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㈠ 養殖場拆遷補償標准
國務院《禽畜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二十五條明確規定:「因畜牧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調整以及劃定禁止養殖區域,或者因對污染嚴重的畜禽養殖密集區域進行綜合整治,確需關閉或者搬遷現有畜禽養殖場所,致使畜禽養殖者遭受經濟損失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1、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
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 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 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 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2、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 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3、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養殖場拆遷一般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環境整治,因為養殖區域規劃,對於禁止養殖的區域的養殖場需要關停或搬遷。二是大型工程項目建設用地的需要,要對征地紅線范圍內的養殖場進行拆遷。但是不管是環保搬遷還是項目用地拆遷,養殖場拆遷一般都有如下方面的補償:
1、對養殖場的建築物、附屬設施等的補償:我們所講的建築物,一般是指養殖場的禽畜圈舍、飼養人員的宿舍、養殖場的辦公用房等等。附屬設施則是指化糞池、遮涼棚、水井等等。
建築物的補償標準是根據評估來確定的,一般禽畜圈舍及附屬設施根據建造成本價並結合成新來評估。人住的房屋如職工宿舍、辦公用房等,因為具有住房屬性,則要結合周邊的房屋價格進行評估。
不少地方也對禽畜圈舍的拆遷補償有制定標准,比如說山東省濰坊市公布的2017年禽畜舍補償標准為磚混或磚木結構250-350一平,簡易結構70-200一平,當然,一些規模化養殖場的禽畜圈舍建造較好,甚至建設有通風、保暖等設施,這個就應當進行評估,而不應當一刀切。
如果只是因環保關停,不拆除房屋和附屬設施,則不涉及房屋和附屬設施的補償,但是也要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先以環保的名義把養殖場關停,然後再以養殖場的建築物涉嫌違建來拆違,從而規避拆遷補償的行為。
2、養殖場停產停業損失:一般來說,規模養殖場都是專業化養殖,辦理了養殖證,有一些甚至是企業經營,有辦理營業執照,而拆遷帶來的就是生產經營的中斷甚至是終止,面對這種情況,拆遷方應當基於養殖戶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停產停業的損失的補償應該根據養殖場的經營收入、利潤,停產停業的時間長短等因素來進行評估,比如說,現在一個養殖場要拆遷,該養殖場每個月產生利潤10萬元,預計恢復生產需要半年,那停產停業損失就應當補償60萬元,如果是永久停產,則應當考慮到養殖場轉型和職工再就業的周期來核定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對於企業,尤其是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停產停業損失是非常重要的補償點,但是呢,很多很多企業主往往比較重視房屋、設備設施等「硬體賠償」,對停產停業損失等彈性空間較大的「軟性補償」重視不夠,往往帶來較大的損失。
3、對存欄禽畜的出清的補償:遇到拆遷,但是圈裡生豬還沒有長成、雞還沒有長大,賣不上錢,而如果因為拆遷必須要處理,那這個損失應當由拆遷方補償給養殖戶,這就是存欄禽畜的出清補償。
存欄禽畜的出清補償,一般是結合禽畜的種類、大小、市場價格來確定,如仔豬多少錢一頭,母豬多少錢一頭,種豬多少錢一頭,有一頭算一頭,有一隻算一隻,清點樹木,確定價格之後,算出補償金額。
4、養殖場搬遷補償:對於專業化經營的養殖場,拆遷往往不代表終止養殖,而是需要重新物色新的位置,重建養殖場繼續養殖,這個時候,就會涉及到養殖場的社保、物品搬遷到新的場所,在搬遷過程中存在損耗的問題,這就需要對設備搬遷和搬遷的損失進行評估補償。
5、獎勵:現在很多地方拆遷,都喜歡設置各種獎勵,把獎勵弄的比補償本身還要高,其目的就是為了刺激被拆遷人積極簽約,盡早搬遷。但是被拆遷人在拆遷過程中,既要看到獎勵的激勵性,也要看到補償本身的合理性。
拓展資料
每個地方的補償方案不一樣,影響補償金額的因素包括四個方面:
1、當地政府的財政狀況;地方領導比較開明所得到的補償會比較多。
2、養殖場是否具有完整合格的手續;經營證照齊全的實際養殖經營者,在經營期間遇到拆遷的,具體數額先協商,協商不成的,委託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3、是否在當地政府規定的拆遷期限內;各種形式拆遷均會提到「在期限內」,超出規定期限內的不僅不會給予補償,當地政府還會組織力量進行強制拆除。
4、養殖場環評是否過關;養殖場環評等手續過關,那會獲得較高的補償;如果不過關,則可能分文沒有。
㈡ 環境保護法法規有哪些
主要包括:監督管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法律責任五大方面。
㈢ 改造好的廁所不能用,這就是一項面子工程,根本談不上是對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和對農民的一項惠農政策
老話說得好!經是好經讓歪嘴子和尚念歪了啊!國家政策還是好的就是下面人不知道因地制宜切合實際才好服務人民!不過現在政府這么好會慢慢好起來的!要相信我們的政府!
㈣ 怎樣完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相關政策
(一)堅持從完善機制入手,著力把清潔工程擺上農村工作的突出位置
1、加強領導,規范各項制度。一是建立掛點幫扶制度。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清潔工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委農工部,定期對全縣農村清潔工作進行統籌協調、綜合調度和指導督查。實行副縣級以上領導和鄉鎮領導掛點,部門單位幫扶,其它幹部包村負責制,各鄉鎮、村實行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的領導體制。並將農村清潔工程納入鄉鎮、部門年度工作目標考核評價體系和縣政協的主要評議內容。二是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了《2015年上栗縣農村清潔工程整治年實施方案》、《垃圾分類制度》、《門前三包責任制》、《保潔員工作職責》、《環境保潔村規民約》和文明衛生戶創評等一系列文件與制度,提出了中、長期規劃,明確了工作范圍、目標任務,各鄉鎮集鎮、衛生院和農村中小學都納入農村垃圾處理系統規劃范疇。三是創新推廣垃圾處理操作模式。在完善「3加5」工作模式上創新垃圾終端處理操作模式,採取「戶分類入桶、保潔員定期收集、村級中轉站集中存放、鄉鎮統一運送焚燒處理」形式,各級清潔辦指導農戶開展垃圾分類,達到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標准,養成「人人不亂丟垃圾,時時注意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通過機制的完善,健全了縣、鄉、村、組四級垃圾處理工作網路,實現了「縣有領導、督查組,鄉鎮有環衛所、焚燒爐,村有中轉站、保潔員,組有垃圾池,戶有分類桶」的綜合治理格局。
2、多元投入,積極籌措資金。我們採取對上爭取一點、財政補助一點、村收入抽出一點、動員社會捐助一點的方法,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確保更多資金用於農村清潔工程。去年全縣共投入資金500多萬元用於環衛設施的建設、保潔員工資報酬和清垃圾、清污染、清路障等開支。今年,我縣進一步加大農村清潔工程的投入力度,一是努力爭取中央和省、市對農村垃圾處理項目的資金支持,以及亞洲銀行、世界銀行的貸款。二是加大縣鄉財政投入,縣財政每年安排420多萬元專項資金,發放全縣保潔員工資,鄉(鎮)財政逐步加大對農村清潔工程的投入,年初列入專項預算,確保垃圾焚燒爐的運行費用。三是整合項目資金投入,縣委農工部的一事一議項目資金今年全部用於農村清潔工程,縣農業局、縣環保局的環境整治項目資金盡量向農村清潔工程傾斜。四是鼓勵部門單位投入,要求部門單位在資金、技術、物質、信息、項目等方面,為農村清潔工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同時,還引導社會各界投入,引導當地知名人士、成功人士捐資捐物支持農村清潔工程,發動農民籌資投勞,適當向農戶收取保潔費,鼓勵鄉鎮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將農村垃圾清掃保潔與清運工作發包給公司或個人,村委會或村民理事會負責監督和管理,實現農村多樣化保潔,確保工作順利推進。
(二)堅持以營造宜居環境為目標,全面開展農村垃圾處理
1、強化宣傳,廣泛動員發動。我縣利用舉辦培訓班、印製操作手冊、張貼標語、發放致農民一封信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發動,大力宣傳垃圾的危害性和垃圾處理的重要性,轉變群眾觀念,提高群眾環保意識。去年至今年初,全縣共發放致農民朋友的一封信5萬余份,門前三包責任書4萬余份,出動宣傳車180餘車次,懸掛橫幅126條,製作農村清潔工程宣傳欄2000多個,書寫標語2500餘條,召開了多次農村清潔工程專題會。通過廣泛宣傳,轉變了群眾的思想觀念,提高了農戶的環保意識。
2、突出重點,抓好典型示範。結合富裕和諧秀美新農村建設,以創建文明生態村為重點,全縣打造了一批以明山、南源、高山、戰山、麻田、新店等為代表的村容整潔、生態秀美、和諧文明的農村清潔工程示範村。重點整治了319線、上萬線、福東公路等幾條主幹道,以點帶面,起到了示範效應。抓好了重點人群的教育,以家庭主婦、中小學生、老年協會、村理事會、保潔員為重點對象,召開家庭主婦會議,宣講五種垃圾分類常識及處理方法,發揮老年協會和村理事會作用,對農戶的衛生情況進行監督,定期組織衛生評比。在中小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衛生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抓好典型方面,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發揮老協會員作用。如在福田鎮明山、大宇村,老協會員分組包片負責全村清潔衛生工作,形成了長效機制。二是抓好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搞好農村清潔工程,垃圾分類是關鍵。如在長平鄉黃泥塘村,農村生活垃圾做到不出村,每家每戶發放宣傳單、垃圾分類桶和分類袋,村幹部實行分片包干檢查,形成村莊整潔、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三是實行保潔員輪值制度。我們積極探索一些符合本地實際的做法,如在桐木鎮楊坊村,根據村民的意願,引導農戶自覺輪流值日保潔,戶戶都是保潔員,每戶除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外,各自還實行門前三包,公共衛生實行輪流保潔。四是抓好了重點集鎮的環境綜合整治。在桐木鎮、福田鎮、彭高鎮和南源街等集鎮,居民生活垃圾做到統一收集、清運、處理,凈化了集鎮環境。
(三)堅持以長效管理為保障,努力提高農村清潔工程建設水平
1、加強衛生保潔員的管理。保潔員優先從有勞動能力、熱心公益事業的低保戶中選擇,保潔員上崗前進行統一培訓,培訓內容為垃圾如何分類、廢品銷售、垃圾焚燒、建築垃圾堆處理和填埋場污水處理等,使每個保潔員都能按無害化標准處理垃圾。明確了衛生保潔員工作職責,要求保潔員對各自保潔片區做到「四無四凈」(即無積水、無雜物雜草、無瓜果皮殼、無人畜糞;路面凈、路沿凈、綠化帶凈、房前屋後凈),保潔員同時要督促各自片區村民做好保潔與綠化日常管護,共同呵護美麗環境。建立了保潔員工資「一卡通」,各村保潔員工資由縣統籌安排。並根據清潔辦、鄉鎮和行政村對保潔員平時工作成效檢查情況發放工資,確保工資按月及時發放到位,提高了保潔員工作的積極性。
2、加強理事會的管理。建立健全了清潔工程理事會,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規范村民日常行為,引導和監督村民美化環境,凈化家園。理事會推行「一天一監查、一周一評比、一月一公示」制度,監督管理保潔員的日常工作,對履責好的農戶,給予通報表揚和張貼「清潔戶」標牌,對不履行義務,違反保潔規定的農戶,給予公示批評。
3、整合部門間的工作合力。縣清潔辦負責工作牽頭和日常管理;縣環保局抓好垃圾焚燒爐及中轉站的選址,指導焚燒爐與村級中轉站封存垃圾的標准化操作;縣水務局做好縣域內各中小河道的清潔工作;縣教育局協調組織農村中小學校的清潔整治工作;縣交通運輸局負責整治交通幹道亂搭亂建現象;縣供銷聯社做好可利用垃圾的回收和指導封存垃圾處理;縣花炮安監局抓好花炮垃圾的有效處理,嚴禁將花炮垃圾傾倒在公路兩旁和河道裡面。這樣通過部門積極配合、相互協作,形成了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氛圍。
4、嚴格考核考評。建立了縣考鎮、鎮考村、村考組、組考戶的層層考核制度和實行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清潔工程「一票否決」制度。要求兩月一檢查一通報,半年一考核一獎懲,一年一總結一表彰,鄉鎮排名第一名的,獎勵5萬元,最後一名的處罰5萬元,所罰資金由縣財政局在鄉鎮往來資金中代扣,並獎給第一名。檢查的排名結果以文件進行通報,並在媒體上公布,排名最後一名的鄉鎮,由鄉鎮主要負責人在每兩月點評大會上作表態性發言。連續兩次作表態性發言的,由領導小組組長對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單位主要負責人應書面向領導小組說明情況;連續三次作表態性發言的,對主要負責人啟動行政問責,縣委調整相關責任人崗位。考核結果還與單位評先評優掛鉤、與黨政負責人評先評優掛鉤,並作為幹部調整的重要依據。同時,對行政村實行清潔工程工作與一事一議、新農村建設、農業開發項目立項掛鉤,與農業、水務、教育等資金掛鉤。各項農業項目立項時與清潔工程一起考察,衛生差的鄉鎮、村不安排項目,衛生好的鄉鎮、村優先安排。
㈤ 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帶來哪些發展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通化市堅持「以人為本、城鄉一體、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原則,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的生態環境,構建具有關東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格局。去年,投入新農村建設和環境整治資金超過100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928處,改造農村和國有林區、墾區危房近6萬戶,所有行政村達到「四清、四改、兩化」標准,農民居住條件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今年,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該市多措並舉,重點實施農村環境清潔、基礎設施建設、人畜分離、垃圾污水處理、公共服務配套和生態環境改善「六大工程」,繼續推進10個魅力鄉村、30個環城度假村建設,改造農村危舊房5000戶,並通過兩年時間建設,把列入省級試點的31個人居環境改善村建成具有通化特色的新農村樣板村,完成115個省級示範村各項建設,整體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提升人居環境,改善居住條件。去年,通化市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2142項,264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順利完成。今年,該市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2150項,繼續開展「百村示範、全面提升」和「清潔文明提升」工程,爭取115個示範村全部達到省級驗收標准。制定了《通化市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方案》,以「八清四修一禁止」為目標,以清理越冬垃圾、治理生活污水為重點,以整治「三線一環」為主線,整體改善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組織各縣(市、區)機關黨員幹部下基層、中小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配合清潔工作。目前,已投入資金1534萬元,出動車輛32610台次,人員93546人次,清理垃圾堆10805立方米、糞堆3002立方米、柴草垛1141處、路障395個,完成任務量的40%。 建設基礎設施,提高生活水平。近年來,通化市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大力實施,農村電網結構和供電能力大幅提升,特別是邊遠地區的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全市農村用電量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今年,為加快農村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對超負荷的變壓器進行更換和增容,進一步提高了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綜合電壓合格率,為農民創業增添了強勁動力。另一方面,全市計劃投資7.3億元,實施重點水利工程項目73項。新修建江河堤防60.7公里,除險加固小型病險水庫31座,建設灌區配套及節水改造工程7處,並建設備用水源,抓好桃源水庫擴容改建工作;緊抓水土流失治理試點工程,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侵蝕溝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623公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06處,解決4.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和諧共生。今年,通化市規劃、設計、實施通梅高速公路兩側生態建設工程,打造干線公路生態景觀帶。繼續實施第二個十年綠美規劃,全市造林綠化10萬畝,建設森林小鎮6個,標准化綠化村屯48個。積極推進林地清收工作,還林20.4萬畝。加強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和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開工垃圾焚燒發電工程,籌建餐廚垃圾處理廠。實施115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重點對農村垃圾和污水進行無害處理,力爭創建省級生態村3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