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災害的治理
① 治理洪水災害,關鍵在於
更要治理乾旱、治理山地災害;不僅要治理下游,更要治理上游;不僅要治理江河越是進入成熟期的生物措施越能有效地預防洪水和山地災害。在保護生物多樣性
② 預防洪水災害的措施
洪水到來時的自救
1.洪水到來時,來不及轉移的人員,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樓房、避洪台等地轉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牆等高的地方暫避。
2.如洪水繼續上漲,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准備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門板、桌椅、木床、大塊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紮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圍,要設法盡快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系,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
注意:千萬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帶電的電線桿、鐵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頂。
4.如已被捲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
5.發現高壓線鐵塔傾斜或者電線斷頭下垂時,一定要迅速遠避,防止直接觸電或因地面「跨步電壓」觸電。
6.洪水過後,要做好各項衛生防疫工作,預防疫病的流行。
自我防護
●聽從家長或學校的組織與安排,進行必要的防洪准備,或是撤退到相對安全的地方,如防洪大壩上或是當地地勢較高的地區。
●來不及撤退者,盡量利用一些不怕洪水沖走的材料,如沙袋、石堆等堵住房屋門檻的縫隙,減少水的漫入,或是躲到屋頂避水。房屋不夠堅固的,要自製木(竹)筏逃生,或是攀上大樹避難。離開房屋前,盡量帶上一些食品和衣物。
●被水沖走或落入水中者,首先要保持鎮定,盡量抓住水中漂流的木板、箱子、衣櫃等物。如果離岸較遠,周圍又沒有其他人或船舶,就不要盲目游動,以免體力消耗殆盡。
愛心提示
當洪水來臨的時候,你一定要聽從大人的安排,千萬不可隨意下水游動。無論你遇到何種情形,都不要慌,要學會發出求救信號,如晃動衣服或樹枝,大聲呼救等。
洪水暴發時自救方法
洪水災害中如何原地待救
水災的發生,都是災害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因此在洪水到來前,洪災區群眾應利用這段有限的時間盡可能充分地作好准備。
有條件者可修築或加高圍堤;無條件者選擇登高避難之所,如基礎牢固的屋頂、在大樹上築棚、搭建臨時避難台。蒸煮可供幾天食用的食品,宰殺家畜製成熟食;將衣被等禦寒物放至高處保存;扎制木排,並搜集木盆、木塊等漂浮材料加工為救生設備以備急需;將不便攜帶的貴重物品做防水捆紮後埋入地下或置放高處,票款、首飾等物品可縫在衣物中;准備好醫葯、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種尚能使用的通訊設施。
洪水將至,應該如何逃生
處於水深在0.7m以上至2m的淹沒區內,或洪水流速較大難以在其中生活的居民,應及時採取避難措施。因避難主要是大規模、有組織的避難,所以要注意:
一要讓避難路線家喻戶曉,讓每一個避難者弄清,洪水先淹何處,後淹何處,以選擇最佳路線,避免造成"人到洪水到"的被動。
二要認清路標。在那些洪水多發的地區,政府修築有避難道路。一般說來,這種道路應是單行線,以減少交通混亂和阻塞。在那些避難道路上,設有指示前進方向的路標,如果避難人群未很好地識別路標,盲目地走錯路,再往回折返,便會與其他人群產生碰撞、擁擠,產生不必要的混亂。
三要保持鎮定的情緒。掌握"災害心理學"實際上也是一種學問。專家介紹,在一個擁有150萬人口的滯洪區,當地曾做過一次避難演習,僅僅是一個演習,竟因為人多混亂擠塌了橋,發生死傷事故。在洪災中,避難者由於自身的苦痛、家庭的巨大損失,已經是人心惶惶,如果再受到流言蜚語的蠱惑、避難隊伍中突然發出的喊叫、警車和救護車警笛的亂鳴這些外來的干擾,極易產生不必要的驚恐和混亂。
哪些是較安全的避難所
避災專家們認為,避難場所的選擇不容忽視。避難所一般應選擇在距家最近、地勢較高、交通較為方便處,應有上下水設施,衛生條件較好,與外界可保持良好的通訊、交通聯系。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層建築的平坦樓頂,地勢較高或有牢固樓房的學校、醫院,以及地勢高、條件較好的公園等。
農村的避難場所大體有兩類:一是大堤上,但那裡衛生條件差,缺少上下水設施,人們只是將洪水沉澱一下、灑些漂白粉直接飲用;加之人畜吃喝、排泄都在這里,生活垃圾堆積,時間一長,極易染上疾病。二是村對村、戶對戶,鄰近村與受災村結成長期的"對手村"關系。在洪水多發的鄉村,政府通過發放卡片方式形成"對手戶"。專家自豪地說,這是外國所不具備的,我國人民長期與洪水斗爭保留下來的良好傳統
③ 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河流洪澇災害的形成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專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屬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河流和湖泊的蓄水能力下降、堤壩潰決也會導致洪水。洪水的形成還與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關。究其主要原因,都是由於短時間的暴雨或者長時間的持續性降水導致的。人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或者加劇了洪災的發生,例如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導致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積,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水能力下降等。
洪澇災害的防治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減少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盡可能使已發生的洪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在現代防災體系中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對防禦洪水起到了重大作用。提高暴雨預報的精度和准確率,提前防範,可以有效地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防洪則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
工程措施包括: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是:對洪泛區的土地進行嚴格管理;建立完善的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等。
④ 治理長江洪澇災害的主要措施
1、加強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樹造林。
2、中遊河段「截灣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庫)。
4、提高人們的防洪意識和自救能力。
⑤ 治理洪水災害的關鍵是什麼
水利科學管理
⑥ 長江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
1、加強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樹造林,退湖喚林。
2、中遊河段「截灣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庫)。 如三峽
4、提高人們的防洪意識和自救能力。
⑦ 洪澇要怎麼防治
在我國流傳有大禹治水的傳說,因治水有功,故名傳千古。而當代的治水的重點也可歸納為:疏通河道,給洪水以出路。近幾十年來,由於各種原因,中國更多地在規劃洪水使其馴服上下功夫,江河防洪以加高加固堤防為主,今後在加固加高堤圍工程上還要繼續加強,但必須把江、河道清淤疏浚也同樣重視起來。近年來,大江大河堤圍不斷被加高,但這些幾乎都被泥沙淤積所抬高的河床抵消了,所以只是一味的加高堤圍並不能解決問題。
防治洪澇必須將工程防治與生物防治經合起來,兩條措施一起搞,只有這樣河道行洪能力才能增大。因此,在防洪澇害工作中應當採取蓄泄統籌,標本兼治相結合,治水與治山相結合,工程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綜合治理,將下降的水量進行合理再分配,減少洪澇災害損失。同時要把綠化造林,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建設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農田作為防禦洪澇災害的根本措施來抓。我們首先要重視生態環境,加強江河上游水土保持,減少泥沙入江河量。因此應在江河流域封山育林,以涵養水源,先堵住水土流失這個洪災之源。
而針對於山區,防治洪澇要先做好水土保持,因為這是根治河流水患的重要環節。主要的措施有植樹造林、種牧草、修梯田、挖蓄水坑和蓄水塘等。這樣,山區做好水土保持,上游建庫、中下游築堤,窪地開溝,就能調節蓄水,有蓄有排,既收到防洪,又能防旱的效果。第二,要扭轉以前的重庫輕堤的思想,重建輕堤的傾向。增加防洪投入,以提高防洪工程標准。修築江海堤圍,做好防治屏障,並建立排灌兩用抽水機站。第三,疏通河道,還地於水,提高防洪行洪能力。嚴禁和限制圍湖造田、圍海造田,堅持退耕還湖,加快江河的水電工程建設進度,盡快發揮工程防洪調蓄的作用。第四,必須增強水患意識,提高大江大河防洪除澇能力。在江河的上游和河流匯集的地方興修水庫,攔蓄洪水,調節河流夏澇冬枯的變化。第五,計劃生育不可鬆懈,要防止人口劇增。第六,提高氣象部門的監測、預報水平,以使人們做好災前的准備工作。
⑧ 內澇災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內澇災害的防治可以採取以下防治措施:
1、制訂國家級防強降雨引起的城市內澇應急標准預案。
應科學制定強降雨應急預案,把強降雨列為與強台風等一樣的自然災害來預防,在預案中對城市排澇系統綜合治理提出指導性意見。
2、大力推廣雨水收集系統,化害為利。
城市雨水收集系統一方面可大幅降低強降雨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也可將寶貴的雨水資源收集起來,對缺水城市來說可以充分利用雨水,化害為寶。
3、在城市規劃中運用法律手段,依法治理河道。
應責成各級地方政府專門財政每年都有安排經費對城市內河進行河道整治。
4、建立城市蓄洪區,實行老舊社區排水溝改造。
在舊城改造和新建城區規劃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城區蓄洪區的規劃設計。
5、提高各地市水庫的安全系數,挖掘水庫攔洪削峰潛力。
加大各城市內河與各大江大河水系連接處排澇站的防洪力度,增加排澇站的設備設入以加快強降雨時的排水速度。
6、高層建築地下層應設置防禦澇水倒灌裝置。
7、嚴防強降雨造成的次生性地質災害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對容易滑坡地段作為預防的重要節點加以嚴密監視,必要時要及時轉移和疏散該地段人口。
8、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市民整體素質和應急自救能力。
通過宣傳,使廣大群眾認識到內河保護是一件關乎生命與財產安全的大事,保護好內河便是保護好自己的家園。加強在面臨突發災害(包括應對洪水和內澇災害)時應急自救能力知識的普及和推廣,以處置得當的自救方法降低災害中的人員傷亡。
(8)洪水災害的治理擴展閱讀
城市內澇的國際經驗
1、日本·千葉縣
千葉縣的雨水調蓄設施主要由濕地、跑步道、草坪廣場和游戲廣場等雨水可滲入的設施組成。周圍堤岸上設計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植物。濕地周邊水生植物茂盛,坡面上做了綠化,在保持良好凈化作用的同時使景色清新自然,吸引了附近居民和兒童前來休閑、玩耍。
在枯水期,景觀池維持整個調蓄設施中唯一的親水區域,人們可以到這里來散步、娛樂和休閑;在豐水期,當暴雨來臨時,警報提醒遊人疏散,此時的游戲廣場、草坪廣場作為雨水調蓄滲透塘進行蓄水,暴雨過後儲蓄的雨水下滲,在削減洪峰流量的同時補充地下水源。
2、德國·漢堡
在德國漢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在洪水期有很強的調度水量能力。這種大規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證汛期排水通暢,又實現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德國推廣的新型雨水處理系統——「窪地—滲渠系統」,是包括各個就地設置的窪地、滲渠等組成的設施。這些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
通過雨水在低窪草地中短期儲存和在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盡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不僅大大減少了雨洪暴雨徑流,同時由於及時補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從而使城市水文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
⑨ 洪災怎樣治理
1998年長江的抗洪斗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幾百萬軍民英勇奮斗,取得了全面勝利。當前,全國人民關注的是,如何進一步整治長江。這不僅關繫到長江流域人民的長治久安,也是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一個巨大項目。為此,兩院組織部分有關院士和院外專家,對有關資料和各方面的意見進行分析研究後,提出以下報告。
一、對1998年長江洪水和抗洪斗爭的認識
1998年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本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據初步資料,1998年和1954年相比,上游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與1954年接近;由於中游洪峰流量不具備可比性,以最集中的30天洪水量相比,1998年漢口以上總來水量較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較1954年少1萬多秒立方米,洪水量少500多億立方米。1931年由於資料不足,只能作粗略比較,上中游可能較1931年略大,下游較1931年小。
應當說明,在上個世紀和更早的時期,長江都發生過比本世紀更大的洪水。據考證,自1153年以來,宜昌站洪峰流量超過8萬秒立方米的有8次(1998年為6.36萬秒立方米,1954年為6.68萬秒立方米),其中1860和1870年的洪峰流量分別達到9.25萬和10.5萬秒立方米。
當前,大家更為關心的是,雖然洪水沒有1954年大,但為什麼1998年的長江幹流洪水位,除武漢、黃石段外,都高於1954年。洪水位抬高的因素當然可以列舉很多,但是最關鍵性的還是分蓄洪量比1954年大量減少。1954年,由於中下游堤防圍垸的抗洪能力較低,許多堤防圍垸自然潰口,為了降低洪水位,保住重點地區,除了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總計分洪和潰口的水量達1023億立方米,其中起到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約為700億立方米。根據1998年的洪水來量,如果要維持1954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約為400多億立方米。但是1998年的分洪潰口總量僅約100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估計約50多億立方米。這樣,減少分洪量約350億立方米,約相當於減少洪水淹沒面積700萬畝。換言之,1998年的抗洪斗爭,是通過加強防汛搶險,爭取抗禦較高洪水位,以加大泄洪量,減少洪水淹沒損失。例如:1954年,在運用荊江分洪工程的情況下,荊江大堤沙市的最高洪水位為44.67米。按長江防洪規劃,為減少荊江分洪工程的運用機遇,將荊江大堤的設計洪水位提高到45.0米。1998年,為了避免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將荊江大堤超設計標准運用,沙市洪水位達45.22米。又如:洞庭湖的出口蓮花塘站,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達1.85米,這是因為,在1954年,蓮花塘以上洞庭湖區的絕大多數圍垸、蓮花塘以下長江幹流兩岸的絕大多數堤防包括洪湖大堤,都已潰口或扒口分洪,而1998年,蓮花塘上下潰口和分洪的堤垸遠比1954年少。
應當說,這是1998年抗洪斗爭中的一個重大決策,也是在1998年特定條件下作出的十分艱難的決策。1998年抗洪斗爭的工程基礎是:按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完成了部分水利工程。除建成了漢江、清江、沅水、資水、修水等支流的控制性水庫外,還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較1954年提高0.5米左右),完成了荊江大堤、武漢市圍堤、無為大堤等長江幹流重點堤防和洞庭湖區、鄱陽湖區重點圍垸的加高加固工程。這些都為1998年抗洪斗爭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堤防沒有按規劃完成,特別是平原分蓄洪區工程的安全設施,在原規劃中考慮不夠,在實施中又沒有落實,給抗洪斗爭帶來了極大困難,使抗洪斗爭的決策處於兩難困境:如果按原定規劃分洪(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仍需有效分洪量200億立方米),將遭受很大損失;如不按原定規劃分洪,將使堤防經受超過設計標準的洪水位,承擔極大風險。考慮到1998年洪水比1954年小,以及軍民團結抗洪的巨大潛力,中央毅然決心進一步抬高洪水位、嚴防死守、力爭減少潰口和分洪損失。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策,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當然,也應當說明,這是在1998年超額洪水比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果1998年發生的洪水和1954年洪水相當甚至更大,不分洪還是不行的。
關於1998年長江流域的災情。根據衛星和航空遙感對長江中游地區所進行的多期和系統的監測與分析:湘、鄂、贛三省最大受淹面積約為1586萬畝,由於統計口徑不同等原因,比三省統計數小很多。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統計,中下游五省共潰口分洪1705個圍垸,淹沒耕地295萬畝,受災人口230萬。以上數字表明,潰口分洪的多是較小圍垸,平均每個圍垸不足2000畝,災情統計中絕大部分受災農田是由於內澇。1998年的死亡人口為1432人。這與1954年除保住荊江大堤和漢口圍堤外,其他地區大多受淹,死亡人口33169人的災情,是差別很大的。與1931年中下游一片汪洋、漢口街道行舟、南京市區被淹、死亡人口14.5萬人的慘況,更是完全不同。因此,1998年的抗洪斗爭,確實取得了巨大成績。
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長江洪水位的抬高是否是由於長江河床的淤高。根據長期觀測資料,長江幹流河槽基本穩定,與黃河根本不同。由於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沖淤變化,最明顯的是荊江以下的監利-洪湖河段,這一段受下荊江裁彎工程影響,裁彎河段以上有沖刷,以下有淤積。據長江水利委員會資料,其代表站螺山站,低水位時由於泥沙淤積,水位有所抬高,但高水位時,因淤積面積占行洪面積的比例不大,抬高趨勢並不明顯。螺山站1998年的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1.78米,據查證主要是由於1954年在螺山以下蔣家碼頭扒口分洪和老灣等處潰口,使洪水位大幅度降低。
關於湖泊淤積情況。洞庭湖1949年以來因淤積減少的湖泊容量約40多億立方米,由於1949年以來圍墾了1600平方公里,大約減少容量近100億立方米。鄱陽湖的淤積量很小,但1949年以來圍墾了1400平方公里,損失湖泊容量約80億立方米。湖北省的兩岸湖泊由於全部封閉,減少面積5700平方公里。1949年以來,湘、鄂、贛連同蘇、皖五省,因圍墾共增加耕地估計約1400萬畝。
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情況。在長江上游10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圍內,根據調查統計,地面固體物質的年均侵蝕量為15.68億噸,長江幹流宜昌站的年均輸沙量為5.3億噸,輸移比為0.33。這與黃河有所不同。因為長江上游主要是岩石山區,其地面侵蝕物質主要是岩石風化物,顆粒較粗,一般以山前坡積、窪地淤積、溝口洪積扇以及塘庫和中小支流的淤積等形式,在短距離沉積,不能被河流遠距離輸送;而黃河的地面侵蝕物質是黃土,顆粒極細,幾乎可以全部輸送到黃河幹流。宜昌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4.3億噸,下游大通站為4.68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在平水年主要淤在洞庭湖區,洪水年淤在洞庭湖區、河道的州灘及潰口的圍垸內。大通站的輸沙量,絕大部分送入東海。宜昌各年的輸沙量,因暴雨分布情況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例如,1990~1997年8年的年均輸沙量僅3.8億噸,屬於少沙年;而1998年6~8月的輸沙量即達6.05億噸,超過1954年的同期輸沙量(5.27億噸),屬於多沙年。據初步分析,1998年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金沙江和嘉陵江,這是很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現象。
以上情況說明,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所以嚴重,除了氣象方面的客觀原因外,主要的還是由於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失調,集中表現為: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土地資源過度利用和不合理的開發。在山區,毀壞森林、陡坡開荒;在平原,盲目圍湖造田,佔用行洪洲灘。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報復。在長江流域,山區水土流失對當地的危害,比黃河更大。這是因為,長江流域為岩石山區,表土層很薄,經過一定時期的沖刷,表土沖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當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條件。貴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區,令人觸目驚心。
平原的盲目圍湖造田和佔用行洪洲灘,是近幾年來長江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原因。從長遠的自然規律看,江河的沖積平原就是由江河挾帶泥沙淤積而成。中華民族的經濟也是在開發七大江河沖積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如果開發利用不當或開發過度,就會受到洪水的懲罰。現在,在開發利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土地上,就面臨著這個問題,不僅洪水位越來越高,防汛負擔越來越大,而且防汛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我國生態系統失調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要進行生態系統的重建,必須與經濟結構的調整相結合,以綜合提高生產力為目標,並注意發展、改革和穩定三方面的協調。我們認為,中央提出的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是完全正確的。
二、對今後工作的建議
根據以上認識,從生態系統、林業建設、工程措施、新技術運用、加強領導及統籌全國水利等六個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進行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重建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失調,是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因此,不能簡單地恢復原狀,而是要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人口分布結構,在綜合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實現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要以1998年的抗洪斗爭為契機,大張旗鼓地宣傳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必要性;同時,又要制定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具體規劃、步驟、政策和措施,使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和平垸行洪真正落到實處。
1.通過全面調查和必要的勘測,對全流域的土地進行總體規劃,合理調整農林牧業結構,把整治河山、重建家園納入流域生態系統重建的總體框架,因地制宜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2.在山區,退耕還林要和積極發展生產結合起來。
退耕還林的關鍵是真正解決當地職工和群眾的生產出路。要具體劃定必須退耕還林的地區,制定解決生產出路的具體規劃,定期限、定步驟,並確定責任單位,予以實施,並定期檢查和驗收。當前,要首先制止和防止新的毀林開荒和陡坡開荒。特別要注意防止在三峽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態破壞,嚴格按照「三峽庫區的生態功能分區」,規劃安置移民。
對可以不退耕還林的山區農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態農業。推廣坡地改梯田、坡地綠籬、橫坡種植等措施。有條件的地方,扶持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大力開展山區的小流域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全面布局,綜合開發,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這是改善和恢復山區環境,使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在雨量和濕度較高而坡度較陡的山地、海拔過高的高原區、不宜造林的坡地和乾熱河谷,應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這也是改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3. 在湖區,退田還湖要和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
長江中下游1949年以來開發湖區耕地1400萬畝,連同過去一千多年來已開發的共計數千萬畝土地,不僅是中下游五省的農業基地,而且發展了工業和交通,建設了繁榮的城鎮,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要看到,根據長江洪水的規律,對於這些已開發的數千萬畝土地,不可能在任何洪水情況下都不被淹沒。洪水不太大的年份,可以全部或大部保住;特大洪水年份,必須犧牲相當部分才能保住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實施退田還湖的難度很大,因為圍垸內的大量人口需要遷移安置。就蓄洪的有效性來說,控制蓄洪比自然蓄洪更能有效地削減洪峰流量,需要的蓄洪容量也少得多。因此,湖南省提出的,對蓄洪垸實行「空垸待蓄,低水時耕種,高水時蓄洪還湖」,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合理的。但必須切實做好蓄洪圍垸內的安全建設,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保險制度,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得到可靠保障;同時,還要制定與「低水耕種,高水蓄洪」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針和加強管理的具體措施,才能保證高水時及時開放蓄洪。對一些地勢低下、排水困難、1998年水毀嚴重的圍垸,應堅決退田還湖,或將封閉型的圍墾種植改為半封閉型的築圩養殖,實行「退田還漁」。
5.要堅決平垸行洪。這些圍垸建在長江和洞庭湖洪道的洲灘上,成為行洪障礙,保護面積不大,但對大局影響很大,應當堅決清除,退田還河。
建立生態經濟核算制度和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鑒於生態工程的長期性和全局性,要通過政策和立法,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進行扶持。國務院正在建立林價制度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這些都是必須的,應盡快加以實施。同時,對草地和湖泊、洲灘和濕地的管理也應作出切實可行的規定。
⑩ 如何治理暴雨洪水災害
植樹種林 保護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