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大沙河治理
Ⅰ 邢台市沙河市十大面積村莊排名
冊井1 贊善2 南汪3 正招4 白塔 5 前五名 有好多大村都歸邢台了 如善下 留村 洛陽 北俎
Ⅱ 邢台沙河的主導產業是什麼
沙河市位於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距首都北京420公里,距省會石家莊145公里。全市面積999平方公里,轄5個鄉、5個鎮、5個辦事處,有290個行政村,人口48萬。地勢西高東低,山區、丘陵、平原各佔三分之一。沙河市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1℃,平均無霜期207天,平均降水量529毫米,多集中於夏季 沙河市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為燕州地,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趙,隋開皇16年以境內橫貫東西的大沙河命名為沙河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1987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1988年被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燕趙自古多豪傑,在漫長的歷史河中,沙河大地哺育出眾多仁人志士。唐代名相宋景、元代中書左丞張文謙、明代賢臣朱裳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楊春增烈士都是沙河的驕子。 沙河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古稱「趙北之咽喉,襄南之藩蔽」,是溝通晉、冀、魯、豫的交通樞紐。京廣鐵路縱貫市區,褡午鐵路西延中部,京珠高速、107國道以及邢都、平涉、褡花公路等縱橫交錯,邢台機場距市區5公里,形成鐵路、公路、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 沙河資源眾多,儲量豐富,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現在發現的礦藏資源有40餘種,探明儲量的有10多種,其中煤10億噸,鐵礦石3.4億噸,硫鐵礦810萬噸,瓷土856萬噸,大理石5億噸,石灰石6億立方米,耐火土、石膏、石英石、重晶石、銅、鍺、鉬等的儲量也頗具開采價值。西部山區盛產各種土特產,葯材、柿餅、核桃、板栗等是傳統的出口產品。境內山場、灘塗廣闊,發展養殖和種植業得天獨厚。沿大沙河一帶有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砂土資源,是發展新型建築材料的原料基地。沙河水源充沛,水質優良。東部平原是富水區,富水層深埋100米左右,中部丘陵有兩條地下河,西部山區有大小水庫7座,蓄水量達5億立方米。 沙河旅遊資源豐富,風景宜人。境內的秦王湖、北武當山風景區是省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旅遊區山勢起伏,峰巒疊翠,川穀縱橫,氣勢雄偉,山、水、林相映成趣,雄、奇、險集於一身,構成了10大景區、100多處景點,加之逶迤壯觀的明長城遺址、唐代著名顏真卿親筆書寫的宋景碑、清乾隆皇帝御筆真跡等人文景觀,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 沙河基礎設施完備,功能齊全。近年來先後新建、改建、擴建主要街道14條,城市控制面積達2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城市街道整潔,環境優美,綠化覆蓋率達25%,是「省級衛生城」。電信事業發展迅速,全市電話總容量8萬門,城區和290個行政村全部接通了光纜程式控制電話。境內擁有火力發電站5座,水力發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125萬千瓦,變電站17座,主變容量達35萬千伏安。市內星級賓館3家,設施豪華,功能齊全。 沙河經濟發展迅速,基礎實力雄厚,形成了采礦、建材、養殖三大主導產業及煤鐵、造紙瓷土、玻璃、水泥等主導產品。其中,造紙瓷土、棉布、生鐵、水泥等產品出口歐美、日本及東南亞、港澳地區。農業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建設了優質糧、干鮮果、速生豐產林、奶牛、蛋雞、飼料、蔬菜等8大農業基地。其中蛋雞養殖業頗具規模,雞存欄840萬只,年產鮮蛋7.5萬噸,擁有省名牌飼料企業4家,其中興達飼料有限公司年產量15萬噸,位居河北省第一名。鄉鎮企業發展迅猛,僅金百家工業小區就擁有玻璃生產企業108家,年生產能力達5000萬重量箱,產量佔全國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被譽為「中國玻璃城」。組建了河北恆利、冶礦、海生、興達、旭瑞、迎新、大光明、凱特、華邦等知名企業集團。恆利集團生產的「康必得」等系列產品成為市場供不應求的搶手產品。 沙河市經濟實力逐年增強,國民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度增長。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71.66億元,財政收完成6.136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 25.88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 14.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 3706元。 物華天寶沙河市,熱誠歡迎八方客。
Ⅲ 大沙河以北劃歸邢台市開發區管理
沒聽說,不過今年上半年邢煤南邊洛陽幾個村子劃過來了.
Ⅳ 邢台沙河二十冶公園具體位置
一。河北省沙河
沙河市位於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距首都北京420公里,距省會石家莊145公里。全市面積999平方公里,轄5個鄉、5個鎮、5個辦事處,有290個行政村,人口48萬。地勢西高東低,山區、丘陵、平原各佔三分之一。沙河市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1℃,平均無霜期207天,平均降水量529毫米,多集中於夏季。
沙河市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為燕州地,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趙,隋開皇16年以境內橫貫東西的大沙河命名為沙河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1987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1988年被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燕趙自古多豪傑,在漫長的歷史河中,沙河大地哺育出眾多仁人志士。唐代名相宋景、元代中書左丞張文謙、明代賢臣朱裳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楊春增烈士都是沙河的驕子。
沙河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古稱「趙北之咽喉,襄南之藩蔽」,是溝通晉、冀、魯、豫的交通樞紐。京廣鐵路縱貫市區,褡午鐵路西延中部,京珠高速、107國道以及邢都、平涉、褡花公路等縱橫交錯,邢台機場距市區5公里,形成鐵路、公路、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
沙河資源眾多,儲量豐富,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現在發現的礦藏資源有40餘種,探明儲量的有10多種,其中煤10億噸,鐵礦石3.4億噸,硫鐵礦810萬噸,瓷土856萬噸,大理石5億噸,石灰石6億立方米,耐火土、石膏、石英石、重晶石、銅、鍺、鉬等的儲量也頗具開采價值。西部山區盛產各種土特產,葯材、柿餅、核桃、板栗等是傳統的出口產品。境內山場、灘塗廣闊,發展養殖和種植業得天獨厚。沿大沙河一帶有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砂土資源,是發展新型建築材料的原料基地。沙河水源充沛,水質優良。東部平原是富水區,富水層深埋100米左右,中部丘陵有兩條地下河,西部山區有大小水庫7座,蓄水量達5億立方米。
沙河旅遊資源豐富,風景宜人。境內的秦王湖、北武當山風景區是省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旅遊區山勢起伏,峰巒疊翠,川穀縱橫,氣勢雄偉,山、水、林相映成趣,雄、奇、險集於一身,構成了10大景區、100多處景點,加之逶迤壯觀的明長城遺址、唐代著名顏真卿親筆書寫的宋景碑、清乾隆皇帝御筆真跡等人文景觀,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
沙河基礎設施完備,功能齊全。近年來先後新建、改建、擴建主要街道14條,城市控制面積達2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城市街道整潔,環境優美,綠化覆蓋率達25%,是「省級衛生城」。電信事業發展迅速,全市電話總容量8萬門,城區和290個行政村全部接通了光纜程式控制電話。境內擁有火力發電站5座,水力發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125萬千瓦,變電站17座,主變容量達35萬千伏安。市內星級賓館3家,設施豪華,功能齊全。
沙河經濟發展迅速,基礎實力雄厚,形成了采礦、建材、養殖三大主導產業及煤鐵、造紙瓷土、玻璃、水泥等主導產品。其中,造紙瓷土、棉布、生鐵、水泥等產品出口歐美、日本及東南亞、港澳地區。農業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建設了優質糧、干鮮果、速生豐產林、奶牛、蛋雞、飼料、蔬菜等8大農業基地。其中蛋雞養殖業頗具規模,雞存欄840萬只,年產鮮蛋7.5萬噸,擁有省名牌飼料企業4家,其中興達飼料有限公司年產量15萬噸,位居河北省第一名。鄉鎮企業發展迅猛,僅金百家工業小區就擁有玻璃生產企業108家,年生產能力達5000萬重量箱,產量佔全國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被譽為「中國玻璃城」。組建了河北恆利、冶礦、海生、興達、旭瑞、迎新、大光明、凱特、華邦等知名企業集團。恆利集團生產的「康必得」等系列產品成為市場供不應求的搶手產品。
沙河市經濟實力逐年增強,國民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度增長。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45.6億元,財政收完成2238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3.25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88.5元。
Ⅳ 邢台市沙河市為什麼這么多沙子
北方城市都這樣~綠植不夠~風沙大
Ⅵ 解放後沛縣大沙河政府治理多少次
解放後沛縣大沙河政府治理了六次
Ⅶ 邢台沙河在哪裡
樓主好,邢台沙河,也就是邢台市的沙河市,縣級城市。在邢台市的南部,室內乘101直接就到沙河市了,或者106公交車直達沙河。路程1個小時左右。在邢台橋東的眼科醫院那是始發站。
Ⅷ 沙河大還是邢台大
當然是邢台大,不論是面積,還是人口,還是知名度,邢台都比沙河強。回邢台市,簡稱「邢」答,古稱邢州、順德府,是河北省地級市,位於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山與山西省毗鄰,東鄰京杭大運河與山東省相望,北連石家莊、衡水,南接邯鄲,是中原城市群的北部門戶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邢台市轄2區2市15縣,總面積1.2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89.92萬人,境內京廣鐵路、京九鐵路、京廣高鐵、京九高鐵、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太行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邢和鐵路、邢黃鐵路、邢濟鐵路、邢衡鐵路、邢介鐵路、邢衡高速、邢汾高速、邢臨高速公路、青銀高速橫貫東西,與邢台國際內陸港、邢台機場構成了「東出西聯、南承北接」的交通樞紐。
沙河市 ,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位於太行山東麓,北與邢台市、邢台縣相連,東與南和縣相鄰,南與武安市、邯鄲永年區接壤,西與山西省毗鄰,面積999平方公里,轄5個街道、4個鎮、4個鄉,截至2015年戶籍人口445150人。
Ⅸ 邢台沙河市褡褳新區是哪年建的
1949年建國後,沙河縣劃分為個區,第二區政府設在褡褳鎮,管轄大沙河以南平原片的幾十個村莊。1958年,沙河縣的5個區成立了5個人民公社。在第二區范圍內建立了褡褳人民公社。褡褳鎮成為褡褳公社下屬的褡褳鎮大隊。1961年全縣公社范圍劃小。原褡褳公社分為4個公社。劃小後的褡褳公社管轄褡褳鎮及周圍村莊共19個大隊。1968年,褡褳鎮迎來了歷史上最重大的發展機遇,政治、經濟地位迅速提升。這便是沙河縣革命委員會的搬遷,褡褳鎮升格為沙河縣城。沙河縣自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設縣以來,縣治一直設在沙河城內。南澧河在縣城南面,由西而東繞城而過。南澧河在沙河境內稱作大沙河,沙河縣因此而得名。大沙河滋潤澆灌了兩岸的土地,沿河水土肥美、林茂糧豐。但是大沙河又是一條桀驁不馴的害河,給人們帶來無窮的煩惱和禍害。大沙河屬季節性河流。夏秋山洪暴發,水勢兇猛,河水常常沖決堤岸,吞沒沿河的良田農舍。有時甚至水圍縣城,城外的南北大道也為之斷絕。冬春季節,天旱少雨,大沙河常常乾涸斷流。由於多年河水泛濫,河兩岸竟然形成南北數里寬的荒河灘。河灘上不長莊稼,不長樹木,舉目茫茫,黃沙蔽野。南北大道通過這里,車陷輪,馬沒蹄,車馬行人只能艱難行進。冬春季節刮大風,更是黃沙飛揚,遮天蔽日,人馬連眼都睜不開。水患和風沙災害,不僅造成沙河縣城的交通不便,而且危害農業生產和民眾生計。《沙河縣志》記載,「風飛沙積,高與城埒,非惟無險可守,田廬且逐漸覆沒。日復一日,為害滋甚。」沙河縣城自然條件險惡,民生凋敝。當政者便有搬遷縣城的動議。明朝弘治年間,大沙河發洪水沖毀縣城,知縣葛禎奏報朝廷,將縣城搬遷到西部丘陵區的小屯,即今新城鎮。但因新城較為偏僻,18年後縣城又遷回。解放後,人民政府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努力治理大沙河,但限於當時的條件,面貌未有根本改變。特別是1963年的特大洪水,沙河縣城又被洪水圍困多日,損失十分慘重。痛定思痛,政府又考慮縣城搬遷問題。1968年1月沙河縣革命委員會成立。9月份,縣革委便搬到褡褳鎮臨時辦公。1969年12月,經省革委同意,縣革委和縣直機關正式從沙河城遷到褡褳鎮。褡褳鎮被選定為沙河縣城,也是諸多因素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