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污染治理措施
㈠ 國家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減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廢水量。
二、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版合治理。
三、權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准。
㈡ 如何治理農業污染
我覺得不用家葯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㈢ 如何防止農業面源污染
轉變農業環境污染管理方式。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不能僅僅依靠各類工程措施,更應建立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之上。運用治理工業點源的工程治理思路來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只能起到一時一地的污染防治作用,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應在遵循統一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差別化原則和配套性原則基礎上,建立農業環境管理制度體系(農業源頭投入總量控制制度;農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農業產業准入制度)、農業環境友好的三級技術標准規范體系和農業環境政策體系。根據農業污染特點和治理難度,從有利於源頭控制的角度考慮,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准入、農業技術政策、生產規范標准、農業綠色補貼等方面著手,確定農業環境污染管理方式,以便有效支撐農業污染物減排、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相統一。
㈣ 農業防治的方法是什麼主要措施有哪些
農業防治的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品種、輪作、深耕滅茬、合理回施肥、合理灌溉、調節答種植期、採用嫁接技術等。如合理輪作能夠預防土傳病蟲害,也就是通過與病原菌的非寄主作物輪作來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輪作的作物可以是蔬菜,也可以選擇其他作物。嫁接技術的目的也是為了減輕和避免土傳病害、克服連作障礙。如茄子的主要土傳病害有青枯病、黃萎病、枯萎病等,某些砧木高抗黃萎病,比較抗青枯、枯萎病和線蟲病,抗重茬,嫁接親和性好,根莖發達,長勢旺盛,是茄子嫁接的適宜砧木。另外,近年來隨著我國設施栽培的發展,黃瓜、冬瓜、苦瓜、西葫蘆等蔬菜也相繼採用嫁接育苗,報道比較多的是以黑子南瓜作為砧木。
㈤ 農業污染的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就是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環節加以適當改進,創造有利於南瓜、西葫蘆生長發育、不利於病蟲害發生和為害的條件,從而避免病蟲害的發生或減少為害,是進行無公害生產和豐產豐收的根本措施。農業防治最能體現「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是綜合防治的基礎。其常用措施包括:
(1)選用抗病蟲品種,提高種子質量 南瓜、西葫蘆不同品種對同一種病害或蟲害的抵抗能力不同,通過選用抗病蟲品種防治病蟲,實質上是利用其本身遺傳上的免疫力或抵抗能力來防治病蟲,因而具有治本的作用,對於防治病蟲害、生產無公害蔬菜產品具有明顯的效果。在生產過程中要針對當地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主要病害的類型,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具有較強抗病性的良種,最好選用高抗、多抗的優良品種,這對於防治病蟲害、生產無公害蔬菜產品具有明顯的效果。目前,各種主要蔬菜基本都培育出了具有抗一種或幾種病害的品種,在生產上已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同時,由於種子是病害重要傳播途徑,使用無病種子或脫毒無性繁殖材料,自然會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所以要提高種子質量,使用無病種苗並建立無病留種田。無病留種田應給以最好的栽培管理,並要徹底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2)合理安排播期及輪作倒茬①合理安排播期,避開病蟲害出現的高峰期。通過提早或延緩播期,使生長期錯開病害、蟲害為害的高峰期,同時要注意躲過病蟲易發生的氣候條件,從而避免或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②改革耕作制度,合理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耕作制度是作物種植制度以及相應的用地和養地制度的綜合技術體系,具體內容包括:合理配置作物種類,因地制宜地確定輪作、間作、套種、復種等制度,在有限的土地上既可提高當地資源的利用率,增加作物的多樣性,又有利於互補,降低自然災害對作物生長的影響;控制化學物質的施用量,減少污染;處理好用地和養地的關系,可全面改善農田營養物質循環、耕層結構,減少和避免土地劣化進程;合理調節和保護現有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生產力,實現作物可持續增產。
輪作倒茬是南瓜、西葫蘆無公害生產、防治病蟲害的有力措施,尤其是對土傳病害和單食性或寡食性害蟲防治效果顯著。對於病原物來講,每種病原物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圍,合理輪作換茬可以使病原物得不到寄主而數量減少直至消滅。此外,輪作倒茬還有調節地力、改變根群微生物種群的作用。因此,合理輪作倒茬能使植株生長健壯,發揮其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
③翻耕土壤,合理耕作,消滅害蟲和病原物。翻耕土壤可以直接消滅或減少土棲害蟲及土傳病害的病原物。深翻可以把殘留在地表面的病殘體、菌核、表層土壤中的害蟲蛹等翻埋到土壤深層,促進病殘體的分解腐爛,使潛伏在病殘體內的越冬病原物加速死亡,使菌核不能萌發出土,使害蟲蛹不能羽化越土。同時,翻耕土壤還可以把許多土壤中的害蟲和病原物翻到地表面,使之暴露在不良的氣候條件和天敵的侵襲下。
(3)科學地栽培管理①推廣平衡施肥技術,科學合理地灌排水。平衡施肥技術詳見施肥問題。而水對各種蔬菜作物來講都是必不可少的,灌水、排水的目的是保持菜田良好的土壤水分狀態。土壤缺水,易使土壤中鹽分增多,礦質元素的移動性降低,使蔬菜缺水的同時出現缺素。而灌水過多或下雨後排水不暢出現積水,不僅直接影響土壤中病原菌、害蟲的活動和擴散,而且會影響作物根系的呼吸,並增加菜田小氣候的濕度,誘發和加重病蟲害的發生。因而改變大水漫灌的灌水方式,推廣滴灌澆水、膜下暗灌澆水、滲灌澆水等澆水技術,也是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措施。
②合理密植與植株調整。合理的密度是豐產豐收的保證,必須有合理的栽培密度,達到既有利於個體發育、又有利於群體生長。密度過稀,產量不能保證;密度過大,植株徒長,枝葉幼嫩,有利於病原菌侵入和害蟲為害,同時,密度過大造成植株間通風透光不好,濕度加大,能誘發和加重一些病害的發生和發展。
要在甩蔓時及時吊蔓,並去除老葉,如不及時綁蔓搭架和整枝打杈,就會造成葉片間互相遮蔭,增加植株間濕度而誘發加重病蟲害的發生。
③中耕除草,清潔田園。中耕可以改變田間小氣候,使植株生長的環境得到改善,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和為害。也有直接消滅一些病蟲害的作用。中耕還是除草的重要手段,中耕消滅了田間雜草,也就隨之消滅了在雜草上越冬的多種病蟲。
當田間出現中心病株、病葉時,應立即拔除或摘除,防止傳染其他健康植株,這在設施栽培條件下更為重要。也可用葯噴施中心病株及其周圍的植株,對病害進行封鎖控制,避免整個棚室內用葯,以免空氣濕度過大,又給病蟲害的發生創造有利條件。
④適時採收,合理貯運。南瓜、西葫蘆果實長成以後應及時採收,此時果形、果色、口感俱佳,如採收過遲,果實過於成熟,其對病害的抵抗能力下降迅速,容易受軟腐細菌侵染而腐爛。在運輸和貯藏過程中,應注意避免碰傷和壓傷,貯藏要保持低溫、通風、乾燥的環境。
㈥ 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防治措施:
(一)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針對全市畜禽養殖業發展較快、污染日益嚴重的狀況,大力推行生態養殖模式,鼓勵對畜禽糞便實行綜合利用,做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發展養殖小區,實行人畜分離,引導養殖戶向小區聚集。根據環境的承受能力適時控制養殖規模,設立禁養區、限養區和非限養區,對新建、改建養殖設施實施「三同時」和排污許可制度。
(二)科學施用農葯和化肥。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建立安全用葯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開展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範,採取誘殺等農業防治措施,盡量減少農葯使用量。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大力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加強管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三)加強無害化處理污染物力度。在農村積極推行「一池三改」,加快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應用。加快沼氣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建設,建設必要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因地制宜抓好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做到達標排放。
(四)高度重視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加強城鎮和農村人畜飲用水源地規劃建設,制定嚴格保護措施,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切實保障農村人畜飲水安全。
(五)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美觀的原則,開展村鎮規劃,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心村、中心鎮群落。房前、屋後和庭院栽花種草,農戶基本都能利用沼氣和太陽能等潔凈能源。加強農田林網建設,綠化村莊,提高林木覆蓋率和生態效益。
(6)農業污染治理措施擴展閱讀
污染來源:
農村面源污染主要來源於化肥和農葯、畜禽糞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秸稈、水產養殖及農膜等。
2005年中國化肥年施用量高達4700多萬噸,約佔世界總量35%,有機肥施用量僅占肥料施用總量的25%。
2005年中國農葯消耗145.99萬噸,利用率僅為30%左右,60~ 70%散落於環境中,殘留農葯經過降水、地表徑流和土壤滲濾進入水體中,會導致土壤和水環境質量的惡化,一些農產品中農葯殘留等超標檢出率達30%,殘留農葯還會破壞生態、影響生物多樣性。
中國集約化畜禽業發展很快,畜禽糞便年產生量達27億噸,糞便中的化學需氧量(COD)含量近8000萬噸,約為全國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的5倍,在2003年1月1日《畜牧養殖廢棄物排放標准》正式實施時,有90%左右的大型畜禽養殖場達不到排放控制標准,大量糞便、污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水體,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不斷增加,全國農村每年有超過2500萬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隨著鄉鎮、農村迅速發展和廣大農村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及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人口居住日趨集中,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斷增加,據估測,到2010年,中國村鎮污水排放量約270億噸,絕大多數生活污水和垃圾未經處理,隨意傾倒、丟棄和排放。
㈦ 農業面源污染怎樣有效防治
轉變農業環境污染管理方式。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不能僅僅依靠各類工程措施,更應建專立在科學管理的基屬礎之上。運用治理工業點源的工程治理思路來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只能起到一時一地的污染防治作用,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應在遵循統一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差別化原則和配套性原則基礎上,建立農業環境管理制度體系(農業源頭投入總量控制制度;農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農業產業准入制度)、農業環境友好的三級技術標准規范體系和農業環境政策體系。根據農業污染特點和治理難度,從有利於源頭控制的角度考慮,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准入、農業技術政策、生產規范標准、農業綠色補貼等方面著手,確定農業環境污染管理方式,以便有效支撐農業污染物減排、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相統一。
㈧ 針對農業污染的解決辦法
要進行科學種田,合理的使用農葯和化肥,使用低殘留的農葯或者使用物理、專生物殺蟲,多使用屬有機肥和農家肥,對於農業垃圾(雜草、廢舊薄膜、農葯化肥包裝)盡量回收利用或集中科學的處理。具體的措施,還要根據具體污染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