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黃河最早
❶ 我國最早的治理黃河文獻
南北朝北魏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
❷ 中國治理黃河洪水歷史
治理黃河的故事,從神話就開始了,註明的大禹治水說的就是治理黃河的故事。涉及治理黃河的人物如: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澤鹵之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朝對農田水利更為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洲,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贊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游的水運開發歷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績,也包括治理黃河,大河上下,幾乎到處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戰國以後,治河的文獻記載逐漸增多,留存下來大量珍貴的史料。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游已普遍修築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提出「無曲防」的禁令,解決諸侯國之間修築堤防的糾紛。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伴隨著黃河頻繁的決溢改道,防禦黃河水患成為歷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不斷堵口、修防。西漢時期,已專設有「河堤使者」、「河堤謁者」等官職,沿河郡縣長官都有防守河堤職責,專職防守河堤人員,約數千人,「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的規模。據《漢書·溝洫志》記載,淇水口(今滑縣西南)上下,黃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約合9~),堤防也很高。《史記·河渠書》中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令「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並親率臣僚到現場參加堵口,說明黃河堵口已經是相當浩大的工程。史書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詔曰:『……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景雖節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扼制了黃河南侵,恢復了汴渠的漕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開封,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宋王朝對治河很重視,設置了許可權較大的都水監,專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員都重視河事,並在各州設河堤判官專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參與治河方略的爭議。這個時期治河問題引起很多人的探討,加深了對黃河河情、水情的認識,河工技術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開展機械浚河、引黃、引汴發展淤灌等,在治黃技術上有不少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後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負有治河職責,逐步加強了下遊河務的統一管理。清代河道總督許可權更大,直接受命於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業有很大發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維護技術都有長足進步,涌現了以潘季馴、靳輔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專家。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於停滯狀態。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全面治理黃河的方略,但受社會經協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縱觀治黃歷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所謂治河實際上只局限於黃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動地防禦洪災。但是,悠久的治河歷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獻典籍,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見,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借鑒。
❸ 誰能說出幾個古代治理黃河的幾個例子啊啊啊~~~~跪求額~~~明天就要用了
民間故事:栗毓美(1778—1840),字含輝,又字友梅,號朴園,山西渾源州(今山西渾源縣)人。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由拔貢任西華縣令調補寧陵縣令,以後歷任知州、知府、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任河東(今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他是一代廉吏,又是一位實心實力、勇於革新的治河專家,對我國古代水利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
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治理黃河。栗毓美到任時,寧陵正遭黃河泛濫,牆倒屋塌,人畜死亡無數。面對洶涌的黃水,栗毓美毫不畏懼,他脫下官袍,身著便衣,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到決口處查看險情,並帶領全縣人民用杉木桿穿鐵鍋一舉堵住了黃河決口。河水過後,他一面上書朝廷免雜稅皇糧,一面組織群眾疏通河道,整修農田,使百姓的生產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復與發展。
栗毓美在寧陵任職近3年,體察民情,治水有方,後被調任河東河道總督。栗毓美注重調查研究,經常沿河道巡視、考察,並深入群眾了解治黃的症結及經驗。其間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創造了「以磚代『埽』、拋磚築壩」的治黃經驗。以往河南一帶一直沿用「埽」(即用雜草和沙子裝入麻袋)的方法築壩,栗毓美經過探索發現用磚築壩「排遠溜勢,水維頓緩」,不僅有效地防治了水患,而且每年節約皇銀3萬兩。當時河工用的大磚為橢圓形,每塊重約10公斤,中有圓孔,可以用繩穿系,易於拋修,並可用以砌築壩體。這是黃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直到1949年,黃河河務部門在開封還設有磚料廠,專門燒制河磚,以補石料不足。實踐證明磚代「埽」是成功的,栗毓美在治黃中大力推廣這一成功經驗,並寫出一部專著《栗勤公磚壩成案》,為我國水利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栗恭勤公年譜》記載:「公任五年,河不為患。」自陽武板張庄至孫家堤15公里的老磚壩,一直保留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張治水圖,河道的曲直高低,河水的寬窄深淺,流速的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風雨即將到來,他立即到達險地。一旦水患發生,他又能親自指揮搶險,將水患降伏,因此很受當地人民愛戴。在他任職期間,河東一帶地區很少發生水災。由於他清正廉明,勇於執法,以致觸犯權貴,遭到陷害,後來積郁成疾,於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二月,卒於河道總督任上,享年62歲。當他的靈柩從河南北上運往山西時,沿途群眾揮淚相送,千里不絕。許多官吏「亦皆聞之流涕」。
清代對治理黃河水患尤為關注,康熙皇帝曾感嘆「河漲河落維系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雍正皇帝曾經親自坐鎮武陟指揮治理黃河。所以栗毓美被皇上追贈為太子太保,謚號「恭勤」。道光皇帝還作了祭文和碑文,並賜祭葬,入名宦祠,吏民思,廟以祀,加封號「巡河督大王」。今在山西渾源縣,還有道光皇帝下諭為栗毓美修建的規模可觀的陵墓,人稱「栗家墳」。栗毓美去世後,寧陵人民為感謝他的治黃功勞和做出的豐功偉績,拜他為「大王(河神)」,在縣城東關為他修建了栗大王廟,春秋祭祀,萬代供奉。說來也巧,自建栗大王廟後,黃河水再也沒有淹過寧陵縣。
❹ 以下名人中哪一位最早治理過黃河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相傳很早以前,黃河經常泛濫,大禹帶領自己的部落對黃河進行疏導,為此三過家門而不入.此後黃河再也沒有泛濫,並且造福人類.
故選A.
❺ 歷史上對黃河治理作出重大貢獻的有誰
治理黃河,最早可追溯到傳說中的鯀、禹治河,隨後創建了堤防回,秦代已統一了下游堤防體答系。西漢賈讓、東漢王景、元代賈魯、明末潘季馴和清代的靳輔、陳潢等,對防洪的理論和實踐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方略影響最大。近代水利學者李儀祉提出了黃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張在上中游廣修水利,植樹造林,建攔洪水庫;在下游整治河槽,淤灘沖槽和開辟減河排洪。德國水利學者H.恩格斯多次為黃河進行河工模型試驗。較早利用黃河水資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戰國時期在當時的黃河支流漳河上興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後歷代修建的著名灌區有鄭白渠、漢延渠、唐徠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涇惠渠灌區等。歷史上黃河水運也曾一度較為發達,盛極時,可南達江淮、北通薊津。
❻ 王景歐陽修夏與禹李冰。哪一位是最早治理黃河的人
這個最早治理黃河就是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這是最早的水利工程
❼ 歷史上都有誰治理黃河,都是怎麼治理的
為治理黃河,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先賢們不斷努力,提出過各種治黃方略。從遠古時代的「疏川導滯」到戰國時期的「寬立堤防」,從漢代的「賈讓三策」(漢代人賈讓提出治理黃河的三種策略:上策是人工改道,不與水爭;中策是在黃河狹窄段分流,分水殺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到宋代的「興築遙堤」,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明末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輔和陳璜提出的「以水攻沙」等治黃方略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治黃方略創造性地把水堤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幾類,因地制宜在黃河兩岸築壩。為保障漕運暢通(須先保證淮運暢通),潘季馴又提出了「蓄清刷黃」的觀點(黃河曾多次奪淮河水道,使黃、淮水系連為一體),即在築堤防止黃河水南入洪澤湖的同時,加固洪澤湖東岸的高家堰,利用洪澤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黃。黃、淮二水匯合後,沖刷力增強,有利於排沙入海。這樣,「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清代的靳輔、陳璜基本繼承了潘季馴的治黃思想,高築堤壩,約束洪水,以水攻沙,增強了黃河下游的防洪能力。
近代,李儀祉、張含英、恩格思(德國水利專家)等人對黃河治理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李儀祉認為,治黃之要務在於防洪和防沙,特別是防沙,沙患不除,河無寧日。李儀祉指出:歷代治黃皆注重下游,對中、上游鮮有過問者。而洪水源於中、上游,泥沙也源於中、上游,治理黃河須從中、上游入手。這些治黃思想為黃河治理開辟了新途徑。
新中國成立後,治黃專家王化雲主張對黃河上、中、下游進行綜合治理,在下游「寬灘窄槽」。「寬灘」指滯洪、削峰和淤灘刷槽;「窄槽」指固定黃河中遊河槽,增強河床的泄洪、輸沙能力。1986年5月,王化雲又提出「攔、用、調、排」四字治黃方略,其中「調」就是調水調沙。
❽ 歷史上有誰治理過黃河
為治理黃河,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先賢們不斷努力,提出過各種治黃方略。從遠古時代的「疏川導滯」到戰國時期的「寬立堤防」,從漢代的「賈讓三策」(漢代人賈讓提出治理黃河的三種策略:上策是人工改道,不與水爭;中策是在黃河狹窄段分流,分水殺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到宋代的「興築遙堤」,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明末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輔和陳璜提出的「以水攻沙」等治黃方略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治黃方略創造性地把水堤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幾類,因地制宜在黃河兩岸築壩。為保障漕運暢通(須先保證淮運暢通),潘季馴又提出了「蓄清刷黃」的觀點(黃河曾多次奪淮河水道,使黃、淮水系連為一體),即在築堤防止黃河水南入洪澤湖的同時,加固洪澤湖東岸的高家堰,利用洪澤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黃。黃、淮二水匯合後,沖刷力增強,有利於排沙入海。這樣,「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清代的靳輔、陳璜基本繼承了潘季馴的治黃思想,高築堤壩,約束洪水,以水攻沙,增強了黃河下游的防洪能力。
近代,李儀祉、張含英、恩格思(德國水利專家)等人對黃河治理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李儀祉認為,治黃之要務在於防洪和防沙,特別是防沙,沙患不除,河無寧日。李儀祉指出:歷代治黃皆注重下游,對中、上游鮮有過問者。而洪水源於中、上游,泥沙也源於中、上游,治理黃河須從中、上游入手。這些治黃思想為黃河治理開辟了新途徑。
新中國成立後,治黃專家王化雲主張對黃河上、中、下游進行綜合治理,在下游「寬灘窄槽」。「寬灘」指滯洪、削峰和淤灘刷槽;「窄槽」指固定黃河中遊河槽,增強河床的泄洪、輸沙能力。1986年5月,王化雲又提出「攔、用、調、排」四字治黃方略,其中「調」就是調水調沙
❾ 歷史上哪對父子曾經治理過黃河
治理黃河,抄最早可追溯到傳襲說中的鯀、禹治河,隨後創建了堤防,秦代已統一了下游堤防體系。西漢賈讓、東漢王景、元代賈魯、明末潘季馴和清代的靳輔、陳潢等,對防洪的理論和實踐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方略影響最大。近代水利學者李儀祉提出了黃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張在上中游廣修水利,植樹造林,建攔洪水庫;在下游整治河槽,淤灘沖槽和開辟減河排洪。德國水利學者H.恩格斯多次為黃河進行河工模型試驗。較早利用黃河水資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戰國時期在當時的黃河支流漳河上興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後歷代修建的著名灌區有鄭白渠、漢延渠、唐徠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涇惠渠灌區等。歷史上黃河水運也曾一度較為發達,盛極時,可南達江淮、北通薊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