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政治理想
⑴ 柳宗元這種以實景抒凄清的寫法和陶淵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寫法誰更能打動你說說你的看法,急求!
陶淵明的 對美好生活的那種嚮往 從古至今都不曾改變過。 到現在都對他的那篇《桃花回源記》答印象頗深。讓人發自內心的嚮往對未來能懷揣著夢想,雖然有些逃避現實的想法 ,但總體是美麗的,讓人從心裡感動。柳宗元的實景抒凄清的寫法 即使讀者感受到了也不會有更多的切身體會和感同身受。這樣怎麼能打動人呢只能是同情那個時代而已。
⑵ 陶淵明的政治理想
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希望有賢明的君主,清廉的官員
[táo yuān míng]
陶淵明(東晉詩人)(352或365年—427年[1]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2]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3] 」,有《陶淵明集》。
⑶ 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內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容市)人。
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辭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朴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⑷ 根據歸園田居你最想想對陶淵明說句什麼話
陶淵明,我想對你說,雖然你理想中的社會沒有戰爭,很和平;人民生活也很安樂,大家按需分配,互相之間沒有競爭。但我認為,這樣的社會因為缺少了必要的競爭,將永遠無法進步。
桃花源中人與人之間很友好,相處很和睦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人們沒有追名逐利的本能。因為吃穿住行都一樣,他們之間便不會有互相攀比的心理,也就是說桃花源社會是一個沒有競爭的社會。但是仔細想一想,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競爭,那麼這個社會還能發展,還能進步嗎?答案是:不能。
我們作一個假設,如果漁人按著原來的記號找到了桃花源,隨後,太守帶著官兵去攻佔這個村子,那麼桃花源里的人有能力去抵抗外來的侵犯嗎?我想,他們是沒有抵抗能力的。因為根據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狀況可以推測,他們既沒有精良的兵器,也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他們如何和外界經常打仗的官兵較量呢?這一次他們躲過了太守的侵犯,但他們能永遠躲避嗎?
還有,桃花源里的人各司其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每天都做著相同的事:早上起來出去幹活,晚上回來吃飯睡覺。他們早已習慣了安於現狀,只要現在的生活不愁吃穿,他們就滿足了。你說,這樣的生活有樂趣嗎?
再看我們當下這個社會,人們不僅要滿足自己的吃穿住行,還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像聽歌、看電影、看比賽之類,都能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讓我們享受到生活的樂趣。
更重要的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科技水平比較高。如交通,現在的交通工具很發達。陶淵明,在你那個時代,最好的交通工具恐怕就是馬車了吧!而如今呢,別說汽車、火車、飛機這些常用的交通工具了,像磁懸浮列車什麼的新式交通工具也有很多。還有通訊工具。在古代,只有鴻雁傳書、驛馬送信;現在呢,人們的聯系不但方式多而且更便捷了。如果有什麼事,只要發一條簡訊,或打一個電話就可以了。如果要傳送文件,只要通過互聯網,發一個QQ郵件或E-mail就行。再如,古代人們照明只點油燈或蠟燭,現在各式各樣的家用電器列舉出來都要好長時間呢!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社會的進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便捷與快樂;所以,我認為,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根本,只有社會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幸福。陶淵明,你是因為有消極的處世態度對待社會問題,才設想出了這么一個桃花源,其實,這樣的社會,是不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你說呢?
⑸ 陶淵明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理想
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希望有賢明的君主版,清廉的官權員
陶淵明(東晉詩人)(352或365年—427年[1]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2]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3] 」,有《陶淵明集》。
⑹ 陶淵明的成就有哪些
詩人陶淵明的主要來成源就
田園詩
兩晉時盛行玄言詩,思想內容空虛狹隘,浮淺乏味。而陶詩異軍突起,平淡自然,為當時沉悶的文壇吹進清新的春風,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詩表現了淳樸的農村生活情趣,描寫了恬靜優美的農村風光,既表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又表現出堅決與污濁政治決裂的情操。他的詩描寫鄉居生活,謳歌勞動和躬耕自給,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學中所沒有的.,如《歸園田居》、《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等。
詠懷詩
以及敘寫時事的詩,如《飲酒》、《雜詩》《讀山海經》、《詠荊軻》等,表現了陶淵明歸隱後對政治的關心。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⑺ 同是仕途失意,陶淵明將政治理想寄託於想像中的美好世界,歐陽修則寄情山水,與民同樂。
我贊同歐陽修的生活態度,因為歐陽修的生活態度更真實,真自然,美好的想像總是經不起現實的考驗的,就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樣,後來人們去尋找桃花源不也是無功而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