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點整治
『壹』 請問土地整理和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內容有哪些不同
1、根據土地整理的概念,土地整理是指通過採取各種措施,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的行為。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土地整理專項規劃,對田、水、路、 林、村等實行綜合整治,調整土地關系,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和生產生活條件,增加可利用土 地面積和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活動。 土地整理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即農地整理與市地整理。根據我國國情,現階段土地整理的重點在農村地區。土地整理的主要內容包括:(1)調整農地結構,歸並零散地塊;(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網、溝渠等綜合建設;(4)歸並農村居民點、鄉鎮工業用地等;(5)復墾廢棄土地;(6)劃定地界,確定權屬;(7)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2、程序根據新《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結合各地實踐,土地整理程序一般如下: (1)確定土地整理區域,提出工作方案。縣、鄉(鎮)人民**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對土地利用的要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利用分區和有關專項規劃,選定實施土地整理區域,制定實施土地整理工作方案。土地整理區域一般集中連片,規模視當地具體情況而定。 (2)組織進行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具體分析土地整理潛力、綜合效益,提出具體的規劃設計方案和權屬調整的意見等,廣泛徵求有關方面意見後,完善有關規劃及各類備件。 (3)依法報上級人民**或土地管理部門審核、批准。上級人民**或土地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規、政策、技術標准等,結合當地情況,審核、批准土地整理規劃設計與工作方案並進行備案。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及工作方案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4)組織土地整理實施。按照批準的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和工作方案,縣、鄉(鎮)人民**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土地整理建設。 (5)確認權屬。按照有關法律和政策規定,對調整後的土地,辦理確定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等手續。 (6)檢查驗收。按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的要求,依法由批准土地整理的人民**或土地管理部門組織進行檢查驗收並確定土地利用調整情況,包括耕地面積調整情況。有關資料、圖件等整理歸檔。 在開展土地整理過程中,土地管理部門應積極履行職責,做好有關業務服務等工作。
『貳』 農村居民點格局與整治規劃研究
農村居民點是農業勞動者共同居住,並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活動而聚集的定居場所(孫華生等,2007;閆慶武,卞正富,2008)。作為農村人地關系的表現核心,農村居民點是農業工作者生產和生活的承載體(姜廣輝等,2006;Barbosa-Bran et al.,2015);作為農村的基本地域單元,居民點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載體,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助推器(文楓等,2010)。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反映了一定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下農村居民居住活動(范紅梅等,2008;李君,李小建,2009;Menconi et al.,2013)。隨著中國采礦業的發展,礦鄉矛盾表現突出,尤其是農村居民點搬遷安置問題(湯道路,李昌昊,2007)。
國內外對農村居民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區位選擇方面。通過對不同類型的村落進行比較研究,著重說明地形差異對村落區位的影響(李君,李小建,2008;Clark et al.,2009),同時分析村落位置與地形、陽光等環境的關系,海拔高度也是影響居民點分布的一個重要因素(Tian et al.,2012)。國外近年出現了新生村落與經濟變化、交通發展關聯問題的研究(Pickles,2014;Alves,Ribeiro,2014;Zaour et al.,2014)。國內不少專家學者重點對農村居民點分布進行了研究,並闡述了農村居民點建設長期處於農民的自發選擇狀態,導致目前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的不合理性,不利於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田光進,劉紀遠,2002)。通過對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徵分析(李雲強等,2011;王志城等,2012),反映了居民點在空間分布上的隨機性以及地形位對分布優勢度的影響,並從生態學理論出發總結農村居民點的分布特點及其影像因素,並以此提出布局優化方案(王詩雨等,2012;韋紅吉等,2013)。對黃土高原低山丘陵區而言,農村居民點布局受高程、坡度和坡向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居民點分布優勢地位是海拔1500~2000m、坡度0°~15°、坡向為S、W和SW地區(焦貝貝等,2013)。對農村居民點選址來說,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約束力越來越小,而對於發達區、交通便利區、環境優美區的依賴性在逐漸加強(喬家君,2012;Eyo et al.,2014)。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居民點整治成為研究的熱點。結果表明,在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下,農民對於居民點整治搬遷意願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農民對居民點整治表現出較高的期待,期望有一個更好的環境(周小平等,2012)。通過意願調查發現,搬遷安置距離影響居民搬遷安置意願,從而影響居民點整治潛力(樊芳等,2011)。再者,農戶擔心居民點整治後的生活成本增加、原有的生活保障消失,對這部分人群而言,進行農村居民點整治的意願不強烈(邵子南等,2013)。農村居民點整治意願與相距城鎮的距離有關,對於近郊區農戶基本願意集中安置在中心城鎮區,而對於遠郊的農戶來說,保持自耕生活的意願比較強烈,政府導向政策可以促使農戶增強居民點整治意願(管婧婧等,2013)。受政策的影響,農村居民點整治的目標也會發生變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下,有學者將農村居民點整治分為城鄉一體化、生態搬遷、遷移合並式和內部改造式整治模式(張曉平等,2012)。而對於工程建設帶來的農村居民點搬遷安置而言,大多選擇交通便利、區位較好的地方安置,改善生活環境(陶更宇等,2008)。對黃土丘陵區而言,在塬、梁、峁地形復雜區,自然村落的形成以土地利用為中心,受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的影響,農村居民點的布局長期處於自發狀態(姜廣輝等,2005),並且多數農村居民點都存在臟、亂、差等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姜廣輝等,2006)。這種零散的分布格局一方面影響了土地集約化利用,另一方面影響了農業生產。
在村莊搬遷安置方面,耕作半徑已成為影響農村居民點布局、安置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的考慮因素(Tan,Li,2013),但是卻對於最優的耕作半徑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有學者認為,最大耕作半徑范圍應不超過2.5km(劉艷芳等,2011)。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中,有些區域將適宜耕作半徑的上限確定為3.2km(唐麗靜等,2014)。在村鎮住區選址中,通過對現階段我國村莊的耕作半徑調查發現,認為從居民點到下地勞動步行時間不超過20min(約2km)為宜(吳得文等,2010)。在山區農村居民點還耕可行性研究中,通過實地調查采訪得出,最理想的耕作半徑應不大於1km(金明麗等,2008)。金其銘(1988)提出耕作半徑與人均耕地、人口數量的關系公式,「耕地聚落比值」即為農村居民點面積與耕地數量的比值,簡稱「耕聚比」,反映居民點面積與耕地的關系,可以此得到耕作半徑;而另一種「均等」法計算居民點耕作半徑認為,在一定范圍內,當農村居民點一定距離緩沖區內的面積等於研究區耕地面積時,此時的農村居民點緩沖區距離即為居民點的耕作半徑(角媛梅等,2003;角媛梅等,2006)。
露天礦區居民點搬遷安置對居民生活水平具有一定的影響(周孝等,2006),農村外遷移民集中居民點規劃,可採用「出縣外遷、省內集中安置」的模式(閆慧玉等,2013),並從居民點選址建設標准、規劃布局等方面進行規劃設計;對井工礦而言,煤礦開采造成的環境破壞主要表現為塌陷,居民點的搬遷安置受到眾多因素制約,移民安置方法重點考慮安置點的選擇,實現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控制搬遷的距離,以移民安置為主(牟長波,2013)。
總的來看,針對農村居民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居民點分布、格局及農村居民點整治規劃層面。這些研究成果可為本書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鑒與支撐。對於以露天礦為核心的礦農城復合區,農村居民點的分布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有露采核心區的擾動影響;另一方面還有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的驅動影響。因此,需要弄清楚研究區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時空變化的規律,辨明各種驅動因素對農村居民點用地的影響。另外,在研究區,露天開采對農村居民點的擾動影響是劇烈的,同時也是急速的。弄清楚露采區范圍內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與時空變化規律有利於合理開展村莊搬遷。
『叄』 畢業論文摘要英文翻譯求助
翻譯軟體翻出來的你也要啊?
Rural residential land reclamation is to solve the wast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poo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but land management mode choice and land reclamation potential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renovation plan.This study in chifeng city KaLaQinQi, for example, in the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rough policy analysis, literature research on rural residential renovation related theory, policy and system analysis, and with the aid of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IS, from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land use struc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introc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Wu Xing area, and the KaLaQinQi pattern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otential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for towns of rural settlements renovation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coefficient.Will KaLaQinQi rural residential renovation mode is divided into the model of urbanization lead ZhongXinCun mode, construction type,www.wylunwen.com。Ace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model of the whole relocation,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to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ial renovation; Renovation potential; Management mode; KaLaQinQi; Land renovation plan
你看咋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