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日軍治安戰

日軍治安戰

發布時間: 2020-11-24 07:19:12

1. 抗日戰爭日軍傷亡多少

抗日戰爭中國軍隊消滅了多少日軍?
2012-08-15 冷眼一丁

中國軍隊當年消滅了多少日本鬼子?
中日戰爭,是令中國現代歷史走向發生重大轉折一個事件。其影響中國歷史的程度,遠遠超過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等等。其結果對中國今天的時局仍在發揮重大影響。
每年8月15日,是日本投降、二戰結束紀念日。很多國家都會紀念,中國也不例外。問題是,誰有資格慶祝?
過去,大陸的教科書一直說當年國民政府不抗日,只有中共抗日;後來,逐步承認國民政府是抗日主力。現在,又有一些人說中共當年根本不抗日。事實到底是怎麼回事?
「中共當年根本不抗日」的說法,過於武斷了。因為當時蘇聯已經指示中共要抗日,中共也於1920年代和1930年代兩次提出抗日口號「保衛蘇聯」,並且也確實打了一些仗。

歷史學家要有良心,要對得起那些長眠於地下的抗日先烈。 貪天之功者,要遭雷劈。

我們來讓數字說話。如果連自己當年消滅了多少侵略者都說不清,那又怎麼搶功勞呢?

1,政府軍和共軍各消滅了多少日軍?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這個數字基本沒有分歧。有分歧的,是有多少日軍死亡。有多種數字。按照美國學者根據日本戰中統計計算,在大陸被擊斃的日軍,共計44萬余。研究抗戰歷史的專家張忠義先生,旁徵博引日軍史料,也得出一個接近的數字,45.5萬人。國民黨軍參謀總長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公布的數字則為48萬,而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則採用建國後綜合統計後的數字55萬。當然,也有對此持有異議的專家學者,比如社科院的劉大年教授,就根據國民黨軍戰地統計數字計算,日軍在中國陣亡人數超過100萬人。
必須說明的是,後來蘇聯為了搶地盤,急忙出兵中國東北,消滅了約60萬關東軍,這屬於兩個強盜在中國搶地盤,不是功勞,更不能記在中國軍隊的功勞簿上。並且,當時日本人以及一些海外學者認為東北是滿州國,所以從來不把關東軍的死亡數字統計在嚴格的中國戰區。
日本權威歷史學家伊藤正德(《帝國陸軍史》的作者)在他的書中,記錄戰死在中國的日軍,共計78萬9370人。這個數字比較可信。
當時,除了中國政府軍外,只有共產黨擁有軍隊了。那麼,兩者分別消滅多少日軍呢?
目前大陸的學者,有人傾向於認可伊藤正德的數據--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消滅了日軍20萬人;58萬9370人,是政府軍消滅的。中共軍隊消滅20萬日本軍人,不如大陸以前宣傳的多,但是起碼證明了「中共當年根本不抗日」的說法是錯誤的。中共當年的確抗日了。
也有人傾向於總共消滅日軍44萬, 國民革命軍消滅40萬, 共軍消滅2萬, 其他死亡2萬的說法。
8年抗戰才消滅日軍最多不到79萬人,很慚愧。蘇聯人到中國搶地盤的工夫,就消滅了60萬日軍。不過,考慮到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可以理解。
另:國民革命軍遠征軍在緬甸等地消滅的日軍人數,未統計在內。

2,政府軍和共軍的戰報
必須考慮到日軍當年極力縮小自己對外公布的傷亡數字,而國軍、共軍則要誇張自己的殲敵數字。
八路軍部分戰績與日軍戰報的對比
1、平型關戰斗
八路戰報:殲滅日軍1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67人,傷94人(兒島襄著:《日中戰爭》,日本文藝春秋社1984年版)
2、廣陽伏擊戰
八路戰報:殲日軍千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63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3、晉察冀區反八路圍攻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2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7人,傷52人;皇協軍傷亡69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4、三次破襲平漢路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12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人,傷11人,無皇協軍傷亡報告(《支那事變陸軍作戰》) 1938年
5、冀中1938年春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1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6人,傷26人, 皇協軍傷亡71人(《華北治安戰》)
6、120師收復晉西北七城戰役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1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2人,傷51人,皇協軍傷亡101人(《華北治安戰》)
7、易(縣)淶(源)戰斗
八路戰報: 殲日偽軍14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9人,傷22人,皇協軍傷亡40人(《支那事變陸軍作戰》)
8、129師晉東南反日軍九路圍攻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4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1人,傷10人,皇協軍傷亡79人(《華北治安戰》)
9、晉察冀區1938年秋反圍攻
八路戰報: 斃傷日偽軍5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9人,傷132人,皇協軍傷亡107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0、冀中區五次反圍攻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5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1人,傷65人,皇協軍傷亡99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1、冀南1938年反「掃盪」
八路戰報: 斃俘日偽軍6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人,傷11人,皇協軍傷亡16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939年

12、冀南春季反十一「掃盪」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3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7人,傷70人,皇協軍傷亡81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3、115師陸房突圍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13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0人,傷122人,皇協軍傷亡67人(《華北治安戰》)
14、五台山區1939年5月反圍攻
八路戰報:殲滅日軍宮崎部隊8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4人,傷27人(《華北治安戰》)
15、太行區1939年夏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2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7人,傷37人,皇協軍傷亡70人(《華北治安戰》)
16、冀中1939年冬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2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7人,傷89人,皇協軍傷亡71人(《華北治安戰》)
17、北嶽區1939年冬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36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9人,傷34人,皇協軍傷亡95人(《華北治安戰》) [ 1940年
18、平西區1940年春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800餘人,擊落日軍飛機1架
日軍戰報:日軍亡8人,傷40人,皇協軍傷亡22人(《華北治安戰》)
19、冀中1940年春季反全面「掃盪」作戰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3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1人,傷91人,皇協軍傷亡62人(《華北治安戰》)
20、抱犢崮山區反「掃盪」(亦稱魯南區1940年反「掃盪」)
八路戰報: 斃傷日偽軍22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9人,傷60人,皇協軍傷亡58人(《華北治安戰》)
21、129師白晉鐵路破擊戰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6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人,傷9人,皇協軍傷亡12人(《華北治安戰》)
22、晉西北1940年夏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4490餘人俘53人(內含日軍11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7人,傷107人,失蹤3人,皇協軍傷亡失蹤201人(《華北治安戰》)
23、冀中1940年夏季「青紗帳」戰役 [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2100餘人俘偽軍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9人,傷22人,皇協軍傷亡39人(《華北治安戰》)
24、百團大戰
八路戰報: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日軍280餘人、偽軍1.8萬餘人
日軍戰報:亡302人,傷1719人,皇協軍傷亡失蹤1202人(《華北治安戰》)
25、太行區1940年秋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 殲日偽軍28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9人,傷60人,皇協軍傷亡44人(《華北治安戰》)

26、冀中1940年冬季攻勢
八路戰報: 殲日偽軍23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0人,傷27人,皇協軍傷亡59人(《華北治安戰》)
27、太岳1940年冬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26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7人,皇協軍傷亡15人(《華北治安戰》)
28、晉西北1940年冬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2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8人,傷44人,皇協軍傷亡102人(《華北治安戰》)

國軍方面
1、凇滬會戰
國軍1937年戰報:日軍傷亡6萬餘人;孫元良個人在2005年估計日軍傷亡4到5萬。
日軍戰報:日軍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9115人,傷31157人,共計傷亡40672人.
2、太原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2.6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3、南京保衛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1.5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76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4、徐州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5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在1937年承認傷亡3.2萬餘人
5、武漢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0萬餘人
日軍戰報:自身傷亡3萬餘人,因病減員6.7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6、隨棗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7、棗宜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3萬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9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8、南昌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1.2萬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9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3、上高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萬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9000餘人,病減員6000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4、晉南(中條山)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9900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計戰死670名,負傷2292名(《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5、第二次長沙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萬餘人(也有說4萬)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7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6、第三次長沙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5萬餘人
日軍戰報:傷亡6000人,其中死亡1600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7、浙贛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3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17148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8、鄂西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4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9、常德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5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2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20、豫中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3350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21、長衡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6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6萬餘人(雙方數字驚人的相似)(《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22、桂柳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3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1.6萬餘人(《戰史叢書--大本營陸軍部》) [23、緬北會戰 [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9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4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和《支那事變陸軍作戰》,為同一本書,都是日本防衛廳在20世紀60、70年代編寫的,是日本軍事院校的教科書。 以上日方的資料全部來自日本國內。
日本方面甚至清楚到每個傷亡的名字。可憐我們的無名英雄。

3,日軍死亡的將領是被哪一方面消滅的?
總的人數,容易濫竽充數。死亡的將軍,就不容易造假了。我們來看數字:中日戰爭中,共129名日本將官陣亡,除去病死,自殺,飛機失事,死於蘇蒙軍、中美聯合航空隊之外,有50名將軍死於中國軍隊之手,其中死於國軍45人,死於共軍5人,含一名刺殺身亡的
與國民革命軍作戰:
林大八,陸軍少將,1932年3月1日,死於上海。
倉永辰治,陸軍少將,1937年8月29日,死於上海吳淞。
家納治雄,陸軍少將,1937年10月11日,死於上海。
淺野嘉一,陸軍少將,1937年11月14日, 戰傷致死天津。
加藤仁太郎,海軍少將,1938年7月31日,死於長江下游 。
杵春久藏,陸軍少將,1938年8月2日,死於山西運城。
飯冢國五郎,陸軍少將,1938年9月3日,死於江西德安。
小笠原數夫,陸航中將,1938年9月4日,坐機於湖北孝感被擊毀。
飯野賢十,陸軍少將,1939年3月22日,死於南昌。
山田喜藏,陸軍少將,1939年5月12日,死於湖北大洪山。
田路朝一,陸軍中將,1939年6月17日,死於安徽南部。
小林一男,陸軍少將,1939年12月21日,死於內蒙古安北。
中村正雄,陸軍中將,1939年12月25日,死於廣西昆侖關。
秋山靜太郎,陸軍少將,1940年1月23日,死於山東。
左藤謙,陸軍少將,1940年3月2日,死於江西鄱陽湖。
木谷資俊,陸軍中將,1940年3月20日,死於江西。
水川伊夫,陸軍中將,1940年3月22日,死於內蒙古五原。
前田治,陸軍中將,1940年5月23日,死於山西晉城。
藤堂高英,陸軍中將,1940年6月3日,死於江西瑞昌。
大冢彪雄,陸軍中將,1940年8月5日,死於晉東南。
井山官一,陸軍少將,1940年10月16日,死於湖北宜昌。
大角芩生,海軍大將,1941年2月5日,坐機於廣東中山被擊毀。
須賀彥次郎,海軍中將,1941年2月5日 坐機於廣東中山被擊毀。
上田勝,陸軍少將,1941年5月13日,死於山西中條山。
山縣業一,陸軍中將,1941年12月25日,死於安徽。
酒井直次,陸軍中將,1942年5月28日,死於浙江南溪。
冢田攻,陸軍大將, 1942年12月18日,死於安徽太湖。
藤原武,陸軍少將,1942年12月18日,死於安徽太湖。
淺野克己,陸軍少將,1943年5月,死於廣東東江。
仁科馨,陸軍少將,1943年6月1日,死於湖南。
黑川邦輔,陸軍少將,1943年6月28日,死於雲南。
布上照一,陸軍少將,1943年11月23日,死於湖南常德。
中?護一,陸軍少將,1943年11月25日死於湖南常德。
下川義忠,陸軍中將, 1944年4月19日,死於湖北應城。
橫山武彥,陸軍中將, 1944年6月11日,死於浙江龍游。
木村千代太,陸軍中將,1944年6月11日,死於河南。
和爾基隆,陸軍少將 , 1944年7月21日,死於湖南衡陽。
大橋彥四郎,陸軍少將,1944年7月25日,死於湖南長衡會戰。
左治直影,陸軍少將,1944年7月27日,死於湖北荊州。
志摩源吉,陸軍中將,1944年8月6日,死於湖南衡陽。
藏重康美,陸軍少將,1944年8月16日,死於雲南騰沖。
南野豐重,陸軍少將,1944年9月8日,死於雲南芒市。
與野山壽,陸軍少將,1945年2月9日,死於華中。
山縣正鄉,海軍大將,1945年3月7日,死於浙江椒江。

與八路軍作戰
沼田德重,陸軍中將,1939年8月12日,被八路軍擊傷死於山東。
阿部規秀,陸軍中將,1939年11月7日,與八路軍作戰死於河北淶源。
吉川貞佐,陸軍少將,1940年5月17日 被共產黨員刺殺於河南開封。
飯田泰次郎,陸軍中將,1940年11月28,與八路軍作戰死於華北。
吉川資,陸軍少將,1945年5月7日,與八路軍作戰死於山東半島。

2. 求侵華戰爭的日本軍隊及其戰略部署

早期的侵華日軍(關內)的部隊較為精銳,當然台灣、朝鮮等地的仆從軍更多,但是當日本對英美宣戰後,大批精銳部隊南下,在中國國內包括(關東軍)的主要都是強征的日本平民、朝鮮人、少量的台灣漢人(台灣人對日本天皇極為忠誠,而且高山族人的叢林戰水平極高,被日軍看中大批調往東南亞)以及人數為日軍5到6倍的偽軍(台灣人算日軍),前期是精銳在關東軍,少部在中國關內。中期是精銳少數在本土,大部分在東南亞,晚期幾乎不剩精銳部隊了。

3. 舉例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各發生的一次著名戰役名稱

一、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著名戰役: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二、抗日戰爭中敵後戰場著名戰役:平型關大捷

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3)日軍治安戰擴展閱讀:

抗戰初期,作為國家主力部隊的國民黨軍隊承擔了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但難以抵禦日軍兇猛的進攻勢頭,日軍很快佔領了中國的大片國土。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揮師挺進敵軍後方,硬是在敵後打出了一片新天地,開辟出一個個抗日根據地,使日軍的「後方」變成了令其寢食不安的「前方」。日軍不得不多次調集重兵對敵後根據地進行反復「掃盪」。

敵後軍民頂住了日軍的殘酷掃盪,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游擊戰,使日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超過半數以上的日軍及幾乎全部的偽軍被牽制於後方進行針對敵後抗日武裝的所謂的「治安戰」。

可見,敵後戰場的開辟和發展,大大地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沒有敵後戰場,正面戰場是很難抵禦住日軍進攻的。

4. 抗日的共產黨打死日軍共多少人

1、統計資料太混亂,沒有一個確定的數字。55年我黨自己統計斃傷日軍52萬多人。日本統計:據日本權威戰史《大本營陸軍部》、《華北治安戰》等宣稱,1940年華北方面軍戰死5456人,受傷12386人,合計17842人。37至45年日軍在中國大陸戰死約45萬人。考慮到日軍戰報的水分及其他因素,個人覺得共產黨的武裝力量殺死日軍。

2、按照嚴格的說法日軍在華陣亡為60-80萬,而非網路那麼多, 被共產黨軍隊擊斃 的以5-10萬為比較合理,擊斃5名將軍,還有個別重傷但未死亡的,偽軍的 的話沒有準確數據,但偽軍在華北最多時200萬,而且戰後投降的很多,但由於其戰鬥力差,所以十幾萬或者二十幾萬可能有吧(個人估計,僅供參考)。

5. 日軍歷史有關

二戰日軍編制介紹

二戰日軍師團番號

「沖向高山,讓屍骸填滿溝壑;走向大海,讓浮屍漂滿洋面……」在近代世界軍旅歌曲中,從其他哪個國度能找到日本「皇軍」這樣句句見屍、字字帶血的軍歌?軍歌如此,口號亦然。戰時日軍官兵的口頭禪是「讓我們到靖國神社再會吧!」

仔細研究日本近代戰爭史,可發現不同部隊、不同地域兵員的軍風和精神面貌也不盡相同。以日軍基本戰斗單位——「師團」而論,熟悉內情的人可以從序列番號中大致判別其戰鬥力水平。從日軍將哪些番號的部隊投入中國或其他戰場,也可大致看出東京大本營的戰略重點。

戰力不同的五類師團
自明治維新起,日本開始大力學習西方。在建軍方面,普魯士模式成為日軍的楷模,師團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1888年,日本陸軍將國內原有的6個按地域劃分的鎮台改稱師團,番號從第一至第六。1891年,為警衛皇宮又成立了近衛師團。師團編制採取兩旅團、四步兵聯隊(相當於團),再加炮兵、輜重和騎兵聯隊,平時兵額1萬人,戰時足額則超過2萬人。甲午戰爭前成立的這7個老牌師團,後來一直被日本陸軍視為第一等部隊,裝備優先保障。
甲午戰爭至日俄戰爭期間,日軍成立了第七至第十八師團。佔領朝鮮後為鎮壓當地人民反抗又建立了第十九、第二十師團。被日軍視為二等師團。「大正裁軍」時這類師團解散了4個,剩下10個同原有的一等師團共17個,這些是日軍戰前的「常備師團」。
戰前,日本財力有限不能多養兵,卻要多訓練兵員。為此陸軍服役期僅兩年,復員官兵稱「在鄉軍人」,編為預備役。各師團管區預備役人員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訓練一個月,並有庫存裝備,臨戰可迅速組成一個新師團。1937年侵華戰爭開始,日軍17個常備師團便立即由一變二(此外還恢復了裁撤的4個二等師團)。這些新建的番號一零零之後的師團稱「特設師團」,如第一零一師團、第一一四師團分別由第一師團、第十四師團的預備役人員組建。在日軍建制中,這類部隊屬第三等師團。
隨著侵華戰爭的擴大,從1938年至1941年間,日軍主要採取從常備師團中抽出一個精銳聯隊為基幹再徵集補充兵的方式,陸續組建了番號以二十打頭的新建師團和番號在三十至五十之間的「治安師團」、番號在五十以後的「補充師團」。這類師團採取國際通用的「三聯制」(師團內不設旅團直轄三個聯隊),兵額也只有1.4萬人。番號從二十一至五十七的師團被視為第四等部隊,不過因軍官出自常備部隊,兵員也年輕,戰鬥力往往高於第三等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感到已有的五十一個師團不夠用,由混成旅團擴編或從老部隊抽調骨幹作基礎,建立了大量「增設師團」,番號大都在六十至一零零和一二零之後。這類師團在日軍中屬於第五等師團,缺乏重裝備,兵員年齡少至16歲,老可至45歲,卻因其軍官、士官都有戰斗經驗尚能有效組織作戰。
至日本投降前,陸軍作戰師團(不含航空和坦克等特種兵)達169個,增設師團成為軍中的主要成分。日軍侵華時後方遇到廣泛的游擊戰,感到重炮、汽車較多的師團不太適應「治安戰」,便從各師團中抽調軍官、士官為骨幹組建了幾十個獨立混成旅團,直屬各軍。混成旅團下轄5個步兵大隊,另有炮隊(下轄3個中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編制為4900人。這類部隊重火器少,主要配備騾馬,比較適合山地和輕便行動,可以姑且算作日軍的山地作戰師,從戰鬥力看另有特點。

年齡與戰斗精神
日軍師團的不同組建方式,表現為不同部隊年齡構成有很大差異,直接影響到戰斗精神。從甲午戰爭直至戰敗投降前,嚴格受官方管制的日本新聞報道描繪其官兵負傷瀕死時,都按一個套路稱他們最後高呼「天皇陛下萬歲!」戰後日本歷史學家說這是胡扯,是欺騙性的鼓動,而一些在戰時治療過成千上萬傷兵的軍醫回憶情況大致如此——真正垂死前高呼「天皇萬歲」的,大多是軍官和18-20多歲的未婚青年士兵;戰爭後期補充到軍隊中16-17歲的「少年兵」,臨死前一般喊的是「媽媽」;戰時動員的三、四十歲的預備役兵和「國民兵」,傷重垂危時差不多都喃喃呼喚自己孩子的名字。
根據一些抗日老戰士的說法,開始俘虜的少量日軍以30歲的預備役兵居多,年輕的日軍負傷被捉後也往往自殺。在戰爭後期,捉「小鬼子」即少年補充兵容易,其戰鬥力和頑抗性都差。一些當年的日軍官兵和日本歷史學家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從雙方戰爭親歷者的回憶可看出一個共同點,日軍戰鬥力最兇悍的部隊,還是主要由年輕現役士兵組成的第一等、第二等和部分第四等師團。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講述1938年「武漢攻略」時,印象最差的也是由30多歲的預備役兵組成的「特設師團」(番號一零零以後)。他說陪同皇族視察時,如其對防毒面具因不認真保管而大量損壞(這也不打自招地說明日軍經常濫放毒氣)。岡村最感驚異的,是聽說從東京徵集的一零一師團的預備役兵中有淺草地方的流氓頭子,其中隊長對他居然也像下人般打洗腳水!由日軍頭等部隊第一、第六師團的預備役官兵組建起來的第一零一、第一零六師團,在進攻武漢的各師團中戰鬥力最差。國民黨軍將領薛岳將軍取得的萬家嶺大捷是武漢會戰中突出的一次勝仗,對手恰是第一零六師團。由復員多年的官兵再徵集組建的日軍預備役師團戰鬥力最差,重要原因是成員已拖家帶口,不象年輕士兵那樣願意「到靖國神社相會」。日軍又實行地域徵集制,復員官兵長年一處生活,常有預備役軍官是雇員,預備役士兵是社長的情況。重新徵集後自然不敢實行常設師團或新部隊那樣以上欺下的苛刻管理。據國民黨起義將領郭汝槐回憶,他在日本參觀過預備役部隊演習時便發現,「鬍子兵」對長官很隨便,遠不象常備部隊那樣等級森嚴。
「特設師團」雖然打起仗來不怎麼的,但殘害中國百姓卻是最歹毒的。岡村寧次的回憶錄中便說,預備役兵犯罪量最大,且多為強奸殺人、縱火焚掠,其中34歲又是犯罪高峰。他的解釋是,老兵久歷社會失去了「純良」。其實日軍成為犯罪集團,是傳統的野蠻作風造就,戰後日本一些作家都說:「當兵3年,再老實的人也變得像惡鬼一樣。年輕人一入這『染缸』便難保『純良』。」老兵油子久歷社會的陰暗面,肚子里的壞水自然要多得多。
日軍大本營通過實戰檢驗對特設師團也很不滿,在1939年還解散了幾個。不過因預備役官兵多,組建這種師團速度快,1943年後因戰局吃緊又建立了幾十個番號在一零零以後的師團。如關東軍在1945年春天的師團番號達24個,其中二十幾個是幾個月前剛由預備役人員和新兵組建。盡管兵力達到了一百萬人,但是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認為其戰鬥力還不如原來的8個常備師團,面對蘇軍的進攻恐怕能撐兩個月就是「謝天謝地」了。從蘇軍的遠東戰役8天間便推進了200-500公里的情況看,這一估計大致不差。

地域民風影響戰鬥力
軍人來自社會,看日軍師團的戰鬥力,除了番號,也要注意組建地域。近代日本軍部為克服古代割據傳統,聯隊長以上和參謀軍官頻繁輪換,大隊長以下官兵仍屬一地同鄉。最早的七個師團中從第一師團至第六師團按其徵集地,分別為東京(舊武藏江戶)、仙台(舊奧州伊達家)、名古屋(舊尾張那古野)、大坂(舊攝津)、廣島(舊西國毛利)、熊本(舊北九州加藤清正)師團(括弧內指日本戰國時期所屬)。各地民風對其戰鬥力有著不小的影響,其中貧困地區的師團更顯得愚頑蠻悍。近衛師團由全國挑選精兵組建,不受地域風氣影響。該部卻養尊處優,1939年末進攻廣西初上陣,後進攻新加坡並長期守備南洋,因受照顧未參加惡戰,戰鬥力也未充分體現。
1891年在東京組建的第一師團,是日軍所建的第一個師團,在朝鮮成歡同清軍打響甲午戰爭的第一槍。不過東京從江戶時代起就是商業都會,民風不強悍,徵兵多要到西面較貧困的長野縣(舊上野國)。該師團名聲大,1936年後7年間在關東軍內作為骨幹卻未打大仗,僅派出過1個支隊短期到察哈爾實戰鍛煉。1944年菲律賓告急,軍部聲稱該讓這個「闊少爺」上陣。該師團到萊特島登陸後被美軍徹底擊潰,投降時只剩800名殘兵。
大坂是日本商業氣氛最濃的城市,商販出身的士兵精於算計,多不甘心賣命,此地組建的第四師團從日俄戰爭起便因戰績不佳被譏諷為「奸詐的商人師團」。1937年該部被調到關東軍,兩年後到華中戰場,表現一般。1942年該師團參加進攻菲律賓,後來到印尼泰國擔任警備直到投降。看來,日本軍部對使用這個「商人師團」的信心也不大。
在侵略中國和亞洲其他地方最逞凶的一等師團,還是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師團。日本東北部自然條件差,陸奧出羽地方民風強悍、勇健好鬥,在仙台組建的第二師團又較適應寒冷氣候。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禍首先鋒便是這個第二師團!第二師團隨後成為日軍3個摩托化步兵師團之一,長期在關東軍編制內。1942年,第二師團進攻瓜島,因海軍戰敗補給斷絕而陷入「餓島」(二者發音在日語中相同)。第二師團因傷病飢餓全部玩兒完,只逃出了幾千病號。第二師團在菲律賓重建後又奔赴緬甸戰場,因戰鬥力嚴重下滑被國民黨滇緬遠征軍打得潰不成軍,反而不如頑抗的第五十六師團,這也表明了日軍的兇悍氣焰往往要建築在對手抵抗不力的基礎上。
日軍的第三師團自「八·一三」淞滬抗戰直至最後在湖北投降,是侵華戰爭中唯一始終在華作戰的一等師團。第三師團組建地名古屋的民風很弱,日本戰國時期的尾張兵的膽小更是馳名日本。其官兵的拼殺精神遠遜於北九州礦工組成的第十八師團等部,不過該部還一直算是華中日軍的主力。
日軍第五師團可謂侵華戰爭中作戰范圍最廣的部隊,也是在關內作戰的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師團。第五師團攻南口、侵晉北,以一部迂迴南京,打台兒庄、陷廣州、登陸欽州灣、犯廣西……,先後與國民黨70個不同的師交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師團又攻佔新加坡,接著入侵印尼並一直駐扎當地。組建第五師團的廣島,屬於日本西國地區,自古為交兵之地,有武家傳統且受天皇重視。臨了第五師團的故鄉挨了一顆原子彈,大概也算惡有惡報!
在南京大屠殺中血債最多的第六師團,組建於北九州的熊本。該地貧困且民風嗜斗,男子往往以從軍為出路。戰前日本有一句自吹之辭:「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九州兵第一,九州熊本兵第一」。第六師團早在1928年便製造過濟南大屠殺,從1937年在華登陸至1942年末調往南洋,該部主要在華中作戰,凶頑為各師團之首!不過日本軍部偏愛富庶地區的師團,對窮困地區的部隊有所歧視,總是讓第六師團打惡仗,配給裝備卻很小氣。1943年該師團被調到最艱險的布干維爾島,遭美澳聯軍攻擊封鎖,殘部逃入深山老林靠野果為食。據接受他們投降的澳軍回憶,眼前的幾千日兵若非眼珠轉動,當真與骷髏無異。

存在決定意識,二戰結束前彌漫全日本的軍國主義氛圍,是投身軍營者大都成為凶神惡煞的根本原因,各地民風差異並不能改變這一基本環境。只有最終徹底鏟除邪惡的軍國主義土壤,才是根絕再次出現那種野蠻凶惡的侵略軍的基本保證!

至1937年底,日本陸軍由七七事變前的17個師團擴充為24個師團(不包括台灣軍和非步兵師團部隊),部署於國內的僅2個師團,朝鮮1個,中國東北5個,關內總共16個。
一。華北地區
1。中國駐屯軍的擴大
7月11日,日軍大本營決定將關東軍獨立第1、11混成旅團和朝鮮軍第20師團派往平津地區,加強中國駐屯軍,15日,原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將病死,由香月清司中將接任。隨後又在8月1日抽調東北的第1師團部分兵力組成第2混成旅團抵達天津。
序列如下:
中國駐屯軍:司令香月清司中將,參謀長橋本群少將。
中國駐屯步兵旅團:河邊正三少將,轄步兵第一聯隊和第二聯隊。
獨立第1混成旅團:酒井鎬次少將
獨立第11混成旅團:鈴木重康中將
第20師團(龍山師團):川岸文三郎中將
39旅團:高木義人少將
77聯隊:鯉登行一大佐
78聯隊:小林恆一大佐
40旅團:山下奉文少將
79聯隊:森木伊市郎大佐
80聯隊:鈴木謙二大佐
騎兵28聯隊:岡崎正一中佐
野炮兵26聯隊:細川中康大佐
工兵20聯隊:南部薰大佐
全師團9804人,馬1741匹,可能沒有全來,輜重兵聯隊哪兒去了?按日軍番號,師團騎兵、炮兵聯隊番號應與師團番號相同,20師團是個例外。
混成第2旅團:關龜治少將(8月1日後為本多政材少將)
步兵第1聯隊:十川次郎大佐
步兵第3聯隊:湯淺正雄大佐
日軍與7月27、28日佔領北平和天津後,又先後大規模增兵,8月31日,日軍參謀本部下令組成華北方面軍,下轄第1、2兩軍。序列如下:
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參謀長岡部直三郎少將,副參謀長河邊正三少將,司令部駐北平。下轄:
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參謀長橋本群少將(1938年1月18日調任日軍參謀本部第1部部長,由飯田祥二郎少將擔任)
第6師團:谷壽夫中將,參謀長下野霍一大佐
11旅團:坂井德太郎少將
13聯隊:岡本保之大佐;47聯隊:谷川正憲大佐
36旅團:牛島滿少將
23聯隊:岡本鎮臣大佐;45聯隊:神田正冢大佐
騎兵第6聯隊:豬木近太大佐
野炮兵第6聯隊:藤村謙中佐
工兵第6聯隊:中村誠一大佐
輜重兵第6聯隊:川真田國衛大佐
第14師團:土肥原賢二中將,參謀長佐野忠義大佐
27旅團:館余物少將
2聯隊:石黑貞藏大佐;59聯隊:坂西一良大佐
28旅團:酒井隆少將
15聯隊:森田范正大佐;50聯隊:遠山登大佐
騎兵第18聯隊:安田兼人中佐
野炮兵第20聯隊:宮川清三大佐
工兵第14聯隊:岩倉卯門大佐
輜重兵第14聯隊:石原章三中佐
第20師團:川岸文三郎中將,參謀長杵村久藏大佐
39旅團:高木義人少將
77聯隊:鯉登行一大佐;78聯隊:小林恆一大佐
40旅團:上月良夫少將(山下奉文調任中國駐屯混成旅團長)
79聯隊:森木伊市郎大佐;80聯隊:鈴木謙二大佐
騎兵28聯隊:岡崎正一中佐
野炮兵26聯隊:細川中康大佐
工兵20聯隊:南部薰大佐
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中將,參謀長鈴木率道少將
第10師團:磯谷廉介中將,參謀長梅村篤郎大佐
8旅團:瀨武平少將
39聯隊:沼田多稼藏大佐;40聯隊長野義雄大佐
33旅團:田島榮次郎少將
10聯隊:赤柴八重藏大佐;63聯隊:福榮真平大佐
騎兵第10聯隊:桑田貞二中佐
野炮兵第10聯隊:谷口春治中佐
工兵第10聯隊:須磨之大佐
輜重兵第10聯隊:前野四郎大佐
第16師團:中島今朝吾中將,參謀長中澤三夫大佐
19旅團:草場辰己少將
9聯隊:片桐護郎大佐;20聯隊:大野宣明大佐
30旅團:佐佐木到一少將
33聯隊:野田謙吾大佐;38聯隊:助川靜三大佐
騎兵第20聯隊:笠井敏松中佐
野炮兵第22聯隊:三國直福中大佐
工兵第16聯隊:今中武義大佐
輜重兵第16聯隊:柄澤畔夫大中佐
第108師團:下元熊彌中將,參謀長鈴木敏行大佐
25旅團:中野直三少將
117聯隊:高樹嘉一大佐;132聯隊海老名榮一大佐
104旅團:苫米地四樓少將
52聯隊:中村喜代藏大佐;105聯隊:工藤鎮孝大佐
騎兵108大隊:後藤甲子郎中佐
野炮兵108大隊:今井藤吉郎中佐
工兵108聯隊:江島常雄少佐
輜重兵108聯隊:粕谷留吉中佐
方面軍直轄部隊:
第5師團:坂垣征四郎中將,參謀長西村利溫大佐
9旅團:國崎登少將
11聯隊:長野佑一大佐;41聯隊:山田鐵二郎大佐
21旅團:三浦敏事少將
21聯隊:粟飯原秀大佐;43聯隊:大場四平大佐
騎兵第5聯隊:小崛是繁大佐
野炮兵第5聯隊:武田馨大佐
工兵第5聯隊:和田考次中佐
輜重兵第5聯隊:原田真一大佐
第109師團:山岡重厚中將,參謀長倉茂周藏大佐
31旅團:谷藤長英少將
69聯隊:佑佑木勇大佐;107聯隊:長澤子郎大佐
118旅團:本川省三少將
119聯隊:石田金藏大佐;136聯隊:松井節大佐
騎兵109大隊:山崎清中佐
山炮兵109聯隊:黑澤正三中佐
工兵109聯隊:中村義三中佐
輜重兵109聯隊:緒方靜夫少佐
其他如通信、衛生、獨立大隊等略

(五)

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
司令官:東條英機中將
獨立第一混成旅團:酒井鎬次少將
獨立步兵第一大隊:谷川美代次大佐
混成第二旅團:本多政材少將
第一聯隊:十川次郎大佐;第3聯隊:湯淺正雄大佐
混成第十五旅團:筱原誠一郎少將
第十六聯隊:後藤十郎大佐;第30聯隊:豬鹿倉徹郎大佐;騎兵第二聯隊:本多武男中佐;野炮兵第二聯隊:高橋確郎大佐;工兵第二聯隊:伊藤精大佐
該旅團由仙台第二師團抽調部分兵力組成。

華東地區
1。上海派遣軍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 參謀長:飯沼守少將
第3師團(名古屋):藤田進中將 參謀長:田*利雄大佐
第5旅團:片山理一郎少將
6聯隊:倉永辰治大佐;68聯隊:鷹森孝大佐
第29旅團:上野勘一郎少將
18聯隊:石井嘉穗大佐;34聯隊:田上八郎大佐
騎兵第3聯隊:星善大郎中佐
野炮兵第3聯隊:武田精一大佐
工兵第3聯隊:島三棲夫大佐
輜重兵第3聯隊:粟岩尚治中佐
第11師團(善通寺):山室宗武中將 參謀長:片村四八大佐
第10旅團:天谷真次郎少將
12聯隊:安達二十三大佐;22聯隊:永津佐比重大佐
第22旅團:黑岩義勝少將
43聯隊:淺間義雄大佐;44聯隊:和知鷹二大佐
騎兵第11聯隊:田邊勇中佐
山炮兵第11聯隊:山內保大佐
工兵第11聯隊:山內章大佐
輜重兵第11聯隊:大河原中佐
下面將是在抗戰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華中方面軍戰斗序列,為什麼說重要?因為南京大屠殺就是由該方面軍實施的。
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參謀長:冢田攻少將
1。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12月2日由朝香宮鳩彥王中將接任) 參謀長:飯沼守少將
第3師團(前略)
第9師團(金澤) 吉住良輔中將 參謀長:中川廣大佐
第6旅團:秋山義允少將
7聯隊:伊佐一男大佐 35聯隊:富士井末吉大佐
第18旅團:井書宣時少將
19聯隊:人見秀三大佐 36聯隊 長脅坂次郎大佐
騎兵第9聯隊:森亞吾六大佐
山炮兵第9聯隊:長芹川秀大佐
工兵第9聯隊:野中利貞大佐
輜重兵第9聯隊:三田村正之助大佐
第11師團(前略)
第13師團(仙台) 荻洲立兵中將 參謀長:」火田「勇三郎大佐
第26旅團:沼田重德少將
58聯隊:倉森公任大佐;116聯隊:添田孚大佐
第103旅團:山田旃二少將
65聯隊:兩角業作大佐;104聯隊:田代元俊大佐
騎兵第17大隊?:小野良三中佐
山炮兵第19聯隊:橫尾闊中佐
工兵第13聯隊:岩淵經夫少佐
輜重兵第13聯隊:新村理市少佐
第16師團(前略)
第101師團(東京) 伊東政喜中將 參謀長:西山福大佐
第101旅團:阼藤正三郎少將
101聯隊:迦納治雄大佐;149聯隊:津田辰彥大佐
第102旅團:工藤義雄少將
103聯隊:谷川幸造大佐;157聯隊:福靜浩太郎大佐
騎兵第101大隊:大島久忠大佐
野炮兵第101聯隊:山田秀之助中佐
工兵第101聯隊:八隅錦三郎中佐
輜重兵第101聯隊:鳥海勝雄中佐
重藤支隊(台灣軍):重藤千秋少將
2。第10軍:柳川平助中將 參謀長:田道盛武少將
第6師團(前略)
第18師團(久留米):牛島貞雄中將;參謀長:小藤惠大佐
第23旅團:上野龜甫少將
55聯隊:野富昌德大佐;56聯隊:藤山三郎中佐
第35旅團:手冢省三少將
116聯隊:片岡角次中佐;124聯隊:小界方松中佐
騎兵第22大隊:小池昌次中佐
野炮兵第12聯隊:淺野末吉中佐
工兵第12聯隊:井澤新大佐
輜重兵第12聯隊:川內益實大佐
第114師團(宇都宮):末松茂治中將;參謀長:磯田三郎大佐
第127旅團:秋山光三郎少將
66聯隊:山田常太中佐;102聯隊:千葉小太郎大佐
第128旅團:奧保夫少將
115聯隊:矢崎節三中佐;150聯隊:山本省重中佐
騎兵第18大隊:天城干七郎少佐
野炮兵第120聯隊:大冢升中佐
工兵第114聯隊:中島秀次少佐
國崎支隊(第5師團第9旅團,國崎登少將)
另聯隊以下編有上海特別陸戰隊,共4000餘人。
至1937年底,日軍聯隊以上戰斗序列如上。

(六)

1938年初到侵佔徐州期間:
一。華北方面軍:
第1軍:司令官從1938年5月30日起由梅津美治郎中將接替香月清司中將,參謀長由飯田祥二郎少將接替橋本群少將。下轄: 第14師團:前略
27旅團:豐島房太郎少將
2聯隊:橫山靜夫大佐;59聯隊:那須弓雄大佐(在瓜島被擊斃)
28旅團:前略
15聯隊:井上靖大佐;50聯隊:前略
第20師團:前略
39旅團:關原六少將
77聯隊:直野五郎大佐;78聯隊:室谷忠一大佐
40旅團:前略
第108師團:無大變化,只有104旅團下轄52聯隊長改為中村靜夫中佐。
第109師團:無大變化,參謀長改為落合甚九郎大佐,118旅團下轄136聯隊長改為清田悟大佐。
配屬軍指揮的第16師團由華中調來,變化為:
第30旅團:筱原次郎少將
33聯隊:山田喜藏大佐;38聯隊:近藤元大佐
軍直轄聯隊以上部隊:
獨立山炮兵第1聯隊:賈島次郎大佐
獨立山炮兵第3聯隊:月野木正雄大佐
野戰重炮兵第2旅團:平田建吉少將
野戰重炮兵第5聯隊:池田凌吉大佐
野戰重炮兵第6聯隊:松下金雄大佐
獨立野戰重炮兵第8聯隊:金岡橋大佐第2軍:4月30日起由東久彌宮埝彥王中將接替西尾壽造中將,參謀長由町*量吉少將接替鈴木率道少將
第5師團:變化為:
21旅團:坂本順少將
21聯隊:片野定見大佐
第10師團:變化為:
33旅團:瀨谷啟少將
方面軍直轄兵團:
第114師團:無變化
中國駐屯混成旅團:山下奉文少將(馬來之虎)
中國駐屯步兵第1聯隊:長谷川基大佐
中國駐屯步兵第2聯隊:岡崎清三郎大佐
中國駐屯炮兵聯隊:小林信男大佐
獨立混成第3旅團:佐佐木到一中將
獨立混成第4旅團:河村薰少將
獨立混成第5旅團:秦雅尚中將
註:此時日軍獨立混成2—5旅團開始使用獨立步兵大隊編制。

二,華中派遣軍
38年2月14日,日軍大本營下令解除華中方面軍、上海派遣軍、第10軍戰斗序列,統一編成華中派遣軍。
司令官:佃俊六大將;參謀長:河邊正三少將 下轄:
第3師團:無變化
第6師團:稻葉四郎中將(谷壽夫這個狗娘養的滾回國去了)
第9師團:無變化
第13師團:無變化
第18師團:無變化
第101師團:無變化
波田支隊:波田重一少將(原為重藤千秋少將)

三,駐蒙兵團:無變化
第26師團:無變化
獨立混成第2旅團:常岡寬治少將。

(七)

攻佔武漢、廣州期間侵華日軍戰斗序列變化:
一。華北方面軍
第1軍:梅津美治郎中將 參謀長:飯田祥二郎少將 第14、20、108、109各師團主官無變化。

http://hesb520.bokee.com/viewdiary.12500737.html

6. 百團大戰殲滅多少日軍日偽軍究竟是多少

網路資料:

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軍區等共一百零五個團二十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我敵後軍民共進行大小戰斗一千八百多次,計斃傷日軍二萬多人,偽軍五千多人;俘日軍二百八十多人、偽軍一萬八千多人。——————以上是網路里的內容


殲滅一說:疑似包含這幾個部分:(一)消滅敵偽之有生力量,計斃傷日軍20645人,斃傷偽軍5155人。(二)俘虜日軍281人,俘虜偽軍18407人。(三)消滅了敵偽據點共2993個。


百團大戰剛剛結束時,第十八集團軍的總結報告里說:

大小戰斗:1824次;攻奪敵人據點:293座;斃傷日軍:12645人;斃傷偽軍:5153人;俘虜日軍:281人;俘虜偽軍:1407人;偽軍反正:1845人;日軍投誠:7人;繳獲:步馬槍5437支,手槍281支,輕機關槍179挺,重機關槍45挺,山炮16門,重炮3門;破壞鐵路948里;破壞公路3044里。


上下對比,不難看出,網路里和十八集團軍的差誤:日軍斃傷差誤8000人,偽軍俘虜差誤17000人。


攻克據點:

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1941年3月31日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所作的報告 《敵寇在華北之現行軍事政策》中曾統計過:1940年底,日偽軍在華北共有據點2291個——這個統計或許會有遺漏,但絕不至於離事實太遠。

攻克了「2993」個據點的說法,一者無法解釋何以攻克的據點多過日軍的總據點;二者即便退一步承認左權的統計誤差較大,但「2993」個據點,實際上意味著百團大戰將日軍在華北的據點徹底掃光了,這也明顯不符合史實。

再如:

按照第十八集團軍總部向重慶的戰果匯報,日軍「第四混成旅團,計已消滅殆盡」,顯然,這一消息來自下屬作戰單位。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據戰後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寫的《華北治安戰》記載,「第四混成旅團」在遭受八路軍「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突襲之後,其下屬的四個步兵大隊仍參與了第二階段的多次「反擊作戰」。按照《華北治安戰》的記載,「第四混成旅團」確實在「反擊作戰」中再次遭受「重創」,但其所謂的「重創」是:


「在此次作戰中,雖未查明彼我全面的損失,但在第一軍方面損失最大的是獨立混成第四旅團,(根據旅團第二期晉中作戰戰斗詳報)戰死71名,負傷66名,失蹤2名。共軍遺棄屍體1204具,俘虜240名。另據旅團戰死名簿記載,從8月20日至12月3日在旅團戰死的276名中,8月60名,9月142名,10月62名,11月8名,12月4名。在共軍攻勢時期,損失雖很大,但並不像中共方面所宣傳的那樣。」


若日軍方面的資料屬實,則「戰死276名」是遠遠不足以讓一個數千人的獨立旅團「消滅殆盡」的。雖然日軍方面的數據還有待查實,但欲得百團大戰真實的殲敵數據,必須參考對照日方數據,則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國內主流數據,基本上對日方數據熟視無睹。


這幾個數據顯示各方的表述誤差很大,究竟哪個數據准確不得而知。

考據一場偉大的民族抗日戰役的具體殲敵人數,並不會削弱該戰役在整個民族抗戰史上的歷史地位。


相反,這正是一種對歷史的「求真」的尊重。 (望採納)

7. 八年抗戰國軍和日軍的損失對比是多少

八年抗戰,國軍、共軍、日軍三方的戰報對比

中華國民革命軍方面部分戰役(以下是規模在10萬人以上的大會戰)

1、凇滬會戰
國軍1937年戰報:日軍傷亡6萬餘人;孫元良個人在2005年估計日軍傷亡4到5萬。
日軍戰報:日軍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9115人,傷31157人,共計傷亡40672人.

2、太原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2.6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3、南京保衛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1.5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76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4、徐州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5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在1937年承認傷亡3.2萬餘人

5、武漢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0萬餘人 日軍戰報:自身傷亡3萬餘人,因病減員6.7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6、隨棗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7、棗宜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3萬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9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8、南昌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1.2萬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9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3、上高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萬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9000餘人,病減員6000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4、晉南(中條山)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9900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計戰死670名,負傷2292名(《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5、第二次長沙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萬餘人(也有說4萬)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7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6、第三次長沙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5萬餘人 日軍戰報:傷亡6000人,其中死亡1600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7、浙贛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3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17148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8、鄂西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4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9、常德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5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2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20、豫中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3350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21、長衡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6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6萬餘人(雙方數字驚人的相似)(《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22、桂柳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3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1.6萬餘人(《戰史叢書--大本營陸軍部》)

註:《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和《支那事變陸軍作戰》,為同一本書,都是日本防衛廳在20世紀60、70年代編寫的,是日本軍事院校的教科書。 以上日方的資料全部來自日本國內

八路軍全部戰績與日軍戰報的對比

1、平型關戰斗
八路戰報:殲滅日軍1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67人,傷94人(兒島襄著:《日中戰爭》,日本文藝春秋社1984年版)

2、廣陽伏擊戰
八路戰報:殲日軍千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63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3、晉察冀區反八路圍攻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2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7人,傷52人;皇協軍傷亡69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4、三次破襲平漢路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12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人,傷11人,無皇協軍傷亡報告(《支那事變陸軍作戰》)

1938年
5、冀中1938年春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1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6人,傷26人, 皇協軍傷亡71人(《華北治安戰》)

6、120師收復晉西北七城戰役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1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2人,傷51人,皇協軍傷亡101人(《華北治安戰》)

7、易(縣)淶(源)戰斗

八路戰報: 殲日偽軍14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9人,傷22人,皇協軍傷亡40人(《支那事變陸軍作戰》)

8、129師晉東南反日軍九路圍攻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4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1人,傷10人,皇協軍傷亡79人(《華北治安戰》)

9、晉察冀區1938年秋反圍攻
八路戰報: 斃傷日偽軍5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9人,傷132人,皇協軍傷亡107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0、冀中區五次反圍攻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5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1人,傷65人,皇協軍傷亡99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1、冀南1938年反「掃盪」
八路戰報: 斃俘日偽軍6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人,傷11人,皇協軍傷亡16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939年
12、冀南春季反十一「掃盪」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3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7人,傷70人,皇協軍傷亡81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3、115師陸房突圍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13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0人,傷122人,皇協軍傷亡67人(《華北治安戰》)

14、五台山區1939年5月反圍攻
八路戰報:殲滅日軍宮崎部隊8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4人,傷27人(《華北治安戰》)

15、太行區1939年夏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2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7人,傷37人,皇協軍傷亡70人(《華北治安戰》)

16、冀中1939年冬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2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7人,傷89人,皇協軍傷亡71人(《華北治安戰》)

17、北嶽區1939年冬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36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9人,傷34人,皇協軍傷亡95人(《華北治安戰》) [

1940年
18、平西區1940年春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800餘人,擊落日軍飛機1架 日軍戰報:日軍亡8人,傷40人,皇協軍傷亡22人(《華北治安戰》)

19、冀中1940年春季反全面「掃盪」作戰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3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1人,傷91人,皇協軍傷亡62人(《華北治安戰》)

20、抱犢崮山區反「掃盪」(亦稱魯南區1940年反「掃盪」)
八路戰報: 斃傷日偽軍22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9人,傷60人,皇協軍傷亡58人(《華北治安戰》)

21、129師白晉鐵路破擊戰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6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人,傷9人,皇協軍傷亡12人(《華北治安戰》)

22、晉西北1940年夏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4490餘人俘53人(內含日軍11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7人,傷107人,失蹤3人,皇協軍傷亡失蹤201人(《華北治安戰》)

23、冀中1940年夏季「青紗帳」戰役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2100餘人俘偽軍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9人,傷22人,皇協軍傷亡39人(《華北治安戰》)

24、百團大戰

八路戰報: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日軍280餘人、偽軍1.8萬餘人
日軍戰報:亡302人,傷1719人,皇協軍傷亡失蹤1202人(《華北治安戰》)

25、太行區1940年秋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 殲日偽軍28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9人,傷60人,皇協軍傷亡44人(《華北治安戰》)

26、冀中1940年冬季攻勢
八路戰報: 殲日偽軍23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0人,傷27人,皇協軍傷亡59人(《華北治安戰》)

27、太岳1940年冬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26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7人,皇協軍傷亡15人(《華北治安戰》)

28、晉西北1940年冬季反「掃盪」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2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8人,傷44人,皇協軍傷亡102人(《華北治安戰》)

滿意請採納

8. 抗戰(專業知識)+日軍編制詳述

一、小隊
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葯的副射手),每具擲彈筒編制兩人。小隊人數在50到70之間。到1945年,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步兵炮小隊,兩門70mm步兵炮
二、中隊
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人數在194到250人之間。日軍的一個標準的180人的步兵中隊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前述54人的小隊。
三、大隊
步兵大隊800---1500人
馱/挽馬制師團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
三單位制師團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
獨立混成旅團一線部隊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四/八挺重機槍?)
守備部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
1945年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
獨立警備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
1945年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編組了丁種師團,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
日軍一個標準的1100人編制的大隊包括:30人的大隊部, 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有的大隊將所屬的運輸中隊合並到聯隊里。
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
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連部和3個機槍排,1個彈葯排),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連只有8挺);
一個55人的炮排(1個10人的排部,1個15人的彈葯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 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122人的炮連(包括一個27人的彈葯排,兩個31人的炮排各裝備2門步兵炮)。在這些少量的炮連中,極幸運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槍的部隊,可以編成4個24人的裝備2挺反坦克槍的排,這種情況下,彈葯排要擴充為39人。
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
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
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
四、聯隊
步兵聯隊轄三個步兵大隊,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
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馱馬制師團聯隊轄)
一個速射炮中隊(四門37mm速射炮)(挽馬制師團聯隊轄)
無第二個炮中隊(三單位制師)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攜帶團部和直屬各連一日份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屬師的野戰廚房;一個81人的彈葯排攜帶一日份的彈葯。
三個步兵大隊;
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包括一個25人的連部, 1個觀察班, 一個31人的彈葯排,三個31人的炮排(各有2個15人的炮班,裝備1門70mm九二步兵炮)。極少數聯隊有一個364人的炮兵大隊,編兩個170人的中隊,各4門炮。
聯隊屬反坦克中隊有122人:20人的連部,21人的彈葯排,3個33人的炮排(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排(4到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排(5到8台電台),在戰斗中電話和電台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聯隊的衛生系統配備很薄弱, 聯隊只有2名醫生和2名衛生員,大隊有3名醫生和四個衛生員,中隊有四個衛生員。
這就是二戰時期日軍的編制

9. 日本侵華戰爭日軍為什麼連老百姓都不放過

幾個因素
第一,日本人在入侵中國之前專門研究過清朝入關的例子,他們認內為清朝能成功取決於兩容個因素。首先是通過大屠殺,震懾了老百姓,其次就是收買知識分子保證了政權的穩定性。因此,日本人認為對付普通老百姓就要廣泛採用屠殺這種手段加以震懾。自上而下地推行這一政策
第二,日本人的軍紀是在是差,和毛子有一拼。谷壽夫就曾專門撰文,宣稱:屠殺、強奸和搶劫是最好的振奮士氣的工具。因此日軍普遍鼓勵士兵這樣做
第三,在開展治安戰時,對付對方游擊隊最好的辦法就是隔絕游擊隊和民眾,因此採取三光政策在他們看來是最有效的

10. 日本軍隊侵華八年,在大陸被擊斃的日軍都有44萬余,總過帶來了多少日軍

前後大概有五百萬人次...是人次,不是人數。因為有些師團曾反復進出中國。有些計算入侵日軍數量的資料在時間劃分上有差別,多把1937年本來就呆在中國的日軍數量忽略了。還有的,則沒有計算加入日軍的朝鮮人和台灣人。
還有,這個44萬的水分其實非常大,實際上在中國大陸被擊斃的日軍數量遠不止這個數字。有很多人都認為日本的統計方案很科學,瞞報會有較大的懲罰,所以選擇相信日本的數字,但就二戰環境而言,瞞報傷亡數字最誇張的,恰恰就是日本人,其欺上瞞下之能甚至遠遠超過中國國民政府。在日本海軍的戰報里,僅『企業』號就被擊沉了六次!中途島戰役更是被他們吹噓成了大勝,是役中陣亡的山口多聞硬是被日本軍部媒體又苟活了半年多。如此點點劣跡,數不勝數。而在中國戰場上,面對土得掉渣的中國抗日軍民,又怎麼能承認對方的戰果呢?戰後的日本防衛廳大量玩弄小花招,拚命壓低中國軍隊的戰績。花費心思,保留面子,可謂用心良苦。然而終究紙是包不住火的,有興趣的可以查看一下近年來日本靖國神社無緣無故地多出的大把數字...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