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治理
⑴ 歷史上哪個皇帝治理體系最好呢
王莽,字巨君,西漢權臣、政治家、改革家, 新顯王王曼的第二子,「新朝」的開國皇帝,公元9年1月15日至23年10月6日在位。 王莽原為西漢外戚「魏郡王氏」家族重要成員。在朝野素有威名。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建立新朝,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治期間,天下大亂。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常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王莽在位15年,享年67周歲。胡適先生曾經說過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主義者」。隨著穿越小說的興起,很多王莽做過的讓人不理解的事情開始與穿越聯系在一起,因為王莽的思維實在是太超前了,他當時實行的政策就算放到現在依舊有效。
王莽超前的改革思維並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也間接加速了新朝的滅亡。但是他所提出的改革制度和國家管理體系確實在理論層面最先進的,所以從治理體繫上來說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皇帝一定是王莽。
⑵ 求三國時期蜀國的官職列表(請詳細解釋和排名。。。)
1、丞相
可以開府治理事務,劉備建國以諸葛亮為之,蜀漢後主時代,諸葛亮病亡後隨即廢棄。府內編制屬官有、前、後軍師、長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參軍、東曹掾、西曹掾、倉曹掾、令史,記室、門下督等。
與東漢府官均由府主自行徵辟不同,蜀漢丞相屬官均由朝廷任命,成為實際上的朝臣。諸葛亮去世後,不再置丞相之職,以示諸葛亮無人可及之地位。以蔣琬為大司馬領政,後任者費禕、姜維則任大將軍之職,名號不一。
2、三公及其它
用以位置勛舊大臣,沒有實際權力,也不開府。置太常,但博士無專經,可能系缺少足夠的經學之士。
置衛尉、光祿勛、太僕、大鴻臚、大司農、少府等諸卿,但沒有廷尉、宗正。蜀漢諸卿的官稱沿用漢制,均不帶卿字,與官署名一致。
光祿勛設置五官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分領三署郎。另有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等。內朝官如散騎常侍,中常侍等均沿用東漢舊制,以宦官充任,與曹魏任用士人為內朝官不同,說明蜀漢的內朝官不如曹魏重要。
這與蜀漢以丞相、大司馬等開府領政,皇權受到削弱、外重內輕的政治格局是相應的。
3、沿置尚書台,置尚書僕射一人,不分左、右,也不分曹屬辦事,尚書郎唯有吏部、選曹、左選、右選、度支等,較曹魏簡略。
這是因為蜀漢軍政事務集權於丞相府有關,蜀漢的行政中心是丞相府而不是尚書台,丞相府屬官如長史、司馬等實際代替了尚書台屬官的職務。
置中領軍、領軍、前領軍、行領軍;中護軍、前護軍、後護軍、左護軍、右護軍、護軍、行護軍;中監軍、前監軍、右監軍、中典軍、後典軍等將軍為軍政事務官。
4、蜀漢轄境有漢主要是益州(包括漢中)以及涼州的一部分(武都郡),三國之中疆域最小。蜀漢置司隸校尉,但僅為加官虛銜,遙領司州,無具體職責,張飛本兼此職,後由諸葛亮繼任。
益州初置牧,管轄益州范圍內軍民政務以及下屬各郡縣,由諸葛亮兼任。諸葛亮死後,廢牧置刺史。後主建興七年(229年),東吳蜀漢相約預分天下,曹魏之兗、冀、並、涼四州分屬於蜀漢,也置刺史遙領。
荊州、雍州刺史時置時廢。主要的地方官也就是益州刺史,其屬官最多,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議曹從事、勸學從事、典學從事、部郡從事、督軍從事,前、後、左、右部司馬、主簿、書佐等。
5、州以下置郡、郡置太守、都尉。犍為郡置屬國都尉,牂柯郡置五部都尉,陰平郡有關都尉,巴東郡置江關都尉。郡吏可考者有功曹掾、史、五官掾、師友祭酒、督軍從事、門下書佐、主簿等。縣鄉建制等與東漢無異。
6、蜀漢封爵沿東漢舊制,唯王、侯二等,皇子封王,功臣封侯。王、侯均無邑、祿。
(2)王莽治理擴展閱讀:
武將文臣。
武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馬岱、關平、王平、姜維、劉封、嚴顏、吳蘭、雷銅、張翼、張嶷、諸葛尚、周倉、陳到、夏侯霸、關興、張苞、廖化;
馬忠、句扶、吳班、傅僉、孟獲、諸葛瞻、霍弋、王伉、羅憲、向寵、孟達、吳懿、趙廣、趙統、高翔、馮習、祝融、董厥。
文臣: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馬良、馬謖、蔣琬、費禕、董和、張松、孫乾、糜竺、簡雍、伊籍、郤正、劉巴、楊儀、費詩、鄧芝、李恢、呂凱、向朗、李嚴、李豐、王甫、黃權、黃崇、秦宓、郭攸之、趙累。
⑶ 齊景公本來打算重用孔子,為什麼晏子一通話,讓他不再相信孔子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中華文明史上少有的一次思想大解放。當時所產生的很多思想,到現在都時刻影響著我們,甚至是整個世界。
這一點,西漢末年的王莽給了一個很好的詮釋。王莽借用儒家的虛偽,成功偽裝了自己,換取了巨大聲望,成功篡位。之後,王莽又希望全面恢復周朝時的禮法、制度。結果,搞得天下大亂,新朝才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
晏子的話,應該代表了當時大部分諸侯國貴族的想法。齊景公並非昏君,在聽了晏子的話之後,就沒有再重用孔子,直到孔子自行離開。
儒家思想,存在就有其價值,但在紛亂的春秋戰國,很少有用武之地。如果把子民都教化成了迂腐的只講究道義禮法之人,的確非常有利於統治階層統治國家,有利於國家的穩定。但是,當發生戰亂之時,特別是被其他國家攻打之時,結果可能就是處於嚴重的劣勢,甚至亡國。所以,儒家思想在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並不適用。
實際上,包括孔子在內,在真正治理國家時,都是使用多家的方法,諸如混合儒、法、黃老、兵、縱橫、農等等。畢竟,國家是復雜的,並不是使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治理好的。相對而言,儒家思想非常不適合於競爭激烈的時代,這也是孔子周遊列國,最後都不被重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