )為古今字。《周禮》「亢惡馬」,亢一作綱,亦是繩系之意。足見亢, 同為索義(或其動詞拴系義)。以音與義求之, 當即後代「 、 」字。是「黃、 、亢」三者實同源詞,意為繩、索、維、帶。因而黃字即使出現四十餘次,也依然不失其為假借性質,不是本字,不起決定作用。「 、亢」雖然各出現一與三次(第三次稱「金鈧」,則益見其不從玉),但它是本字,起決定作用,因此看問題,要看實質,以為黃是本字,實乃似是而非。在周漢兩代,黃與衡都是藉以代 (或亢)用的,黃衡之間只在借給特定短語中的 字用時才發生(隔著古今的)間接關系,在一般行文中二者從未發生過共時的、直接的假借通用關系,即從無以黃代衡或以衡代黃的事實(查高亨編董治安整理的《古字通假會典》276、277、285頁可知)。不能把黃衡的間接關系篡改為直接關系,暗換了性質。
以為殷卜辭「黃尹」的黃「假(借)為衡」,是把周漢兩代的黃、衡的間接關系,硬搬到殷代變為直接關系,純屬邏輯錯亂,混淆了古今時差,使思維進入混沌狀態。
(二)讀衡說與讀黃色「約定俗成」的矛盾,未見自圓其說。卜辭「黃牛、黃羊、黃犬、黃呂」皆讀黃色,何獨「黃尹」讀衡?沒有論證。按前述卜辭本證看,讀衡說是錯的,杜撰的。一個字無同時二借自造混亂(既讀黃、又讀衡)之理。卜辭亦無讀衡之證。若讀衡黃色之君黃帝就從卜辭(即殷代文獻)中消失了,這是爭論的焦點。解為黃帝,一了非當,還其真面。因為「紙上材料」與「地下材料」合證的黃帝史是(中國文明初期的中或下段的)真歷史,並非「可無論矣」的「神話」。既使神話,也應從中看出真實歷史影子,更何況古來諸子百家一直承認有黃帝其人。既然地下發掘出青銅文明階段的遺物遺址,自然有其人群社團及其代表老黃帝的存在,沒有懷疑餘地。
(三)讀衡,牙根兒不能成立:把晚到漢朝才出現的「以衡代 」,錯以為以衡代「黃」(一誤);又把這提前到殷代(二誤);作為當時已經有了「以黃代衡」的證據(三誤);並且把「以衡代 」顛倒過來,又改成「以黃代衡」(四誤);以上可見,在錯誤判斷基礎上,顛倒字的概念,時的古今,左變右幻,牽強混亂,又明知周漢兩代黃衡「不相紊」(不通用),反將子虛烏的「黃假為衡」強加到殷代,古今無證,「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五誤);現存卜辭中雖不見「衡」或其古文「 」字,但殷代應有此字(阻擋通行的衡,度量「衡」、平「衡」、車之「衡」而且在概念上也不允許黃衡二字相混不分(六誤);隱去卜辭中的「黃尹」黃色之君黃帝(七誤);而又幻生出一位本不存在的「衡尹」(八誤);而這個怪稱是阿衡(官名)加尹(官名),兩個官職稱謂迭連一起,實卜辭所不見(九誤);把黃尹即黃帝壓後一千年,視為殷人,是劃地自牢,先驗地斷定卜辭不祭遠祖黃帝(十誤);看到黃字,偏不往黃帝身上想牽強改讀為衡在對古史體系的損壞上,似與疑古派同路(十一誤);一筆勾銷了(伏羲、神農)黃帝之為真史,思想根源在於脫離了考古學(舊、新石器、青銅器)三階段分期,脫離了社會生產力發展觀點而談古史(十二誤)。
總之,改字讀經,濫用通假,將黃帝勾銷,把黃帝變為伊尹,是郭老古史研究中的一失,不能為賢者諱的。其所以如此,原因在於他在理論上沒有象範文瀾先生那樣對三皇史用考古學來印證的准確認識。王國維《古史新證》(1925年)用甲骨證明殷史可信,用周金文證明夏朝之「禹」王有理。郭氏卻認為「有沒有夏代還是一個問題」,即使有夏代也不過是野蠻高級階段,把中國文明的開端拖後太晚(違背了考古實跡),當然就排除了黃帝文明時代之為事實。郭氏到晚年修訂過早年的甲骨文考釋的一些局部,但沒有改變讀衡說,亦即堅持卜辭中無有黃帝祀典,這對中國學述研究來說,實在可惜。讀衡之說,確乎誤導,應予糾正。
讀衡說提出已廿十年,期間基本無人質疑和提出拓證,只見孫海波《甲骨文編》(1965年版523頁)持不同見解,表現出在卜辭中求索黃帝祀典的可貴努力和獨立思考的進取精神。五十年代,範文瀾教授曾發表專文,論三皇氏傳說符合考古事實,表現了社會發展知識,認為屬於信史,這無疑是對古史的不可缺少的再認識。本文是用甲骨文黃帝祀典材料對於這種再認識的一份補充,以見古史偽造說之確為不當。這偽造說,只見「紙上材料」之變之偽,不見「紙上材料(與「地下材料」古史框架相符)之真及其亘古不變的核心部分,陷入「見其偽而不見其真」的片面、極端,脫離了地下材料與考古學以生產工具質料分期的理論。清初辨偽經學家閆若璩說過「讀書,不尋源頭,雖得之,殊可危。」在甲骨文中求索三皇祀典,是向「地下材料」求「源頭」的行為之一。不然,就是重今本(戰國和漢代文獻的唐宋傳本)而輕考古了。慣於「鑽故紙堆」,宜乎疑古派對「甲骨文的發展」「開辟了中國學述研究的新紀元」(今人王宇信引申郭沫若「舊說的新紀元」一語)這一點,缺乏敏感與重視,更別說向甲骨文中探求殷前古史體系知識的反映了。這簡直成了他們的「禁區」。因為這方面的任何證實,都將使顧頡剛先生的「層累的造成古史」說從根動搖。他根本不向甲骨、金文中去作「史源學」(陳垣)的追求。舍源而逐流,把三皇氏史真傳框架當作「孟姜女故事」般地逐時逐地而逐漸變異,把黃帝打入神或「偽史」。這種學術思想是在甲骨文中發現黃帝名號以及伏羲神農名號的真正阻力。
按世界考古學的實踐所已確證的人類獵、農、文明三大歷史主流進程看,三皇氏歷史是絕對地確確實實客觀存在過,這是不可動搖的歷史事實。那種歷史發展無規律論,是只見其偶然性而不見其總體有規律的片面極端觀點而已。我們把《禮運》、《中論•制役》、《唐律》的奴婢部曲峻別聯系在一起細讀,就知道「原(始)、奴(隸)、封(建)」發展階段論之為正確,是先於唯物史觀的出現就存在於中國的事實。不深諳此理,就必然忽視和脫離三皇史真傳——考古三分期——生產發展階段論三者之為一物(一體)而陷入永劫不復的迷惘。不能較快地辨認出地下的三皇氏實跡,以之印證三皇史之為真傳,只是一個史觀問題。當代呂振羽、範文瀾先生一些新史學家唯物史觀就較完整系統,所謂「前修未密,後出轉精」。可惜呂、范諸家多不自力鑽研甲骨文,否則,早該發現卜辭中的三皇氏名號了。
再看,中國人是敬祖重史的,而歷史文化又自古未曾中斷,直傳至今。與夏周兩代相比,「商人尚鬼」,即突出重視祭祀祖先,如本朝近世的先公先王,並追遠到始祖。按理,不可能不在以占卜祭祀為主的王室甲骨文中,沒有祭祀三皇氏的記錄的出現。出現,是正常的;不出現,才是怪事。果然,三皇氏的名號、祀典,「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若心裡沒有他們,自然就視而不見或張冠李戴。所以古人強調不以肉眼而須以心眼視之,「心有靈犀一點通」。否則「數典忘祖」,不認祖先的真傳,實乃可怕、可悲!
卜辭中有無黃帝名號出現,這是中國歷史研究中無可迴避的必然首先面對的根本性事項之一。希望此文能引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注意。
Ⅹ 四大類書是什麼
是經、史、子、集四類書。
經:經書,是指儒家經典著作。
史:史書,即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文集,即詩詞彙編。
經部
經部收錄了儒家的「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
史部
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
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子部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
天文演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集部
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
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10)董治安擴展閱讀: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於傳統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五四以來,我國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
到2013年10月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仍採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圖法"),但是,由於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