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本領
㈠ 植物治理環境的本領
綠色植物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尤其是對城市環境,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利用光能,製造氧氣。據估算,地球每年入射太陽光能5.4x1024焦耳,綠色植物年固定太陽能大約為5x1021焦耳;這些能量就是地球包括人類和各種動物在內的所有異養生物賴以生存能量基礎。此外30億年前地球上CO2含量約91%,幾乎沒有氧,是根本不適應人類生存的。只是到了距今約3億年才達到現代的水平,這些都是綠色植物的作用。據測定,每公頃森林和公園綠地,夏季每天分別釋放750公斤和600公斤的氧氣。全球綠色植物每年放出的氧氣總量約為1000多億噸。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2萬多次,吸入空氣15-20立方米,消耗氧氣約0.75公斤。依此推算,城市居民每人需要10平方米的林地提供所需的氧氣,由長勢良好的草坪提供,則需要25平方米以上才行。
其次~固定CO2,合成有機物。據測定,每公頃森林和公園綠地,每天可分別吸收固定1050和900公斤CO2(綠色植物也進行呼吸作用放出CO2,但白天光合固定的比呼吸放出的要多20倍以上)。地球全部植物每年凈生產干有機物約為1500-2000億噸,這是全球人類和異養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物質。現在地球空氣中CO2的濃度為0.036%多,而100年前為0.028%,但今後濃度加速升高,溫室效應將使海平面上升,並且多種災害頻發。
再者~防風固沙,加速降塵。在風害區營造防護林帶,在防護范圍內風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護林帶的農田比沒有的要增產20%左右。內蒙古赤峰市40年造林11萬畝,固定了近千個沙丘,年沙暴日數由3.7天減少到1.5天,年揚沙日數由54天減為20天,最大風速由40米/秒下降到17米/秒。森林的葉面積總和可達它佔地面積的75倍,一棵成形的白皮鬆大約擁有針葉660萬個,一棵成年椴樹的葉總面積30000平方米以上,一株165年的松樹針葉的總長度可達250公里。這樣大的葉面積,加上葉片上一些毛狀結構,對塵埃有很大吸附作用。據測算,在綠化的街道上,空氣中的含塵量要比沒有綠化的地區低56.7%;草地上空的粉塵量只有裸露地的1/6到1/3。
還能~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在林木茂盛的地區,地表徑流只佔總雨量的10%以下;平時一次降雨,樹冠可截留15-40%的降雨量;枯枝落葉持水量可達自身乾重2-4倍;每公頃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噸;5萬畝森林相當於100萬立方米貯量的水庫。科學家們觀測發現森林覆蓋率30%的林地,水土流失比無林地減少60%;還有人對坡度為13度的山地做過觀測,發現每年流失的土沙量,裸地是林地的48倍。據北京林業大學在密雲水庫流域研究,在天然降雨下,荒坡產沙量是刺槐林地的4-12倍,是油松林地的19-44倍。四川蒼溪縣龍王公社大躍進中森林砍伐殆盡,1964年三天降雨250毫米,沖毀土地1000畝;經造林,覆蓋率恢復到30%,1981年兩天降雨290毫米,沒有成災。1996年河北邢台邯鄲等地暴雨成災,使太行山區許多農田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而邢台的前南嶼村等地由於營造了喬灌草結合的水土保持林以及經濟林果梯田,大災之年仍是一派豐收景象。
調節氣候,增加降水。一棵中等高大的桉樹,一年要從土壤中吸水近4噸;一個夏季每棵樹平均要蒸騰2噸水分;森林上空的空氣濕度比無林區高達10-25%左右,比農田高5-10%;按每公頃生長旺盛的森林,每年向空中蒸騰8千噸水分計算,大約要消耗40億千卡熱量。據測定,夏天綠地中地溫一般要比廣場中白地低10-17度,比柏油路低12-22度;冬季草坪地表平均氣溫高3-4度。據統計,林地的降雨量比無林地平均高16-17%,最低多3-4%。在俄羅斯的森林地區,一般年降水量可增加1%-25%,在印度南部的平原地區,造林使當地的年降水量增加12%(約150毫米)。我國的觀測證明,森林能使降水量平均增加2%-5%,如果把森林增加大氣凝結水也估算在內,則森林能提高平均降水量的10%。有的學者認為,我國西北綠化後,降水量可增加110毫米,屆時西北乾旱缺水狀況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吸收毒物,殺滅病菌。每公頃柳杉林每月約可吸收60公斤的二氧化硫,柑橘林的吸收量比柳杉還要高一倍;每公頃刺槐林和銀樺林每年可吸收42公斤氯氣和12公斤的氟化物。據報道,通常在污水暫存池放養小球藻48小時,被凈化的污水可用於農田灌溉;把蘆葦栽培在實驗水池中,結果它們能使水中的磷酸鹽、有機氮、氨和懸浮物分別減少20%,60%,66%和30%;1公頃鳳眼蓮一晝夜能從水中吸收錳4公斤,鈉34公斤,鈣22公斤,汞89克,鎳297克,鍶321克,鉛104克等。中科院植物所的專家用植物清除重金屬污染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現已發現有300多種植物能分泌出揮發性的殺菌物質;1畝松柏林每天可分泌2公斤殺菌素;擁擠的商場內每立方米空氣中有細菌400萬個,林蔭大道上為58萬個,綠化公園1000個,而林區只有55個。新鮮的桃樹葉可驅殺臭蟲;黃瓜的氣味可使蟑螂逃之夭夭;洋蔥和番茄植株可趕走蒼蠅;木本夜來香或羅勒能驅蚊。
指示植物,監測環境。利用敏感度高的植物,可監測大氣污染及污染物質。空氣中SO2濃度達到1-5ppm時,人才能聞到氣味,而紫花苜蓿在0.3ppm時就會出現症狀。在清潔環境中桃樹葉片的氟含量在10mg/kg左右,但含量達到50mg/kg以上,就會出現傷害症狀。唐菖蒲對氟化物特別敏感,用它可監測磷肥廠周圍大氣的氟污染。
減弱噪音,利人健康。實驗證明,1.5公斤TNT炸葯的爆炸聲,在空氣中能傳播4公里,而在森林中只能傳播40米。實驗結果表明,10米寬的林帶可降低30%噪音;250平方米草坪可使聲音衰減10分貝;據測定,城市公園的成片樹林可減低噪音26-43分貝,綠化的街道比沒有綠化的減少10-20分貝;沿街房屋與街道之間,留有5-7米寬的地帶種樹綠化,可以減低車輛雜訊15-25分貝。
五顏六色,美化生活。植物是綠化美化城鄉的最佳材料。五顏六色的植物花朵、許多植物散發的芳香,給人以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感覺。例如菊花的香味對頭痛、頭暈和感冒均有療效。此外綠地和森林裡的新鮮空氣中含有豐富的負氧離子,在森林裡每立方米空氣中高達2萬個以上,而在城市室內空氣中只有40-50個。負氧離子能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對肺病有一定治療作用。據調查凡是環境綠化美好的地方,事故發生率減少40%,工作效率可提高15-35%。優美的環境還能極大地激發人的創造創作靈感。
㈡ 領導幹部如何加強自身建設鑄就過硬本領提高治理能力
1、信念堅定,堅定理想信念,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堅信黨的領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黨員幹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有了主心骨、「方向盤」,就能經得起各種考驗,做到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始終恪守政治紀律,保持思想純潔、堅守精神家園,消除私心雜念,樂於默默奉獻,永葆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
2、勤於學習,在新形勢下,如果你不懂得知識的跟新、不注重學習、不懂得積累是行不通的。為此,我們要把身子俯下去、把心思沉下來,虛心向領導、同事、群眾請教。同時還要留心觀察,注重思考,養成善於學習、勤於學習、樂於學習的好習慣。
跟上時代的步伐,讓眼界更開闊,讓思維更縝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勤政務實是領導幹部的天職,也是從政者的基本素質。勤政就是要勤於學習、多讀書,勤於思考、善於思考,勤下基層、不跑上層。
只有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才能清楚矛盾、問題的產生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矛盾與問題的辦法和措施,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勤政就是要勤奮努力、積極工作,甘當人民的勤務員。
3、不怕吃苦,好的幹部要能吃苦、會吃苦、樂吃苦。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幹部就更要學會吃苦,敢於「啃骨頭」、敢於「碰釘子」、「打硬仗」。
為此,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要把每一次工作當做磨煉,把每一次困難當作考驗,把每一次挑戰當作機遇。同時,還要增強自身的抗壓能力、統籌能力,把繁瑣的事做通順、把困難的事做簡單、把復雜的事做容易,端正自身的苦樂觀,經得起批評、受得了委屈,勤勤懇懇。
㈢ 讓凶名昭彰的蒙古兵避不敢戰的播州御前雄威軍,是怎樣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遠古傳說時代的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到清朝集康雍乾三代之力剿滅了准噶爾、平定了回疆之亂,中原王朝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的恩怨情仇糾纏了幾千年。在此期間,中原王朝有過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榮耀,但也沒少遭受到游牧民族的羞辱。
宋亡元興之後,播州楊氏再堅持下去除了身死族滅以外,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楊邦憲率軍返回播州後,仍奉南宋為正朔閉關自守,元軍屢屢來攻卻一無所獲。於是在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景炎元年始自1276年5月),元世祖忽必烈以中原之主的名義遣使詔楊氏內附,並許以不計前嫌、繼續世襲播州的條件。已為南宋竭盡臣節、走投無路的楊邦憲大哭三日後攜播州、珍州、南平三州軍民降元,喜出望外的忽必烈加封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宣撫使,並追贈老冤家楊文為播國公。
㈣ 植物治理環境的本領都有哪些
植物在治理環境中的作用很大,其中污水處理中的土地處理系統是應用非常廣內泛的,容這個系統是土壤與植物共同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質如有機污染物,氮、磷等。在大氣方面的作用也很大,可以吸附大氣的的顆粒物、吸收二氧化碳等氣體。在雜訊方面的應用更不用說了。
㈤ 展望十四五我們大學生應該怎麼做
寫作方法
1、確定中心,寫出深意。我們要著於挖掘所寫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閃光的地方,反復思考,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於從普通的小事中寫出深意來。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發生,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方面,即常說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這幾方面,才能使讀者對所敘述的事,有個清楚、全面的了解。
3、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體現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這部分要詳寫,次要內容可略寫或不寫,主次分明,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4、渲染環境,生動感人。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環境,抓住環境的特點來寫,會很好的渲染氣氛,表達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動感人。
例文:
大學生應該做的就是好好學習,使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提升畢業,以後能夠回報社會回報國家。
「十三五」勝利在望,「十四五」蓄力啟航,各級各地要緊隨「時代步伐」,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新奮斗」。要「深學細悟」領會全會精神,吹響「新征程、新奮斗」號角全會全面總結了「十三五」期間歷史性發展成就,擘畫「十四五」發展宏偉藍圖。
各級各地要提高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抓好抓實。要將學習全會精神作為黨的理論武裝工作的重點任務,納入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黨支部"三會一課」重要學習內容。
作為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領導幹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帶頭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持續在學深悟透、融會貫通上下功夫,為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作好示範表率,不斷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引向深入。
要「練好本領」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新征程、新奮斗」步伐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要重點把握規劃《建議》的3個」新」,即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各級各地要結合實際,鎖定目標,明確任務、找準定位。
准確把握工作的努力方向和著力點,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本領,謀劃好貫徹落實的思路舉措,切實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與完成今年工作、謀劃今後工作結合起來、統籌推進,不斷推動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
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譜寫「新征程、新奮斗」戰績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廣大黨員幹部必須深刻認識新情況、新矛盾、新挑戰,堅決扛起推動高質量發展時代重任。
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敢於並善於應對各種風險、力和挑戰,切實將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社會主義現,化建設全過程,努力創造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工作實績,接續譜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壯麗篇章。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沒有任何困難能阻擋奮斗的步伐,把宏偉藍圖變為現實,我們更有信心、更有底氣、更有本領,以新發展、新作為、新跨越,迎接新未來,戰勝新挑戰,奪取新勝利。
㈥ 如何培養創造力
培養創造力的方式:
1,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
2,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3,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
對於人來說,創造力不僅是天賦和才能,而且還是一種責任。創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決一個困難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來,由創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現看來,創造力是教育、培養和實踐的結果。閱題在於洞察創造活動的全過程,為促進創造力創造先決條件。
(6)治理本領擴展閱讀: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1,知識,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參考資料:
創造力-網路
㈦ 十二生肖是怎麼得來的
有四種說法,其中比較讓人信服的是圖騰說。
1,星宿說
古人將黃道與赤道附近的恆星分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別代表一種動物。古代將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屬生肖,生肖與二十八星宿存在對應關系。
明代大學士王鏊認為,二十八種動物配屬二十八星宿,並「以七曜統之」,成「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
清代李長卿在《松霞館贅言》認為,二十八宿配動物「即前十二屬加一倍者也「,「亢金龍,辰官也,角木蛟附焉。
蛟,龍類也」,體現十二生肖為基礎湊齊二十八種星宿動物。但該說難免有附會,二八星宿配動物的記載要晚於十二生肖。
2,歲星說
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從木星位置可確定年度支序。《玉函山房輯佚書》認為每十二年,「三歲穰,三歲毀,三歲康,三歲旱」,另說是「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幾十二歲一飢」。
植物興衰和動物生活環境存在周期,食草動物(鼠、牛、馬、羊)和肉食雜食動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條件大不相同,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當年生長旺盛的動物,從而形成生肖動物,以此推定動物興衰與木星年有關,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統一。
3,圖騰說
原始社會的先民常用某種動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的圖形作為本氏族的保護神和標志,即圖騰。《山海經》諸如人和野獸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遠古各地的圖騰神。
夏族的圖騰是熊或魚,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周族的圖騰則有龍、鳥、龜、犬、虎諸說。十二生肖除龍為虛幻之物,其餘皆是日常可見。
其中可分兩類,即「六畜」(馬牛羊雞狗豬)和「六獸」(鼠虎兔龍蛇猴),前者是人們為了經濟目的而馴養,後者則一定程度騷擾人類生活,先民對其心生畏懼的動物。 因此這些動物被作為本氏族的名號標記來崇拜。
民族學者劉堯漢從彝族的圖騰遺跡,反推「十二獸歷」的來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獸歷法將人與紀歷十二獸同列,「是原始人人獸不分的思想意識在現實的遺留」。彝族仍用十二獸歷紀日並用於集市之名(如虎街、兔街)。
《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圖騰,絕非真有降龍伏虎本領。十二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學說。
4,外來說
清代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蓋北俗初無所謂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認定生肖的外來性質。
郭沫若在《釋干支》中,認為生肖源於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漢代西域諸國仿十二宮而造十二生肖。
古希臘、古埃及、巴比倫等古國也有類似的十二生肖,僅動物不同,由此生肖也許並非起源於中國。但秦簡的出土推翻此說,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動物崇拜,反加強圖騰說的合理性。
(7)治理本領擴展閱讀:
十二生肖來源的民間故事:
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托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從此貓見老鼠就尋仇。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佔先機。
虎和龍不服氣,被封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後面。兔子不服,要和龍賽跑,兔子跑到龍前面。狗不樂意,一氣之下咬傷兔子,被罰倒數第一。蛇、馬、羊、猴、雞之間還經過一番較量,最後豬跑來占據末席。
該傳說還解釋生肖為何無貓。其實遠古中國無貓,家貓傳入中國時生肖早已形成。這個近似於兒童故事的傳說,遠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
㈧ 楚國的來歷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 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族是多元的,在黃河、長江流域遠古先民的長期交往、爭戰與融合中,終於在荊楚地區形成有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的楚族。楚族就是以楚地而得名。但是,楚族的族源來自何方,或者原本就是楚地土生土長的民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楚之先世居淮水下游,與奄人徐人等同屬東國。……熊盈當即鬻熊,盈鬻一聲之轉。熊盈族為周人所壓迫,始南下至江,為江所阻,復西上至鄂。
早在20世紀二十年代末,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就認為「楚本蠻夷,亦即淮夷」。淮夷即楚人,即蠻荊,……淮徐荊舒每連言,必系同族,且為殷之同盟。後來在《殷周青銅器銘文考釋》、《金文叢考》等書中,又明確認定楚人即「熊盈族」。胡厚宣在《楚民族源於東方考》一文中進一步提出「楚之始祖為祝融」。 此外,許多學者認為楚人屬於苗蠻族。周谷城在其《中國通史》指出,楚人之自稱「蠻夷」。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中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 楚族出自黃帝或顓頊之後,是指族源而言,楚族之直系祖先則應是季連。楚先民對自然的崇拜,主要表現在對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雷電、風雨等的崇拜。戰國楚帛書提到的雹戲,就是對雷電化生萬物的偉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帝俊生日月」,就是對日、月的崇拜,火正之為祝融,就是對火,從而對火神、對太陽的崇拜。當先民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對各種自然現象,加以概括和歸納,於是萌發出天地的觀念。戰國楚帛書說的「奠三天,辨四極」,說明祝融時代,楚之先祖也有天地觀念了,並予以祭祀。楚之先民祭天祀地,長盛不衰,故《漢書·地理志》稱「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楚人之如此「重淫祀」,楚地之如此多神話,恰是楚之先祖創造和發展了豐富多彩的原始文化的結果。
楚先民以鳳為圖騰。 在楚先民的眼裡,鳳是一種神鳥。《春秋演孔圖》:「鳳,火之精也,生丹穴,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身備五色,鳴中五音,有道則見,飛則群鳥征之。」此鳳,是火之精,實際是火正的神靈。屈原《遠游》:「祝融戒而蹕御兮,騰告鸞鳥迎宓妃。」《白虎通·五行》:「祝融者……其精為鳥,離為鸞。」鸞鳥、鸞,亦即鳳,可見楚先民視祝融與鳳為一體,是圖騰崇拜的反映。童書業說:「楚之先祖為祝融,近人多以為即兜,亦即丹朱,本為日神,即『日中之鳥』,『兜』與『丹朱』亦鳥名,則楚人似本亦鳥為圖騰之族。」由於楚人把鳳視為祝融的化身,故鳳的本領神通廣大,賦予人以極大的精神力量。楚地出土的文物,鳳的圖象亦特別多,如江陵雨台山出土的虎座鳥架鼓、虎座立鳳、江陵馬山出土的鳳龍虎紋綉、安徽壽縣出土的鳳龍青銅塑像等。
鬻熊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參加了滅商的斗爭,受到周王室的重視,給予「子」的封號,臣屬於周。《史記·周本紀》記載:「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史記·楚世家》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
鬻熊死後,其後熊麗、熊狂仍處於周文、武王時期。到熊繹時,周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熊繹與魯、衛、晉、齊等姬姓國或姻親國一樣,「俱事成王」。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攝政,「管、蔡啟商,間王室」 [8] ,西周並把奴隸制推向極盛階段。周王室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再一次對鬻熊之後熊繹封於楚蠻之地,並有明確的姓和都城。所以有學者以為,此時才有「楚」這個正式的國號兼族名。從鬻熊至熊繹歷代居丹陽後,丹陽就成為楚人立國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楚人在立國之初鄀國盜牛一事,相互佐證了羋楚建國之初的貧弱狀況。 在這之後,熊繹帶領國人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楚人初居丹陽,只是彈丸之地,其後,即以此為立足點,向南推進,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
㈨ 如何評價2021國考申論
從試卷主題上看,2021年國考申論試卷副省級主題是「改革的務實精神和理性思考」,市地級主題是「汲取『治』慧,穩步提升治理效能」。從「改革的務實精神和理性思考」和「社會治理」這兩個主題來看,今年的國考申論試卷仍然突出「時政性」「教育性」,注重考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價值觀上的引領。
從題型搭配上看,2021年國考申論試卷仍然回歸「非作文+作文」的常規搭配,申發論述再次成為主流考法。
從難易程度上看,2021年國考申論試卷相對省考而言整體難度仍然較大,非作文題目給定材料長,案例型材料多,要點提煉難度大;作文題干雖然主題比較明確,但分析論證難度大。
㈩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簡潔越好
有關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
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2、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
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
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
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3、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
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
5、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
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