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方法
Ⅰ 118、滑坡體通常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對滑坡體的治理通常採用削坡、減重反壓、設置抗滑擋牆、抗滑樁、錨固和預應力錨固、抗滑鍵等方法。 1)削坡:一是岩體受節理、裂隙切割,較為破碎,可能產生崩塌墜石、邊坡局部失穩現象,可採取剝除「危岩」削緩邊坡頂部。二是對土質滑坡體,削緩邊坡,減小滑動體厚度,以減小滑動力,注意對坡腳下部可能阻滑部分不可削減。邊坡高度較大時,可分級留出平台,提高邊坡穩定性。 2)減重反壓:主要適用於推移式滑坡體。特別是滑動面上陡下緩或接近圓弧形時,或滑坡體前緣厚度特別大時,減重效果尤為顯著,減重就是挖除滑體上部的岩(土)體,減少上部岩石體重量造成的下滑力。反壓則是在滑體前部抗滑地段採取載入措施以增大抗滑力。在減重反壓後的邊坡,應及時整平,做好防排水措施和坡面綠化,以免裂隙裸露,雨水乘隙滲入邊坡內部。 3)抗滑擋牆:擋牆是目前較為廣泛的抗滑建築物,藉助於擋牆本身重量,支檔滑體的剩餘下滑力,有抗滑片垛、抗滑片石竹籠、漿砌石抗滑擋牆、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抗滑擋牆、空心抗滑擋牆(明洞)及沉井式抗滑檔牆等。 4)抗滑樁:抗滑樁系穿過滑體深入於滑床的樁柱,用以支擋滑體的滑動。作為阻滑支撐工程,具有破壞山體少、施工安全、方便、工期短、省工省料的優點,已在國內外廣泛採用。 5)錨固和預應力錨固:在有裂隙的堅硬岩石邊坡,為了增強滑面的正壓力,以提高沿滑面的抗滑力,或為固定松動危岩,可採用錨固或預應力錨固措施。一般方法是打鑽孔,內插錨桿。 6)抗滑鍵:在軟弱土層滑坡地段,可沿滑動面走向,設置抗滑鍵。通常多採用沿軟弱結構面開挖平洞,切入滑動面上下岩體,然後回填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
Ⅱ 路基滑坡的防治方法
1.排水措施 滑坡的發生和發展都與水的作用有關,排水是防治各類滑坡之本。但應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切合實際的排水方式。對滑坡體以外的地表水,應加以攔截和引出,在滑坡可能發展的邊界5m以外修建一條或多條環形截水溝;對滑坡體以外的地下水,應修建截水盲溝;對滑坡體內的地下水,應疏乾和引出,淺層地下水採用支撐盲溝,深層地下水採用泄水隧洞,亦可採用垂直孔群或仰斜孔群排水;對滑體范圍內的地表水,應盡快匯集引出以防下滲,在充分利用天然溝谷的基礎上,修建排水系統。
2.減重措施 當滑動面不深,且滑體呈上陡下緩狀,滑坡范圍外有穩定的山坡,滑坡不可能向上發展時,在滑坡上部減重,以減小滑坡的下滑力,是一種操作簡單、經濟實惠的防治措施。將減重的土體堆在坡腳反壓,以增加抗滑力,效果更好。
3. 支擋措施 ①抗滑擋牆。它是廣泛應用的一種防治滑坡措施。它施工方便,穩定滑坡收效快。抗滑擋牆多為重力式,石砌,也有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的。②抗滑樁。它是利用樁在穩定岩土中的嵌固力支擋滑體的建築物。它具有對滑體擾動少,操作簡便,工期短,收效快,對行車干擾小,安全可靠等優點。抗滑樁多為挖孔或鑽孔放入鋼筋骨架灌築混凝土而成。抗滑樁在滑動面以下的錨固深度,應根據滑體作用在樁上的主動土壓力、樁前的被動土壓力、岩土性質等來確定。③錨桿擋牆。是一種新型支擋結構,由錨桿、肋柱和擋板三部分組成,用於薄層塊狀滑坡或基岩埋深較淺、滑體橫長滑面較陡的滑坡。④抗滑明洞。若滑動面的下緣處在邊坡上的較高位置,可視地基情況設置坑滑明洞,洞頂回填土石支撐滑體,或滑體越過洞頂落在線路之外。但這一措施對行車干擾大,施工困難,造價昂貴,只有在其他措施難以奏效時採用。
Ⅲ 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如何治理
泥石流防治是一項由多種措施組成的系統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動的防治體系--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護和治理流域環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發生條件;②控制泥石流運動的防治體系-採用攔擋壩、谷坊、排導溝、停淤場等工程措施,調整和疏導泥石流流通途徑和淤積場地,減少災害破壞損失;③預防泥石流危害的防護工程體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護坡、擋牆、順壩、丁壩等工程,對重要危害對象進行保護;④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一一對於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及時搬遷、疏散,受災時有效地搶險救災,減少災害破壞損失。
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一)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岩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鑽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二)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岩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體不應削減。此法並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2,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築擋土牆、護牆等支擋不穩定岩體;2,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3,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於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岩質邊坡;4,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岩體或土體的強度;
Ⅳ ★治理山體滑坡都有哪些快捷的辦法
「汶川地區」的滑坡目前只能被動處理~也就是只能把滑坡堵塞的地方用人工、機械清理了
再滑坡堵塞再清理!~(餘震不斷)!等情況穩定了再用下面的方法解決!
山體滑坡沒有太好的治理快捷方式,最根本的主法就是「植樹」植樹可以保持水土,使得土壤不易松動,可以使山體堅固而不易滑坡!
如果山體滑坡已發生,就要先用工程上的處理!
工程上要治理山體滑坡首先要搞清滑坡成因。
由滑坡形成的時間、位置、規模情況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產生:
1.1 滑坡出現於雨季,主要是滑坡土層多為粉質粘土,乾燥後堅硬、潮濕時可塑,孔隙大,透水性好,進入雨季,地表水增多且不易排除,土體容重加大,強度降低,下滑力增大,從而導致滑坡。
1.2 由於施工削坡破壞了坡體平衡狀態,從而導致滑坡。
1.3 地下水極為豐富,且有地下泉水出露,對坡體平衡造成破壞,從而導致滑坡。
根據滑坡成因,場地施工條件、安全可靠和經濟合理等原則,可以採用減載,支護,排水的綜合治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2.1 放緩邊坡、分台階減載
放緩邊坡,並且將坡體分台階減載,逐步清除下部滑坡土體。
2.2 採用抗滑擋土牆支擋
在滑坡下部修建抗滑擋土牆支擋,從而穩定滑坡。
2.3 地表水與地下水綜合治理
水是誘發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對地表水與地下水綜合治理。
1)地表排水
塹頂設梯形山坡截水溝。
2)地下排水
路基工作區換填1m深透水性良好的天然砂礫作為填築材料,並在兩側坡腳底埋設塑料透水管,做好縱向排水。
2.4 採用錨杠或預應力錨索等,用沒有滑坡的山體上來穩定滑坡體。
3、滑坡的治理方案設計思路結語
3.1 影響邊坡滑動的原因有許多,因此治理一個滑坡不能靠單一的處理方法。一般要經過放緩邊坡、分台階卸載、抗滑擋土牆支擋、綜合排水等治理後,才能做到滑坡的治理成功。
3.2 滑坡多發生於雨後,直接驗證了雨水滲入土體,可使土體容重增加,下滑力增大的規律,同時也說明水是誘發邊坡不穩定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排水工作應是防止滑坡產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Ⅳ 邊坡治理的幾種方法
1、坡率法
坡率法是指通過調整和控制邊坡的高度和坡度,而無須採取其他加固措施的治理方法,工程中又稱為削坡(或刷坡)。
採取坡率法時應注意因勢利導保持水系暢通。邊坡較高時,宜採用分層開挖、折線式或台階式放坡,也可根據邊坡岩土層變化情況按不同坡率放坡,台階式邊坡中部應設置護坡道。
2、漿砌塊石、擋土牆
線路工程傳統護坡多採用漿砌塊石護坡,如下圖所示,當支擋高度較高時需加筋處理,即為加筋擋土牆結構。
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強風化岩質邊坡,必須保證坡腳嚴格埋置在原狀土一定深度內,一般對擋牆高度也有限制。
3、漿砌石回填
線路回填採用漿砌石回填,該方法在石頭上很方便,開挖基坑會有很多塊石,取材方便,減少塊石的運輸,因此,在石山地區,該方法被運用廣泛。
4、抗滑樁
抗滑樁是承受側向荷載用以整治滑坡的支撐建築物。它穿過滑體在滑床一定深度處錨固以抵抗滑坡推力的作用。
與其他措施相比,具有抗滑能力強、適用條件廣泛、不易惡化滑坡狀態、施工安全簡便,並能進一步核實地質條件等突出優點。同時,抗滑樁可與其他治理措施靈活配合。
5、掛網錨噴
錨噴支護技術是一種有效的岩石邊坡坡面工程防護措施,它是依靠錨桿、鋼筋網和噴射混凝土共同負荷來提高塔位邊坡岩體的結構強度和抗變形剛度,以減少岩體側向變形,增強邊坡的整體穩定性和耐久性。
Ⅵ 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岩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鑽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當遇滑坡發生時,至少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逃離危險區段。跑離時,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發生在甘肅省東鄉縣的著名的高速黃土滑坡——灑勒山滑坡中的倖存者就是在滑坡發生時,緊抱住滑坡體上的一棵大樹而得生。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如群測群防站或縣、市、地區及省政府,均設有「國土資源局」。該機構應責無旁貸地擔當此項責任。並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3)政府部門應立即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迅速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及可能的影響區。並通知鄰近的河谷、山溝中的人們做好撤離准備,密切注視災情的漫延和轉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轉化為泥石流災害(即次生災害)。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到的某些生命線工程(如水庫、干線鐵路、干線公路、發電廠、通訊設備、干線渠道等)所引發的次生災害或第三次災害的發生,如火災、洪水等。注意調查滑坡是否有間歇性活動特點,盡可能確定其再次活動的可能性和時間。如果必要的話(需經有關專家或科技人員論證),應迅速設立觀測點(站)或觀測網,密切注視其變化動態,「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1)人工呼吸。在施行人工呼吸前,應首先清除患者口中污物,取去口中的活動義齒,然後使其頭部後仰,下頜抬起,並為其松衣解帶,以免影響胸廓運動。人工呼吸救護者位於患者頭部一側,一手托起患者下頜,使其盡量後仰,另一手掐緊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氣,然後深吸一口氣,迅速口對口將氣吹入患者肺內。吹氣後應立即離開患者的口,並松開掐鼻的手,以便使吹入的氣體自然排出,同時還要注意觀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成人每分鍾可反復吸入16次左右,兒童每分鍾20次,直至患者能自行呼吸為止。
(2)心臟按摩。如果患者心跳停止應在進行人工呼吸的同時,立即施行心臟按摩。若有2人搶救,則一人心臟按壓5次,另一人吸氣1次,交替進行。若單人搶救,應按壓心臟15次,吹氣2次,交替進行。按壓時,應讓患者仰卧在堅實床板或地上,頭部後仰,救護者位於患卧一側,雙手重疊,指尖朝上,用掌根部壓在胸骨下1/3處(即劍突上兩橫指),垂直、均勻用力,並注意加上自己的體重,雙臂垂直壓下,將胸骨下壓3~5厘米,然後放鬆,使血液流進心臟,但掌根不離胸壁。成年患者,每分鍾可按壓80次左右,動作要短促有力,持續進行。一般要在吹氣按壓1分鍾後,檢查患者的呼吸、脈搏一次,以後每3分鍾復查一次,直到見效為止。
Ⅶ 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如何治理
一、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緣不斷發生掉塊、墜落、小崩小塌的現象;崩塌的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不時偶然聽到岩石的撕裂摩擦聲;出現熱、氣、地下水異常;動物出現異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後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體出現松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岩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乾涸;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
二、應急避險
避免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就是指主動的躲避與被動式的撤離。對於處於危險區的工程及人員,所採用的方法是:預防、躲避、撤離、治理,這四個環節每一個都含有很大的防災減災的機會。 崩塌、滑坡災害的應急防治措施是:視險情將人員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作用;事先有預兆者,應盡早制訂好撤離計劃。 躲避泥石流不應順溝向下游跑,應向溝岸兩側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三、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種加固工程如支檔、錨固、減載、固化等,並附以各種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簡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體上的裂縫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設計和施工中要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避免地表水入滲,對已有塌陷坑進行填堵處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四、
Ⅷ 政府出面治理的滑坡越治越滑怎麼辦
崩塌滑坡災害的應急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宣傳、監測、預告、預防、科研及技術交流等內容,只有組織起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統一規劃,群策群防,共同努力,有機配合,正常運轉,才能達到預防目的。由於我國崩塌滑坡災難發育較為普遍,大多崩塌滑坡災難接到當地居民報災後,進行應急調查和採取應急防治措施,在此情況下,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視險情將人員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
當崩塌滑坡由加速度變形階段進入臨滑階段時,崩滑災難在所難免,不是人力在短時間內可以制止的,此時,應及時將情況上報當地政府部門,由政府部門組織將險區內居民、財產及時撤離險區,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破壞作用
為爭取搶險、救災時間,延緩崩塌滑坡發生大規模破壞,監測技術人員應立即分析資料,及時制止致災動力破壞作用,如因采礦而誘發的崩塌,應立即停止采礦活動;如因開挖坡腳而誘發的滑坡,應立即停止采礦活動;如因開挖坡腳而誘發的滑坡,應立即停止開挖活動;如因渠道漏而誘發的滑坡,應立即停止對渠道進行放水。
三、事先有預兆者,應盡早制訂好撤離計劃
崩塌滑坡災難在大規模崩、滑前,往往事先有前兆,在此種情況下,當地政府部門應盡早制定好險區人民疏散、撤離計劃,以防造成混亂而發生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事故。
Ⅸ 防治措施的施工方式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
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坡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攔截滑坡范圍以外的地表水流入滑坡體,同時還要使滑坡體范圍內的地表水流出滑坡體范圍。
排除地下水手段是通過地下建築物攔截、疏乾地下水來達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根據地下水的類型、埋藏條件和工程的施工條件,地下排水工程有截水盲溝、支撐盲溝、邊坡滲溝、排水隧洞以及設有水平管道的垂直滲井、水平鑽孔群和滲管疏乾等。
當滑坡體表層有積水濕地和泉水露頭時,可將排水溝上端作成滲水盲溝,伸進濕地內,達到疏干濕地內上層滯水的目的。滲水盲溝採用不含泥的塊石、碎石填實,兩側和頂部做反濾層(圖4-29)。
圖4-29 滑坡地下排水支撐盲溝斷面示意圖(據《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9—2006))
為攔截滑坡體後山和滑坡體後部深層地下水及降低滑坡體內地下水位,要將橫向攔截排水隧洞修於滑坡體後緣滑動面以下,與地下水流向基本垂直;縱向排水疏干隧洞,可建在滑坡體(或老滑坡)內,兩側設置與地下水流向基本垂直的分支截排水隧洞和仰斜排水孔。
2.減重與載入
通過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的方法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
(1)後部主滑地段和牽引地段減重
如果滑坡的滑動方式為推動式,並具有上陡下緩的滑動面,採取後部主滑地段和牽引地段減重的治理方法可起到治理滑坡的作用。減重時需經過滑坡推力計算,求出沿各滑動面的推力,才能判斷各段滑坡體的穩定性。減重不當,不但不能穩定滑坡,還會加劇滑坡的發展。
(2)滑坡前部載入
載入,即在滑坡前部或滑坡剪出口附近填方壓腳,以增大滑坡抗滑段的抗滑能力。採用本措施的前提條件是滑坡前緣必須有抗滑地段存在。與減重一樣,滑坡前部載入也要經過精確計算,才能達到穩定滑坡的目的。
3.抗滑擋土牆
抗滑擋土牆工程破壞山體平衡小,穩定滑坡收效快,是滑坡整治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有效措施。對於中小型滑坡可以單獨採用,對於大型復雜滑坡,抗滑擋土牆可作為綜合措施的一部分。設置抗滑擋土牆時必須弄清滑坡滑動范圍、滑動面層數及位置和推力方向及大小等,並要查清擋牆基底的情況,否則會造成擋牆變形,甚至擋牆隨滑坡滑動,造成工程失效。
抗滑擋牆按其受力條件、牆體材料及結構可分為漿砌石抗滑擋牆、混凝土抗滑擋牆、實體抗滑擋牆、裝配式抗滑擋牆和樁板式抗滑擋牆等類型。
擋土牆牆型的選擇宜根據滑坡穩定狀態、施工條件、土地利用和經濟性等因素確定。在地形地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宜採用仰斜式擋土牆;施工期間滑坡穩定性較好且土地價值低時,宜採用直立式擋土牆;施工期間滑坡穩定性較好且土地價值高時,宜採用俯斜式擋土牆(圖4-30)。
圖4-30 擋土牆斷面一般型式圖(據《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9—2006))
在設計中可根據地質條件採用特殊形式擋土牆,如減壓平台擋土牆、錨定板擋土牆及加筋土擋土牆等(圖431)。
4.抗滑樁
抗滑樁是以樁作為抵抗滑坡滑動的工程。抗滑樁是在滑體和滑床間打入若干大尺寸錨固樁並使兩者成為一體,從而起到抗滑作用,所以又稱錨固樁(圖432)。樁的材料有木樁、鋼板樁、鋼筋混凝土樁等。抗滑樁的布置取決於滑體的形態和規模,特別是滑面位置及滑坡推力大小等因素。通常按需要布置成一排和數排。我國鐵路部門多採用鋼筋混凝土的挖孔樁,截面多為方形或矩形,其尺寸取決於滑坡推力和施工條件。
5.護坡工程
護坡工程主要是指對滑坡坡面的加固處理,目的是防止地表水沖刷和滲入坡體。對於黃土和膨脹土滑坡,坡面加固護理較為有效。具體方法有混凝土方格骨架護坡和漿砌片石護坡,並在混凝土方格骨架護坡的方格內鋪種草皮,亦可採用SNS技術噴灑種子增加植被加固斜坡(圖433)。
圖4-31 錨定板、加筋土和減壓平台擋土牆型式圖(據《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9—2006))
圖4-32 錨固
圖4-33 採用SNS技術增加植被
6.繞避
繞避屬於預防措施而非治理措施。對於大型滑坡或滑坡群的防治,由於工程難度大,防治工程造價高,工期長,有時不得不採取繞避的方式來預防滑坡災害。對於線路繞避,有時也要修建工程以便線路通過,或在滑床下以隧道通過,或在滑坡前緣外以旱橋通過,也可以跨河將線路移到對岸較穩定地段。
圖4-34 滑坡加固注漿試驗鑽孔平面布置示意圖(據《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9—2006))
7.注漿加固
注漿加固是滑動帶改良的一種技術。通過給滑動帶壓力注漿,提高滑動帶抗剪強度和滑坡體穩定性。滑動帶改良後,滑坡的安全系數評價應採用抗剪斷標准。注漿前進行注漿試驗和效果評價,注漿後進行開挖或鑽孔取樣檢驗。
注漿鑽孔深度取決於滑坡體的厚度和所要求的地基承載力。以提高地基承載力為目的的灌漿深度可小於15m,以提高滑動帶抗剪強度為目的的灌漿應穿過滑動帶至少3m。鑽孔應呈梅花狀分布,鑽孔間距為注漿半徑的2/3。注漿半徑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宜為1.0~3.0m(圖4-34)。鑽孔設計孔徑宜為91~130mm,宜用130mm開孔。造孔採用機械回轉或潛孔錘鑽進,不應採用泥漿護壁。土體宜干鑽,岩體可採用清水或空氣鑽進。
8.其他措施
通過提高滑帶土強度防止滑坡滑動的方法有鑽孔爆破、焙燒、化學加固和電滲排水等。從理論上來說,這些方法是可行的,但由於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在實踐中還很少應用。
小結
本章重點內容為滑坡類型、滑坡識別特徵、滑坡勘查要點及方法和滑坡的防治措施。滑坡的分類重點掌握《滑坡工程勘查》(DZ/T0218—2006)的分類;滑坡的識別特徵要掌握新滑坡或活動滑坡的識別特徵、不活動滑坡的識別特徵;滑坡勘查要點要掌握滑坡調查要點、可行性論證階段滑坡勘查要點;滑坡勘查方法要掌握滑坡工程地質測繪、勘探、測試-滑動面(帶)的殘余抗剪強度試驗和滑坡監測方法;滑坡的防治措施要掌握「攔、排、穩、固」的涵義和防治措施的施工方法。
復習思考題
1.《滑坡工程勘查》(DZ/T0218—2006)中關於滑坡的分類是什麼?
2.滑坡的識別特徵是什麼?
3.滑坡調查的一般規定是什麼?
4.滑坡地面調查要點有哪些?
5.可行性論證階段滑坡勘查有哪些一般規定?
6.可行性論證階段滑坡勘查要點是什麼?
7.《滑坡工程勘查》(DZ/T0218-2006)中關於滑坡危害對象等級是怎樣劃分的?
8.可行性論證階段滑坡環境地質調查要點有哪些?
9.可行性論證階段滑坡工程地質測繪的內容和比例尺是什麼?
10.可行性論證階段滑坡勘查如何布置勘探點線?有哪些鑽探方法和要求?
11.如何在鑽孔和試坑中鑒定滑動面(帶)?
12.滑坡監測有哪些要求?
13.滑坡防治措施有哪些內容?
14.滑坡防治措施的施工方法有哪些?
15.滑坡的發育階段如何劃分?
16.如何判定滑坡穩定?
Ⅹ 關於山地滑坡大案問題有那些最新的控制方法
崩塌滑坡的工程治理程序及基本方法
為減少崩塌滑坡災害給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的損失,災害的防治已十分必要,但防治工作必須由以往那種附屬的被動應急式的救災工作轉為專門的、主動的、有預見性的防災減災工作,為此,宜遵循以下程序和採取合適的方法。
一、崩塌滑坡的工程治理程序
(一)先勘查確定危險性
危害性及防治必要性和可行性
崩塌滑坡災害的防治工程不同於一般建築工程,崩塌滑坡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致災地質作用的調整和崩塌滑坡變形體的改造工程。因此,地質的分析研究必須貫穿於其始終。勘查工作必須准確查明崩塌滑坡的險情狀況,包括致災作用的性質、成因、變形機制、邊界、規模、活動狀況、穩定狀況及危險程度;參與計算評價的有關岩土物理力學參數及水文地質條件;成災危害情況,包括可能遭受危害的人、物、設施的位置、規模、價值及可遷移程度;影響治理工程實施的自然條件(地形、水源、天然建材等)及社會條件(交通、能源供應、勞工等),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諸方面進行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論證,從而確定下步工作的如何進行。
(二)作好防治工程設計
崩塌滑坡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活動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危險程度及防治目標加以制訂,對崩塌滑坡總體及其不同塊段應作有區別的綜合考慮。
1、根據崩塌滑坡作用的成因確定主要治理途徑
若崩塌滑坡失穩主要是外因造成,則消除、減少導致崩滑活動的破壞動力來源是首要的防治途徑。若主要是內因造成,則防治途徑應是設計增強其自身穩定性。
消除、減少破壞動力來源,應視動力性質(類型)及作用特徵,選用合理措施。如防治降雨型滑坡,最有效方法是搞好地表及地下水排水。防治沖蝕型滑坡的措施是改變沖蝕水流的流向、流勢,減緩沖蝕強度,或修築抗沖蝕(護坡)工程。防治堆積載入型滑坡的措施是制止堆積物填加或清方減載。防治挖掘型崩滑的措施是改善挖掘工藝方法,減少對山(坡)體的破壞擾動或停止挖掘。
增強變形體自身穩定性的基本原則是減小變形作用力,增強阻抗力。針對崩滑作用機制及運動模式,採取有效的抗衡措施,包括選擇適宜的工程結構類型及其實施位置與方向。治理滑坡的具體工程措施,有降低坡高、坡角;在主滑段削方減載;在有效部位施加攔擋工程及排水、防水工程等。
2、根據崩塌滑坡的危險程度和防治目標(安全標准)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防治工程的結構強度和工程量的確定,應以能達到防治目標的要求為准。這也與工程位置的選定有關,比較簡便可行的辦法是繪制不同安全等級(K值)的滑坡下滑力曲線圖。在圖上採取最有利位置使滑坡總體下滑減少為零,其所需的力即為防治工程應有的出力,可據之確定工程的結構強度及工程量。
3、進行施工
崩塌滑坡災害防治工程的合理施工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為欲加防治的崩滑體,自身穩定性都很差,經不起大的工程擾動,而防治工程施工又難以完全避免有擾動,必須將這種擾動限制在變形體能承受得了范圍之內,不然反而會加劇崩滑變形,甚至失控成災,落得事與願違的後果。在滑坡區設擋土牆一般都忌通槽開挖,如1967年渡口市弄坪火車站滑坡防治中,為設擋牆而通槽開挖基抗,導致原本處於緩變階段的滑坡急劇下滑,推走5棟樓房進入金少江,就是一個慘痛教訓。挖孔樁排,也不宜連續成排同時開挖,而應跳隔施工。這在四川萬縣豆芽棚滑坡的防治中,也有過正反面的經驗。錨索(桿)施工的孔洞鑽掘強度(洞群密度及爆破力),也不能對加固岩土體有大的擾動破壞,至於施工錨固力(預應力)也不宜過大,以防將開裂岩體折斷,或使土體產生連續性拉張變形帶。對土體的錨固,錨頭深度必須超過斜坡土體的天然剪切破裂弧面以外。
二、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
大夫治病,要對症下葯,防治崩塌滑坡,也要有的放矢。整治滑坡的方法,歸結起來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消除或減輕水對誘導滑坡的影響;二是改變滑坡外形、增加滑坡的抗滑力;三是改變滑帶土石性質,阻滯滑坡體的滑動。所有這些措施,都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使用,才能收到「葯到病除」的好效果。例如,對於由地下水作用引起的滑坡,在事先弄清地下水補給來源、方式、方向、位置和數量的基礎上,主要採用截水盲溝、盲洞、仰斜鑽孔等工程加以排除;對於因江河沖刷引起的滑坡,應著重修築河岸防護工程;對於因挖方修建鐵路、公路,破壞了山體平衡,採用抗滑擋牆、抗滑樁等支撐措施來恢復平衡,效果比較顯著,對於因地表滲水或自然溝水補給而引起的滑坡體滑動,則宜採取地面鋪砌防滲、地表排水及溝床鋪砌等措施;對於因滑動帶土質不良而引起的滑動,可考慮採用灌漿、焙燒等改良土質的辦法,也可以採用疏干工程來減少水的作用;對於大滑坡或滑坡體連續分布的區段,如果處理起來在技術上還不過關,經濟上不合算,可以考慮使工程建築設施避開滑坡的影響范圍;對於中小型滑坡,工程建築要避工它們正在活動的前部,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將小型滑坡全部清除。
各地防治滑坡的實踐表明,凡是採用排除地下水措施的,都收到了效果,凡是採用支擋工程措施的,只要設計無誤,而且支擋工程埋基於滑床之下的足夠深度,一般也取得了迅速穩定滑坡的效果;凡是單純採用減重措施的,都不能最終穩定滑坡,減重措施必須與支擋或排水措施相結合才能見到成效。總之,在防治滑坡時,必須牢記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後患。防治工程一般有以下幾種基本方法:
(一)排水工程
1、排除地表水:滑坡的發生和發展,與地表水的危害有密切關系。所以,設置排水系統來排除地表水,對治理各類滑坡都是適用的,對治理某些淺層滑坡,效果尤其顯著。常用的地表排水方法,是在滑坡可能發展的邊界5米以外,設置一條或數條環形截水溝,用以攔截普遍引自斜坡上部流向斜坡的水流。通常,溝深和溝底寬度都不小於0.6米。為了防止水流的下滲,在滑坡體上也應充分利用自然溝谷,布置成樹枝狀排水系統,使水流得以匯集旁引。如地表條件許可,在滑坡邊緣還可修築明溝,直接向滑坡兩側穩定地段排水。如果滑坡體內有濕地和泉水露頭,則需修築滲溝與明溝相配合的引水工程;地在表水下滲為滑坡主要原因的地段,還可修築不同的隔滲工程。當地表出現裂縫或滑坡體鬆散易於地表水下滲時,都要及時進行平整夯實,以防地表水滲入。另外,在滑坡地區進行綠化,尤其是種植闊葉樹木,也是配合地表排水、促使滑坡穩定的一項有效措施。
2、排除地下水:地下水通常是誘發滑坡的主要因素,排除有害的地下水、尤其是滑帶水,成為治理滑坡的一項有效措施。滑坡地下排水系統包括截水盲溝、支撐盲溝、盲洞、仰斜鑽孔、滲管、滲井、垂直鑽孔以及砂井與平孔相結合、滲井與盲洞相結合等工程設施。其中的深盲溝和盲洞,由於造價較高、施工困難,效果又不太穩定,一般很少採用。
截水盲溝設置於滑坡可能發展范圍5米以外的穩定地段,與地下水流向垂直,一般作環狀或折線形布置,目的在於攔截和普旁引滑坡范圍以外的地下水。這種盲溝由集水和排水兩部分組成,斷面尺寸由施工條件決定,溝底寬度一般不小於1米。盲溝的基底要埋入補給滑帶水的最低一層含水層之下的不透水層內。為了維修和清淤的方便,在截水盲溝的轉折點和直線地段每隔30-50米,都要設置檢查井。
支撐盲溝。是一種兼具排水和支撐作用的工程設施。地於滑動面埋藏不深,滑坡體有大量積水,或地下水分布層次較多、難於在上部截除的滑坡,可考慮採用修建盲溝的辦法來進行治理。支撐盲溝布置在平行於滑坡滑動方向有地下水露頭處,從滑坡腳部向上修築。有時在上部分岔成支溝,支溝方向與滑動方向成30°-45°交角。支撐盲溝的寬度根據抗滑需要、溝深和便於施工的原則來確定。一般採用2-4米。盲溝基底應砌築在滑動面以下0.5米的穩定地層中,修成2-4%的排水縱坡。如果滑坡推力較大,可考慮採用支撐盲溝與抗滑擋牆結合的結構形式,這種聯合形式的防治效果更好。
仰斜孔群。是一種用近於水平的鑽孔把地下水引出,從而達到疏干滑坡體、使滑坡穩定的措施。仰斜排水孔的位置,可按滑體地下水分布情況,布置在匯水面積較大的滑面凹部。孔的仰斜角度應按滑動面傾角以及穩定的地下水面位置而定,一般採用10°-15°。孔徑的大小由施工機具和孔壁加固材料決定,可以從幾十毫米到一百毫米以上。如果仰斜排水孔作為長期的排水通道使用,那麼孔壁就需要用鍍鋅銅濾管、塑料濾管或竹管加固,也可用風壓吹砂填塞鑽孔。當含水土層(如黃土)滲透性差時,可採用砂井——仰斜排水孔聯合排水措施,以砂井聚集滑坡體內的地下水,用斜孔穿連砂井並把水排出。在這種排水措施中,原則上斜孔應打在滑動面以下。砂井的井底以及砂井與斜孔的交接點,也要低於滑動面。砂井中的充填料應保證孔隙水可以自由流入砂井,而砂井又不會被細粒砂土所淤積。
垂直孔群。是一種用鑽孔群穿透滑動面,把滑坡體內儲藏的地下水轉移到下伏強透水層,從而將水排泄走的一種工程措施。每一種工程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條件,垂直孔群的適用條件是:滑坡體土石的裂隙度高、透水能力強、在滑動面下部存在的排泄能力強的透水層。垂直孔群一般是在地下水集中地區和供水部位,採用成排排列的方式進行布置。每排孔群的方向應垂直於地下水的流向。排與排的間距約為孔與孔間距的1.5至5倍。排水鑽孔的孔徑,要求每孔的設計最大出水量應大於鑽孔實際涌水量。為了達到鑽孔排水的目的,每個鑽孔都必須打入滑動面以下的強透水層中,並且要求在每孔鑽進終了時,都要安設過濾管,在過濾管外天充填砂礫過濾層。對於不設過濾管的鑽也,應該全部充填砂礫。在孔口應設置略高於地面的防水層。
防止水對坡腳的沖刷。在自然界中,由於斜坡的前緣受到河流沖刷而誘發滑坡的情況,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因此,應努力防止水對坡腳前緣的沖刷、淘蝕。一般說為,治理的辦法是在滑坡上游嚴重受沖地段,修築促使主流偏向對岸的丁壩。在滑坡前緣用拋石、鋪設石籠、鋼筋混凝土塊及片石護坡,使滑坡坡腳的土體免受河水沖刷,從而達到穩定滑坡的作用。如果滑坡位於河曲處,河道又有改變的條件,也可採用改河方案,以使滑坡前緣免受河水沖刷。一些溝谷由於水流的沖刷,使溝床不斷加深與展寬,溝坡的岩土失去穩定而產生滑坡,對這種滑坡的治理,可在它的下游地段修築堤壩,以防繼續下蝕,並利用淤積的固體物質穩定滑坡的坡腳。水庫岸邊的滑坡也常因坡舌部分遭受沖刷而促使滑坡不斷發展,其治理辦法是:蓄水前可在滑坡前緣的上游地段修築丁壩,使庫水夾帶的泥沙能夠淤積於滑坡前緣,起支撐滑坡的作用;水庫蓄水之後,在主導風向作用下,波浪對岸邊的沖刷有將岸邊泥沙帶至水庫的作用,當滑坡處於這樣的地段時,應在滑坡腳部填以平緩的斜坡,在斜坡上修一個有足夠厚度的反濾層,再在濾層上砌石護坡,以取得穩定滑坡的作用。
(二)支擋工程
由於失支支撐而引起的滑坡,或滑床陡、滑動快的滑坡,採用修築支檔工程的辦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條件,使滑坡迅速恢復穩定。支撐建築物的種類很多,有抗滑垛、抗滑樁、抗滑牆、錨固等。這里僅介紹幾種主要的支擋工程辦法:
1、抗滑片石垛。是一種用壘砌石塊的方法來阻止滑坡體下滑、達到穩定滑坡目的的工程措施。對於滑體不大,滑面位置低於坡腳不深的中、小型滑坡,又有足夠的場地和廉價的石料時,就可採用這種工程措施。但是,這種措施不適宜用來治理下滑力較大的大、中型滑坡。對於強地震區的滑坡,由於片石垛本身結構鬆散,這種措施也同樣不宜採用。對於適宜採用抗滑垛的中、小型滑坡,片石垛的基礎必須埋置於可能形成的滑面以下0.5-1.0米處,一般都用漿砌片石或混凝土做成厚約0.5米的整體基礎。抗滑片石垛的頂寬一般不小於1米,垛的高度應高出可能向上產生滑動面的位置,垛的外側坡度通常為1:0.75-1:1.25。碼砌石塊時,必須平行於基底分層砌築,石塊間盡可能相互咬緊,為了保證片石垛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在垛後需要置放砂礫濾層。
2、抗滑擋牆。是一種阻擋滑坡體滑動的工程措施,適用於治理因河流沖刷或因人為切割支撐部分而產生的中、小型滑坡,但不適宜治理滑床比較松軟、滑面容易向下或向上發展的滑坡。由於滑坡的推力較大,抗滑擋牆比一般的擋土牆要設計得寬大些,具有胸坡緩、外形寬大的特點。為了增加抗滑擋牆的穩定性,在牆後應設一、二米寬的衡重台或卸荷平台,擋牆的胸坡越緩越好,一般用1:0.3-1:0.5,也有1:0.75-1:1者。抗滑擋牆,一般多設置於滑坡的前緣,基礎埋入完整穩定的岩層或土層的一定深度。擋牆背後應設置順牆的滲溝以排除牆後的地下水,同時在牆上還應設置泄水孔,以防止牆後積水泡軟基礎。
3、抗滑樁。用來治理滑坡既要保證樁不被剪斷、推彎或推倒,也要保證樁間土體不會從樁間滑走或因樁高不夠導致土體從樁頂滑出。抗滑樁應設置在滑體中下部,滑動面接近於水平,而且也是滑動層較厚的部位。一定要保證樁身有足夠的強度和錨固深度、樁高和樁間距離都要適當。抗滑樁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打入法、鑽孔法和挖孔法三種。對於淺層的粘性土和黃土滑坡,可直接用重錘把木樁、鋼軌樁、鋼管樁、鋼筋混凝土管樁等打入,簡單易行;對於中厚層的大型滑坡,則多採用鑽孔法和挖孔法施工。
4、錨固。利用穿過軟弱結構面、深入至完整岩體內一定深度的鑽孔,插入鋼筋、鋼棒、鋼索、預應力鋼筋及回填混凝土,藉以提高岩體的磨擦阻力、整體性與抗剪強度,這種措施統稱為錨固。
(1)錨桿噴射混凝土聯合支護:簡稱錨噴結構或錨噴支護,即噴射混凝土與錨桿相結合的一種支護結構,也稱噴錨支護。
(2)錨桿:是指鑽鑿岩孔,然後在岩孔中灌入水泥沙漿並插入一根鋼筋,當砂漿凝結硬化後鋼筋便錨固在圍岩中,藉助於這種錨固在圍岩中鋼筋能有效地控制圍岩或淺部岩體變形,防止其滑動和坍塌,這種插入岩孔,錨固在圍岩中從而使圍岩或上部岩體起到支護作用的鋼筋稱為「錨桿」。
錨桿類型很多,有楔縫式錨桿、倒楔式錨桿、普通式砂漿錨桿(並稱插筋),鋼絲繩砂漿錨桿,樹脂錨桿及預應力錨索等,錨桿的作用是錨桿與岩體錨固後的作用,有四種形式,即懸吊作用,組合作用,加固作用,錨桿的自承拱作用。
(3)預應力錨索:由鑽孔穿過軟弱岩層或滑動面,把一端(錨桿)錨固在堅硬的岩層中(稱內錨頭),然後在另一個自由端(稱外錨頭)進行張拉,從而對岩層施加壓力對不穩定岩體進行錨固,這種方法稱預應力錨索,簡稱錨索,國內應用較多,如長江南岸鏈子崖危岩體治理和會同縣中心街滑坡治理中都採用了此種錨索。
錨索結構一般由幅度錨頭、錨索體和外錨頭三部分共同組成。內錨頭又稱錨固段或錨根,是錨索錨固在岩體內提供預應力的根基,按其結構形式分為機械式和膠結式兩大類,膠結式又分為砂漿膠結和樹脂膠結兩類,砂漿式又分二次灌漿和一次灌漿式。外錨頭又稱外錨固段,是錨索藉以提供張拉噸位和鎖定的部位,其種類有錨塞式、螺紋式、鋼筋混凝土圓柱體錨墩式、墩頭錨式和鋼構架式等;錨索體,是連結內外錨頭的構件,也是張拉力的承受者,通過對錨索體的張拉來提供預應力,錨索體由高強度鋼筋、鋼紋線或螺紋鋼筋構成。
預應力錨索是一種較復雜的錨固工程,需要專門知識與經驗,施工監理人員,應具有更豐富理論和經驗。
5、減載
當一個滑坡處於頭重腳輕的狀況下,而在前方又有一個可靠的抗滑地段時,採取在滑坡體上部減重或腳部加填的辦法,使滑坡的外形得以改變,重心得以降低,可以使滑坡的穩定性得到根本的改善。曾經有人計算過,如果將滑動土體積的4%從坡頂轉移到坡腳,那麼滑坡的穩定性就可增大10%。如果滑坡沒有一個可靠的抗滑地段,則減重只能減小滑坡的下滑力,不能達到穩定滑坡的目的。因此,用減重的方法治理滑坡時,常常需要與下部的支擋措施相配合。
應當說明的是,用減重的方法治理滑坡並不是對所有滑坡都適用。比方說,對於牽引式滑坡或滑土帶具有卸載膨脹性的滑坡,就不宜使用。減重常用於滑面不深、具有上陡下緩、滑坡後壁及兩側有岩層外露或土體穩定不可能繼續向上發展的滑坡。對於可以採用減重方法治理的滑坡,應該認真決定減重范圍,要根據各段滑坡的穩定程度、穩定滑坡和其它建築物的要求,進綜合考慮。對於一些不向上或向兩側牽引發展的小型滑坡,也可考慮將滑坡體全部清除。
在對滑坡體作減重處理時,必須切實注意施工方法,盡量做到先上後下,先高後低,均勻減重,以防止挖土不均勻而造成滑坡的分解和惡化。對於減重後的坡面要進行平整,及時做好排水和防滲。在滑坡前部的抗滑地段,採用載入措施,可以產生穩定滑坡的作用,當條件許可時,應盡可能地利用滑坡上方的減重土石堆於前部抗滑的地段。為了加強堆土的反壓作用,可以將堆土修成抗滑土堤,堆土時要分層夯實,外露坡面應干砌片石或種植草木,土堤內側應修滲溝,土堤和老土之間應修隔滲層。
6、固化
用物理化學方法改善滑坡帶土石性質。
①焙燒法:焙燒法是利用導洞焙燒滑坡腳部的滑帶上,使之形成地下「擋牆」而穩定滑坡的一種措施。利用焙燒法可以治理一些土質滑坡。用煤焙燒砂粘土時,當燒土達到一定溫度後,砂粘土會變成象磚塊一樣,具有相同高的抗剪強度和防水性,同時地下水也可從被燒的土裂縫中流入坑道而排出。
用焙燒法治理滑坡,導洞須埋入坡腳滑動面以下0.5-1.0米處。為了使焙燒的土體成拱形,導洞的平面最好按曲線或折線布置。導洞焙燒的溫度,一般土為500-800℃。通常用煤和木柴作燃料,也可以用氣體或液體作燃料。焙燒程度應以塑性消失和在水的作用下不致膨脹和泡軟為准。
②電滲排水:電滲排水是利用電場作用而把地下水排除,達到穩定滑坡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最適用於粒徑0.05-0.005毫米的粉質土的排水,因為粉土中所含的粘土顆粒在脫水情況下就會變硬。施工的過程是:首先將陰極和陽極的金屬樁成行地交錯打入滑坡體中,然後通電和抽水。一般以鐵或銅樁為負極,鋁樁為正極。通電後水即發生電滲作用,水分從正極移向由一花管組成的負極,待水分集中到負極花管之後,就用水泵把水抽走。
③爆破灌漿法:爆破灌漿法是一種用炸葯爆破破壞滑動面,隨之把漿液灌入滑帶中以置換滑帶水並固結滑帶上,從而達到使滑坡穩定的一種治理方法。目前這種方法僅用於小型滑坡。施工步驟是:首先用鑽孔打穿滑動帶,在鑽孔中爆破。使滑坡床岩層松動;再將帶孔灌漿管打入滑帶下0.15米,在一定的壓力下將漿液壓入,使其在滑動帶中將裂縫充滿,形成一個穩定土層,藉以增大滑帶土的抗滑能力。在我國黃土區的一些滑坡,曾用石灰、水泥和粘土漿液壓注裂縫的方法來加固滑帶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需要說明的是,運用物理化學方法改善滑帶土石性質藉以提高滑坡穩定性的治理方法,目前尚處於試驗階段,在滑坡治理中並未被廣泛採用。在實際工作中,排水支擋還是整治滑坡的兩項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