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調整改革
A. 領導幹部怎麼抓改革
要突出改革主線,增強牽引作用。實現戰略目標必須抓改革,總體思路明確了改革首位度,激情幹事需要改革,要堅持把改革作為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敢於擔當、攻堅克難、勇於突破,推動改革釋放更多的紅利。 要突出重點特色,敢於探索突破。要經驗特色化。多出改革成果,通過挖掘提升,形成一批經驗性、特色性、標志性,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要抓好機遇,准確把握國家大政方針及上級改革決策,乘勢而上,放大成果,促進發展。要持續發力,對於新納入的試點和事項,不等不靠,加快推進。要機制長效化。及時將「3+N」等改革經驗上升為制度,通過制度予以固化、完善、升級。要成果更大化。促進改革成果對發展和民生的有力支撐,增強改革影響力、帶動力。 要突出保障措施,更加註重實效。抓好推進機制。加強領導機制,發揮好「1+6」工作體系作用,改革的力量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繼續實施各級領導帶頭領辦改革事項制度。加強調度機制,特別是堅持好掛牌督辦、節點倒逼、考核倒逼等制度,以釘釘子精神推進工作。加強激勵機制,落實好《鼓勵改革創新幹事創業的六條意見》等,激勵全市各級爭先創優。要抓好能力提升。重點提升幹部爭一流、保穩定、抓創新的能力。要抓好力量凝聚,集思廣益,大力營造改革氛圍,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改革中來,人人都當改革的支持者、參與者、推動者,匯聚起改革創新的強大力量。
B. 怎樣理解「親力親為抓改革,撲下身子抓落實」
關鍵是糠在什麼地方了,比如在麻將桌上,親力親為抓改革,就是要在原有的麻將規則上加上其他規則提高賭注與刺激性,在游樂場上的最後勝利撲下身子抓落實,這個重要是男同志的專利。關於這個理解,元芳,你怎麼看?
C. 要求主要領導親自抓改革說明啥
要求主要領導親自抓改革說明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黨中央已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工作。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指定一個機構負責改革工作,主要領導同志要親自抓。中央明確要求主要領導親自抓改革,至少說明三個問題。
改革的形勢復雜。會議指出,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保障糧食安全難度加大,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惡化、食品葯品質量堪憂、社會治安狀況不佳等突出問題仍沒有緩解。明年經濟態勢雖延續復甦,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甚多。這樣的復雜形勢,決定了改革的艱巨性和艱難性,稍有疏忽,將影響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實現。
改革的任務繁重。會議要求「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這使改革任務重大而艱巨。明年六項主要任務,壓首是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施以我為主戰略,做到口糧絕對安全,乃深謀遠慮之舉,也是本次經濟工作會議的亮點。落實口糧安全問題,勢必涉及農村深層次改革,要觸及到土地有效流轉這一核心問題。合理調整農民之間,農民與種糧大戶之間的利益關系,成為解決矛盾,深化改革的關鍵。在一些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情況下,又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特別是經濟體制仍然存在著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許多障礙。而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必然改革現行經濟體制,再次觸動經濟領域利益關系的「洗牌」。
倒逼之勢催人緊。民生工作面臨守住底線的問題。目前教育公平、就業壓力、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葯衛生、住房價位、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方面,公眾積怨甚久,倒逼改革已成定勢。住房問題牽涉千家萬戶,長期成為民眾關注熱點。怎樣建立適合現階段的住房模式,公眾寄予很大期望。社會環境意思日益強化,改善生態的意願日漸高漲。霧霾天氣頻發,每一位國人都逃不脫其籠罩,加強源頭治理的緊迫感越來越突出。資源和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區域間經濟水平差距拉大,為加劇社會矛盾埋下伏筆。貧困地區的一般公職人員,干到退休年齡也就月工資二三千元,廣大農村的收入水平可想而知。因此,打好扶貧攻堅戰,不斷縮小差距,讓貧困地區群眾生活不斷好起來,是社會持續穩定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D. 全面深化改革如何抓落實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E. 如何理解抓"五水共治"就是抓改革,發展,民生,和諧和生態的突破口
抓治水,就是抓改革、抓發展、抓民生、抓和諧、抓生態的突破口,是抓全局回工作能牽一發而答動全身的「牛鼻子」,是解決問題能一石多鳥的切入點。這充分體現了決策者的一種領導智慧和治理能力。從本質上講,「五水共治」和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緊密結合。因此只有抓住治水的突破口,進行全面治水,重新修復浙江省的江河湖溪,才能打贏重建浙江省生態環境這場硬仗。
F. 抓哪「三變」改革謀鄉村振興
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較改革前增長約455%;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較改革前增長近30%……這是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近年來開展農村「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交出的靚麗「成績單」。
路西村以前交通閉塞,農民靠種幾畝田地過生計。記者近日走訪路西村發現,寬敞的村莊道路已取代了昔日的窄道。「以前這條路也就兩個人寬的田埂,一到下雨根本沒法走。」蔣克勝說。
給蔣克勝帶來變化的是「三變」改革。路西村是安徽首批13個試點「三變」改革村之一。在路西村的基礎上,旌德縣由點及面開展這項改革,被列為全省「三變」改革整縣推進試點縣。旌德縣位於皖南地區,總人口15萬人,轄10個鎮,有68個村(居)。
在資源變資產方面,旌德縣農委副主任汪嘉楠說,旌德縣盤清集體經濟家底,集體經濟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賬面價值總計9.4億元。尊重村民意願,旌德縣折股量化經營性資產4.3億元。除分配到戶的資源性資產外,該縣將1.38億元尚未發包的集體資源性資產納入集體經濟公司注冊資本,盤活閑散資源。
資金變股金,盤活「死錢」,用好「活錢」。旌德縣將投入到用於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的資金形成的0.55億元固定資產(經營性)納入了集體經濟公司總資產。2015年以來,整合2408萬元的省財政綜改項目資金和1000萬元的縣財政集體經濟扶持基金,到今年6月,已扶持了47個村集體申請的「三變」項目,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我們村整合了省級財政農村綜改資金100萬元,在景區建設了500平方米的民宿,委託一家公司運營,每年固定收入8萬元。」旌德縣興隆鎮三峰村村支書余舟慶告訴記者,村裡還申報了30萬元扶持入股油桃觀光採摘園,帶動集體每年增收6萬元。
記者采訪了解到,旌德縣在51個人口不多、流動量少的村,設置了人口股96567股;17個人口較多、流動量大,或涉及並村、並組等因素的村,設置了農齡股488127股。全縣35502戶農民領到了股權證,被賦予了集體資產的佔有、收益、有償退出、抵押、擔保、繼承等各項權能。
在發展土地股份合作方面,旌德縣已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9個,入股土地近5000畝。孫村鎮合慶村169戶農民以480畝土地入股蘆筍種植合作社,保底分紅560元/畝,蘆筍成熟期每畝總收益可達近千元。合作社去年為當地村民發放工資近200萬元。
改革盤活閑置宅基地及房屋。65歲的馬來青在路西村開了一家民宿,說起脫貧前後生活的改變,笑得合不攏嘴。「民宿有6個標間,一般節假日前幾天,都會被提前預訂出去。」馬來青說,以前靠在山上砍柴為生,現在一年在家坐著就能掙三萬塊錢。
在改革過程中,旌德縣支持農民以閑置房屋入股農家樂、精品民宿等。汪嘉楠說,2015年以來,全縣發展農家樂54家,農家客棧69家,總營業額2076.3萬元,戶均增收16.9萬元。
2017年底,旌德縣68個村(居)經營性收入1001.7萬元,同比增長107.1%,較改革前的2014年增長約455%。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711元,較2014年增長約29.4%。其中,財產性收入同比增長8.4%,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三變』改革在發展農村產業的同時,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推動了集體收入大幅增長,夯實了鄉村振興的基礎。」旌德縣委書記周密說,下一步旌德將繼續聚力農民增收,讓群眾充分享受改革紅利,同時也為廣大中西部農村地區闖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鄉村振興之路。
來源新華網
G. 如何抓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專理體系和治理屬能力現代化。1、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2、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3、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4、處理好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5、處理好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6、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H. 如何看待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親力親為抓改革撲下身子抓落實
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親自抓、帶頭干,進一步強調了全面深化改革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的責任,就是要對改革決策負責、對改革進展負責、對改革效果負責。
貫徹落實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全面全程負責。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在貫徹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中,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不能出現「中間一公里」、「腸梗阻」現象。維護以中央總書記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一個重要要求,就是要堅決貫徹落實習中央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戰略思想,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一系列文件,切實做到黨中央關於改革的精神要第一時間傳達貫徹,黨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務要積極部署落實,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改革問題要認真研究解決。
解決改革重大問題全面全程負責。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在主要問題上體現擔當,在統籌全盤、協調各方的基礎上,抓住重點、牽引全局,做到「四個親自」。一是重要改革親自部署。親自部署就要下功夫研究思考,使改革方案更加穩妥、更加貼近實際;親自部署就是以更加重視的姿態,強化信息,該出面時就出面。二是重大方案親自把關。主要領導不能事必躬親,但也不能事事委託代理。改革重大方案利害悠關,稍有不慎,便會出現失穩失序。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把關,就為重大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增加了分量,就為防止重大方案的失誤增加了保險。三是關鍵環節親自協調。改革是社會實踐活動,矛盾復雜、利益糾結,有了好的方案,缺少高效執行力,也很難落實。「老大難、老大難,領導重視就不難」,雖然不夠准確,但也道出了主要領導解決難題的優勢。四是落實情況親自督察。心中有數,其中就包括對改革方案落實情況的心中有數。主要領導親自督察,是改革落地的重要舉措。有部署、有督察,而且是主要領導親自督察,加大了改革落地的力度,有效防止了改革中的走過嘗做表面文章現象。
堅持改革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全程負責。親力親為,最重要的是為人民改革親力、為人民謀利親為。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改革親抓實乾的動力從何而來,就是從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思想中來。改革落實,不僅是要改革舉措、政策、法規落實,根本的是要人民利益增長落實。各地各部門改革重點不同、路徑不同,但在以人民利益為檢驗標准上是相同的。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權力范圍不同、支配資源不同,但在為人民謀改革的出發點上是共同的。如果是借改革而謀私、以改革名義掩蓋腐敗交易,這樣的「落實」要不得。
I. 改革工作抓什麼,怎麼抓講深講透
改革抓創新,抓隊伍建設;
抓人才引進;抓資本運作;
抓主題項目;抓最終落實;
等等。
J. 國企改革,為什麼要抓大放小啊
抓大放小,按照權威的解釋,「抓大」,是指著力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使其可以成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放小」是指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一方面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同大企業建立密切的協作關系,提高生產的社會化水平;另一方面,從實際出發,採取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出售等形式,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抓大放小,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政府掌控100個大型中央企業和2600個大型地方企業,其餘企業則採取租、包、賣等多種形式非國有化。政府抓大最新的體現是,國資委近期首次明確,國家要在軍工、電網電力、石油化工、電信、煤炭、民航和航運七大行業實行控股。政府抓大最突出的成效是,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由最初的僅2至3家,發展到目前的10多家,清一色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
國有企業改革抓大放小,放小似乎比較容易理解,放小既可收縮戰線、改變國有經濟分布過寬的狀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和效益,又有利於減輕社會震動,有助於漸進式改革的推進。因為畢竟國有中小企業普遍資本有機構成不高,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的輕紡工業,生產經營過程的供、產、銷地域性較強,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相對較低,改革的影響面比較小,且地方政府有較大的管理自主權,因此改起來也比較容易。而且在放小過程中扶小,形成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格局,無疑對改善資源的整體配置效率是有助益的。實踐證明,通過租、包、賣等形式對國有中小企業進行非國有化,盡管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操作不夠規范、部分國有資產流失、企業職工下崗失業增加甚至引發一些社會矛盾和沖突等問題,但國有企業中小企業的改革總體上還是成功的。有學者在2002年比較了634個國有企業民營化前後3年在盈利、產出、負債率、生產力等方面的差異後發現,這些企業民營化後在收益、實際銷售、生產力等方面確實有了提高。國資委主任李榮融2004年在回應國資流失大討論時,明確表示,國有企業的數量在減少,但是資產的質量在提高,競爭能力在增強,經濟效益迅速提高。這可以說是我們多年努力工作、想追求的一個局面。李榮融提供的一組數據是,我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998年是23.8萬戶,到2003年是15萬戶,減少了40%;職工人數,1998年是7804萬人,2003年是4311萬人,減少了40%;實現利潤,1998年是214億元,2003年是4951億元,增加了22倍;企業資產總額,1998年是14.9萬億元,2003年是19.7萬億元,增長了35%;國有企業凈資產,1998年為5.2萬億元,2003年為8.4萬億元,增長了60%;2003年國有資產收益率是5.9%。放小之所以成功,按照經濟學家張維迎的觀點,是因為既解決了企業制度中的激勵機制問題,也解決了企業制度中的經營者選擇機制問題。以上分析表明,國有企業改革放小不錯,放小容易,放小放出了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放出了市場競爭的局面,放出了效率和效益的改進,對國有企業的放小必須充分肯定。接下來的問題是,應該怎樣評價國有企業改革的抓大。
對於國有企業改革抓大的理由,歸納起來,一是要保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繼續讓國有經濟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這是所謂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高度考慮。二是從提高產業集中度從而提高產業競爭力的角度考慮。產業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場中少數幾個最大廠商(通常是前4位、5位、8位)所佔有的市場份額,它是反映市場寡佔程度的一個指標。許多專家學者對我國產業集中度進行過研究,結論似乎都是我國產業集中度太低影響了產業競爭力。這樣,「抓大」,著力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似乎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三是出於改革策略上的考慮,先抓住大的,放開搞活小的,似乎更有利於改革的推進。按照經濟學家呂政的分析,國有大企業資本有機構成高,生產經營活動的社會化程度高,對國民經濟全局有較大的影響,在大企業就業的職工多,債權債務關系復雜,改起來難度比較大。先抓住大的,放開搞活小的,可以避免國有大企業在改制過程中資產大量流失,以國有大企業作基礎的國家稅收來源能夠保持穩定增長,使政府有能力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國有企業改革抓大的理由或許還有一些,但根據筆者的理解,恐怕主要是以上三個方面。如何看待這些理由,怎樣評價國有企業改革抓大的效果,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
先說第三個理由。如果說從減輕社會震動、推進改革順利進行的角度考慮,先抓住大的,放開搞活小的,從而為整體改革創造條件,接著再改大的,放開搞活大的,這一理由是恰當的,而且操作起來也是可行的,也就是說抓大不是抓住不放,抓大不是不改大,抓大是暫時的,是在為改大創造條件,抓大放小就只能是一種權宜之計,而不能作為長久之策。抓大放小就只能作為國企改革過程中一段時間要堅持的方針,而不能作為長期堅持的方針。
再看第二個理由,即從提高產業集中度、產業競爭力的角度考慮要抓大。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基於這種考慮而抓大,至少有兩個途徑。一是鼓勵和扶持非國有中小企業,讓非國有中小企業通過市場競爭和組織創新做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通信、計算機、家用電器等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企業,像聯想、TCL、海爾、華為等,它們的出現既提高了其所在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也提高了我國在這些產業的競爭力。二是做大國有企業。對此,我們長期的做法是用行政的辦法,搞「拉郎配」,其結果是形成了一些「個頭」很大、效益很低的「泥足巨人」,甚至把原有的好企業也拖垮了。實踐已經反復證明,通過政府主導、用行政的辦法做大國有企業,既達不到優化結構的目的,相反,還有可能由於強化行政控制,妨礙經濟改革的進程,使企業總體狀況惡化。因此,我們可以說,用行政的辦法抓大國有企業是不成功的。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也開始嘗試用市場的辦法來抓大,即依託經過初步改革、建立了現代公司制度的企業,通過在資本市場上轉讓股權或收購兼並等,實現對國有企業的戰略性重組。用這種方式抓大,涌現出了像康佳、華源這樣一些取得好成績的事例。實踐證明,以企業為主體,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機制形成的大公司、大企業,其效率與效益都是改進的,有很強的生命力。這樣抓大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它不僅改進了企業本身的效率與效益,而且對提高產業集中度,從而提高產業競爭力確實是有促進作用的。需要指出的是,用市場的辦法抓大國有企業,在我國取得的成效還只是初步的,諸如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力、電網、中國電信等大公司、大企業目前表現出的較高回報率,主要還是靠占據壟斷地位而獲取壟斷利潤,其競爭力還需要市場和時間的檢驗。而且從世界各國經驗來看,從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中長期趨勢分析,要提高產業集中度,從而提高產業競爭力,最終恐怕主要還得靠非國有資本,靠非國有大公司、大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講,從動態的角度分析,國有企業改革的抓大恐怕也只能是一種過渡性措施,而不能作為長期堅持的方針。
最後分析第一個理由,也就是從保住國有經濟主導地位的角度抓大國有企業。主流的觀點是要使國有經濟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領域占支配地位。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幹企業。國資委最近推出的《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把國家控股的行業明確為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和航運七大行業。其選取的標準是,「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礦產資源,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幹企業」。這樣的理由看起來無懈可擊,尤其是上升到意識形態高度,也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不再設問。但是本著學術自由、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想法,筆者以為這一理由仍然是值得進一步推敲的。早在1996年,筆者曾經在《經濟學消息報》和《貴州日報》撰文,從發達國家及我國發達省份的實踐、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四個方面,按照數量與質量相統一的一貫認識,就所有制結構調整,提出了「以公營經濟為基礎、民營經濟為主導」的理論主張,盡管該主張明顯與主流觀點不同,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但筆者至今仍認為,按照效率和公平標准判斷,以上主張仍然站得住腳,很難被推翻。最近讀了經濟學家許小年在《南方周末》發表的文章,該文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對國家控股的七個行業進行解析,更加深和堅定了筆者的認識。按照許小年教授的觀點,上述國家控股的六項標准中,僅公共品具有嚴格的經濟學定義,其他均帶有主觀任意性。公共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通常存在的外部性,使得政府介入其供應理由相對充分。依此標准,除了電網、電信中的通信物理網路、民航中的機場、航運中的港口、碼頭、航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具有公共品性質和外部性,政府可以介入其供應,並在供應效率優於民間資本時也可以控股外,其他行業的國家控股都缺乏充分的理由。界定政府職能的依據不是行業的名稱,也不是行業的技術屬性,更不是籠統的「國民經濟命脈」或「支柱產業」,而是產品和服務的特徵,是補充市場的不足。在市場經濟中,凡政府經營的都應該是微利或虧損的,凡賺錢的都應該交給市場,國有資產的經營目標不能也不應該是保值增值,而是實現政府的社會目標,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政府職能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沖突。許小年教授還利用2005年A股和部分H股上市公司的數據,計算了七大行業以及與之相關產業的毛利率,結果發現除了發電、石油加工和航空,其他行業毛利率均顯著高於一般認為是暴利的房地產業,後者2005年的毛利率為35.3%。數據說明,政府要麼進入了不該進入的市場仍然有效的行業,要麼資產增值的沖動已經超越克服市場失效的原有目標。從許小年教授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推論,多年來制約民間資本、非公有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政府以上述第一種理由所實行的壟斷。這種政府行業壟斷,對競爭及其效率無疑是有害的。據筆者所知,贊成以上看法的人並不只是「一小撮」,就在年初的地方「兩會」期間,許多代表和委員都對由政府推動的行業壟斷的弊端提出了嚴厲批評。這樣看來,抓大不能成為搞壟斷的理由,抓大不是不改大,抓大不是不放大,打破壟斷、放大應當是國有企業下一步改革的趨勢。
綜上所述,我們的看法是,不能把國有企業改革抓大放小的方針凝固化、長期化,抓大不應是抓住不放、抓住不改,目前抓大是為了今後放大、改大創造條件;放小也不是放手不管,放小以後還需扶小,使其有可能發展壯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從中長期看,國有企業改革抓大放小,似乎應當改為放大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