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㈠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⑦做好國際履約工作的同時,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與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責。
㈡ 治理沙漠化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防治內容: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荒漠內化的土地的生容產力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資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3.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則林,宜牧則牧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5.控制人口增長
㈢ 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如下所示:
(1)植樹種草。當植被蓋度達到30%以上時,土壤風蝕就會基本消失。種樹種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於控制土壤風蝕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發展嚴重的農耕地區,主要採取把部分已經沙漠化的耕地退還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達到沙漠化土地恢復的目的。但由於區域內一部分土地種樹種草,與本區域內另一部分土地承載力的大幅度躍升,沒有協調同步,或者僅考慮到種樹種草,而未在建設基本農田、大幅度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水平上下功夫,導致種樹種草與本已過重的人口壓力之間矛盾日趨激烈。
(2)圍欄封育。在草原地區牲畜壓力過大,過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採用「圍欄封育」,即把草場劃分成若干小區,使圍起來的草地因牲畜壓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復。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
㈣ 治理土地荒漠化,我們中學生應該採取那些積極措施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土地荒漠化又不是你們的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內就好了!
如果是考題的容話,你可以說:做宣傳片,出去宣傳讓大家愛護環境,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什麼的。
哈哈,感覺都是些扯淡的話。希望對你有用,望採納!謝謝
㈤ 黃河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處於發展過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響地區可持續發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於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據我國北方沙漠化地區自然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特點,土地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經驗,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須本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的目標,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進生產發展的資源節約型、適度開發型和環境保護型的經濟體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體措施上,在農牧交錯地區可針對沙區中居民點、耕地、草場相對分散分布的特點,可以生態戶為基礎,採取天然封育,調整以旱作農業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擴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約經營水土條件較好的土地,並和營造防風沙林帶、林網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間地營造片林或封育相結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區,除了合理確定草場載畜量,輪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飼料基地外,還應與合理配置水井,確定放牧點密度,修建牧道等結合起來;在乾旱地帶,要以內陸河流域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確定用水計劃,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內部護田林網、綠洲邊緣喬灌結合的防沙林帶和綠洲外圍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防治體系。
許多實踐證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達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續利用的目的的。以陝西省榆林地區為例[5],據史書記載,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區還是個林草茂密,宜農宜牧之地。後因歷代征戰摧殘,亂砍濫伐,植被覆蓋率僅有
1.8%,流沙已越過長城,逼近榆林城。據調查,在解放前的
100
多年時間里,有近
13.4萬hm2
農田和草場院由於沙漠化而被放棄,11.3萬hm2
農田和
26.7萬hm2
草場受到沙漠化的威脅,產量和載畜量低而不穩。自
50
年代以來,通過統一規劃、調整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堅持以治沙造林、保護和發展農牧業為主導,取得了很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從
1950
年到
1990
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積達
74.0萬hm2,恢復和改良草場
66.7萬hm2
多。糧食總產量
1990
年較
1950
年增產
6
倍,大家畜由
7.6
萬頭增加到
36.3
萬頭,羊由
36
萬只增加到
150
萬只,活立木蓄積
340萬m3,價值
7
億多元,有
5
萬多農戶脫貧致富。
㈥ 治理沙漠化有什麼建議
治理遏制土地沙化
雖然沙漠化的產生是從植被破壞產生土壤風蝕開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卻不能僅僅限於種樹種草,而是要從解決沙漠化土地上過重的人口壓力出發,從經濟學、生態學和沙漠學相結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態經濟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沙漠化治理應該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壓力和形成穩定生態系統的總體目標,有層次、按時序進行。[3]
首先,種樹種草與提高農田產量同步進行。通過施用高新技術、改造生產要素組合條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糧食產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載力發生躍升,從而減緩或消除人口壓力。與此同時,施行退耕還林還草,推廣應用沙地造林和農田防護林帶技術,初步建立起防沙體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值得注意的是,種樹種草和沙漠化土地承載力的躍升應同步進行。前者離開了後者,沙漠化的治理由於沒有去除沙漠化的根源,而效果不佳;後者離開了前者,在強烈風蝕下不可能實現。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可調節水肥因子在技術上具備了越來越大的可操作性,從而為沙漠化治理開發中新技術的使用,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對作物的優質高產提供了保障。例如,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後山地區地處農牧交錯帶,土地沙漠化嚴重。一些地方實行的地膜玉米技術,可使糧食產量由畝產100多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糧食產量的增加,為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提供了可能空間。當地推行的「進一退三」措施,也就是種一畝地膜玉米,退耕三畝沙漠化土地,改種擰條等治沙牧草,使當地的沙漠化進程迅速得到遏止並開始逆轉。
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業富餘人口,也可以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增加群眾收入,緩和西部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措施種樹種草當植被蓋度達到30%以上時,土壤風蝕就會基本消失。種樹種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於控制土壤風蝕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發展嚴重的農耕地區,主要採取把部分已經沙漠化的耕地退還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達到沙漠化土地恢復的目的。
㈦ 我國在土地荒漠化問題上採取了哪些措施
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荒漠化土地防治途徑與措施不同。在中國,根據北方沙漠化土地專的特徵。屬
在半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與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
③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採取在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礎上,採取改良土壤措施。
㈧ 中國西北土壤荒漠化目前都採用了哪些治理措施
甘肅民勤是我國沙塵暴多發地區之一。1998~2006年間平均每年發生沙塵暴11次。
(2016·新課標)甘肅民勤春季沙塵暴頻發的地理因素:民勤周圍沙漠廣布(沙源豐富 植被少),春季升溫快、降水少,地表乾燥,易起沙;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恰位於寒潮南下的路徑上),多大風天氣。受地形影響(狹管效應),地面風速增強。
㈨ 新疆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 避免過度樵採,利用和開發新能源,保護荒漠邊緣的綠洲森林
2 避免過度放牧,減少牲畜數量
3 避免過度開墾,退耕還草
4 減少工礦企業的污染,做好復墾工作
㈩ 我國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什麼
農業防治的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品種、輪作、深耕滅茬、合理施肥、合理灌溉、調節種植期、採用嫁接技術等。如合理輪作能夠預防土傳病蟲害,也就是通過與病原菌的非寄主作物輪作來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輪作的作物可以是蔬菜,也可以選擇其他作物。嫁接技術的目的也是為了減輕和避免土傳病害、克服連作障礙。如茄子的主要土傳病害有青枯病、黃萎病、枯萎病等,某些砧木高抗黃萎病,比較抗青枯、枯萎病和線蟲病,抗重茬,嫁接親和性好,根莖發達,長勢旺盛,是茄子嫁接的適宜砧木。另外,近年來隨著我國設施栽培的發展,黃瓜、冬瓜、苦瓜、西葫蘆等蔬菜也相繼採用嫁接育苗,報道比較多的是以黑子南瓜作為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