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地方治理
Ⅰ 西周採用了哪些禮樂制度治理天下
內容:
禮樂制度是周代建國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為鞏固等級制社會,其次也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反對「淫樂」,採取「節樂」措施.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展.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並逐漸趨於僵化.統治階級為了推行「統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煩瑣的禮儀和與之相配合的音樂.
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如祀天神,「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祭地示,「乃奏太簇,歌應鍾,舞《咸池》」.(《周禮.春宮》)兩君相見,例用大雅《文王》;諸侯設宴招待他國使臣則用小雅《鹿鳴》、《四杜》、《皇皇者華》、(《左傳.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
關於樂隊和歌舞隊的編制,也有嚴格規定.樂隊的規定是:「王宮縣」,即排列成東西南北四面;「諸侯軒縣」,排列三面;「大夫判縣」,排列兩面;「士特縣」,只排列一面.歌舞隊的規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稱為「八佾」;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稱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稱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稱為「二佾」;(《周禮.春宮》及注);等等.
總之,所有這些關於禮樂的規定,都是為了加強人們的等級觀念,最後達到鞏固其統治的政治目的.要順利地推行禮樂制度,必須加強有關禮樂方面的教育,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周王朝設置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禮樂機構——春宮.
春宮中有大司樂、樂師、大師等樂官,樂工1400多人,分別負責音樂教育、傳授樂藝、表演和其他音樂事務.他們大多數是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音樂家,有明細分工,各司其職.《周禮.春宮》中明確記載了最高樂宮大司樂的職務要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晉」.教學科目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大舞)和小舞四種.由於結合禮教,內容都含有倫理道德觀念.在春宮中還有小師、磬師、鍾師、笙師、鎛師等傳授器樂技藝.周代如此重視音樂教育,無疑會對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而各種相關的措施也推動和保證了音樂的發展,從而使周代宮廷音樂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由於過分強調其配合禮教的作用,也給於音樂以很大的束縛,而不能很好發揮其藝術特徵,以至到春秋後期,隨著新思潮的興起和民間樂的發展這種典禮音樂便日益衰頹不振了.
西周貴族講究的禮是比較多的,有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朝禮、聘禮、祭禮、婚禮、喪禮等等.籍禮是用來監督平民在「籍田」上從事無償的集體勞動,以維護稱為「籍」的辦法的.冠禮是授予成年貴族種種特權,以維護貴族的利益和鞏固貴族成員之間的關系.大搜禮具有軍事檢閱和軍事演習性質,起著整編軍隊、檢閱兵力和加強統治的作用.鄉飲酒禮在於維護一鄉之內貴族的宗法制度和統治秩序.鄉射禮具有以鄉為單位的軍事訓練和軍事學習的性質.朝禮在於尊重國君的權力和地位.聘禮在於維護貴族內部的等級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於維護神權和尊重族權.婚禮和喪禮在於維護宗法制度和族權.
作用:
目的在於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當時許多經濟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貫串在各種禮的舉行中,依靠各種禮的舉行來加以確立和維護.
Ⅱ .相較於商朝, 西周的社會治理以事鬼敬神為主,宗教氣氛特別濃厚 (1分) 正確 錯誤
錯誤
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
由事鬼神到重視人(人的地位不斷提高)。
Ⅲ 夏商西周治理國家的手段是什麼和什麼
夏商西周治理國家的手段:
1、建立強大的軍隊,制定了嚴酷的刑法鎮壓人民的反抗;禮儀教化專配合暴力鎮壓屬,是統治人民的另一種手段,起著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2、宣揚天命神權,躬行天討天罰;以禮作為社會等級制構建的基礎,根據等級不同,遵行不同的禮;、以禮作為調控人們行為的手段,禮成為習慣法的基礎;統治階級通過祭祀祖先的禮儀活動,教育感化民眾,起到維護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當然象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是鞏固王權的根本和基石。
建立井田制把人民控制在貴族手裡,以大大小小的封建形式建立統治秩序。
等等
Ⅳ 西周時周公子怎麼治理國家
西周實抄行地方諸侯分封制度。
周天襲子從實際出發,實行這樣的制度。
1,在周天子之前的夏商時期,就已經實行分封諸侯制度,並且西周滅商,會盟時有號稱八百諸侯參與,這些商時期便存在的諸侯,在西周立國後,實力仍舊強大,為了避免這些諸侯威脅中央政權,西周也必須繼續實行分封制。
2,周天子立國後,地方諸侯反叛時有發生,這時候為了加強周的統治,天子必須分封自己的兄弟和親戚到地方去建立諸侯國,從而掌握地方諸侯勢力,從側面保障了周王朝的統治,加強了統治基礎。
3,夏商周三代都是奴隸制度社會,不存在人民是統治基礎,誰掌握諸侯國,誰就能掌握中央政權,周繼承商的制度並發揚光大,嚴格限定了諸侯國的定義,即掌握一定軍隊和國土,按時向周天子進貢,通過中央政權徵召軍隊與外作戰和諸侯上供製度不斷消弱諸侯國的勢力。
所以周王朝從傳統繼承夏商的制度和現實諸侯威脅等實際情況出發,和自身的局限性,實行分封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大環境的。
Ⅳ 西周滅後,春秋如何開始
到戰國時期進行了一半才算是真正的脫離了周王朝,即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抑或進入封建社會時期;公元前256年,周朝才正式滅亡;
至於為何是公元前475年,因為公元前475年周敬王崩,周元王即位,處於一個先王去世,新王即位的象徵點,而這一年正好也處於周王室愈加衰微,諸侯愈強,戰國已初現端倪的時候;
另一說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春秋時期進入戰國時期的轉折點;
周朝不是西周滅了才是東周,西周和東周是同一個周朝,只是史學家為了研究方便,將周平王東遷之後的王朝稱之為東周,事實上無論西周、東周,這兩個名稱都是「史稱」,西周和東周的國號均為「周」;
不過平王東遷確實是周朝歷史的轉折點,東遷之前周王為天下共主,力量強大,各地諸侯要向周王定期納貢;東遷之後的周王室名義上雖然仍然存在,但真正實力還不如一地方強大諸侯;
【鎬京被攻破】其實是時任周幽王的岳父為了保住女兒的皇後地位和外孫[即周平王]的儲君之位而出的下下策,之後平王東遷也是因為外祖申侯勾結的犬戎攻入鎬京殺了周幽王,並在京畿地區燒殺搶掠,將周王朝搞得一團糟,不得已而為之;
而東周時代,亦成為春秋戰國時代;
「鎬京被攻破,不會就這樣諸侯就開始爭霸了吧」,是;
如上述,周朝最終的覆滅是「周赧王59年,駕崩。是年,秦遷九鼎,占王畿,滅東周。」時年公元前256年,在此之前諸王都在周王朝名義上的統治下進行爭霸的;
Ⅵ 夏商西周興亡更替帶來的啟示,對於今天的國家治理有何影響
加強中央集權,使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處理民眾與國家權力關系,建立完備法律制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使社會制度與時俱進。
Ⅶ 簡述西周初年統治者如何治理國家的 快呀
周武王滅眾多小國建立較大的侯國,強迫奴隸制的小邦國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專分公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諸侯與周王室的親疏關系而劃分的。周王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眾建諸侯、裂土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也是貴族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農業仍舊是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
周王分封諸侯到地方去管理,初期鞏固了統治。
分封制http://ke..com/view/41060.htm
Ⅷ 周朝為什麼把地盤分封給諸侯而不自己治理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從目的看,是為了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從具體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從本質上看,分封製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它屬於上層建築,主要是解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時也居主導地位。分封製作為我國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井田制這一經濟基礎上的。實施分封制的意義有:⑴它總結了歷史經驗,把建立地方政權與鞏固自己統治有機結合起來,周王朝在分封諸侯的過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對整個領土進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力與義務的規定,使周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⑶分封制促進了諸侯國社會歷史的迅速發展,統一的奴隸制度在各諸侯國得以建立和發展,使奴隸制經濟有了繁榮的基礎。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進程,受分封的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並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
西周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問題
(1)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分封的對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分封的作用是: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時期,分封制崩潰。崩潰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葵丘會盟,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認,標志著分封制崩潰。秦朝統一後,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結束。
(2)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開始實行於商朝,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廢除於戰國。井田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還要交納一定的貢賦。從生產方式上,奴隸主貴族強迫奴隸集體耕種,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出現了私田。春秋後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剝削方式的出現。封建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方式的出現,導致了井田制的崩潰。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關系:①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③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4)分封制、井田制與奴隸制國家的盛衰: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時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分封制起到維系、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系,保證奴隸制國家對奴隸和平民進行統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隸制國家強盛的政治保證。井田制規定了奴隸制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是決定奴隸制經濟形態存在、發展和西周政治統治的經濟基礎。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響,二者的存在成為西周奴隸制國家興盛的支柱。西周末年以後,王室衰微和大國爭霸局面的出現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喪失政治保證和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下,井田制在春秋後期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製取代,奴隸制度存在的經濟基礎最終瓦解,新的封建經濟基礎隨之產生。井田制的瓦解標志著奴隸制度的崩潰。
Ⅸ 西周採用了哪些制度治理天下
西周治理國家採取了分封制。分封制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回起源時間已經難答以考證,從堯、舜經夏、商到周朝,採用的都是分封制。西周更完備了,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②諸侯有為天子鎮守疆土;③隨從作戰;④交納貢賦;⑤朝覲述職的義務。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Ⅹ 西周時期的治國模式是什麼
西周時期的治國模式是分封制
分封制也稱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中版央權王朝給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前朝遺民分封領地和相當的治權,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②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③隨從作戰;④交納貢賦;⑤朝覲述職的義務。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