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法治化
⑴ 淺談如何積極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
《決定》規定: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的意識,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建設,強化基層法治隊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改善基層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推進法治幹部下基層活動。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是《決定》首次提出的法治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是《決定》提出的「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要求的具體化。《決定》指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從我國目前政權結構組織形式來看,我國基層社會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這兩種組織形式。現行憲法第111條對此也有明確的規定。該條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並行的還有各種基層社團組織、各種形式的自治組織以及行業協會、社區組織等等。
這些基層組織擔負著維護基層社會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的重任,除了依靠基層組織所制定的自治章程、鄉規民約、行業規范等實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之外,也需要加大國家法律治理的力度,特別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等領域,國家法律更是不可缺位。
要防止在基層治理的過程中,因為部分群眾或少數人的利益侵犯了社會公眾的利益,或者是為了實現少數人的特權而侵犯了大多數人的基本權利。因此,基層人民政府必須依法對基層社會進行嚴格的法律管理,要建立必要的執法渠道,注重基層政府與基層組織之間的溝通協同,要盡量使基層政權的執法力量下沉,要使法律進社區、進課堂、進居民家中,真正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法治工作落地實處,不留死角,通過基層依法治理,夯實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維護基層繁榮和穩定。
⑵ 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什麼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強調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扎實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⑶ 街道社會治理法治化包括哪些方面
法治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必然走向
社會管理創新與社會治理的法治化
新形勢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法治化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城市治理法治化的進程
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法制化進程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研究
論社會治理的法制化、科學化、人性化
⑷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於轉變我國社會治理體制有什麼進步的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利於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使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有利於提高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水平,實現良法善治;有利於提高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水平,通過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增強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第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可以在維護憲法法律權威過程中,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領信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會風尚,使法治信仰上升為國家信仰、紮根於全體人民;可以更好地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搭建起更牢固的框架、更規范的軌道,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第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可以保證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法治是改革發展穩定的壓倉石。在改革攻堅期、發展機遇期、社會風險期「三期疊加」的今天,只有依靠法治、踐行法治、充分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才能有效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才能讓各項改革蹄疾而步穩地前行,才能讓各項事業行穩而致遠的發展
⑸ 憲法在社會治理法制化的作用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也諸法的保護神,在社會治理法治化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
⑹ 社會治理法治化論文有哪些切入點
法治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必然走向
社會管理創新與社會治理的法治化
新形勢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法治化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城市治理法治化的進程
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法制化進程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研究
論社會治理的法制化、科學化、人性化
等等
⑺ 如何處理政府治理的現代化與依法治國的關系
國家治理現代化與依法治國的提出,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選擇,也體現了新一屆領導人在治國理政問題上的創新思維與科學精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十八屆四中全會也將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課題。國家治理現代化與依法治國的提出,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選擇,也體現了新一屆領導人在治國理政問題上的創新思維與科學精神。
就現代國家而言,是否具備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和良好的治理能力,直接影響到現代國家政權與社會的穩定、發展。依法治國既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方式和必然要求,同時還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建設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國的首要任務,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政治要求
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首要任務就是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法治政府,就是要為實現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供科學的領導力量,提高黨和國家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黨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力量,政府則是政策的直接實施者,是應對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的直接負責機構。只有不斷加強法治政府的建設,才能提升各級政府依法應對社會矛盾和問題的能力。因此,將建設法治政府作為首要任務,是推進依法治國的本質要求和必然要求。
建設法治政府,首先要改革行政執法體制,這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做出了總體部署,其目的就是要從源頭上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保證行政執法權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規范有效運行,從而解決當前政府公信力下滑和行政執法疲軟的兩大問題。其次,要不斷加強黨的依法執政建設。黨是推進依法治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共同領導主體,建設法治政府,需要各級黨委組織確實做到依法執政,即地方黨委要支持和配合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再其次,要不斷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依照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法規來展開和推進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最後,要建設高素質執政隊伍。黨政領導幹部作為依法治國和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直接執行主體,要不斷加強其治國能力建設,提高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能力,為推進依法治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這也是中國法制漸進改革進程走向全面成功的關鍵性環節。
建設法治經濟是依法治國的核心任務,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經濟要求
經濟是國家治理的重點領域,構建完善的法治經濟,意味著市場經濟必須服務於市場規律,政府只能在法律授權范圍內行政,這是依法治國的核心任務,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經濟要求。
市場經濟作為法治經濟,首先要做到市場自由和市場秩序的法制。因此,建設法治經濟,有法可依仍然是前提。法律既要確保經濟運行的市場自由,也要維護經濟運行的市場秩序。
經濟層面的治理現代化,就是要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我們要根據現代市場體系變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這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課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要求黨和政府在治理國家經濟時,既要依法維護市場的自主性,又要依法參與國家經濟的宏觀調控,不僅要加快完善市場運行體系,也要不斷提升黨和政府統籌規劃治理經濟的能力。所以,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經濟,既要激發市場的自主創造活力、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也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這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建設法治社會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任務,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社會要求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建設法治社會既是維護社會和諧的關鍵任務,也是化解社會矛盾的客觀需要。社會治理體系是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法治則是社會治理的前提、基礎和保障。只有不斷創新社會法治體系,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學會用法治思維來化解社會矛盾,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才能更好地建設有限政府和服務政府,才能更好地確保社會公平正義。這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法治社會、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國家要堅定不移地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這是依法治國的基礎;要不斷推進社會治理的立法工作,將社會治理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確保國家和社會治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要不斷提高每個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使人們逐漸樹立法治理念,為在社會治理中推進守法、用法奠定基礎。
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法治思維是進行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基本思維。社會矛盾問題是我們國家和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大挑戰,依法治理是我們必須要堅持的原則。這不僅是社會治理合法性的來源,還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要體現,更是關系著整個社會和諧與穩定、整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性原則。
依法治國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准。無論是依法治國,還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其權力主體都是廣大人民群眾,黨作為領導主體,理應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執政理念的根本體現。
堅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就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依照法律法規管理國家事務和自身事務,保障人民實現當家做主。黨和政府作為治國理政的領導者和執行者,應珍惜人民群眾給予的權力,將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執政活動的出發點,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制度治理國家,從而能更好地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
⑻ 76,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正確答案:ABCD
解析: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⑼ 【多選題】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必須
選擇ABCD。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必須做到以下四點:
1,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2,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3,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4,加強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路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9)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法治化擴展閱讀:
從運行意義上,「社會治理」實際是指「治理社會」。或者換言之,所謂「社會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體對於社會實施的管理。由「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不僅僅是概念上的變化,而且蘊含著理念、方法、手段和制度等多個層面的深刻變革。
社會治理是一種導致公共理想的社會和經濟效果的治理模式。社會治理理論是西方治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是一系列的價值、政策和制度,通過這些,一個社會可以來管理它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進程。
社會治理是一個國家開發經濟和社會資源過程中實施管理的方式,它同時也是制定和實施決策的過程。社會治理還被界定為限制和激勵個人和組織的規則、制度和實踐的框架。所以,治理不僅僅局限於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動。
由於西方國家治理理論奉行社會中心主義和公民個人本位,因此,理性經濟人的社會自我治理,在理論邏輯上構成了西方國家治理理論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