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風沙區
『壹』 治理"沙塵暴"的方法是什麼
國外治理沙塵暴的方法
美國五招降服「黑風暴」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小麥價格昂貴,開始大力移民南部大平原進行農墾旱作。農場主大肆開墾這片廣袤的處女地,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在開墾地的肥力耗盡後,他們馬上撂荒,轉而開墾新的生疏地。結果,伴隨著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連年乾旱而發生的風蝕作用,墾區沙漠化過程異常迅速,使南部大平原成為沙塵暴頻發的「沙窩」,2000萬公頃的草原土壤被颳走了1米厚的沙土層。
1934年5月的沙塵暴是美國歷史上最強勁的沙塵暴。那年5月12日,美國堪薩斯、阿克拉何馬、科羅拉多三州起源的黑風暴,塵霾蔽天不見天日,形成了一道高3000米、長1440000米、寬400000米的沙塵帶,影響范圍遍及美國本土三分之二的區域。3億多噸土壤被吹進了大西洋數百公里外,16萬農民傾家盪產被迫離開了大平原。
據美國土壤保持局的統計資料,1935年到1975年的40年間,美國大平原地區每年被沙塵暴破壞的面積達到了40萬公頃,最多達到60萬公頃,南部棉田因風沙問題每年的重播面積為80%,載畜量由剛開始的2000萬頭降到了後來的1100多萬頭。
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美國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生態保衛戰,從多年的慘痛摸索中,美國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業的防沙經驗,並成功減少了沙塵暴的發生。總的說來,美國治理沙塵暴主要有「五招」:
招數一:「天地結合」。將天氣預報和地面治理結合起來。每次強風到來之前,氣象部門提前48小時准確預測強風的行走路徑,然後在其經過的地區對裸露的耕地進行噴灌,使之濕潤結實,切斷風沙源。
招數二:固沙有方。把植物纖維、舊報紙紙漿與粘性物質攪拌在一起,與綠色染料混合噴灑在沙塵表面,既固定了沙塵,又可美化環境。另外可將粘性的沙塵固化劑噴在沙漠上,其滲透可達1厘米,且表層不怕壓,不起灰,可以走人、行車,非常結實,噴灑一次可鎖沙塵一到兩年,且成本比植樹種草要低得多。
招數三:嚴懲不貸。沙漠土地擁有者和屋主在其周圍人為製造沙塵或不採取措施控制沙塵,每天罰款500美元。如拒不執行,每天增罰2000美元。對在沙漠中施工的承包單位負責人和員工在開工前至少上4個小時的環境課,要求他們一邊施工一邊用水消塵。如果達不到要求,將勒令其停工或給予罰款。
招數四:提高農耕技術。採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種期作物間作、套種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並使用特殊的農機具淺耕土地,有效防治了沙塵暴。
招數五:休牧返林。政府鼓勵農戶退耕休牧、返草返林。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返林面積達1500萬公頃,約佔全國耕地總數的10%,全美土壤侵蝕面積約減少了40%。
中亞地區播綠治沙
前蘇聯的北哈薩克草原佔了哈薩克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與我國東北大草原和美國中西部大平原並稱為北半球三大肥沃草原之一。該草原年均降水量255到317毫米,並集中在5到9月份,而年蒸發量卻在650到750毫米之間,幾乎沒有無風天。
1954年以前,北哈薩克草原人口還很少,耕地也不多,少有沙塵暴發生。1954年以後,前蘇聯提出要在這里建立「東方商品糧基地」,開始大量向這里移民開荒。1954年到1961年間,從烏拉爾河流域到西伯利亞西部一帶共開墾草原4150萬公頃,1963年又開墾了617萬公頃。
1959年,北哈薩克草原的人口就劇增到了275.3萬人,隨後更是以每年20萬人的速度增加,他們大量伐木墾草作為燃料,進行深翻耕。對大自然的掠奪,終於使這片水草豐美的草原變成了世界四大沙塵策源地之一。剛開始,這里被捲起來的是黑色的沃土,被長時間風蝕鹽鹼化後,則形成了獨特的白色沙塵暴。
為了治理沙塵源區,前蘇聯政府開始採取植樹造林、退耕還草以及調整農業結構的方式治理沙塵暴,他們沿著草原區和森林草原區,營造規模巨大的防護林帶。到1985年,已營造防護林約550萬公頃。同時,前蘇聯政府還採取飛機播綠、調整農業結構等方式進行沙塵暴的治理。
經過這么多年的治理後,現在北哈薩克草原雖然還有沙塵暴,但與大開荒時相比,沙塵暴發生的次數和規模都較以前大幅降低。
澳大利亞圍繞牧場治沙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農業主要是畜牧業,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廣大的平原地區也是澳大利亞的沙塵策源地,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據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沙塵暴專家楊根生介紹,澳大利亞對牧區治沙主要有如下「三板斧」:
一、嚴格實行輪牧。楊根生告訴記者,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就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
二、大力推廣圈養。楊根生說,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在生態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和草茬,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三、科學搭配畜群數量和種類。楊根生告訴記者,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此外,澳大利亞政府的法制很健全,執法也非常嚴格,對違反法規的人一向是嚴懲不貸,從而保證了上述制度得以順利實施。
中東黃金鋪就綠色
包括西亞和北非在內的中東地區,也是世界四大沙塵暴活躍區之一。由於人口增加,本來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東地區,開始大量開墾牧場。亂砍濫伐森林、過度放牧,以及大面積墾荒,導致那裡天然植被的破壞,荒漠化加速,沙塵暴經常發生。
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中東各國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採取了一些沙塵暴的防治措施。
一、制定禁止開墾牧場的法律法規,建立牧場保護區。目前,僅在敘利亞和約旦,這種牧場保護區就超過60個,但是這些計劃大多沒有顯著效果,牧場還在繼續惡化,其主要原因是這些生態系統極易受到破壞,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這一地區的土地承受能力。
二、斥巨資綠化城市,這主要聚集在盛產石油的海灣國家。據了解,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最近幾年花了數十億美元在城市內外建造花園和綠地,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用於綠化項目的費用居世界之最。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人均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綠化都非常好,而綠化和護理費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海灣國家每一塊綠色就是一塊黃金。
三、進行植樹造林。阿爾及利亞的"綠色壩計劃"就是令世人矚目的生態建設工程。上世紀70年代初,這項規模浩大的綠色壩工程開始動工興建。這條綠化帶的主要工程在阿爾及利亞境內東北部,同時也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埃及五國的跨國工程。截至1986年,綠色壩工程已種植了70多億株松樹,總面積達35萬公頃,整個工程將延續到21世紀。
四、節水保護生態,這主要是在以色列。與海灣國家不同,以色列不盛產石油,但這個沙漠國家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尖端的農業技術,大力推行滴灌等節水技術,進
『貳』 簡述風沙地區土地整治的特點
華北地區風沙的治理措施:
加強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版。
恢復植被,加強防止權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長期掠奪式開發,因而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而環境的惡化又為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來源。
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環境。
加強沙塵暴的發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叄』 怎樣治理城市風沙過多的問題
想要治理城市風沙過多,肯定就是要多增加一些綠色植被了,比如可以在城市的周邊地區多種植一些樹木或者是一些綠色植被,因為樹木和綠色植被對防沙治沙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我覺得這是最簡單快捷的方法。
『肆』 防治沙塵暴的方法
大家知道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沙塵暴,其實這是偽科學,因為沙塵暴是發生在很高的地方,什麼樣的樹可以長到那麼高?
但目前的辦法也不多,也可以說防止的方法也就那麼幾種,當然植樹造林也算方法之一!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目前國內防止沙塵暴的方法為以下幾4種!
1植樹造林為主的生態屏障
2退耕還林為中心的生態恢復保護帶
3在河套和黃沙地區建起以黃灌帶和毛烏素沙地為中心的鄂爾多斯生態屏障
4與蒙古國建立長期合作防治沙塵暴的計劃框架,設置到蒙古國的保護屏障。
『伍』 華北地區風沙的治理措施
華北地區風沙的治理措施:
加強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回來。
恢復植被,加答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長期掠奪式開發,因而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而環境的惡化又為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來源。
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環境。
加強沙塵暴的發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陸』 北京五大風沙危害區得到徹底治理了
6月17日是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發布消息稱,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百萬畝平原造林等工程不斷推進,全市五大風沙危害區得到徹底治理,沙化土地全部被綠蔭覆蓋,首都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統計,自2000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以來,全市在門頭溝、懷柔、密雲等區累計完成造林營林812萬畝,構建了首都北部抵禦風沙的第一道防線。工程區森林覆蓋率達52%、林木綠化率達72.8%,分別比2000年增加12.2和15.4個百分點,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
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2018年項目已經開始實施,其中林業項目包括困難立地造林2.4萬畝、封山育林15萬畝,預計2019年6月底前完工。
與一期工程相比,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更加註重打好生態「補丁」,提升森林質量,因地制宜種植油松、側柏、落葉松、元寶楓等鄉土樹種。同時,加大櫟類、桑樹等景觀和食源樹種種植的比例,以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柒』 我國治理風沙危害的措施
我知道的 在西北地區種植防護林 比如三北防護林 在沙漠邊緣種植梭梭 與 紅柳等
『捌』 治理沙漠
防治土地沙漠化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
水是西北地區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水資源對經濟結構與生產力布局和發展規模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首先解決水的問題,才能實現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改善。多年來我國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以水土資源為前提,優化水資源配置,採取綜合措施,科學防治,走出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取得了成效。
1.西北地區水資源狀況
西北地區是我國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地區,缺水是其主要特徵。西北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發量在1000~2800mm之間。根據《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成果,西北地區水資源總量1563億m3,可供維持人類生存利用的水資源量1071億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34億m3。維持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為271億m3,可供生活和生產發展利用的水資源量為800億m3。現狀生態用水短缺21.6億m3,生活和生產缺水量47億m3。到2010年,在大力節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產發展需水量將達到853億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實踐
一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態用水。黃河、黑河、塔里木河調水成功,譜寫了綠色頌歌,充分體現了水是生態的命脈和生態建設的根本;說明恢復生態、建設生態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為龍頭,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國北方地區的水庫、灌區、機井等各類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顆顆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滋潤著林草植被,灌溉著沃野良田,改造著沙化土地,生機盎然的綠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著土地沙漠化擴展,改善了環境,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發展了地方經濟。 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將長城沿線的水蝕、風蝕交錯區(即農牧交錯區)部分地區的40多個縣列為水土流失的重點防治范圍,包括毛烏素沙漠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邊緣的地區,范圍達20萬hm2,開展了連續、集中、大規模的綜合治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黃土高原地區、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部署了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涉及310個縣,改善了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擴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發揮以水治沙的優勢,綜合治理。
——在水蝕、風蝕交錯區和綠洲邊緣地區,採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設小型水利工程?發展灌溉,把大面積沙荒地改造為良田,同時,圍繞井、渠、田、路建設農田防護林網。
——在沙漠邊緣的沙丘起伏區,採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灘地,適度建設基本農田。特別是在乾旱缺水地區,大力推廣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檸條、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黃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發展高效農牧業。
——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態水源及節水配套工程建設,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庫倫建設和生態移民工程。
三是加強預防保護,遏制沙漠化擴展。
根據《水土保持法》的規定,實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在風力侵蝕地區加強預防監督和植被恢復保護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規體系,依法對風沙區開發建設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其次是認真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西部大開發重大工程如西氣東輸、青藏鐵路以及石油、煤炭的開發,都執行了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落實防治措施。
實施分區防治戰略 針對風蝕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及風沙成因,將其劃分為不宜治理區和宜治理區,突出重點,區別對待。
一是對於沙漠、戈壁和極度乾旱區,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點是預防保護為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
二是對於沙區、沙漠綠洲等,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為主,草灌喬混交開展生態修復工程,並輔以農牧業建設。
三是對於沙化、退化草原地區,重點是實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圍欄封育、劃區輪牧、舍飼和半舍飼,同時發展草庫倫,建設高產優質的灌溉飼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復、保護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設一小塊、保護一大片」,給草原以休養生息機會,達到自然修復的目的。
四是對於農牧交錯區,因地制宜地開展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
『玖』 應該怎樣治理沙漠
使用乾旱地區荒漠化防治對策——————(我知道大哥或大姐你會採納我的)謝謝!
3.1 加強草場管理
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區域平衡,不同植被對水的利用強度不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具體措施包括:
(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制;
(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
(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
(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
(6)採取草地復壯措施。
3.2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區廣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潛力衰退。因此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具體措施和方法包括:
(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
(2)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監測。
(4)退化坡地改良與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區農民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領取退耕補給的糧錢後,仍然靠山吃山,開荒、砍樹、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應創造條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條件特別惡劣地區貧困人口逐步遷移出來,安置到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和這些人口的脫貧問題。同時也抓緊落實退耕還林還草。明白了?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
1.生物措施是指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實踐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機械和化學措施通常被作為生物措施的輔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術措施為營造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具體來說有3種方式,即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2.耐旱基因資源的開發是生物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對植物耐旱機理的研究有很大發展,最重要的研究結果來自植物脫水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研究。北京大學的實驗室已從我國特有的物種中克隆出一種與耐旱耐寒相關基因的片段,有的轉基因植物已表現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顯提高。這些節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強的植物可以成為阻遏沙漠化進程的先鋒。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夠抗拒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桿力量阻遏我國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趨勢前景可觀。
3.5 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
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據1999年統計,保水劑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推廣已百萬畝,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干水」,是透明無毒無污染的膠體,在土壤里能為植物提供3個月的有效水分,使樹木在極為嚴酷的乾旱條件下越過枯萎死亡威脅、保護樹苗成活。
4 總結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現狀來看,還普遍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進步,培養科技人才則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荒漠化監測信息網路,以便掌握荒漠化擴展和防治的動態信息,為防治荒漠化的宏觀決策和確定不同類型的防治戰略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盡快走出「貧困——破壞資源——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同時,我們還應提高全民的意識。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分區防治戰略,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進度。
關鍵詞 水土資源 沙漠化綜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根據全國兩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對比分析,全國風力侵蝕面積由187.61萬km2增加到190.67萬km2,凈增3.06萬km2;同時,中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94萬km2,增加到112萬km2,強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66萬km2,增加到87萬km2。這說明沙漠化在擴展,侵蝕程度在加重,年均擴展3060km2;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減少速度驚人。我國耕地資源總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僅有0.1hm2,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羅斯的 1/8、美國的1/6、印度的2/3。東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廣東省人均耕地已低於0.05hm2的警戒線。1996 年全國共有耕地1.3億hm2,到2000年底,全國耕地減少為1.28億hm2,年均減少45萬hm2;其中由於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國耕地以年均6.67萬hm2的速度在減少。
二、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和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在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水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決定性因素。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西北內陸河流域反映得更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為例,1972年以來,大西海子以下長期處於斷流狀態。根據1959年和1983年航片資料分析,24年間塔里木河幹流區域沙漠化土地面積從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動沙丘等嚴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發展最為明顯,上升了22%,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國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乾旱、少雨、風大、土壤疏鬆等自然因素,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導致沙化不斷擴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擴大灌溉面積。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積分別從1950年的156萬人和34.8萬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萬人和99.67萬hm2,農業灌溉用水量從50多億m3增加到153億m3。
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西北地區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嚴重。全國農業灌溉平均定額為每畝580m3,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灌溉定額高達每畝1000m3左右,最高達每畝1400多m3,浪費嚴重,同時導致土地鹽鹼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長期以來,黃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因受管理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面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忽視生態用水需求。在相當長時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沒有考慮生態對水資源的需求,由於水資源短缺,首先擠占的是生態用水,其結果是內陸河流域生態系統演變為:人工綠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時擴大,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域在縮小。
2.草原墾殖和超載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鹽鹼化
西北地區草場面積大,同時,草場又是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計劃經濟年代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受「以糧為綱」的影響,把一些草場開墾成耕地,耕種 2~3年後,薄薄土層中的養分消耗殆盡,就撂荒了,如此發展,造成大面積草場退化、沙化。受「牲畜頭數越多越好」的影響,盲目增加牲畜頭數,據有關資料,我國牧區家畜由20世紀50年代的2900萬頭(只)發展到20世紀末的上億頭(只),掠奪式的經營導致草場嚴重超載過牧,許多地方超載3倍以上。草場面積因開墾和沙化破壞減少666萬hm2,產草量下降了30~50%。內蒙古自治區沙化、退化草原達0.32億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60%以上
『拾』 對於風沙的治理你還有什麼建議和方法寫出兩個並說明理由
你好 ! 1。風沙的治理還是以種樹為主,在起沙點控制,同時沙化嚴重的源頭禁止放牧。2取土。3因為沙漠地區乾旱降雨量非常少,地下水資源不足或者沒有,建議種楊樹最好,葉片小的品種速生的品種。
因為葉片小自然數的揮發量就少。速生的楊樹生長周期短,前期5到6年保證給水,樹苗生長起來後,慢慢自己形成生態鏈。 4養護好,比如考慮樹苗的給水可以用20斤水袋根部滴灌,每株樹一個水袋,同時也好加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病蟲害的防治,可以直接定期噴灑農葯,或者長期揮發式葯品防蟲。5保護好樹苗的人為破壞,6經濟鏈的循環,當綠化防風帶初步成效可以同時在樹空種植農作物,例如土豆,黃豆等雜糧,以保持
地面的水分。 對土地的改良起到相關作用。
7。擴大再生產,前期投入的資金,用於培育樹苗和養護管理,後期經濟作物的收入,用於生產在循環,雖然收入短期不會見成效,但是後期收入非常可觀。(10到20年)如種植葡萄,適合沙地生產的水果蔬菜,在當地都會有個好的價格,因為例如二連浩特地區所有的果蔬都是外地汽車運輸。
8。這個沙漠化治理不適合個人運作,因為前期投入的資金可能幾十億甚至上百億都未見得會有回報。因為沙漠地區自然災害比較嚴重。曾經有過在二連浩特育綠化樹苗的經驗,一場7到8級大風,路上飛沙走石,大棚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