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一詞含義
1. 治理的含義
治理
zhìlǐ
[administer;govern;manage;rule;bring under control;put in order]∶整治調理
一個治理不善的政府難望維持長久
[harness]∶整修;改造
治理河道
政府的回治理工答具
定義
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為方式,以及通過某些途徑用以調節政府行為的機制。
分類
絕大多數的政府幹預可以通過四方面的經濟手段得以實現:
1、供應 政府通過財政預算提供商品和服務
2、補貼 供應的補充手段,政府正式通過這種方式來資助私人經濟領域的某些人,生產政府需要的商品和服務
3、生產 政府生產在市場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務
4、規制 政府運用國家強制力批准或禁止私人領域的某些活動。
對這些手段的運用那個取決於特定的政府功能並隨時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治理和管理,治理者和管理者,在現代管理中,具有不同的角色。治理側重於宏觀決策,管理側重於具體執行。
2. 文言文中表示:治理:的詞有哪些
1、治:故治國有道。
2、理:然政有不理,猶加譴責。
3、為: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3. 從「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其內涵有何區別
「治理」是一個古老的詞語,中國歷代都講治理,並且積累了大量國家治理的內智慧和經驗,但這個概容念在近二三十年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與傳統意義上的「管理」相比,現代政治學和行政學等研究將「治理」拓展為一個內容豐富、包容性很強的概念,重點是強調多元主體管理,民主、參與式、互動式管理,而不是單一主體管理。我認為,《決定》中指出的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國家治理」,是黨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維體系、話語體系和制度體系中的一個核心范疇,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治理」要體現四個統一:黨和政府的領導與多元主體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統一,法治與德治的統一,管理和服務的統一,常規管理與非常規管理(應急管理)的統一。
從傳統「管理」到現代「治理」的跨越,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是一個「關鍵詞」的變化,是治國理政總模式包括權力配置和行為方式的一種深刻的轉變。這是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必然要求。從「管理」到「治理」的跨越,說明我國將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方面,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方面,採取具有革命性的變革,把中國帶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
4. 冶理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只是找到了治理,沒有找到冶理
zhì lǐ ㄓㄧˋ ㄌㄧˇ
治理
◎ 治理 zhìlǐ
(1) [administer;govern;manage;rule;bring under control;put in order]∶整治調理
一個治理不善的政府難望維持長久
(2) [harness]∶整修;改造
治理河道
zhì lǐ ㄓㄧˋ ㄌㄧˇ
治理
(1).管理;統治;得到管理、統治。《荀子·君道》:「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漢書·趙廣漢傳》:「壹切治理,威名遠聞。」《孔子家語·賢君》:「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風異》:「帝王克勤天戒,凡有垂象,皆關治理。」 瞿秋白 《亂彈·水陸道場》:「然而 阿斗 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昏庸無用,所以就把全權交給諸葛亮,由他去治理國家。」
(2).指理政的成績。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三》:「上曰:『 玄 在郡連年,若有治理,迨遷之,若無異効,當有召罰。何緣無故徵乎?』」
(3).治理政務的道理。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限田》:「 蔣德璟 出揭駁之:『……由此思之,法非不善,而井田既湮,勢固不能行也。』其言頗達治理。」
(4).處理;整修。如:治理 黃河 。
相關詞語:
治療 治國安邦 治公 治康 治保 治教 治譜 治田 治身 治敘 治國安民 治水 治整 治朝 治成 治郭安邦 治方 治牆 賓士天下 連治 分而治之 督治 不治 結繩而治 磨治 逆治 修治 讞治 文治武功 潔治 乘治 隱治 保治 按治 挾治 獨治
論壇討論修訂詞語
5. 簡述治理理論的基本涵義和主要內容
作為英語國家的日常用語,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臘語「引領導航」(steering)一詞,原意是控制、引導和操縱,指的是在特定范圍內行使權威。它隱含著一個政治進程,即在眾多不同利益共同發揮作用的領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認同,以便實施某項計劃[2] 。
隨著全球對公共治理的關注變得更為廣泛和日益重要,對於這一概念的界定出現了多種說法,直到現在治理仍是一個相對模糊和復雜的概念。「治理」被定義為多種,如「在管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權力的行使方式」,如「確定如何行使權力,如何給予公民話語權,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決策的慣例、制度和程序「,這些定義有助於我們更加明確治理這一概念的內涵。然而,鑒於關系概念的性質,「治理」永遠不可能被定義成一個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在治理的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於1995年對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3] 。
6. 什麼是治理「治理」與「統治」有什麼區別
個人覺得,咱們老祖宗造出來的漢字,最好還是從文言文的語境去解讀,然後適當結合一下漢語的傳統用詞法和新時代的創新用詞法,這樣就很容易弄明白:
1、統治:統而治之,也就是,使之統且治
(1)統:統一,合一,把不同的東西歸攏到一起;
(2)治:安定,太平,無患亂;
這個詞基本上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既可以理解成並列結構(統且治),也可以理解成偏正結構(以統促治)
2、治理:治而理之,也就是,使得安定的同時讓各種力量有條理地工作或各得其所
(1)治的解釋同上(2);
(1)理:紋理、條理,「理」這個字原本是指玉石(所以是王字旁)內部依稀可見的紋理,經抽象後就借指事物內部本來就有的規律或脈絡。《庖丁解牛》中談到的「恢恢乎,其游刃而有餘地矣」指的就是在解剖牛的肢體的時候如果順著肉體的紋理就很順遂。於是,漢語中才有了「條理、紋理、機理、理解、理順、理會、理想、理由」這些詞。所謂的「理解」就是按事物的脈絡去解剖,很多詞都是這樣的比喻用法。
因此,治理這個詞也既可以視為並列結構(治字形容詞使動,理字名詞使動),也可以視為動補結構(治而使之理)
7. 「治理」與「管理」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一、公司治理與管理的區別
1、兩者的目的不同:
公司治理的基本目的是要實現責權的合理安排與制衡,公司管理的目標是實現企業經營的目標,即企業財富的最大化。從終極目的來看這兩者是一致的,公司治理基本目的的實現,最終也是為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而服務的。
從而達到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滿足。很顯然,一種公司治理模式的確立或形成,就是為公司管理創造了一個適宜的環境,並最終完成對財富的創造,並使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達到最大化。
2、兩者的主體與客體不同:
公司治理的主體是利益相關者,主要指股東、債權人、政府、職工、社區等,他們由於投入了專項資產,因而都要參加公司治理,以維護各方的利益。公司管理的主體是經營者,主要是指經理和員工,他們為應對供應、生產、銷售等基本生產經營問題而進行日常決策。
比較而言公司治理主體更多元化些。公司治理的的客體一般包括兩個層次,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董事會的治理,另外一層的治理是指董事會對經理層的治理。公司管理的客體包括供應、生產、營銷、人事等的管理。
3、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
從法律的約束力來看,公司治理不僅要遵從《公司法》、《證券法》等較高層次的法律規范,而且還要遵守政府或相關自律組織提出的治理指引,如我國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則》等。因此規范的程度較高,約束力較強。
公司管理在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規外,如何管理一般認為是企業自己的事情,因而體現較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另外,從政府的作用來看,公司治理中政府通過積極的干預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政府也是現代意義上的治理主體之一,當然這里政府在公司中的作用與計劃經濟時代的政企不分不能相提並論。
4、資本結構反映出的信息不同: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說,反映的是債權人權益和股東權益,從而反映的是這兩者的不同地位和權利的問題。而資本結構相對於公司管理就是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即資產的提供與組成。
5、實施的基礎不同:
公司治理通過市場機制以及內外部的顯性、隱性契約來實現的,而公司管理主要是通過行政權威的關系來實現。
6、穩定性不同:
一般公司治理結構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是保證公司健康穩步發展的需要,而公司管理往往會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調整相應的管理方法與決策,尤其是對於公司具體的作業管理層次。
二、公司治理與管理的聯系
企業制度構架層次的公司治理與以經營決策為中心的公司管理是構成現代企業整體運作的不可割裂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企業作為社會經濟利益主體目標的實現。
1、兩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
雖然從基本目標上來說,兩者的目標不盡相同,但歸結到底都是要實現企業的最終目標,及企業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滿足。
2、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公司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種延伸。
3、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雖然公司治理規范了公司的基本運行的制度構架並建立了相應的運行機制,但這只是給企業的具體運作提供了一個舞台,如何在這個舞台台上唱戲、唱好戲那是公司管理的問題。當然要唱更大的戲、更特殊的戲就必須對舞台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公司治理也有適應特定公司的管理環境的問題。
三、治理和管理的定義
治理:
1、治理(Governance)一詞在政治學領域,通常指國家治理,即政府如何運用治權來管理國家和人民。
2、是以維持政治秩序為目標,以公共事務為對象的綜合性的政治行動。(這時譯為Administer)
管理:
1、管理是一種以績效、責任為基礎的專業職能。這是彼得·德魯克教授提出的觀點。
2、管理就是決策。這是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持·西蒙提出的。
3、管理就是根據一個系統所固有的客觀規律,施加影響於這個系統,從而使這個系統呈現一種新狀態的過程。
4、管理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兩詞可以採用的英文譯本有:administer、administrate、manage、run、supervise、rule,依據具體情況選定,英文的含義區分請查閱相關辭典。
治理有四大特徵:
1、治理不是一套規則條例,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
2、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為基礎,而以調和為基礎。
3、治理同時涉及公、私部門。
4、治理並不意味著一種正式制度,而確實有賴於持續的相互作用。
管理是人類各種組織活動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近百年來,人們把研究管理活動所形成的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統稱為管理學。
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管理學是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管理技能和方法的綜合。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管理學不斷充實其內容,成為指導人們開展各種管理活動,有效達到管理目的的指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管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治理理論
8. 管理一詞在古代的含義
管理一詞在古代的含義是:治理 料理
明·劉兌 《嬌紅記》:「去年聽除回來,為見侄內兒申純在家管容理事務,十分停當。」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天可憐見,生得此子,本待把家私盡付與他,爭奈他年紀幼小,你又是個女人,不能支持門戶,不得不與女壻管理。」
清.魏源《聖武記》卷六:「近日西洋 英吉利 ,自稱管理五印度 。」
9. 治理的近義詞是什麼
治理近義詞:
處理,執掌,管制,管理,管轄,統治,統轄
詞目:治理
[拼音] [zhì lǐ]
[釋義] 1.整治調理 2.整修;改造
10. 治理能力一詞的含義
我們所說的治理能力,就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能力,也就是制度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