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嶗山生態治理

嶗山生態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12 15:47:00

『壹』 青島市自然生態環境

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位於東經119°པ″~120°57འ″,北緯35°34཈″~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0654km2,其中市區(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城陽、黃島7個區)1102km2,所轄膠州、膠南、即墨、平度、萊西5市9552km2

2.地形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8%,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3.水文

青島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km2以上的5條,即大沽河、北膠萊河、南膠萊河、小沽河、澤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流經萊西、平度、即墨各市和城陽區,於膠州市營房鎮碼頭村南入海,流域面積6131.3km2,總長179.9km,青島市境內流域面積4850.7km2,是目前市區汲取徑流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

至2002年青島市共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21座,另有小(一)型水庫73座,小(二)型水庫397座,塘壩376座,大小攔河閘167座,機電井7.2萬眼,地表攔蓄能力總計為10.2×108m3(其中引黃1.1×108m3)。

二、生態環境

1.土壤環境

青島地區地形復雜,土壤類型較多,但主要有五大類,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青島市土壤總面積82.55×10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4.35%。

2000年青島地區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40.64×104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6.6%,其中中等水力侵蝕面積佔44.2%,中等以上程度的水力侵蝕面積佔10.83%。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6.4%;耕地中度水力侵蝕面積9.65×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3.8%,佔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積880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0.22%。

2000年青島地區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3885hm2,占國土總面積的0.35%,比1986年減少了4607hm2,但耕地鹽漬化面積增加到2085hm2,占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的53.7%。近10年來,由於連續乾旱和治理,青島地區膠萊河谷平原、即墨西北窪、萊西姜山窪地等砂姜黑土已基本擺脫了澇、漬的危害,目前鹽漬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即墨市的藍村、王村、溫泉、嶗山王戈庄、流亭、膠州營房等以及大沽河下游的濱海低窪地區,造成鹽漬化土地的直接原因是海(咸)水入侵,如即墨市周瞳河下游、濱海地帶的海水入侵,造成大批機井報廢,大片良田荒蕪。

2000年青島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714hm2,占國土總面積的0.06%,主要分布於萊西市的孫受及膠河、白馬河河床附近以及膠南寨里等地的海灘近岸處,總體危害不大。

2.濕地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青島的濕地總面積為17.76×104hm2,約占青島市總面積的16%,是沿海地區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其中面積最大的濕地是膠州灣。青島的濕地可以分為5類:①海岸濕地,包括青島灣、金沙灘、即墨的丁字灣、沙子口灣、靈山灣等海灣;②河口海灣,包括膠州灣的河流入海口等;③河流濕地,主要有大沽河、小沽河、洋河等大小河流;④湖泊,主要包括嶗山水庫、產芝水庫等大小水庫和池塘;⑤沼澤濕地,主要分布在城陽區的棘洪灘、膠州營海等處,以蘆葦叢濕地為主要表現特徵。

3.森林狀況

青島市現有林地總面積360122.1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47404hm2,灌木林地面積3773.9hm2,疏林地面積2550.6hm2,未成林造林地18368.3hm2,苗圃地面積6864.7hm2,無立木林地303.3hm2,宜林地80817.3hm2,輔助生產林地40hm2;另有潛在林地55200.9hm2;林木總蓄積量556.03×104m3;森林覆蓋率(林木綠化率)31.37%。

4.植被

青島市天然植被較少,多為人工栽培或通過封山育林次生形成的喬、灌、草植被資源。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地瓜、蔬菜等,主要果樹有蘋果、梨、桃、葡萄等,主要喬林有松、槐、楊、柳等,主要灌林有棉槐、胡枝子等,此外還有眾多草本植物。

三、城市環境質量狀況

就各年的三廢排放情況而言,總的趨勢是逐年增加,自2000年到2004年,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增加了20.27×104t,年平均增加5.07×104t;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增加了4924259×104m3,年平均增加1231064.75×104m3;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增加了145.49×104t,年平均增加29.1×104t。三廢的增加,加重了生態環境的負荷,但各區的排放情況不盡一致。

從分區的資料看,黃島區的情況比較嚴重,各項指標的單位GDP排放量基本居全市之首,應加強重點管理和治理。

就市區城市污水處理廠而言,情況大不一樣。各處理廠年度內處理污水的量相差較大,各自的負荷也不同,壓力最大的為團島污水處理廠和海泊河污水處理廠,2004年能力利用在87%以上。據最新資料顯示,海泊河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污水處理的要求,必須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就空氣質量而言,情況也大不一樣,郊區各區市的空氣質量狀況明顯好於市內4個區。

『貳』 嶗山為什麼會被稱為「山東植物王國」

嶗山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現有木本植物400多個種和變種,有草本植物1000餘種,在景觀上比較突出的有黑松、赤松、落葉松、山杜鵑等。

『叄』 (2012青島模擬)如圖表示嶗山林區生態系統,請分析回答:(1)此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______,此圖生物

(1)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和水等.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綠色植物.消費者有食草的昆蟲、吃蟲的鳥、貓頭鷹、鼠、蛇、兔.本題圖中有草,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屬於生產者,食草的昆蟲、吃蟲的鳥、貓頭鷹、鼠、蛇、兔等動物直接或間接的以植物為食屬於消費者,所以要想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由於吃與被吃的營養關系而形成食物鏈.所以他們的關系是捕食.
(3)計算食物網中食物鏈的條數,從生產者開始先算有幾個分支,再分別算出每個分支有幾條,最後算出每個分支的條數和.如:從綠色植物開始有三條即:綠色植物→食草的昆蟲→吃蟲的鳥→貓頭鷹、綠色植物→鼠→貓頭鷹、綠色植物→兔→蛇→貓頭鷹;鼠的分支還有一條,綠色植物→鼠→蛇→貓頭鷹.該食物網由4條食物鏈構成.
(4)南方的馬尾松林常常是山林經砍伐後種植的人工林,其基因多樣性流失,種類單一,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減少,松林的自動調節能力下降,松林的抗病蟲害能力下降,所以較易發生嚴重的松毛蟲害;如果將馬尾松林與其它樹種形成混交林,則能增加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森林的自動調節能力增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故答案為:(1)綠色植物;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捕食
(3)4; 綠色植物→兔→蛇→貓頭鷹
(4)種類單一;將馬尾松林與其它樹種形成混交林

『肆』 如何做到環境的生態性治理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減少不合理土地,水資源利用。退耕還草還林。政策支持。加大環保理念宣傳力度。關停,整改污染企業,給予環保企業一定獎勵。因地制宜,科學使用土地。

『伍』 嶗山區的自然資源

區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7411萬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量)。其中,白沙河區域(嶗山水庫上游)為3216萬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18.5%;嶗山東部區域為2469萬立方米,佔14.2%;漢河區域為2000萬立方米,佔11.5%。人均年佔有水資源量750立方米,高於青島市、山東省人均年佔有水資源量,但僅僅是全國人均年佔有水資源量的30%,水資源匱乏。
地表水資源區內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14723萬立方米,平均徑流深為378.2毫米。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大,1964年徑流量最大,為38881萬立方米,1977年徑流量最小,為1817萬立方米,相差21倍。
地下水資源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625.7萬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量)。 嶗山區素有「山東植物王國」之稱。《嶗山植物志》載,已查明的有2838種。其中,真菌資源70種,動物資源1346種,植物資源1422種。
真菌資源
區內已查明有野生真菌40多種,葯用真菌30多種。其中,較名貴的有靈芝、蛹蟲草、猴頭菌、香菇、金針菇、毛木耳等。2004年5月,有人曾在嶗山密林深處採得一株直徑23厘米的蘑菇和一棵直徑34厘米、重約1公斤的靈芝。
植物資源
維管植物資源佔山東省維管植物總種數的58.8%,有1422種,8亞種,114變種,5變型,13栽培變種,隸屬160科,734屬。其中,蕨類植物18科,30屬,50種,2變種;裸子植物8科,25屬,51種,2變種,8栽培變種;被子植物134科,679屬,1321種,8亞種,110變種,5變型,5栽培變種。
野生維管植物資源有123科,478屬,1002種(含亞種及變種,以下同),其中木本植物225種,草本植物777種,以被子植物為主。含10種以上的科有23個。占嶗山種子植物總科數的21.5%,所含的屬和種數分別占總屬數和總種數的65.7%和69.8%,為嶗山植物區系的主要組成者。含5種以上的屬有37個。這些屬只佔嶗山種子植物總屬數的8%,但所含種數占總種數的29.3%。
葯用植物資源有173個科近1100種,列山東省第一位。
動物資源
1984年,調查得知有36種獸類,隸屬5目12科27屬,佔山東省總種數的90%。鳥類344種,隸屬於19目53科154屬,佔山東省鳥類總種數的84.73%。森林生態系統,成為許多珍稀鳥類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是鳥類的「天堂」。屬國家I級重點保護鳥類有10種;Ⅱ級重點保護鳥類有54種。
海洋生物資源
區內海域共鑒定出浮游植物135種,分別隸屬於硅藻門、甲藻門、藍藻門,以硅藻門種類為多。
區內海域共記錄浮游動物70多種,分別隸屬於腔腸動物門、節肢動物門的橈足類、枝角類、漣蟲類、糠蝦類、等足類、端足類、十足類和毛顎動物門的箭蟲類。此外,還有無脊椎動物體十多種。
海域底棲動物種類達300多種,隸屬於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腕足動物門、棘皮動物門以及脊素動物門的底棲魚類等。主要以軟體動物、多毛類、棘皮動物和甲殼類為優勢類群。
區內海域潮間帶生物有400多種,包括無脊椎動物300餘種,海藻類近100種。潮間帶動物主要隸屬於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和脊椎動物門的魚類。在類群組成上,以軟體動物占優勢,以經濟貝類為主;棘皮動物組成簡單,以海膽、海參為優勢類群;多毛類和甲殼類多有分布。
區內海域游泳動物約200種。隸屬於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的魚類與海獸類。在類群組成上,魚類占優勢,其次為甲殼動物。

『陸』 如何推進生態治理現代化

生態文明是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過程中,以高度發展的生產力作物質基礎,以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為核心理念,以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為根本途徑,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根本目標。

『柒』 嶗山水庫的環境治理

島城環保部門對嶗山轄區內嶗山水庫上游一級飲用水保護區內的農家宴進行了調查,白沙河、五龍河兩條河流兩側的上百家農家宴普遍存在無序發展、缺少監管、缺少營業執照、建築性質難認證、環保設施簡陋等問題。
據統計數據顯示,調查的105家農家宴中,有17家處於停業或關門狀態,其餘88家中,有工商執照58家,佔66% ;污水排入市政管網的25家,佔28% ;利用自有住宅經營的63家,佔71.6%。
據介紹,嶗山景區之所以產生農家宴污染,就是因為基礎設施的不健全,雖然北九水上游主管網已建成,但支管網仍未配套到位。「很多農家宴只有簡單的化糞池,一些農家宴排污只能就近排放,垃圾也是就近處理,沒有統一的管理,周邊的環境受到很大的影響。」工作人員介紹說。
由於農家宴排污的影響,嶗山水庫常年總氮濃度超標,根據《青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今年1月由於結冰未能對嶗山水庫實施監測,2月對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小珠山水庫、書院水庫、吉利河水庫、鐵山水庫、陡崖子水庫和大沽河水源地8處水源地的監測中顯示,除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總氮以外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好於地表水Ⅲ類標准。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總氮濃度分別超標2.0倍和1.7倍。3月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總氮濃度分別超標1.4倍和1.7倍。 5月7日,記者從嶗山環保分局獲悉,嶗山將免費為嶗山景區農家宴建環保設施力求根治污染。
據了解,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工程從2009年開始實施,2010年完成了主管線的施工,但由於支管線不足,部分農家宴未接入主管線,仍處於污水自行排放狀態。根據嶗山區政府的統一部署,由2012年起開始實施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支管工程,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支管工程計劃投資2300萬元,鋪設了污水排放管網,建立的污水處理設施,完成北九水沿線農家宴污水管線的接入工作。
「之前,環保部門曾經選定了十家農家宴作為試點,處理後的廢水全部用於農灌,達到零排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工作人員介紹說,「具體做法是,建立隔油池分離油污,廢水達到農業灌溉標准後,用於果樹等農作物澆灌,安裝油煙凈化設備,油煙經凈化後高空排放,廢油脂委託有資質的單位處置。」
日前,為了更好、盡快解決社區排污問題,青島市嶗山區政府追加180萬元投資,總投資近800萬元,免費為景區農家宴及社區居民建設隔油池以及排污支管道,6月底前,該項工程力求全面完工。 「支管網工程完工後,將對北宅街道轄區內大部分農家宴、企事業單位等所排放污水進行有效收集、處理,真正使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工程發揮截污治污保障飲用水源地安全的作用。」工作人員介紹說。
「嶗山水庫上游流域有30個行政村,流域總人口近2.1萬人。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發展產生的餐飲業廢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直接排入嶗山水庫上游的匯水區域,影響了嶗山水庫水質。」工作人員介紹說,隨著嶗山上游污水管道等設施的完善及農家宴的逐步治理,嶗山上游環境正逐步走向改善。
記者了解到,根據《青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兩年來,嶗山水庫的水質始終處於總氮濃度超標的水平上,「超標的只是原水,從嶗山水庫到飲用水還需要經過層層處理,最終市民喝到的飲用水絕對不會出現問題。」工作人員表示。
就算如此,原水的超標也成為嶗山水庫的一大心病,記者5月7日看到,根據最新《青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4月份,8處水源地共向市區供水2235萬噸,根據監測數據評價,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同比保持穩定。這是近年來,嶗山水庫和棘洪灘水庫水質首次全部達標。

『捌』 青島市資源開發與地質-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策

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總結20多年來青島市地下水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實際經驗和體會,結合青島地區的具體自然條件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對青島地區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出以下幾點方案:

1)地表水、地下水並重;

2)合理調配、節約用水;

3)合理利用地下水儲存量;

4)增大天然補給量;

5)防治污染。

二、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從青島地區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現狀出發,結合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開發利用和保護,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使資源綜合效益最大化,以有利於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生態平衡,以便推動地區社會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

青島地區的土地資源規劃可分為工業城鎮區、開發區及工業園、農業區、對外交通用地區、旅遊度假區及海水養殖區,現從地質環境角度,對各類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簡述如下:

1.工業城鎮區

工業城鎮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城鎮規模不宜過大,人口規模要適當控制,生產、生活用水應以引客水和本地開源節流相結合。

2)嚴格控制企業排污,加大治理力度,盡量減少排污對土壤、水體等環境造成的環境污染。

3)耗水量較大的工業項目應盡量安排在遠離青島市區和距離水源較近的城鎮地段。

4)地勢低窪地段應考慮防風暴潮和洪水的侵害。

2.開發區及工業園

開發區及工業園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開發區及工業園的開發建設對土地資源的破壞較為嚴重,植被缺乏,對自然風貌影響較大,建議加強綠化及建造人工景點,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2)開發區建設過程中應注意道路邊坡、原有採石場邊坡及建築基坑和場地邊坡的穩定性,防止崩塌、滑坡的發生。

3)嚴格控制企業排污,盡量減少對土壤、水體等環境的污染。提高海水利用量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3.農業區

農業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農業布局應合理配置,結合當地土地資源狀況,選擇適宜的種植模式。

2)盡量減少農葯、化肥施用量,嚴禁使用高殘留的劇毒農葯,提倡使用有機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既可使農業高產、豐產,又可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土地資源。

4.對外交通用地區

對外交通用地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地形坡度較陡的岩質岸區,應注意軟弱結構面和邊坡的穩定性,防止崩塌、滑坡的發生;海相淤泥質土發育地段,不宜作為建築物天然地基,應進行適當處理。

2)地勢低窪區應注意防範風暴潮和洪水的侵害。

3)沿海鹹水區應注意防範海(咸)水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侵害。

5.旅遊度假區

旅遊度假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嚴禁在規劃區內採石、采砂,關閉已有採石、采砂場,加強復墾、植樹造林,保護自然風景資源。

2)詳細調查區內危岩體分布情況,防止產生岩體崩塌與滑落。

3)生活垃圾、污水、旅遊垃圾應集中處置,減少旅遊污染。

6.海水養殖區

海水養殖區主要位於沿海灘塗地帶,均處於高潮灘分布區,地勢平坦,海水鹽度適中,營養豐富,溶解氧含量較高,污染輕微,地形和底質條件優越。海水養殖區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養殖區及附近應杜絕污染源的存在,防止海水污染。

2)養殖區應避開河流河道,以免影響汛期行洪。

3)預防風暴潮及洪水侵襲。

4)養殖區距離海岸不宜過遠,尤其在砂層分布區不宜修建養殖區,以免引起海水倒灌。

5)養殖區與旅遊度假區應統一安排,合理規劃,以免影響整體結構。

三、礦產資源開發應預防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

青島市石墨礦儲量居山東省之首,另有金礦、花崗岩、大理岩、建築用砂等,以露天開采為主,主要分布於萊西、平度等地。露天採掘礦坑及堆土,除占據大量土地破壞植被、地表形態外,嚴重的甚至引起工農業爭地的矛盾,露采排土增加了地面的水土流失量。據有關資料分析,采區比未采區水土流失量增大約1000倍,由於機械排土能力差,還易產生滑坡和岩崩。

1.復墾

露天開采嚴重破壞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態平衡,礦區復墾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如農業種植、植樹造林等,還可用於養魚,實現山地農業結構的立體布局。因地制宜,統一規劃,杜絕各自為政,進行綜合治理,這是解決工農業爭地矛盾的好辦法,是重建生態平衡、控制水土流失的重大戰略措施。

至2000年,青島市歷年采礦佔用土地總面積1830hm2,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尾礦產生,今後要注意將尾礦作為礦坑的充填物料進行復墾造田,對已有的尾礦山(堆)要推平覆土,恢復耕種或造林綠化、杜絕新的尾礦堆出現,將單純的排尾系統改造為排尾覆田系統,變害為利,形成良性循環,但對面積、深度較大的礦坑也不必過分強調復墾,可進行修整用以發展漁業或旅遊業,還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

2.嚴格控制礦山排污

青島地區的礦山企業雖然規模、總量不大,但分布比較集中,大多集中分布在萊西、平度等地,礦山污染、侵佔耕地、過度開發等現象日益嚴重,為防止或減少污染,首先要嚴格管理,嚴格控制工礦企業的發展規模,對礦山污染大戶應限期達到排放標准要求,嚴格執行有關礦產、土地管理法規,工礦企業的新建、擴建,都必須充分考慮環境容量,切不可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忽視長遠的生態效益。

3.確定合理的排水系統

大氣降水、地表徑流與礦坑、礦渣堆的關系是影響水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露天采礦,防止地表徑流流入采場顯得尤其重要,要採取好防滲、排水措施,設立專門性的排水系統。對已停採的礦坑,應採用封閉的方法,進行密封處理,不使地表徑流進入礦坑,阻止或減少對水環境的污染。

4.尾礦的綜合開發利用

為了減少尾礦石堆放對礦山環境的影響,要充分利用尾礦石,在各種可能的利用途徑方面進行研究,推廣、開發新的利用途徑,除用於鋪路材料、製造建築材料的原料(如預製件、磚瓦等)外,還可在化工、機械行業利用方面進行綜合利用研究。

5.崩塌預防

露天采礦區山體的開裂以致崩塌破壞,影響到地表山體的穩定。露天開采塑造了邊坡,隨著開挖的深度不斷增大,嚴重地破壞了地應力的自然平衡,可導致人工邊坡的變形、破壞和滑移。露天礦邊坡破壞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沿具有明顯滑面的邊坡失穩、破壞;二是蠕變坍塌變形直至破壞,這首先是產生裂隙,然後邊坡上的岩體發生傾倒破壞、膨脹,局部出現滑移,最後導致崩塌,其發展的危險程度隨開挖加深而加劇,嚴重的甚至導致滑坡、渣石流。為預防崩塌的發生,首先應查明礦區及附近的地質條件,特別是要查明軟弱結構面的性質、產出狀態以及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程度,有預防地進行開采;再就是在開采過程中要使邊坡坡度做到經濟、合理、可行,以防邊坡產生蠕變破壞。

四、地質-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對策

青島地區地貌類型復雜,環境地質問題較多,不同地段影響生態地質環境質量的問題也不同,為了確定切實合理可行的地質-生態環境保護對策,供有關決策部門參考,根據不同地段存在的主要地質-生態環境問題將青島地區劃分為3個大區,即重點保護區、治理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進一步劃分為7個重點保護亞區、7個治理保護亞區和5個重點治理亞區。其中治理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保護對策如下:

1.治理保護區地質-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對策

治理保護區為地質-生態環境質量中等—較差區,分布於重點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的中間地帶,主要位於膠萊盆地和山前平原區及部分低山丘陵區,根據存在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不同劃分為7個治理保護亞區,分別提出治理保護對策。

(1)嶗山東南部崩塌治理與旅遊資源保護亞區(Ⅱ1)

該亞區位於嶗山東南部中低山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中等。該亞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地表切割深度較大,坡度較陡,在風化作用、水流動力影響下,具有潛在的崩塌等環境地質問題。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在景點建設時應注意潛在崩塌的危害,繼續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減少旅遊污染等。

(2)大澤山外圍礦山地質災害治理保護亞區(Ⅱ2)

該亞區位於平度、萊西北部大澤山外圍,呈環帶狀,地貌類型屬低山丘陵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較差。該亞區分布有石墨、金、花崗石、大理石等多種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形成了較多采礦坑、礦渣堆,為潛在礦山地質災害易發區,采選礦過程中排放的大量廢水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規范采礦採石點,礦區復墾植樹造林,嚴格控制礦山排污及開展尾礦的綜合開發利用等。

(3)北部平原農業生態治理保護亞區(Ⅱ3)

該亞區位於大澤山外圍山前沖洪積平原、萊西—姜山—太祉庄—馬店—膠州及河套—樓子疃一帶剝蝕堆積準平原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中等。該亞區內植被以農作物為主,沖洪積平原部分地段地下水遭受污染,地下水質量稍差,局部剝蝕堆積平原區有少量采礦採石坑及高氟區分布。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嚴格控制鄉村企業排污,嚴格控制農葯化肥施用量,高氟區宜引用客水等。

(4)大沽河下游西側地下水高氟治理保護亞區(Ⅱ4)

該亞區位於蘭底、郭庄—北王珠一帶,地處平度南窪東段、大沽河中下游西側,地貌類型屬沖洪積平原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中等。該亞區內植被以農作物為主,地下水中含氟量較高,地下水質量較差。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引用客水資源,嚴格控制農葯化肥施用量等。

(5)小珠山、鐵钁山外圍自然生態治理保護亞區(Ⅱ5)

該亞區位於膠南及膠州的小珠山、鐵钁山外圍和即墨店集—王村丘陵殘山及山前沖洪積平原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中等。該亞區存在少量采礦採石坑,沖洪積平原區部分地段地下水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質量稍差。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關閉采礦採石點,嚴格控制鄉村企業排污,復墾植樹,加大植樹造林力度等。

(6)青島城郊地下水污染治理保護亞區(Ⅱ6)

該亞區位於青島市城區、高科園及李村—城陽—即墨一線,地貌類型屬丘陵殘山、剝蝕堆積準平原和山前沖洪積平原,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中等。該亞區多為城區建築所覆蓋,地表水、地下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區外圍有少量采礦採石坑。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嚴格控制各類企業的排污,將已關閉的採石坑復墾植樹,進一步加大植樹造林力度等。

(7)濱海地帶地下水資源治理保護亞區(Ⅱ7)

該亞區位於各個河流的下游沿海地帶,從膠南、黃島、膠州到城陽一帶及金口—王村附近,地貌類型屬濱海沖積平原,生態地質環境質量較差。該亞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為地表水、地下水均有一定程度的污染,距離海(咸)水區較近,地下水開采易引起海(咸)水入侵。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嚴格控制鄉村企業排污,嚴格限制或杜絕地下水開采等。

2.重點治理區地質-生態環境治理對策

重點治理區為生態地質環境質量差區,主要分布於工作區西北部的平度市西部、濱海地帶海(咸)水入侵區,根據其存在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不同劃分為5個重點治理亞區,分別提出不同的治理對策。

(1)膠州灣北岸濱海地帶海(咸)水入侵重點治理亞區(Ⅲ1)

該亞區主要位於膠州灣北岸及大沽河下游地帶,地貌類型屬濱海平原。該亞區多為原生鹹水區和海(威)水入侵區,近海地帶地表多分布有鹽田,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較重。該亞區的重點治理對策是合理開采地下水、引用客水資源、進行地下水人工回灌、擴建地下截滲牆等。

(2)大沽河中上游孫受-朴木段地下水污染重點治理亞區(Ⅲ2)

該亞區位於大沽河中上游孫受-朴木段沿河兩岸,地貌類型屬沖洪積平原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較差。該亞區內地下水污染是最重要的環境地質問題,大沽河接收上游萊西市和沿途各鄉鎮排放的污水,並通過河床滲漏補給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較重。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嚴格控制萊西市及沿河各鄉鎮企業的排污、加大治理力度、嚴格控制農葯化肥施用量等。

(3)平度南窪地下水高氟、漏斗重點治理亞區(Ⅲ3)

該亞區位於北膠萊河東岸,平度市蓼蘭、中庄及周圍地區,地貌類型為山前沖洪積平原。該亞區地下水含氟量高,地方性氟中毒症明顯;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形成平度南窪降落漏斗,這是青島地區現有的唯一降落漏斗;該亞區部分地段還存在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潛在礦山地質災害和潛在沙化。該亞區的重點治理對策是引用客水資源,嚴格控制企業污水排放,嚴格控制礦山開采,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等。

(4)平度明村七日潭礦山地質災害重點治理亞區(Ⅲ4)

該亞區位於平度市明村—張舍—灰埠一帶,地貌類型屬剝蝕堆積準平原,局部有剝蝕殘山。該亞區石墨礦比較豐富,並有大理石礦、螢石礦等,由於礦山開采造成該亞區礦坑、礦渣堆密布,植被、山體破壞,並伴有地下水污染,為潛在礦山地質災害易發區。該亞區的重點治理對策是規范采礦點、礦區復墾、嚴格控制礦山排污及開展尾礦的綜合開發利用等。

(5)平度灰埠-新河重點治理亞區(Ⅲ5)

該亞區位於平度市灰埠—新河及以南沿北膠萊河東岸一帶,地貌類型屬沖海積平原區。該亞區原有淡水資源比較貧乏,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鹹水入侵,並伴有地下水水質污染。該亞區的重點治理對策是合理開采地下水、進行地下水人工回灌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