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層治理格局
① 如何評價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地位
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是歷版史上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權的。由於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在中國,帝王對歷史的影響比其他國家更為深遠,與世界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龐大帝國不同,秦始皇完成的豐功偉業,不僅僅是把分散的諸侯或城邦統一起來。更重要的是,他創造了一種在當時是全新的國家樣式。這個全新的國家樣式,十分地適合當時的國情,符合生產力的發展。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使得中國能夠一直以統一為主流。
②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上,《決定》提出哪些要求
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構建,歸根結底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專題,以讓人民群眾屬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旨歸。既要規范有序,又要充滿活力,新格局既意味著政府服務的精細化,更意味著政府責任的具體化。從找准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入手,為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可持續機制奠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創造過程,必將見證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燦然進展。
③ 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上,《決定》提出哪些要求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首先要在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上下功夫。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基層治理體系的內涵不斷豐富。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要進一步推進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要讓基層創新的活力競相迸發,推動形成民主協商格局。近年來涌現的「民主懇談」「村民說事」「四議兩公開」等因地制宜的基層民主探索,提出了「提、議、調、督、評」「說、談、問、辦、評」等一系列相對制度化的做法,有效補充了村/居民(代表)大會、黨員代表大會等民主載體的不足,讓民眾真正參與到基層的常規決策之中。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還要用好科技支撐,以「互聯網+治理」打通政府之間、部門之間、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壁壘,提升基層治理智能化、科學化、精準化水平。
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構建,歸根結底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旨歸。既要規范有序,又要充滿活力,新格局既意味著政府服務的精細化,更意味著政府責任的具體化。
④ 設立農民工工資專用帳戶是強制要求嗎
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專用賬戶目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權益的賬戶,賬戶內有工程總包商上交的務工人員工資支付保證金。為預防和解決建築領域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維護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建築領域的健康發展。
工資保障金實施方案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建築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暫行辦法》及《遵義市工資支付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特製定實施工資保證金方案。
2、實施方案所指建築企業是指具備用工主體資格,在從事土木建築、機電設備安裝、裝飾裝修(不含住宅裝飾裝修)、管道線路敷設、園林綠化、市政基礎設施等生產經營活動的施工總承包企業、專業承包企業和勞務作業分包企業。
3、務工人員工資支付保證金按工程合同造價的3%繳納。建築企業連續三年無拖欠務工人員工資,無違反勞動用工管理規定等違法行為的,可按工程合同造價的1%繳納務工人員工資支付保證金。
4、務工人員工資支付保證金專戶專儲、專項支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務工人員工資支付保證金主要用於預防建築企業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時墊付基金備用。
(4)我國基層治理格局擴展閱讀:
勞動保障部門和建設主管部門共同對務工人員工資支付保證金進行監督管理。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務工人員工資支付保證金的日常管理工作。退取農民工工資保證金應提供的資料:
1、法定代表人授權委託書。
2、退款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
3、建設工程驗收合格意見書原件及復印件。
4、務工人員工資發放花名冊(工程竣工最後三個月)。
5、繳納保證金發票原件及復印件。
6、退款前一個月「結清務工人員工資通告」的照片(通告應張貼在工程地醒目位置公示一個月以上,並註明綏陽縣勞動保障監察大隊投訴電話)。
7、工程期間的勞動用工合同或每月用工登記台賬。
8、建築企業要求退取務工人員工資保證金的申請。工程竣工驗收合格60日後,建築企業可以申請退還務工人員工資支付保證金。
⑤ 以村民自治為視角,談談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是什麼
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在人民公社解體以後,在中央推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背景下廣泛實行的一種政府主導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其基本形式是以行政村為單位而建立和運作的,在一定時期內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由於近年來中央提出要加強新農村建設,國家的各種惠農政策進一步實施,使原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農」問題有所緩解,農村干群關系有所好轉,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到加強和鞏固,但同時也致使原來以行政村為單位的村民自治的基礎條件發生了很大改變,於是,村民自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著一系列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
1、 動力衰減: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2、 財力匱乏:村民自治的經濟基礎喪失
3、 能力不足:村民自治的幹部基礎弱化
存在問題分析:
1、動力問題
這是目前許多地方村民自治實踐中現實遭遇的首要難題。根據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人們的政治活動歸根到底是由他們的經濟利益所決定的。無論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都表明,要推行一種科學的民主管理的機制,必須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和參與。只有廣大村民積極參與了,並且也有能力當家作主了,村民自治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村民自治也才有內在的動力。
2、財力問題
這是村民無動力實行自治的深層原因。事實上,不僅政治參與的深刻動因在於經濟利益驅動,而且政治的實際運作也同樣離不開一定經濟條件的支撐。現實中的村民自治組織如果缺乏起碼的經濟基礎支持,那麼,它在實踐中肯定難以實現真正的自治,而在很大程度上便會淪為完成上級任務的「政府派出機構」。所謂村民自治的經濟基礎,是指村民自治運轉所必須的物質資源。村民自治組織作為公共組織,要在全村范圍內開展公共治理,提供公共服務,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即村民自治必須要有相應的治理資源相配套,否則,村民自治就無法真正展開。
3、能力問題
在目前廣大農村,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農民工流動首先對村民委員會的選舉產生了兩個不利的影響:第一,農民流動使農民工的選舉權利難以實現,進而也就降低了民主選舉的質量。在一些農民大量外流的村莊,村委會選舉中外出農民參與度比較低,究其原因,其一是由於遠離家鄉且流動性比較大,一些外出村民根本就不知道家鄉舉行的選舉;其二是即使了解到選舉信息,由於對村莊公共事務缺乏興趣,再加上其回鄉參與選舉的成本比較高,也使他們難以參與本土的政治生活。第二,農民工大量外出使村委會選舉中候選人的選擇范圍縮小,也會降低民主選舉的質量。一般來說,外出務工的村民主要有兩類:一是村內「精英」人士,外出務工的高收入對於農村青壯年特別是那些優秀的青年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這是當農村基層幹部所得的報酬所不可比的,正是比較利益的存在,不僅使大量村中「精英」不願回村參加選舉、承擔公共責任,就是被選上的一些村幹部,也很難安心本職工作。二是村內年青勞動力,從外出打工者的年齡看,他們平均28.6歲,受教育水平雖然以初中畢業為主,遠遠低於城市的受教育水平,但是他們在農村卻屬於農民中的精英人才,並且,農村外出打工人員中男性比例高達79.2%,而留守在村裡的大多是沒有文化或文化程度很低的婦女、兒童和老人,這就直接導致村委會選舉時參選人數較少、村委會成員的選擇面越來越窄,村民選擇合適的人選就越來越困難。
相應對策:
1、 積極推動村民自治由行政村自治向農村社區自治轉型
開發村民自治的新的組織資源。最主要的途徑便是按共同居住、相互聯系、有共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標准建設鄉村社區,進行社區重建。這一社區組織既藉助於自然村、生產隊等傳統組織資源,又不限於傳統的、天然的、血緣的、行政的組織限制,主要取決於相互的自願合作。通過這種自願合作基礎上的社區組織,滿足村民的各種社會化服務需求。如湖北省秭歸縣的農村按「地域接近、產業趨同、利益共享、規模適度」的原則設立社區。社區成立理事會,根據村民的需求開展社區服務活動,如民事調解、舉辦科技培訓活動、提供經濟信息等,這一社區組織是完全意義的群眾自治組織,不承擔行政功能。自組織的自治活動大大豐富了村民自治的內容,開拓出村民自治的新天地。因此,大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點和平台
2、政府加大力度,加強對農村社區自治的經濟支撐
解決農村社區自治的財力問題。既然村民自治原有的基礎已經喪失,因而就必須重新加以構建,從而為村民自治提供必須的經濟條件。對於廣大西部農村而言,依靠農村自身的經濟發展在短時期內是難以做到的,這就要求加大國家對農村的扶持力度,理順各級政府的公共產品供給責任,重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這里必須需要明確的問題是,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現已進入以工支農,以城帶鄉的階段,國家對鄉村的財政支持將愈來愈多。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非集體化經濟瓦解了原來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帶來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無效。因而,必須加大政府對於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規范轉移支付的手段,發展各地經濟,激活社會資金,解決鄉村財政問題。
3、多途徑解決農村社區自治的能力問題
解決農村社區自治的能力問題。這也是當前村民自治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村民自治的轉型很大程度上需要開發多種社會資源,將各種精英吸納到村民自治的治理機制中來。就目前而言,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一是面對鄉村現實,積極發揮老人和婦女在村民自治過程中的作用。應該看到,農民流動將是一個長時期的社會現象,老人和婦女在成年男性長年不在村的情況下,更有利於發揮其主體性作用。二是在我國鄉村有許多民間能人,他們見識廣,又沒有脫離鄉村社會,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三是從城市回鄉人員。這些人有較多學識,且熱愛故土,但由於其戶籍不在村,而被排斥在鄉村治理過程之外。實行農村社區自治,就應當對他們的身份重新給予認定,使他們有機會參與鄉村治理過程。四是城市志願者,這其中包括政府下派幹部和自願到鄉村工作和建設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