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水體治理方法

水體治理方法

發布時間: 2020-12-11 02:49:39

⑴ 景觀水體治理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別墅水系一般是人工修建的池塘(人工湖)或溪流,大多屬於完全封閉性的非自然水體,本身自凈能力極端低下,很容易水質惡化。由於是露天水體污染因素眾多,別墅水系的水處理難度也很大,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另一方面由於部分物業人員缺乏環保知識,無意識地對水質造成破壞,又進一步加重了別墅水系的污染。

⑵ 水污染治理方法有哪些

水污染防治水體污染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條:毅礪節能切削廢液循環過濾系統
(1)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首先可採用改革工藝,減少甚至不排廢水,或者降低有毒廢水的毒性。其次重復利用廢水。盡量採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後循環利用。如電鍍廢水閉路循環,高爐煤氣洗滌廢水經沉澱、冷卻後再用於洗滌。第三控制廢水中污染物濃度,回收有用產品。盡量使流失在廢水中的原料和產品與水分離,就地回收,這樣既可減少上產成本,又可降低廢水濃度。第四處理好城市垃圾與工業廢渣,避免因降水或徑流的沖刷、溶解而污染水體。
(2)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第一在制定區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工業區規劃時都要考慮水體污染問題,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要採取預防措施。第二對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第三杜絕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規定標准。第四同行業廢水應集中處理,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便於管理。最後有計劃治理已被污染的水體。
(3)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准。第一設立國家級、地方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執行有關環保法律和控制標准,協調和監督各部門和工廠保護環境、保護水源。第二頒布有關法規、制定保護水體、控制和管理水體污染的具體條例。

⑶ 城市黑臭水體有哪些治理方法

針對黑臭水體的治理,有專門的治理設備和治理方案,針對不同的河流排放出的污水程度,都會有一套不一樣的治理方案,實際問題實際分析。
1.針對黑臭水體污染,在河流上有漂浮物的,先將漂浮的垃圾物質打撈清理上來。
2.再取出水樣,進行分析對比
3.根據分析出來水體污染度,確定治理方向
4.根據治理的方向,確定治理所需要的最佳設備和材料等物質
5.一系列的工序處理後,再進一步分析水體是否已經處理達標的狀態
具體可查看青藤環境科技!

⑷ 黑臭水體主要有哪些,在水環境生態修復中使用什麼工藝方法較好

什麼是城市黑臭水體,哪些水體屬於城市黑臭水體,這是需要首先明確的概念。

根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體是指城市建成區內,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黑色或泛黑色),和(或)散發出令人不適氣味(臭或惡臭)的水體的統稱。根據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將其細分為「輕度黑臭」和「重度黑臭」兩級。「輕度黑臭」和「重度黑臭」的分級標准如下表所示。

黑臭水體治理技術體系(《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

黑臭水體治理的思路先行,避免為了治理黑臭而治理黑臭。黑臭水體治理思路可謂「百花齊放」,表面上看非朱即墨,實則殊途同歸,總體可以概括為「系統分析、綜合施策」。「系統分析「是指必須系統分析城市黑臭水體水質水量特徵及污染物來源,包括點源污染源(排放口直排污廢水、雨季溢水、初期雨水等)、面源污染源(各類降水所攜帶的污染負荷、農村畜禽養殖廢水等)以及內源污染源(底泥污染物、漂浮物、懸浮物等),「系統分析」保障了「綜合施策」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綜合施策」既指綜合控源截污、內源控制以及生態修復等黑臭水體治理技術,避免單一治理技術的局限性,即再好的單一治理技術也不能徹底解決水體黑臭問題,亦指綜合水體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和污染階段,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選用相對適宜的治理方案。根據污染程度與治理目標的不同,將黑臭水體治理分為應急治理、水質改善和長效保持三個階段。在應急治理階段,針對黑臭嚴重水體,採取有效措施,短期內快速緩解和消除黑臭現象。主要技術實施要點為:(1)截污,控制外源污染物的進入;(2)投加絮凝劑、除藻劑等葯劑,快速去除污染物;(3)底泥清淤,將大量污染物遷移出水體;(4)補水(地表水或再生水),快速遷移、稀釋污染物質。在水質改善階段,經過應急處理措施,黑臭現象緩解之後,進一步減輕水體污染負荷,採取工程措施凈化水質,恢復水體景觀功能。主要技術實施要點為:(1)人工增氧(曝氣、純氧增氧、化學增氧等),防止厭氧分解,提高水體中有機污染物質的降解速度;(2)投加底質改良劑或氮磷控制劑,降低內源污染釋放(僅適用於滯流型水體、封閉和半封閉型水體);(3)旁路處理,對水體進行循環處理;(4)植物凈化(植物塘、生態浮島等),利用水生植物的凈化功能改善水質。在長效保持階段,黑臭水體治理後,可能會面臨污染負荷再度升高等問題,使得水體水質惡化和黑臭反復,因此需要保證水質有效管理,確保水質改善效果的長效性。主要技術實施要點為:(1)清水補給,通過補水加快水體循環;(2)生態修復,提高水體自身的凈化能力;(3)水華控制,消除黑臭後的水體,仍然是富營養化水體,藻類容易暴發,最終導致黑臭,應採取必要措施控制水華。

學習污水處理技術上易凈水網

⑸ 防治水體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①減少廢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包括節約生產廢水,規定用水定額,改善生產工藝和管理制度、提高廢水的重復利用率,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藝,制定物料定額等。

②發展區域性水污染防治系統,包括制定城市水污染防治規劃、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規劃,實行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發展污水經適當人工處理後用於灌溉農田和回用於工業,在不污染地下水的條件下建立污水庫,枯水期貯存污水減少排污負荷、洪水期內進行有控制地稀釋排放等。

③發展效率高、能耗低的污水處理等技術來治理污水。

(5)水體治理方法擴展閱讀

水污染綜合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水資源緊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而水環境污染嚴重使這一矛盾更加突出,迫切需要解決;

二是以點源治理為基礎的排污口凈化處理,不能有效地解決水污染問題,必須從區域或水系的整體出發進行水污染綜合防治,由點源治理的尾部控制過渡到源頭控制,才能從根本上控制水污染。

⑹ 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當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等水體後,其含量超過了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使水體的水質和水體底質的物理、化學性質或生物群落組成發生變化,從而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和使用功能的現象,被稱為水體污染。大量的無機、有機污染物進入水體,不僅破壞水生生態系統,而且危害及到人體健康,造成水質性缺水使人們工農業生產、生活受到影響.
要解決我國的水污染問題要從多方面著手綜合考慮,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其對策措施有:
1、減少耗水量: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廢水治理結合起來。
3、產業結構調整: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並、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乾旱、半乾旱地區要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範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5、開發新水源: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於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水資源規劃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與其他規劃同時進行。
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實行定額用水,並將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防止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

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作用,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化,促進污水管理及其資源化。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應從濃度管理逐步過渡到總量控制管理。

⑺ 水體富營養化怎麼治理

水體富營養化的防治對策

富營養化的防治是水污染處理中最為復雜和困難的問題。這是因為:①污染源的復雜性,導致水質富營養化的氮、磷營養物質,既有天然源,又有人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內源性。這就給控制污染源帶來了困難;②營養物質去除的高難度,至今還沒有任何單一的生物學、化學和物理措施能夠徹底去除廢水的氮、磷營養物質。通常的二級生化處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

一、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輸入

絕大多數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外界輸入的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富集造成的。如果減少或者截斷外部輸入的營養物質,就使水體失去了營養物質富集的可能性。為此,首先應該著重減少或者截斷外部營養物質的輸入,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應從控制人為污染源著手,應准確調查清楚排入水體營養物質的主要排放源,監測排入水體的廢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濃度,計算出年排放的氮、磷總量,為實施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二、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質負荷

輸入到湖泊等水體的營養物質在時空分布上是非常復雜的。氮、磷元素在水體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鹽類形式溶於水中,或者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和生物作用而沉降,並在底泥中不斷積累,或者從底泥中釋放進入水中。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負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內部磷富集,應視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

1、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積物、進行水體深層曝氣、注水沖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設塑料等。挖掘底泥,可減少以至消除潛在性內部污染源;深層曝氣,可定期或不定期採取人為湖底深層曝氣而補充氧,使水與底泥界面之間不出現厭氧層,經常保持有氧狀態,有利於抑制底泥磷釋放。此外,在有條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濃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釋營養物質濃度的作用。

2、化學方法:這是一類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學葯劑殺藻的方法,例如有許多種陽離子可以使磷有效地從水溶液中沉澱出來,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價格比較便宜的鐵、鋁和鈣,它們都能與磷酸鹽生成不溶性沉澱物而沉降下來。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殺藻劑殺死藻類。這種方法適合於水華嚴重的水體。殺藻劑將藻殺死後,水藻腐爛分解仍舊會釋放出磷,因此,應該將被殺死的藻類及時撈出,或者再投加適當的化學葯品,將藻類腐爛分解釋放出的磷酸鹽沉降。

3、微生物投加方法:投加適當的適量的微生物(各類菌種),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質凈化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驚人,呈幾何級增長,微生物在繁殖的過程中分解水體中的有機物,吸收分解後的營養物質作為自身的個體的營養來源,其生長受環境的影響很大,例如PH值、溫度、氣壓、水體中的溶解氧等等。

用微生物處理水質,必須定期進行微生物的篩選培育、保存、復壯等等一系列專業處理過程,來保證微生物菌體的健壯。自然系統中水與動物、植物、微生物共生共存,水為生物群落提供生命之源,反過來,生物群落又凈化了水,形成了水體自然凈化的機制。在人類出現以前,大自然就是依此規律運行,使得江河湖泊保持著潔凈。一個基本的規律是,在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中,水質潔凈是必然的結果。

天然水體的自凈能力主要是靠水體中的各種生物(尤其是微生物)作用的結果。水體出現污染,是因為導入其中的「物質負荷」超過了生物「消化自凈」的速度。在一個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中,當外界物質進入的速度超過生物圈自身食物鏈循環的速度時,會造成食物鏈中某些環節種群的失衡,此時若不採取措施調整種群數量或結構(如把種群部分地從水體中取出,或人為地投入其他種群來抑制該種群的增長),就會使水體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水質惡化。

利用現有的微生物,進行馴化,培養出適應當地情況的微生物,接著進一步對培養出來的微生物進行篩選,篩選出生理活性強的菌種,然後大量繁殖,投放水體。為了保證篩選出的微生物能保持良好的活性,一直處在高效的工作狀態,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須定期對微生物進行篩選、保存、復壯,將變異帶來的對微生物的影響降至最低,保持微生物物種的穩定性,這也是生態水處理中水質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提高水體的環境容量,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

微生物特別是氮循環細菌在水體自凈能力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有機物的礦化分解,氮素的氣化;磷鹽的沉降和固定在湖底等都與聚磷細菌的作用分不開。自然界的水生植物附近共生有多種遠比自由水體中豐富的細菌群落。

研製人工載體和優選高效細菌種群極為重要。利用優化的人工載體培養優化的氮循環細菌,釋放到自然水體,以自然生物為一級載體,其它人工載體和底泥為二級載體,水中懸浮物為三級載體,將原來荒漠化水域中以水土界面為主的好氧-厭氧,硝化-反硝化條件擴大到水面和水體並加強細菌濃度,從而增加系統凈化能力。

4、生物性措施:

★ 種養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大型飄浮植物、著生藻類、浮游藻類、沉水植物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進行代謝活動以去除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方法。水生植物包括鳳眼蓮、蘆葦、狹葉香蒲、加拿大海羅地、多穗尾藻、麗藻、破銅錢等許多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污染物的性質進行適宜的選栽。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特點是以大型水生植物為主體,植物和根區微生物共生,產生協同效應,凈化污水。經過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轉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懸浮顆粒,同時對重金屬分子也有降解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長快,收割後經處理可作為燃料、飼料,或經發酵產生沼氣。這是目前國內外治理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措施。

★ 投放水生動物:螺、蚌等底棲動物可過濾懸浮物質,攝食生物碎屑,其分泌物有絮凝作用,螺有刮食著生藻類功能,蝦和若干種類魚類可攝食藻類、碎屑、浮游動物等。這些動物,作為健康水生態系統的補充組成,也有重要作用。 根據水體的特定環境,投放相適應的水生動物,如魚類、底棲動物。

★ 建立人工生態體系:人工生態系統利用種植水生植物、養魚、養鴨、養鵝等形成多條食物鏈。其中不僅有分解者生物、生產者生物、還有消費者生物,三者分工協作,對污水中的污染物進行更有效的處理與利用,並由此可形成許多條食物鏈,構成縱橫交錯的食物網生態系統。如果在各營養級之間保持適宜的數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的生態平衡系統。當一定量的污水進入這種生態塘中,其中的有機污染物不僅被細菌和真菌降解凈化,而其降解的最終產物,一些無機化合物作為碳源、氮源和磷源,以太陽能為初始能源,參與食物網中的新陳代謝過程,並從低營養級到高營養級逐級遷移轉化,最後轉變成水生作物、魚、蝦、蚌、鵝、鴨等產物,人們不僅可以不斷的取走這些增殖的產品,而且通過人們的不斷的取走和加入的措施來保持水體的綜合生態平衡,達到防治水體的富營養化的目的。

⑻ 水體污染怎樣預防與治理

1976—1982年農業部估算全國污水灌溉面積約在133.33萬公頃以上。普查涉及的37個灌區,共包括污灌面積38萬公頃,約為已知污灌面積的27%。根據污水來源,概括為三大類型灌區:即城市混合污水灌區,石化廢水灌區和工礦廢水灌區。從污水的綜合污染指數來看,37個灌區中有32個灌區綜污水,有21個灌區,說明水質普遍不符合灌溉要求,也說明發展污水預處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污灌對作物可能產生危害的污水成分大致可分為如下三大類:城市污水、某些工業廢水和畜舍排水中的過量氮素和有機物;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中的有機毒物;城市污水、工業廢水、礦山排水和下水污泥中的重金素和其他有毒元素。城市污水、某些工業廢水和畜舍排水中的過量氮素和有機物,首先危害主要谷類作物,其次也對水田的旱作物和旱田上的灌溉作物產生不良影響。污水中的氮素形態,分為無機態和有機態兩大類,其中無機態氮包括銨態氮和硝態氮等。有機態氮包括胺態氮、氨基態氮和蛋白態氮等,各種形態氮所佔的比例依污染源而有不同,生活污水中有機態氮約佔40%,無機態氮約佔60%。污水中的氮對作物生育的影響,因形態不同而有不同,但是無論哪種形態的氮,只要供應過剩,都會表現出過剩危害。土壤中有機態氮積累,是產生氮素過剩和土壤異常還原的主要原因。氮素過剩對作物的危害,一般表現為貪青倒伏、結實不良、病蟲害多發等現象。污水中能夠檢出的有機毒物種類繁多,其中濃度較高、危害作物面積較大的有機毒物較多的有酚、氰和三氧乙醛;苯並(a)芘在污水中檢出的幾率並不算高,但因系強致癌物質,對其危害也給予了較多的注意。作物對酚有一定的忍耐能力,其適應范圍因作物種類、品種,土壤類型和栽培條件而有不同。污水含酚25毫克/升以下時,水稻和小麥生長正常;50毫克/升以上時,開始受抑制。作物體內酚的殘留量隨污水中酚濃度增加而增加,酚在植物各部分的殘留量按莖葉>根>籽實的順序遞減,殘留在籽實中的酚量占總殘留量的比例很小。污水中酚的濃度在12毫克/升以上時部分作物的品質變劣,口味變澀。

污水中的有機物隨污水進入土壤後,在旱田氧化條件下最終全部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而在稻田厭氣條件下則生成氫、甲烷等氣體,醋酸、酪酸等有機酸,以及醇類等中間代謝產物。在厭氣分解過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以及高價鐵、錳和硫酸根等土壤氧化物中的氧被消耗,土壤氧化還原電位降低,生成二價鐵、錳和硫化氫等,這些化合物同厭氣分解的中間產物有機酸等被作物吸收,阻礙作物體內代謝,抑製作物生育、根的伸長和發根等,或者引起根腐病,由此造成作物減產,這種現象稱為農田的異常還原危害。

污水中的礦物油和中性洗滌劑可使某些作物生育嚴重受阻。油類對作物的危害,除了直接附著於或侵入植物體而對作物產生生育危害外,還可因覆蓋田面水表面而妨礙土壤中氧的補給,或促進水溫和地溫上升,而促使土壤異常還原,引起根腐現象。其次,還可能產生使土壤物理性狀變劣等間接的不良影響。將油類施入兼作農用的污水地處理場,也可能會對植物種籽發芽產生不利影響。如果施入場地的油揮發性強,就應當在播種和種籽發芽之前或之後較長時間施用。油對植物發芽和產量的影響比其對土壤系統的沖擊更為顯著。土壤含油量大約為土重的1%看來是油脂造成多種旱作物減產的臨界值,若土壤含油量達到土重的1.5%~2%,作物減產往往超過50%。這種效應發生在油類施入不久和尚未被去除之前。根據涉谷政夫的盆栽試驗結果,就洗滌劑對水稻的影響而言,硬型ABS(烷基苯硝酸鹽)達100毫克/升,水稻的生長量和產量就會急劇降低,軟型LAS的危害稍輕,但就米質而言,5毫克/升即已表現出影響,10毫克/升以上時根的老化加速,稻株呈現秋衰現象,一級米中基白米百分數增加,米質明顯變劣。根據水培試驗結果,硬、軟兩種類型的洗滌劑都是濃度達10毫克/升時,糙米產量減半。

金屬礦山、冶煉廠和電鍍廠等廢水,含有銅、鋅、鎘、砷等元素,常使農、葯用作物受害,進而影響人體健康,成為一個重大的環境問題。重金屬污染的水體危害作物的途徑,除了含這些有害物質的灌溉水的直接作用外,還可以是以土壤為媒介而起作用。由此可見,水的污染是土壤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水體中的污染物對人畜的為害也很大。水體中的病原物可引起人畜疾病。日本的「水俁病」就是汞中毒引起的;「骨痛病」是鎘中毒引起的。其他重金屬也能引起中毒。水中的農葯也能引起中毒。有的水體中還含有致癌物質等。

水體污染預防和治理的主要途徑是控制污染源和廢水處理。控制污染源的方法是節約用水,減少排污量,建立工廠廢水處理系統和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的方法有生物法、化學法和物理法。

⑼ 簡述水體治理的常用方法與原理

媒體治理分為生物治理,化學治理和植物自然分解治理。

⑽ 水污染如何治理的方法

防治水體污染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條:
(1)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首先可採用改革工藝,減少甚至不排廢水,或者降低有毒廢水的毒性。其次重復利用廢水。盡量採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後循環利用。如電鍍廢水閉路循環,高爐煤氣洗滌廢水經沉澱、冷卻後再用於洗滌。第三控制廢水中污染物濃度,回收有用產品。盡量使流失在廢水中的原料和產品與水分離,就地回收,這樣既可減少上產成本,又可降低廢水濃度。第四處理好城市垃圾與工業廢渣,避免因降水或徑流的沖刷、溶解而污染水體。
(2)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第一在制定區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工業區規劃時都要考慮水體污染問題,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要採取預防措施。第二對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第三杜絕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規定標准。第四同行業廢水應集中處理,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便於管理。最後有計劃治理已被污染的水體。
(3)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准。第一設立國家級、地方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執行有關環保法律和控制標准,協調和監督各部門和工廠保護環境、保護水源。第二頒布有關法規、制定保護水體、控制和管理水體污染的具體條例。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