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與意義
Ⅰ 結合中國實際談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和重大意義
中國經濟全球化,別國的政治穩定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所以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也是必然!
Ⅱ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朝貢體系」一樣嗎兩者有何本質區別
不一樣。
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回國發答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
而朝貢體系,可以簡單理解為統治關系,體系的雛形是古代中國(大陸地區)的畿服制度,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的「天下」概念。
Ⅲ 簡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因舉措意義和作用
一、意義
1、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熱議和沿線國家的普遍支持。隨後,習近平總書記從理念到規劃、從原則到方案、從歷史到未來等方面對「一帶一路」倡議作了全面深刻論述,初步形成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框架。
2、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大理論與實踐價值,不僅描繪了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壯麗前景,也對當今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作用
1、「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台。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今日中國之開放,不只是自我發展,更是回擊逆流、引領潮流的主動擔當。
2、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是中國倡導的方案,也是全球公共產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論述,順應大勢,著眼全局,契合了世界各國和平發展的共同願望和當今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提出了解決當今世界難題的中國方案,充分彰顯了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的天下情懷,充分體現了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歷史擔當。
3、「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努力消除舊秩序里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之間的貧富懸殊,深度參與國際秩序調整,讓世界向著更加和諧、美好方向發展。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真切感受到,唯有追求互利共贏的合作,才能匯聚共同發展的力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將有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3)全球治理與意義擴展閱讀
共商共建共享是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帶一路」倡議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要「堅持各國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牢牢把握重點方向,聚焦重點地區、重點國家、重點項目,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所謂「共商」,就是沿線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一帶一路」的平等參與者,在不幹涉他國內政的前提下,都可以積極建言獻策,集思廣益,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通過雙邊或多邊溝通和磋商,實現發展戰略的對接,深入推進務實合作。
所謂「共建」,就是「一帶一路」要體現沿線國家共同參與,各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跨國公司、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都可以參與其中,各方優勢和潛能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形成新的合作優勢,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整合效應。
所謂「共享」,就是中國和所有沿線國家都是「一帶一路」的利益攸關方,在尋求各方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的基礎上,求大同,存小異,努力讓合作成果惠及沿線各國,惠及廣大民眾。
Ⅳ 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為哪些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數百年來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系和利益的方式演進。現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很多問題不再局限於一國內部,很多挑戰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
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事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而且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不僅事關對發展制高點的爭奪,而且事關各國在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長遠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增加了我國同各國利益匯合點。
Ⅳ 從一國兩制到和而不同的深遠意義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天下為公、有容乃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品回格。
這一東方智慧答在新時期中國外交中得到創新性繼承:摒棄結盟對抗的舊思維,跨越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隔閡,打造「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國家關系……而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則是對當代國際關系理念的創新與超越。
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國身體力行。近年來,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與世界各國廣泛構建夥伴關系,中國的全球夥伴關系網路日臻完善。傳統理念中「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情懷正演繹為新時代一個個廣結善緣的精彩故事。
中國倡建的合作平台,可謂「海納百川」。「一帶一路」建設向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如此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台,如此廣泛的包容性,歷史上前所未有。中國倡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對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區域的國家開放,目前成員國總數已達77個,同樣見證著開放包容的東方智慧強大的吸引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正在以潤物無聲的影響力、紓困解難的生命力、立己達人的道德力,為全球治理變革、為世界和平繁榮帶來新的滋養。
Ⅵ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中有哪些內容和成就
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立足中國、著眼世界、惠及他國。——常識社會篇。
Ⅶ 全球變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我國華北大部分地區、西北東部和東北地區降水量明顯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20~40毫米,其中華北地區最為明顯;華南與西南地區降水明顯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積減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一)對農牧業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的農牧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農牧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如果不採取適應性措施,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二是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種植制度和作物品種將發生改變。三是農業生產條件發生變化,農業成本和投資需求將大幅度增加。四是潛在荒漠化趨勢增大,草原面積減少。氣候變暖後,草原區乾旱出現的概率增大,持續時間加長,土壤肥力進一步降低,初級生產力下降。五是氣候變暖對畜牧業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某些家畜疾病的發病率可能提高。
(二)對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的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近50年中國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21%,西藏凍土最大減薄了4~5米。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一是森林類型的分布北移。從南向北分布的各種類型森林向北推進,山地森林垂直帶譜向上移動,主要造林樹種將北移和上移,一些珍稀樹種分布區可能縮小。二是森林生產力和產量呈現不同程度的增加。森林生產力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將增加1%~2%,暖溫帶增加2%左右,溫帶增加5%~6%,寒溫帶增加10%左右。三是森林火災及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可能增高。四是內陸湖泊和濕地加速萎縮。少數依賴冰川融水補給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終將縮小。五是冰川與凍土面積將加速減少。到2050年,預計西部冰川面積將減少27%左右,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空間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六是積雪量可能出現較大幅度減少,且年際變率顯著增大。七是將對物種多樣性造成威脅,可能對大熊貓、滇金絲猴、藏羚羊和禿杉等產生較大影響。
(三)對水資源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中國水資源分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近40年來中國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多呈下降趨勢,北方乾旱、南方洪澇等極端水文事件頻繁發生。中國水資源對氣候變化最脆弱的地區為海河、灤河流域,其次為淮河、黃河流域,而整個內陸河地區由於乾旱少雨非常脆弱。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水資源產生較大的影響:一是未來50~100年,全國多年平均徑流量在北方的寧夏、甘肅等部分省(區)可能明顯減少,在南方的湖北、湖南等部分省份可能顯著增加,這表明氣候變化將可能增加中國洪澇和乾旱災害發生的概率。二是未來50~100年,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寧夏、甘肅等省(區)的人均水資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劇。三是在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情況下,未來50~100年,全國大部分省份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大。
(四)對海岸帶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海岸帶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趨勢,並造成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態系統發生退化。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的海平面及海岸帶生態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一是中國沿岸海平面仍將繼續上升。二是發生台風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概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蝕及致災程度加重。三是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損害程度也將加大。
Ⅷ 加入經合組織發展中心有何意義
首先,有利於借鑒經合組織國家的先進經驗,做好經濟新常態下的環境保護工作。
當前,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從高速增長期進入中高速增長期。這一階段,經濟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已經逐漸成為共識。為此,解決多年來粗放型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節能減排技術產業,降低能源消耗,已經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的重點之一。我國提出將把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2030年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峰。此外,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還將比2005年下降60%~65%,非石化燃料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要提高到20%。
經合組織成員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應對經濟快速增長引發環境問題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經合組織非常注重幫助成員國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其下設的環境司幫助成員國設計並有效實行環境政策,並對自然資源進行可持續性管理;對環境與經濟部門或社會關注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評審,鼓勵可持續性消費及生產方式;與其他司局合作研究重要問題,如貿易與投資、農業、交通、氣候變化、環境稅收等。這些都有助於我國的近距離學習和融入。
除了體制保障,經合組織發展中心可以發揮其組織成員國和非成員國開展對話的制度優勢,加強信息溝通和交流,學習發達成員在節約能源和能效提高方面的先進經驗。此外,我國可通過《經合組織與中國合作中期願景及2015年至2016年工作計劃》的合作框架開展具體的項目和活動。而且,合作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服務政府決策的智庫合作和企業參與。這些安排都會為開展經濟新常態下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便利。
其次,有利於發展環境對外援助,在全球治理領域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我國對外援助政策不斷發展。我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對象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在援助領域分布中,我國重點關注受援國的民生和經濟發展,努力使援助更多地惠及當地貧困群體。近年來,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我國進一步拓展了在清潔能源、氣候變化領域的援助范圍,努力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我國加入經合組織發展中心,將更有助於加強同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中亞和東南亞廣大國家政府和機構的夥伴關系,從而推動我國在環境領域對外援助的發展。
一是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這也是經合組織的三大目標領域之一,其經驗值得借鑒,有助於優化我國的環境外援。經合組織下屬的3個部門參與支持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對外援助事務。對外援助委員會在發展合作司(DCD)協調經合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資助,致力於研究國際合作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參與全球經濟和克服貧困的能力,每年出版《援助回顧》和《發展合作報告》,使用對比的技術方法檢查成員國援助項目的有效性。發展中心開展的相關數據調查和分析,也能夠為對外援助的展開提供有力支持。上述機構在對外援助方面積累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二是我國加入經合組織發展中心,有助於促進我國從雙邊援助向多邊援助轉型。目前,我國的對外援助以提供雙邊援助為主,同時支持和參與聯合國等多邊機構的發展援助工作。2005年以來,我國與多個國際多邊組織和國家在發展援助領域開展交流。例如,2012年我國宣布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信託基金捐款600萬美元,安排兩億元人民幣發展援助,幫助小島嶼、最不發達國家等應對氣候變化。經合組織發展中心為我國提供了一個多邊對外援助的平台,有助於促進我國與有關方在環境領域開展優勢互補、富有成效的多邊對外援助,共同推動全球治理進程。
第三,有助於我國深化環境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生態環境戰略的實施。
加強生態環保合作是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面之一。在「一帶一路」實施的關鍵時期,我國加入經合組織發展中心,為促進與沿線國家不斷深化交往,推動環境合作、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經合組織發展中心的49個成員國中,包括印度、越南、哈薩克等在內的十多個國家都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入經合組織發展中心為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環境對話與合作開辟了新路徑。我國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平台,與這些國家聯合開展環境政策對話及環境問題研究,探討可能的合作方式與內容,共同攜手改變「一帶一路」沿線生態環境脆弱的現狀,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
「一帶一路」規劃合作重點中提出的生態環保合作內容,如氣候變化、環境與貿易、生物多樣性保護、清潔能源等,與經合組織長期關注的重點環境問題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加入經合組織發展中心為我國獲取並利用其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多便利。無論是環境問題專題研究還是國別研究報告、環境展望等成果,均可以為我國建設綠色「一帶一路」提供有力的環境基礎信息支持。
「一帶一路」是我國新提出的外交政策倡議,如何推動「一帶一路」下的生態環保合作還缺乏系統而詳細的步驟設計,而經合組織發展中心擁有在全球、國家和區域各層面的環境專家團隊,可以協助我國在「一帶一路」實施中制定更好的環境決策。此外,「一帶一路」中的環保合作,如環境與貿易、我國環保產業「走出去」等內容,與經貿合作密切相關,而加入經合組織發展中心可以更好地約束我國在「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中的環境行為,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
第四,有助於推進我國與經合組織成員國合作,實現後2015可持續發展目標。
千年發展目標即將於2015年到期,2015年後發展議程已設計出包括17個領域100多項的具體指標,堅持包容性增長和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中國家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將面臨更大挑戰。我國加入經合組織發展中心,將產生兩方面的積極影響。
一是有利於及時表達我國關切,並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加入發展中心成為其成員,可以對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進行密切和及時的跟蹤評價,通過智庫間交流和溝通,及時反映我國的關切和利益,表達發展中國家訴求,了解和聽取其他國家意見,有效消除在制定目標時可預見的分歧,加速談判進程。
二是有利於改進我國環境數據統計和分析體系,加強環境基礎能力建設。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往往統計體系不完善,造成基礎數據缺乏或質量不高,使得某些環保目標制定的依據不足,嚴重阻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發展中心開展的相關數據調查和分析,有利於加強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數據統計和分析能力,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並評估實施效果,找出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增強各層次上的科學決策。
Ⅸ :中國在「全球治理」的進程中起到了怎樣的歷史作用論文
新中國成立後,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經歷了多個歷史階段的轉變,梳理總結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歷史經驗,對於更好地認識中國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所提出的「中國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中國應以中國特色全球治理觀為全球治理理念賦予新的內涵,並進一步推動中國全球治理方案的有效落實: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機制創新,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等新機制、新平台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全球治理的議題設定能力,將全球治理領域的新問題新挑戰轉化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全球治理議題;強化全球治理的資源整合能力。
(9)全球治理與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改革開放是成功的,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這次調查是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與凱度集團合作開展的第六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調查在全球22個國家同步展開,受訪者達1.1萬人。
與以往相比,本次調查新增人類命運共同體、改革開放40周年等熱點話題,涵蓋了中國整體形象與影響力、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和科技的國際形象與傳播。
調查顯示,中國整體形象保持穩定,內政外交受好評。2018年,海外受訪者對中國的整體印象為6.2分(10分制),延續了近年來小幅穩定上升的趨勢。海外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印象仍然好於發達國家,且今年提升0.2分,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和國內治理的表現得分分別為6.4分和6.3分。發展中國家受訪者對中國的全球治理貢獻度、國內治理表現的評價高於總體水平。
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改革開放是成功的,且對全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在了解改革開放的海外受訪者中,62%的受訪者認可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74%的發展中國家受訪者認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意義。很多受訪者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具有積極影響,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在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領域中,科技(63%)、經濟(60%)、文化(53%)是海外受訪者最為認可的3個領域,認可度均超過五成。在中國科技成就的認知度中,高鐵技術在海外的認知度最高,其次是超級計算機和載人航天技術。
與2017年調查相比,海外受訪者對中國未來參與全球治理各領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海外發展中國家受訪者最期待中國在全球治理發揮更大作用的領域是經濟(61%)和科技(59%),發達國家受訪者最為期待的領域是科技(42%)和文化(39%)。
65%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將持續增強。
調查顯示,歷史悠久、充滿魅力的東方大國,仍是海外民眾對中國的突出印象。海外發展中國家受訪者選擇此選項的比例超過發達國家,達到62%。海外受訪者認為,中餐(55%)、中醫葯(50%)、武術(46%)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3個方面。
普遍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接近半數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引領新一輪全球化,為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貢獻。65%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將會持續增強。
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個人、國家、全球治理具有積極意義。其中,海外受訪者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全球治理的積極意義的比例最高,達62%。比較而言,海外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認同該理念具有積極意義的比例更高。
認可「一帶一路」倡議對地區和全球經濟的積極意義。調查顯示,海外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對於「一帶一路」倡議對個人、國家、地區和全球經濟的積極意義更認可。海外受訪者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整體認知度達到20%,在印度、日本、義大利等國家達到4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