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綜述
A. 《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現狀及完善措施綜述》文獻綜述性論文
如何構建合理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白菊
2004年9月26日,中國證監會頒布了《關於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徵求意見稿)》,表明我國的公司治理措施正在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是為了保證企業科學決策,是結構和機制的有機集合。內部會計控製作為企業內部的重要控制措施,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公司治理結構的性質
公司治理結構主要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權,如何監督和評價董事會、經理人員和職工,如何設計和實施激勵機制等,以調整若干在企業中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投資者(股東和貸款人)、經理人員及職工之間的關系,並從中實現經濟利益。
通常情況下,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構成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和監事會。股東大會作為資產委託人將其財產交董事會代理,並委託監事會進行監督;作為代理者,董事會又將公司財產委託經理層管理。股東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是經營決策機構,經理是決策執行者,監事會是監督機構。公司治理結構是一個多層委託代理、權責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協調的結構。
由此可見,公司治理結構的本質是一種關系合約,是一種控制與激勵機制。
二、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構成及重要性
公司治理結構是現代公司制的核心。公司制使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在這種分離的基礎上,經營者有可能利用私人信息的優勢謀取個人利益,由於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地位及其所擁有的信息量的不同,最終決定了契約各方的不對等。公司治理結構涉及到各相關利益方,例如股東、經營者、債權人、雇員、顧客以及社區等等。各相關利益方之間存在著不完備和不對等的契約。
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是為了保護企業資產、檢查會計數據的准確性和可靠性而實施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的總和。其實質是內部會計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為了確保公司合法合規經營、控制財務舞弊、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
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包括五個基本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督。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公司治理結構在本質上首先是一種關系合約,包括簽約、履約、計量和評價、再簽約的一系列過程。會計系統完成這一系列過程中的計量和評價工作,作為一個控制系統,是公司治理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會計報告削弱了股東與董事會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計收益數字可以作為經理經營業績的考評依據。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有助於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管理要求的內部治理結構,形成科學的決策及執行和監督機制。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強化風險評估和管理,確保公司穩健經營,所以,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
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構建及作用
在公司治理結構中,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設計與建設應該充分考慮企業公司治理的要求。公司治理結構在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基礎上,處理企業各利益關系方之間的關系,其目標不是各利益關系方的制衡,而是通過對這些利益關系方的制衡使企業作出科學的決策,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公司治理結構分為外部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公司治理結構。內部公司治理結構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發揮作用;外部公司治理結構通過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和商品流通市場等發揮作用,建立合理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系統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1.構建內部會計控制的依據
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構建應充分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內部會計控制理論及企業的實際情況。具體的法律法規依據有《會計法》、《審計法》、《公司法》、《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以及《企業財務通則》等。這些法律法規緊跟社會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國企業公司治理的要求。
每個企業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存在著不同的情況,例如有的企業有董事會內部人控制的現象,而有的企業不存在這種現象。因此,在構建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時,除了依據統一的法律、法規外,還要依據各企業的自身特點。每個企業應該根據各自的業務流程、組織機構特點和控制目標,充分發揮控制功能的作用,組織建立起適合本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例如,企業的融資結構決定了在構建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時應充分考慮股東、債權人與企業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信息的制衡,保證企業能夠以最佳狀態運行。企業應該依據本企業所在的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商品流通市場、董事會、監事會以及股東大會的實際情況設計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同時,企業還要明確經營性質、隸屬關系、組織機構設置、部門職責分工、經營目標與方針、產品性質以及資金來源等情況。這樣,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才能夠向企業外部和內部提供可靠的信息,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
2.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設計、執行與監督機構
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設計、執行與監督機構的安排和運行效果非常重要,它直接決定了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成敗。公司治理結構決定了各機構在內部控制體系中所具的位置。各級機構的職責與工作應該充分體現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以達到有效制約、平衡各利益關系方的目的。
即使是高度自動化的作業,企業的成就主要還是要依靠職工的素質。因此,任何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成功與否將主要取決於其設計水平和高素質的人員的貫徹執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設計應該由有豐富會計和管理經驗、對企業情況非常熟悉並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或機構來運行,並廣泛徵求各機構意見。不同機構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中發揮不同作用,形成各自之間的制約。企業必須指定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檢查,監督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執行,是否產生應有的效果。
內部會計控制系統中的監督機構一般可由內部審計機構負責。內部審計師的檢查旨在評價制度設計的效果及其實施的有效程度,並向公司最高管理部門提出報告,從而保證內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內部審計機構對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正常運作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企業可以根據公司治理結構的需要決定內部審計機構的隸屬關系。內部審計機構可以隸屬於董事會、總經理、財務部以及監事會等機構。如果企業內部審計機構不健全或根本未設內部審計機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委託中介機構或專業人員對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進行監督。
3.內部會計控制報告
內部會計控制報告是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內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政策、方針、內容、方法和效果的書面文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1979年擬定並發布了強制公司對其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提出報告的文件———《管理階層對內部會計控制的報告書》。英國和我國台灣地區對此也有類似的要求。內部會計控制報告表示企業對其實行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情況的申明,使各利益相關方能更及時地了解企業的情況,促使企業經營者重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完善,使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企業藉此可以降低風險,提高經營效率,降低信息不對稱。內部會計控制報告有利於企業及證券市場的有效運作。
內部會計控制報告有利於進一步保護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公司治理結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使經營者明確自身的責任。在內部會計控制報告中,應該包括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依據、內容、方法、報告涵蓋的時間及必要的保證等內容。董事會有必要在內部會計控制報告上簽字蓋章。
建立良好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有利於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以有效地解決一些企業內部管理不足、控制薄弱和貪污腐化等問題。良好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應該同時具備成本低和效益高的特點,真正發揮其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核心作用。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內部會計控制與公司治理結構相互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企業的發展,削弱信息不對稱性的影響,以保護投資者特別是社會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