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貴州的石漠化
1. 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的總體特徵
貴州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山區,山勢陡峭、起伏大、切割深,加之森林植被少、覆蓋率低(僅為30.8%),土壤瘠薄,土地利用過度和開發不當,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根據1999年TM衛星影像解譯,貴州土壤具有明顯侵蝕的面積為73180k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1%,平均侵蝕模數為1538t/a•km2,每年大約流失表土1.95億t。僅烏江的年輸沙量就達58×106t;北盤江支流的巴朗河土壤侵蝕模數竟高達14900t/a•km2,已超過黃河流域。喀斯特地區水土流失最終結果必然導致無土可流的石漠化環境。
一、石漠化程度
從遙感解譯結果分析,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程度相當嚴重,已達到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照片3-7、8、圖3-12)。在全省176167km2的國土面積上,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積13187 km2,佔到7.49%,標志著石漠化的程度已經相當高;輕度以上石漠化面積35920km2,佔到全省的20.39%,昭示石漠化的面積已經相當大,如再加上具有潛在石漠化的土地,面積可以達到45.20%,意味著石漠化的危險性非常高。若把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定義為輕度+中度+強度石漠化,面積達到20.39%,占碳酸鹽岩出露區的33%,接近碳酸鹽岩分布的1/3,若把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加在一起,即占土地總面積的45%,占碳酸鹽出露區總面積的71%,接近碳酸鹽岩分布區面積的2/3;無石漠化土地只佔碳酸鹽岩出露區的30%不到。
圖3-12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等級構成圖
(1)貴州是喀斯特石漠化極為嚴重的省份,以碳酸鹽岩區而論,近1/3已經石漠化,無明顯石漠化的土地只佔不足1/3。
把輕度石漠化以上土地納入石漠化的范疇,因為這類土地多數有明顯的外觀石質化特徵,俗稱「石山」,土被零星,土層極薄,植被結構低——灌草叢為生、覆蓋度低,生態環境嚴酷,在高溫多雨的亞熱帶濕潤高原氣候下,單位面積生物量只有半乾旱地區的水平,而且不宜耕作,草被牲畜適口性差,林木恢復難度大,土地多呈現難以利用的特徵,生態上難以起到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功能,經濟上的產出極為低下,當地人民群眾甚為貧困,人均佔有土地面積不算太小,但人均佔有有效宜耕地、林地、草地等資源的量則因此而大打折扣。
石漠化土地形成受到人為活動影響,也受到地質岩性,主要是碳酸鈣純度、地貌發育類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從分布上看,石漠化土地更多地分布在純碳酸鹽岩為主的貴州西部、西南部,顯示了自然因素的影響強度較大(當然,同樣自然條件下人類活動的影響就佔主導地位)。石漠化分布區以切割強度大的峰叢喀斯特地貌類型最多,岩性上以純度高的石灰岩區為多。
從農業土地資源的角度,占貴州碳酸鹽岩分布區1/3強的潛在石漠化土地現實農業利用價值不高,生態脆弱,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會較快地向石漠化土地演變。所以,這類土地是廣義的石漠化危險區,這樣,貴州碳酸質岩分布區中有近2/3的面積屬石漠化或有石漠化危險的地區,必須在保護治理上引起高度重視。而且貴州土層相對深厚的非喀斯特區,尤其是黔北、黔東北,由於人口壓力大,而土壤侵蝕強烈,這種現象如得不到改變也會逐步演化為石漠化土地,更加重了貴州生態環境的嚴酷性。
(2)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和潛在石漠化地區與乾旱、半乾旱地區荒漠化不同,有可以挖掘的潛力。
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有其特別之處。喀斯特石漠化發生的大環境背景是高溫多雨、雨熱同季、水熱條件得天獨厚的亞熱帶高原山地區,解決這類地區缺水少土的可能渠道較多。如花江峽谷的關嶺縣板貴鄉就有陡坡石山上壘堡坎、搬客土、造旱田的成功實例,花江峽谷、紫雲宗地等都有利用扶貧款修水窖解決人畜飲水、灌溉田土的成功範例。降雨量大、人工蓄水潛力較大。在有足夠投資的條件下,可以充分考慮利用有利的光、熱、水條件,考慮用立體栽培、無土栽培,發揮小面積土地的潛力,增加單位面積產量。
喀斯特山丘地貌的一大特點就是空間異質性明顯。在佔到半數的山地上,石溝、石縫中殘留一定的土壤使大多數石漠化地區石漠化「不夠徹底」,出現了「一碗泥巴一碗飯」(即有一碗大的土就可以生長一株玉米、做一碗飯的說法,在紫雲宗地鄉打郎村等地不為少見)。還需指出,限於本次研究比例尺較小(1:10萬),很多喀斯特地形間的窪地、谷地負地形不能單獨分出。而這類負地形往往土層較厚,水分條件較好,不屬「石漠化」范疇,而應屬「無明顯石漠化」。其面積比例根據抽樣調查在喀斯特峰叢窪地區(如紫雲宗地、羅甸板庚、荔波瑤山等)較小,約在5%~10%間;在溶丘窪地(如貴陽天鵝、小碧面積較大,約在25%~35%左右。雖然面積比例小,這部分土地是維系當地人民基本生活資料——糧食的主要土地資源,正像石質荒漠中發育的數量多、分布零散的小型「綠洲」。一般來說,其生態穩定性較高,但有時會受到陡坡開墾的危害,需引起注意。
貴州碳酸鹽岩分布區約有一半是不純碳酸鹽岩或者是含有碎屑夾層的碳酸鹽岩,風化殘余表土層比純碳酸鹽岩區厚,其土地大多屬無明顯石漠化或潛在石漠化類型,內部有少量輕度石漠化類型。總體上這類地區土層較厚,條件比較碳酸鹽岩地區優越,適宜林、牧用,開墾區暫時也有不很低的糧食生產能力,但在水土保持措施不夠的情況下可向更嚴重的石漠化等級演替,是演替狀態不穩定,可向良性循環發展,爭取潛力大的土地類型。正因為如此,已石漠化土地中可以治理部分仍有較大潛力;潛在石漠化部分保護任務也很艱巨,需要根據類型、區位等區別對待,結合發展,明確目標分步到位。
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工作在喀斯特區域(即地表為碳酸鹽岩石出露的區域)進行,非喀斯特地區未進行分級。非喀斯特地區主要集中分布在黔東南(變質岩),其次以黔西南紅水河流域(中三疊系砂頁岩為主)、黔北赤水、習水(侏羅系、白堊系為主)及梵凈山區(變質岩)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分布較零星。這類地區岩石多容易風化、疏鬆,切割強烈,地形以山地佔絕對優勢,一般而言都有較厚的風化殼,為無明顯石漠化區域,土地利用上多宜林用,為貴州主要林區所在,但在陡坡開荒嚴重的地區,如畢節地區納雍、畢節、威寧、赫章,六盤水市盤縣、水城,銅仁地區沿河、印江、思南等地,土壤侵蝕非常強烈。
二、石漠化區空間分布
貴州石漠化分布大勢是非碳酸鹽岩分布的黔東南、黔西南州望漠等縣部分地區,北部赤水及習水一部分、梵凈山區等為非喀斯特地區,這類地區一般風化殼較厚,無明顯石漠化現象。喀斯特分布的地區呈現南部重、北部輕,西部重、東部輕的特點。以縣為單位統計,石漠化面積分布見表3-8~3-10,圖3-13、3-14)。
圖3-13貴州各地州喀斯特石漠化等級構成與空間分布圖
從空間分布來看,石漠化土地(尤其是中度以上)多集中分布在喀斯特發育的貴州南部和西部,以六盤水市、黔南州、安順市、黔西南州、畢節地區所佔面積較多;輕度以上石漠化土地佔土地總面積在40%以上的縣有9個,即興仁、安龍、水城、六枝、興義、關嶺、惠水、長順、紫雲;占土地總面積在30%~40%的縣有10個,即盤縣、貞豐、羅甸、安順、黔西、平塘、普安、畢節、晴隆、普定;小於10%的縣有17個,分別是威寧、赤水、錦屏、榕江、從江、雷山、黎平、劍河、天柱、三穗、台江、三都、習水、丹寨、江口、望謨、冊亨。
喀斯特石漠化的空間分布規律,除黔東南州淺變質岩系非喀斯特以外,全省石漠化面積分布服從於均值為20.3,方差為13.15的正態分布,樣本為全省82個縣市(考慮數據的相關性,對貴陽市所轄的五區未作進一步劃分),見圖3-14。
圖3-14輕度以上石漠化面積百分比頻率分布圖
表3-8貴州縣級行政單元嚴重石漠化(14+15)面積統計
表3-9貴州縣級行政單元石漠化(13+14+15)面積分布統計
表3-10貴州縣級行政單元石漠化與潛在石漠化(12+13+14+15)面積統計
三、石漠化的發展趨勢
貴州山區水土流失態勢是嚴峻的,隨著森林覆蓋率的減少和忽視土地資源保護,土壤侵蝕面積迅速增加,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近數十年來,由於砍伐森林、擴大耕地、植被退化、土壤嚴重侵蝕,結果是石漠化土地的面積大大增加。
根據1975年森林調查中的石山面積和省農業區劃辦的農業資源數據分析,1974年石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5%,到1985年全省裸岩、石山地和石漠化土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7.9%,即從1974年的8806.4km2,發展到1985年的13888km2,占總土地的7.9%,10年間增加了5082km2;到2000年,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積全省已達13187km2,佔全省土地面積的7.49%,成為難利用土地。輕度石漠化以上面積達35920km2,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0.39%。另外,尚有43714km2的土地有潛在石漠化趨勢;另外的資料顯示,全省石漠化面積平均每年以90000hm2的速度擴展,需採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護,防止向石漠化方向發展。石漠化的結果不僅使石山地無林、無土、無水,而且成了喪失土地生產的荒漠,人類無法生存的環境,變成最貧困的地區。
根據歷史資料,赫章縣從1957年以後,擴大耕地5.53萬ha,土壤侵蝕模數高達524t/km2•y,水土流失面積達1865萬km2,佔全縣面積的57.6%,石漠化土地由1957年的207.6km2,增至1978年的289.7km2,平均每年增加4.1km2。清鎮縣從1961年至1975年,新增石漠化土地50.9km2,平均每年增加3.4km2,普定縣80年代石漠化面積每年以500多hm2的驚人速度增加,全省情況也同樣嚴峻。
這反映20世紀70~80年代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石漠化發展的驚人速度。若不採取有力的治理保護措施,石漠化土地面積將在20世紀末達到21510.4km2,約占土地總面積的12.2%。因此,貴州土地嚴重的石漠化將極大地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將嚴重地影響21世紀宏偉目標的實現。石漠化問題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目前,關於喀斯特石漠化的發展趨勢,謹提出以下看法:由於石漠化遙感調查在貴州尚屬首次,無確切資料反映其動態變化情況,但本次調查可以作為以後石漠化土地動態變化研究的基礎。根據貴州省水土流失的動態調查研究(貴州水土流失遙感調查課題組. 2001)和其他資料的分析,今後數年內石漠化發展的可能趨勢是:在政府對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保護治理的投入加大的情況下,由於坡改梯、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措施的實施,石漠化面積擴大的速度和程度可能會得到一定緩解,但除局部地區由於人工改良增加土層厚度外,大部分地區石漠化的現象難以逆轉;不少地區由於人口壓力大,喀斯特山區坡耕地多,石漠化面積仍會以一定速度發展,石漠化程度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因此,應該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力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保護和利用好現有的土地資源,對石漠化的發展不可掉以輕心。
2. 我國的石漠化為什麼主要出現在貴州,廣西等省區,並分析怎樣治理石漠化
這是因為石漠化的地質條件決定的
貴州、廣西是我國集中成片的石灰岩分布區。至於其他的東東,提問者可以找找相關文獻
3. 為了減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造成的危害,貴州實施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恢復措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
為了減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造成的危害,貴州實施了一系列生態環境恢復措施,如封山育林、人工種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等,治理區域的植被覆蓋率逐漸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目前,貴州正在進一步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態工程,以促進區域生態建設,鞏固長江、珠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同時,貴州還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城市的建設,不斷改善環境質量,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發展.
故選:A.
4. 貴州省石漠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貴州境內石灰岩分布廣泛,大部分地區土層較薄,由於不合理的墾殖活動,破壞了原有植被,內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容導致基岩大面積裸露而出現石漠化現象。當地山高坡陡,地形起伏大,氣候暖濕,加之降水集中,更加劇了石漠化過程。影響貴州的主要自然災害有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乾旱、冰凍、冰雹等氣象災害。
5. 我國的石漠化為什麼主要出現在貴州,廣西等省區,並分析怎樣治理石漠化
喀斯特地貌和濫砍亂伐造成的。
6. 試論述貴州石漠化脆弱生態系統的成因及恢復措施。
首先石漠化的定義為:喀斯特山區脆弱生態系統與人類不合理社會經濟活動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基岩裸露,具有類似荒漠景觀的土地退化過程。
成因:石漠化主要是喀斯特地區石質荒漠化,而貴州就屬於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實質就是水土保持問題,喀斯特地區水土流失的頂級形態就是石漠化。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更是人為因素所致。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礎,岩溶地區豐富的碳酸鹽基岩具有易淋溶與風化,成土慢的特點,為石漠化提供了自然物質條件,石山區山高坡陡,氣候溫暖,雨水集中,為石漠化提供了動力和溶蝕條件,這些是石漠化形成的重要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貴州喀斯特岩溶地區人口密度大,為了生存和發展,石山區居民過度開發土地資源,形成「人增—耕進—林退—岩石出露—土壤侵蝕—石漠化」惡性循環。主要表現為: 一是陡坡開墾,植被對土壤的固持能力減弱,土壤流失,造成大量岩石裸露,土地向石漠化方向發展。 二是過度樵採,更加快了植被的喪失,導致石漠化進程的加速。 三是過度放牧,不僅毀壞林草植被,還造成土地板結,有機質流失,導致土地石漠化。 四是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不合理開採挖掘和廠礦企業產生的垃圾,所排放的有毒有害廢氣、廢水和廢物,抑制林草生長,加快碳酸鹽岩侵蝕速率,加劇了石漠化擴展。
針對以上成因,又一些相關措施:
一、植被保護。依法保護現有林草植被,杜絕濫墾、濫砍、濫采、濫牧、濫挖等破壞行為。
二、封山育林。充分利用自然修復能力改善岩溶地區生態狀況。封山育林能很好地恢復生態。
三、退耕還林。依據國家相關規定,保證糧食供求
四、人工造林種草。
五、扶貧開發。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用其他方式增加收入,減低植被負擔,有效保護植被。
以上措施能有效從水土保持這個本質問題上防止和治理石漠化。
7. 貴州省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和危害是什麼
主要原因是,以為貴州66.9%是喀斯特地貌, 山上全是光禿禿的石頭, 沒有泥土,而且有很多地下洞穴, 不能蓄水。 所以山上基本沒有樹木, 只有低矮的灌木, 也不適合栽種經濟作物。
8. 貴州省石漠化地區有哪些
貴州省黔西南州的石漠化十分嚴重,目前政府採取在石漠化地區種植金銀花等經濟效應較好的的植物,成效不錯。
9. 關於貴州省石漠化問題:(3分)⑴ 漠化的原因(自然與人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石漠化來原因:
自然:石灰岩廣自布,成土過程慢,植被根系淺, 人為:毀林開荒、濫墾亂伐、不合理的墾殖,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加劇了石漠化 ⑵滑坡、泥石流 ⑶、①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某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 ②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城市建設 ③高效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發展生態經濟型林草業,發展特色產業。 ④生態移民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