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念內涵
Ⅰ 從「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其內涵有何區別
管理是把現有的人和物有規律有計劃地安排好,治理是把有問題的人和事處理好
Ⅱ 公司治理的內涵是什麼有哪些代表性的觀點
企業領導對於公司治理重點在於權利下派,給員工很多的自由,讓其同時感到責任的存在,讓員工有歸屬感,是最成功的管理者,當然有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社會經歷的就另當別論了,最重要的是籠絡人心,和氣才能生財,存在嚴重內耗的公司永遠不能成為一家成功的公司
Ⅲ 社會治理的內涵表述正確的是
社會科學具有兩大功能。第一是描述和說明社會的變化,第二是探求社會變化的應對方案。世界萬物總是處於變化當中,這是社會科學的基本原理。社會轉型、政治變遷、經濟發展可以看作是這一普遍原理在不同學科領域的具體體現。社會科學研究認為,如果把社會看作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那麼,其中政治經濟文化等要素的變化和社會的制度化就成為決定社會秩序的兩種相互博弈的力量:一方面,經濟社會文化等要素的變化引發既有秩序的變動;另一方面,社會制度化力量又會將這些變化「規制」在一個可接受、可容納的范圍和程序之中,從而保持社會變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現代化的發展變化挑戰了既有的以國家為單位的治理秩序,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特性需要認真對待:第一,流動性挑戰傳統的屬地化管理,需要建立跨地區、跨部門、全國統一的管理體系;第二,復雜性挑戰傳統的科層制管理,需要構建扁平化的管理結構;第三,民主化(公民權利意識增強,不僅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且還要做國家的主人)挑戰傳統的家長式統治型管理,需要打造開放的、協商的、包容的政治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
現實變化已經顯示,後現代化的發展變化至少為傳統政府管理帶來如下幾方面的挑戰:首先,稅務財政系統受到了挑戰。稅收財政是現代國家運行的基本保障,現代國家普遍採用主要是以企業為征稅對象的管理體制,而後工業社會基於網路的私人定製化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傳統的以企業為生產單位的國家財政稅收體系。
Ⅳ 簡述現代公司的治理內涵是什麼
(一) 國外對公司治理內涵的爭論
綜合而言,西方學者對公司治理內涵的界定,主要是圍繞著控制和監督經理人員行為以保護股東利益、保護包括股東在內的公司利益相關者利益兩個主題展開的。
1.圍繞著控制和監督經理人員行為的界定
(1) 股東、董事和經理關系論。馬克·J·洛(1999)
(2) 控制經營管理者論。斯利佛和魏斯尼(1997)
(3) 對經營者激勵論。梅耶(1994)
2.圍繞著保護股東利益的界定
(1) 控制所有者、董事和經理論。普羅茲(1998)
(2) 利益相關者控制經營管理者論。希克(1993)
(3) 管理人員對利益相關者責任論。布萊爾(1999)
(4) 利益相關者相互制衡論。
狹義:錢穎一(1999)
廣義:科克蘭和沃特克、李普頓
(二) 國內對公司治理內涵的爭論
(1) 公司內部權力機構相互制衡論。
吳敬璉(1996)
(2) 企業所有權與公司治理結構等同論。
張維迎(1996)
(3) 保護所有者利益,監督激勵經營者論。
周小川(1999)
(4) 公司利益相關者相互制衡論。
楊瑞龍(1998)
(三)公司治理內涵的定
國內外學者雖然對公司治理給出了多種解釋,但還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之處。一是把公司治理的目的理解為相互制衡,而忽視了科學決策。二是只關注公司治理結構,而忽視了公司治理機制。
要准確地把握公司治理的內涵,必須實現以下兩個方面的觀念轉變。一是從相互制衡轉向科學決策;二是從公司治理結構轉向公司治理機制。
所謂公司治理是指,通過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化,從而最終維護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種制度安排。
(都是從老師課件上拷的)
Ⅳ 簡述治理理論的基本涵義和主要內容
作為英語國家的日常用語,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臘語「引領導航」(steering)一詞,原意是控制、引導和操縱,指的是在特定范圍內行使權威。它隱含著一個政治進程,即在眾多不同利益共同發揮作用的領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認同,以便實施某項計劃[2] 。
隨著全球對公共治理的關注變得更為廣泛和日益重要,對於這一概念的界定出現了多種說法,直到現在治理仍是一個相對模糊和復雜的概念。「治理」被定義為多種,如「在管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權力的行使方式」,如「確定如何行使權力,如何給予公民話語權,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決策的慣例、制度和程序「,這些定義有助於我們更加明確治理這一概念的內涵。然而,鑒於關系概念的性質,「治理」永遠不可能被定義成一個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在治理的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於1995年對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3] 。
Ⅵ 我國的安全生產方針「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內涵是什麼
我國安全生產管理的方針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其主要內涵是:
①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②安全是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
③把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放在安全生產工作的首位;
④要依法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的責任
(6)治理理念內涵擴展閱讀:
安全生產法出台的目的及意義:
《安全生產法》明確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工作格局是「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管理、企業全面負責、社會廣泛參與」。
一是明確國務院以及地方人民政府、政府各工作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職責和職能,具體體現在第一章《總則》第8、9、10、11、13、14、15條和第四章《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以及其他相關條款之中。為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為公開、公正執法提供了依據。
二是依法規范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安全生產法》對各產經營單位生產經營所必須具備的安全生產條件、主要負責人的安全生產職責、特種作業人員的資質、安全投入、安全建設工程和安全設施、從業人員的人身保障等安全生產保障措施和安全生產違法行為應負的法律責任,做出了嚴格、明確的規定。明確了生產經營單位、企業負責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三是明確了工會、村民委員會、從業人員和新聞機構對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督,協助政府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查處安全違法行為。《安全生產法》專門規定了工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對安全生產進行監督的權利義務,從而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的監督范圍擴大到全社會,延伸到城鎮街道和農村,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工作格局。
Ⅶ 中國之治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之治」可以從四個方面去理解:
1、「中國之治」根源於政黨之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擔當是「中國之治」的最基本保證。一方面,作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領導核心,沒有成功的黨的建設,也不可能有成功的國家建設,所謂「中國速度」其動力就在於黨的引領。
我們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增強憂患意識,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從而保證黨始終帶領全國人民走在復興之路上。可以說,黨的自我建設與中國的治理成功密切相關。
2、「中國之治」體現在大國之治。《決定》提到,中國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的制度和治理體系。「中國之治」正是實現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的騰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實現良好的治理,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確性的最佳證明。
3、「中國之治」本質是人民之治。「中國之治」的一大優勢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一方面,「中國之治」是以人為本的治理,目的就是為了人民的幸福與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另一方面,人民是「中國之治」的參與者、貢獻者,「中國之治」在於使各方面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可以說,「中國之治」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的治理。
4、「中國之治」承載著文明之治。「中國之治」不僅是對一個國家的治理,更意味著對一個文明的治理。「中國之治」實際上承載著一個古老文明的現代化命題,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次革命性飛躍,這種革新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延綿數千年的秘密所在。
中國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是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吹響了「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的當代政治文明話語體系建設的號角。中國的治理模式激勵著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自己的治理模式,也啟迪西方社會走出治理困境,為人類文明演進貢獻中國智慧。
(7)治理理念內涵擴展閱讀:
「中國之治」是大歷史的有機統一。「中國之治」首先是立足於改革開放前三十年與後四十年的有機統一。在舊中國社會一盤散沙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成功建立了強有力的國家機器,樹立了有強大凝聚力、號召力的政治權威,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完整的工業體系,提高了醫療與教育水平,而這些正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的基礎。
改革開放後,中國進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激發市場與社會的活力,協調各方面力量,推動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中國在加強黨的統一領導的同時,提出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推動了國家治理理念與實踐的進一步提升。
Ⅷ 公司治理內涵是什麼
下載領68元
網路知道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
立即下載
公司治理的內容和意義
我來答
2條回答
461792404
LV.4 推薦於 2017-10-05
是一種對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它不僅規定了公司的各個參與者,例如,董事會、經理層、股東和其他利害相關者的責任和權利分布,而且明確了決策公司事務時所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序。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條件下,由於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不一致而產生的委託—代理關系。公司治理的目標是降低代理成本,使所有者不幹預公司的日常經營,同時又保證經理層能以股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Ⅸ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中的綜合治理的內涵是什麼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安全生產方針從二個方面為其注入新的內涵:一是在原來的經濟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它的政治、文化、社會和道德的功能;二是在原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為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反映了黨和國家對安全生產規律認識的深化.推進綜合治理進程必須做到:一是要從安全發展戰略高度認識和提高落實安全生產方針的自覺性;二是必須堅持以安全發展為主題,堅守發展紅線;三是應進一步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