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規律
1. 秦朝的滅亡
春秋戰國時代,諸候不斷混戰,長期的戰爭,使人民生活疾苦,人民渴望和平與統一。而當時的現實,周室已經無法控制局面。諸候國逐漸強大,通過戰爭來實現統一。當時的社會矛盾是戰爭與和平的矛盾。秦國的變法,是統一的選擇,通過變法,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戰爭機器,只有強制性地驅動人力、物力,才能使秦國更加強大。在當時,秦國的「苛政」沒有使秦國滅亡,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商鞭變革」獲得秦人的支持,《史記》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在戰爭的壓力之下,想通過所謂的「仁政」休養生息,是不可能的。戰爭是殘酷性,為了諸候國的生存,必需調動一切戰爭資源,必需有兵役、勞役,最終勞民傷財。長期的戰爭,更需要長期地強制性調動一切戰爭資源。如果用「仁政」,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力、物力,就會在戰場上失敗,最終威脅諸候國的生存。戰爭是災難的開始,又是災難的結束,人類社會渴望和平,意味著戰爭必須結束。歷史選擇了秦國,結束分裂的戰亂。商鞭的變法應運而生,是時代的選擇。在長期戰爭的特殊環境下,歷史否定所謂的」仁政「,而肯定秦的變法。
但統一後,人心思定,人民渴望和平與幸福,社會的矛盾不再是戰爭與和平的矛盾,而是反抗與壓迫的矛盾。人民渴望能有安定和睦的環境,而對秦朝的」苛政「否定。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向前的。統一是大勢所趨,是必然性的。和平是歷史的長期結果,戰爭只是短期的結果。只有在特殊性的環境下。「商鞭變革」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秦國統一後,沒有及時改變政策,仍用「商鞭變法」,在「苛政」下,民不聊生,違背了人民的意願,最終被歷史所拋棄。歷史對「商鞭變法」否定,而肯定「仁政」。改變秦朝的命運,是陳勝起義。秦朝強制性調動人力修築工事,因為誤期不能到達,按秦法令要嚴罰,造成陳勝起義。點點星火,點燃全國,帶起反秦勢力,在浩浩盪盪的反抗之下,秦國滅亡。這就是為什麼秦國在統一之後滅亡,裡面有量變與質變的問題。量變和質變是辨證統一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備,一切事物的發展,從量變開始,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質變。統一前,秦的「量」是指秦地。統一後,秦的「量」是指全國。統一前,秦人經過秦國的長期治理,人心安穩。但統一後,六國之人沒有經過秦政洗禮,對秦的「苛政」難以接受,人心未穩,潛伏動亂危機。《史記》記載「商鞭變法」初時:「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令之不便者以千數。」在這里可以看到,在變法初期,秦人也抵制變法。六國之民初被秦國統治,同樣抵制秦政。人民在戰爭結束之後,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人心思定。而秦國不反思,更換政策,仍用「苛政」。隨著秦統治的擴大,反抗秦的量變擴大,而且秦政越來越苛,達破一定的度後,就會質變。被壓迫的人民,終於起來反抗秦朝,秦朝在起義反抗之下崩潰了。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歷史只是過去。秦先統一而後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封建社會經過了二千年的改朝換代,最終還是被淘汰,證明了事物曲折向前發展的,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正面了解秦朝,通過辨證分析,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反對「否定秦一切」的觀點。
2. 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階段有哪些
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階段有:
一、第一個階段
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二、第二個階段
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之際,黨的十九大就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部署,明確了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奮斗目標。
一個個時間節點,勾勒出奮進的坐標,設定了前行的節奏。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這樣的戰略安排既實事求是,又面向未來,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2)國家治理規律擴展閱讀:
開啟建設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的特徵:
一、第一個階段
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
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二、第二個階段
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新的戰略安排:分兩個階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3. 建設與國家中心城市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需要遵循什麼規律
建設與國家中心城市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需要遵循大城市治理規律
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公平正義
為了使公平正義的治國理念在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得到正確理解和貫徹,還需要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科學的公平觀和正義觀。
我們應該認識到公平正義是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也是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在進行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取得社會各個階層的共識和認同,使這些制度獲得最廣泛的社會支持並得以順利實施;
在調節各種利益關系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受益,才能有效地整合社會各種資源和力量,實現全社會的團結與合作;在為實現國家整體目標而奮斗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使全體人民看到希望,並自覺自願地為這一目標貢獻聰明才智。
(4)國家治理規律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基本認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並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對實踐的重大指導意義表現在:
(1)它繼承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重大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
(2)這一概括為我們堅持公有制又完善和發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突破把計劃經濟等一些原本不屬於社會主義固有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傳統觀念。
(4)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時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觀念,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於具體模式而忽視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
5. 在追求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把握好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
規律具有客觀性,我們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在追求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當中,我們要把握經濟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規律,利用規律。在追求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當中,我們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國家的一些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
第三,我們應該把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實事求是。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