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治理方案
⑴ 黃河的治理方案有哪些
根據黃河上、中、下游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徹底治理。上游坡陡流急,以修水庫、發電、養魚為主,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林業、畜牧業。中游水土流失特別嚴重,以植樹造林,種草保持水土為主,大力發展林木果品和畜牧業。中上游大量退耕還林還草,所需糧食和生活用品及用電、魚、肉、畜產品、果品,計劃伐木向下游交易。下游地上河越壘越高,威脅最為嚴重,最難治理。必須重新開掘兩條規范的、多功能的人造黃河,甲乙兩條河輪換通水、通航、輪換掏淤,掏淤後不需再建設就能及時種植養殖。遇到特大洪水,兩條黃河同時排洪,確保下游安全。把地上河改造成灌溉渠,渠高地低便於灌溉,灌溉渠還可分洪。徹底治理好的黃河永不泛濫,造福千秋萬代,好處說不完。
⑵ 關於保護黃河的方案和措施
黃河中游水資源保護局安排部署2006年度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監測工作
2006年3月14-15日黃委會中游水文水資源局召開2006年工作會議。局機關各部門、基層水文勘測局和水文站的各級領導參加了會議。
在安排部署黃河中游2006年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監測工作時,高貴成局長強調"重視水環境監測、為水資源有效管理及時提供可靠的水質信息:
一是要繼續做好常規水質監測、省界水體監測工作。按委局水質監測任務要求,完成9個常規水質監測斷面的采樣分析用全國重點水質站的監測任務,搞好資料整編,按時參加全河水質資料匯編,按要求提供'水質報表'及相關資料。繼續開展吳堡等5個省界斷面的水質監測工作,做好排污口及取水許可水質監測工作,按時完成水質分析及報告的編寫。
二是增強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意識,提高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的能力。
各勘測局、各水文站要特別重視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追蹤調查和采樣監測,並要在30分鍾內上報,否則視同放跑洪水,嚴肅處理。水質監測中心是突發性水污染事件處理的責任部門,水政科要全力以赴配合工作,辦公室要實施督查、督辦並積極協調。要按照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認真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
三是積極開展黃河幹流、窟野河、皇甫川排污口及區域取退水水質監督、監測。
四是嚴格執行《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和《作業指導書》,確保質量保證體系正常運行,防止發生質量事故。做好有毒有機物監測前期工作。
五是承擔水質取樣任務的水文站,要嚴格按有關規定要求取樣、存樣、送樣,不允許變通,禁止違規行為的發生,確保水樣的真實和完整。各有關單位要主動承擔其管理職責。"
黃河中游水環境
⑶ 治理黃河的方案
1.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保護,實行全河道水量統一調度;
2.堅持節水方針,發展節水型農業,建立節水型產業;
3.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4.加快南水北調進程。
最主要還是加強黃土高原及黃河中上流的植被恢復工作,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後再對已被黃沙提升的河床進行清理,最後的工作就是對已建好的綠化林與植被進行保護,杜絕亂砍濫伐.
⑷ 有關於黃河的治理方案嗎
根據黃河上、中、下游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徹底治理。上游坡陡迴流急,以修水庫答、發電、養魚為主,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林業、畜牧業。中游水土流失特別嚴重,以植樹造林,種草保持水土為主,大力發展林木果品和畜牧業。中上游大量退耕還林還草,所需糧食和生活用品及用電、魚、肉、畜產品、果品,計劃伐木向下游交易。下游地上河越壘越高,威脅最為嚴重,最難治理。必須重新開掘兩條規范的、多功能的人造黃河,甲乙兩條河輪換通水、通航、輪換掏淤,掏淤後不需再建設就能及時種植養殖。遇到特大洪水,兩條黃河同時排洪,確保下游安全。把地上河改造成灌溉渠,渠高地低便於灌溉,灌溉渠還可分洪。徹底治理好的黃河永不泛濫,造福千秋萬代,好處說不完。
⑸ 黃河變化治理方案。
近年來黃河水沙量減少的原因,在中、小雨的情況下水利水保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大雨、暴雨量的減少。據有關資料統計,黃河河口—龍門區間20世紀80年代後期較70年代以前大雨次數減少了26.2%,暴雨次數減少了53.2%,而近十餘年來大雨、暴雨次數減少得更多。黃河中游大部分屬超滲產流地區,由於大雨、暴雨的減少,進入黃河的水量亦隨之減少,同樣是100毫米降雨量分為5天降下與1天降下其入黃水量將有很大差別,在這里降雨強度應起到很大作用。暴雨的減少,意味著洪峰流量的減少,其對黃土的沖蝕能力減少,沙量亦隨之減少。
1997~2007年潼關平均來沙量僅為4.16億噸,最大輸沙量為1998年的6.61億噸,最小輸沙量為2006年的2.47億噸;平均最大洪峰流量僅3440立方米每秒,最大為1998年的6500立方米每秒,最小為2004年的2140立方米每秒。而1996年來沙量達11.4億噸,洪峰流量為7400立方米每秒,該年主要為黃甫川、窟野河等多沙粗沙地區普降暴雨,形成黃甫川黃甫站洪峰流量達5900立方米每秒,窟野河溫家川站洪峰流量達9800立方米每秒,並形成幹流龍門站洪峰流量達10600立方米每秒。而在1994年來沙量即達12.4億噸,洪峰流量為7360立方米每秒。該年8月份河口—三門峽區間連降三次暴雨,雨區主要分布在無定河、延河、北洛河,龍門最大洪峰流量為11100立方米每秒。以上兩年與前述之11年枯水段僅相隔幾年,其水利水保措施不會有很大改變,據此也可以說明主要是降雨強度與落區形成了該兩年與1997~2007年輸沙量的巨大差別。 又從系列資料中可知,2002年是陝縣(三門峽)自1919年建站近90年來年徑流量僅次於1928年的特枯水年,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局部地區發生大暴雨仍可在該地區形成歷史特大洪水和輸沙量。2002年7月,河口—龍門間支流清澗河發生大暴雨,子長站24小時降雨量達274.4毫米,子長站流量達5500立方米每秒,是自1953年建站以來實測第二大洪峰;清澗河年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達2.39億立方米和1.08億噸,分別是水土保持治理後1970~1997年均值的1.7倍和3.4倍。 另外,1994年8月31日,北洛河也發生了一次特大暴雨,吳旗站次暴雨量達214毫米,吳旗、劉家河、(氵狀)頭三站洪峰流量分別達7010立方米每秒、8030立方米每秒和6260立方米每秒,其中(氵狀)頭站洪峰流量系自1932年設站70餘年來的最大值。
以上情況可以說明,黃河中游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後水利水保措施對減水減沙起到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應是大雨、暴雨的發生幾率及量級較前期明顯減小,其中局部地區一旦發生大暴雨,則可能產生歷史上最大洪峰流量和輸沙量。 二是現狀水利水保作用下,目前採用減沙量為4億噸,筆者認為這4億噸主要是干支流大、中、小型水庫所攔截。據黃河流域水庫淤積調查組於1994年編制的《黃河流域水庫泥沙淤積調查報告》,對全流域(不包括山東省)601座大、中、小型水庫淤積量調查,截止到1989年水庫淤積量為108.97億立方米,如按30年計,年均淤積量為3.63億立方米。黃河流域大部分水庫修建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是說,這些水庫至今已攔沙三四十年,不少水庫已淤滿或接近淤滿。寧夏清水河長山頭水庫,總庫容3.05億立方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已淤滿,已完全失去防洪減淤作用,其上游的水庫群目前也大部分淤滿,正在除險加固加大排沙量。涇河上的巴家嘴水庫,總庫容為5.11億立方米,已淤積泥沙4億立方米以上,防洪庫容已不足,目前正加開大型溢洪道以泄洪排沙,完工後,一般洪水泥沙將全部泄往下游,不再具備防洪減淤效能。凡此種種,目前黃河上大量水庫都在除險加固,措施主要是加大泄洪排沙能力,如果發生大暴雨洪水,有的水庫除本次洪水泥沙排出庫外,可能還將原有已攔沙量沖出一部分,入黃沙量將進一步增加。
三是水利水保措施攔截了部分沙量,但隨著國家近些年各項建設的實施,人為水土流失有所加劇。據黃委水保局初步統計,全流域各項開發建設項目已達2萬多個,擾動地表面積達1.4萬平方公里,棄土棄渣量達24億噸,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5600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1.2億噸。以上統計數據可能較粗略,但近年來礦山、鐵路、公路、輸汽管道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帶來新的水土流失應是不爭的事實。
三、幾點認識
近年來黃河洪峰流量、沙量減小的主要原因,應是中游地區大雨、暴雨頻度及量級減小造成的,水利水保措施對水沙的減小僅起次要作用。
目前的水沙量減小應是黃河水沙周期變化中的特枯階段。從歷史資料分析,往往一個枯水枯沙段過後,隨之而來的是豐水、豐沙年或豐水豐沙系列,陝縣水文站於1942~1959年曾出現連續18年平均實測輸沙量達17.5億噸的事實值得我們在選擇水沙系列中予以關注。
水利水保措施減沙量中應以流域內大、中、小型水庫攔沙為主。由於很多水庫已運用三四十年,有不少已淤滿或接近淤滿,已失去繼續攔沙減淤作用;且由於大規模開發建設,人為水土流失有一定的增加,因此在流域規劃中所定現狀減沙4億噸,2010年減沙5億噸,2020年減沙6億噸,可能偏於樂觀,尚應近一步深入分析。
為了治理黃河,科學家設計方案,一定要保護好森林,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通過本課學習,使人人都明白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自殺的行為。
⑹ 黃河治理方案
要把黃河治理好!
第一:要把泥沙管住!不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版!
第二:高原應權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
第三:一定要保護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
!
第四: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
第五:要合理規劃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
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⑺ 治理黃河流沙方案設計
我國已經成功填沙造島,可以拿來用於治理黃河流沙只是造價頗高。
問題;一,黃版河太長,權治理從上游開始會造成下游淤沙阻水。
二,治理從下游開始會造成堤壩塌方。
三,中間開挖吸沙不是一勞永逸之法。且造價多一倍。
解決方案一:依據歷史最大洪水流量首先確定中間河道或靠堅硬壩基一面開始河寬。
然後打樁築石壩,再吸沙造田,或沙崗、沙嶺,其滲透之水和沉澱後水迴流至新黃河河道。如此從上游開始或分段從上游開始,交替緩緩而行。
解決方案二:沿黃河就南面舊堤開一條新河道,可從上游分段開挖好後放水。
有效方案,從上游黃河中心河道吸沙,清一次能保幾百年。造價低,沙嶺可植樹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