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法治
A. 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法制道路 有哪五個堅持
五個堅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黨執政興國、人民幸福安康、國家長治久安的歷史高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法治的一般規律與我國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確立了良法善治的法治格局,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1)堅守法治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3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規定和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
在這3個方面中,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支撐。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B. 堅持法治國家 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需要充分發揮法律的哪些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取得的重大成就。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要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並舉,提高立法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機制和程序,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准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要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形成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要帶頭嚴格執法,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執法者必須忠實於法律。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排除對執法活動的非法干預,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
提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要堅持司法為民,改進司法工作作風,通過熱情服務,切實解決好老百姓打官司難問題,特別是要加大對困難群眾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聯系群眾,規范司法行為,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公開的關注和期待。要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准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我黨是執政黨,堅持依法執政,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作用。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各級黨組織必須堅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各級組織部門要把能不能依法辦事、遵守法律作為考察識別幹部的重要條件。
C. 如何推動和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只有建立全民監督的體系,才能落實法制政府,實現法制社會,成為法治國家。
D. 要堅持法治什麼法治什麼法治什麼一體建設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E.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
是呀,你要做人民的公僕就待一心一意地為人民服務。
F. 如何堅守法治底線,推進依法治縣戰略
結合本縣實際,找准重點,突破難點,全面啟動「法治地方」創建活動,加快推進依法治縣進程。
規范秩序,實施訴訪分離。該縣積極探索訴訪分離工作新路子。所有來信來訪群眾的基本情況都將進行登記,材料歸檔管理,與當事人商定初辦意見。之後,召集公、檢、法、司專家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進行梳理、會診、分流,辦理意見反饋當事人。凡會商會議認為可以進行協調的,由承辦的政法部門牽頭組織調解、備案。凡會商會議認為不能協調的或調解無效的由責任部門引導走司法程序。當事人仍不走司法程序的視同放棄。對「鬧訪」不聽勸阻者,給與訓誡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關口前移,規范項目監管。該縣將32個具有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全入駐行政服務中心,集中辦理行政許可、行政審批事項等工作,服務項目、辦事程序、必備條件等「全透明」。針對有些政府投資工程存在設計漏項、圍標串標,監管重合法形式輕實際結果等問題,該縣創新監管方式,推行工程設計方案二次評審、工程預決算二次審計、工程材料詢價二次復核、工程竣工二次驗收、政府采購雙軌並行的「五個二」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招投標監督管理新模式
陽光操作,規范執法服務。該縣明確公、檢、法、司執法的法律依據、執法程序、辦案各環節和結果,除依法不能公開的都要向社會公開,注重執法態度、執法方式。建立全方位的監督體系,把人大監督、行政和司法監督、黨內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等有機地結合起來。
深化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大調解」體系,形成鄉鎮矛盾調處中心、村組矛盾調解室和群眾說事室,包括「法律六進」和訴調對接的化解矛盾糾紛的「多覆蓋」網路。凡能夠調解的就地化解,需共同調解的聯動調解,難以調解的積極引導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努力做到矛盾「零激化」、「零上交」。
G. 三個依法三個法治五個堅持包括哪些內容
內容如下:
「三復個依法」是指堅制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
「三個法治」是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五個堅持」,又叫「五大原則」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以上內容均可於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文中查到。
H. 必須堅持法治建設什麼,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
I.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主要內容有哪些
黨的十 八 屆四 中全會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是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建設法治國 家,必須注重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要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制度競爭,法治是現代制 度文明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深化對法治重要性和法治本質的認識,增強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自覺性。法治既是工具,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律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權力有邊界,行使權力與接受監督、承擔責任要相互統一。法治的要義是限制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對掌握權力的人來說,法治意味著對自己是一種約束。要深諳權力的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為端正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奠定思想認識基礎。
要樹立對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是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准則;是非人格化權威,超脫於特定的人和利益,能夠激起社會成員信仰層面的尊崇;法治是一種實踐理性,凝結著民族精神,承載著規律和真理。信仰法治,首先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法治意識要求我們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各級公職人員來說,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行政權、審批權和執法權、司法權的約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公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要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准則和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要提高法治的素養。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全體公民的法治素養。首先,各級公職人員要帶頭學法。要認真學習履行職責所需的法律知識,學習法治原則、原理、精神,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其次,要加強法律邏輯訓練。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案件進行分析判斷和綜合推理,並得到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想問題、作決策和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越是問題復雜,越是情況緊急,越要用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去思考、處理。只有這樣,辦事情、處理問題才會更穩妥,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再次,要注重法治實踐鍛煉。要深入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探尋個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了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意識、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堅守法治的底線。全社會都要樹立堅守法治底線的理念,各級公職人員更要起好帶頭作用。各級公職人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歷史進程中肩負著雙重責任:以履行行政執法權和執法司法職責,推進依法治國;以模範守法,帶動全社會守法。堅守法治的定力、堅定法治的意志,是各級公職人員必備的職業品質。要帶頭守法,自覺用法律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守法模範。要克服特權思想,決不做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要嚴格依法辦事,這是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最核心的要求。要把對法治的堅守轉化為嚴格依法辦事的實際行動,自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行政管理、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活動中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不偏不倚、不拉不縱,執法如山、公平如秤。要敢於排除干擾,在一次次對法治有益而對自己可能有不利後果的選擇中養成厲行法治的決心和意志。要站穩腳跟、挺直脊樑,敢於抵制權勢、金錢、美色、人情、關系的干擾,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決不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要堅決同破壞法治的行為作斗爭,對破壞法治的行為決不能無動於衷,必須毅然決然地站出來,自覺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守護者。
J. 法制社會四個堅持的內容
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 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