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對台灣的治理
① 清朝對台灣的統治
乾隆二十抄六年(1761)設斗六門巡檢(道光十五年改為斗六門縣丞,至光緒十三年雲林縣成立時裁撤),乾隆二十九年,諸羅縣轄區由原四里十四庄四十社,劃為四里四十六保十八庄三十三社。這時候的古坑鄉疆域,屬他里霧堡與斗六門堡管轄,乾隆五十三年平林爽文後改諸羅縣為嘉義縣。
② 台灣歸入清朝版圖後清朝採取了什麼措施來加強對台灣的管理
1684年,清政府設置了台灣府,
1885年,又設置了台灣省,
劉銘傳成為首任台灣巡撫。
對台灣進行全版方位的管權轄,
它的設立意義重大,
加強了台灣與祖國內地的聯系,
有利於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
同時有利於台灣本土的發展,
更有利於東南沿海一帶海防的加強,
總體來說,
有利於我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對我國的整體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③ 清朝對台灣的管轄
元朝和清朝為加強對台灣地區的管轄而採取的相同措施是(
).
A.設置行政機構
B.抵禦外國入侵回
C.實行改土歸流
D.冊封宗答教首領
【解題思路】本題是2002年上海高考題,考查學生識記重要歷史知識以及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中國古代史上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是學生應突出掌握的重點.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琉球即今台灣;清朝於1684年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後於1885年設立台灣行省.
[答案]
A
[應試技巧]
應著重掌握中國古代史上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並對同一地區進行縱向歸納.
④ 清軍如今台灣後採取了什麼措施加強對台灣地區的管理
前期:1683年,清政府收復台灣.在台灣設立了台灣府和台灣、鳳山、諸羅3個縣,都歸福建省管專轄. 剛開始清屬政府禁止大陸人移民台灣.但那時候在大陸,由於耕地少,戰亂頻繁,飢荒連年,福建閩南和廣東嘉應州一帶的大陸居民,照樣一大批一大批地向台灣遷移.清明政府沒辦法只好逐漸放寬限制,直到最後取消禁令,允許大陸人攜家帶口遷居台灣.
後期: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在日軍出兵台灣後的1874年5月27日,派遣沈葆楨來台,顯著地強化台灣的防衛力量,並革新台灣行政、以積極政策使台灣發展.
1885年,中法戰爭,讓清朝更加重視台灣在海防上的重要性,1885年,清朝將台灣從福建分離出來建立福建台灣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⑤ 清朝是如何在台灣建制的有什麼重大意義嗎
1683年清軍攻來佔台灣 台灣源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設台灣府 隸屬福建省,1885年台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台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台灣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步入了新的社會歷史時期
⑥ 清朝對台灣地區的管制是怎樣的
清政府遠征台灣, 澎湖決戰,完成統一大業,康熙「因剿寓撫」統一台灣
清朝政府在台灣設立了台灣府和台灣、鳳山、諸羅3個縣,都歸福建省管轄。
⑦ 清朝是怎樣收復台灣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 福建 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 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4年(清 康熙二十三年), 清朝設置 台廈道,台灣與 廈門共署,設一 府三 縣,置台灣為一府,稱台灣府, 府治設在今 台南,下轄 台灣縣(今 台南)、鳳山縣(今 高雄 左營)、 諸羅縣(今 嘉義), 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
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727年, 台廈道分出 台灣道, 道署移至今 台南,設一 府四 縣二廳。
(7)清朝對台灣的治理擴展閱讀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⑧ 清朝對台灣的統治與日本對台灣的統治有什麼區別
國家觀不同,立場不同,講道理也不願意聽。
前者是中央對叛離或未歸附的地方進行收復與統治。
後者是外來入侵者的殖民統治。
⑨ 元朝和清朝是如何加強對台灣地區管理的有何意義
元朝設置了澎湖巡檢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台灣劃歸中央政府的管版轄;
清朝先是派兵收權復台灣,1683年,施琅領兵平台,次年鄭克爽投降,1685年清朝設置台灣府。
意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⑩ 清朝前期,清政府是如何加強對台灣的管理的
簽訂了《日內瓦條約》和《尼布楚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