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②
(2)加固堤壩
(3)武漢
(4)水土流失
(5)上
(6)南水北調
❷ 比較長江中游地上河(荊江河段)與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異。
荊江段是由於此段長江九曲十八彎,導致容易流出原有河道。水流緩慢,泥沙淤積回,淤積抬高河床。進行截答彎取直工程。搞好分洪工程。
黃河由於河水含有大量泥沙,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主要進行水土保持工程,種植防護林。
❸ 有關黃河流域和治理的敘述,正確的是()A.下遊河段梯級開發B.中遊河段興修防洪水堤C.治黃的關鍵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由於水土流失嚴重,河流泥沙大增,治理黃河的關鍵是治理中游泥沙即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故選:C.
❹ 黃河中游段的主要環境問題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相當於長江的1/17,僅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居我國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內人均水量593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5%;耕地畝均水324m3,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7%。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造成下遊河道嚴重淤積,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約10厘米。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合沙量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把16億噸泥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其長度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 「跳進黃河洗不清」的說法,也就是由形容黃河泥沙多而來的。同時,黃河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呈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還真不易洗凈呢!
二是水、沙時空分布不均。
黃河水量的60%來自蘭州以上,秦嶺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來自河口鎮至龍門區間與涇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區。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來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來自幾場暴雨洪水。這種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給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三是地上懸河。
由於長期泥沙淤積,目前黃河下游堤防臨背懸差一般5~6米。灘面比新鄉市地面高出約20米,比開封市地面高出約13米,比濟南市地面高出約5米。懸河形勢險峻,洪水威脅成為國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災害頻繁。
從先秦時期至民國年間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共決溢1500餘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北抵天津,南達江淮,洪水波及范圍達25萬平方公里,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慘重損失。同時黃河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給環境造成的破壞
❺ 長江中游地上河荊江河段與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荊江段是由於此段長江九曲十八彎,導致容易流出原有河道。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淤積抬高河床。
進行截彎取直工程。搞好分洪工程。
黃河由於河水含有大量泥沙,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
❻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但又被稱為「中國的憂患」.據圖1及下表回答:(1).對黃河各河段流量變化的描述
(1)黃河中游段水位落差大,這里有著名的壺口瀑布和三門峽.沿途接納了汾版河、渭河等來權自黃土高原上的重要支流,水量大增,同時也帶來大量泥沙;
(2)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帶來大量泥沙;
(3)黃河下游游盪在華北平原上,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4)圖1中陰影部分地勢高低狀況是北高南低,判斷依據是黃河中游幹流及支流自北向南流.
(5)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沖刷下,水土流失嚴重.這里不少地區是國內聞名的貧困地區.近幾十年來,通過植樹造林對黃土高原進行大規模的整治,這里的生態環境逐漸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不少地方已滿目青翠,林茂糧豐,擺脫了昔日的貧困局面.
故答案為:(1)B;(2)C;(3)D;(4)北高南低;黃河中游幹流及支流自北向南流;
(5)

植樹種草.
❼ 黃河之害主要出現在哪個河段為什麼說治理黃河的關鍵在中游
黃河之害主要出現在下游,主要是沖積平原地帶,從河南三門峽市以東直到入海口。歷史上出現內多次黃河容決口,改道。
治理黃河的關鍵在中游,黃河之害主要是由於下遊河床泥沙淤積嚴重,抬高河床,河床大大高於地面,形成地上河現象。而泥沙的主要來源就是中游沿線地區,尤其是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特別嚴重,是泥沙的主要來源,所以治理黃河的關鍵在中游,在於水土保持工作。
❽ 長江、黃河的上中下游分界線、河段特徵及其治理方法謝謝。
長江:河口、舊孟津
黃河:宜昌、湖口
一、長江上中下游分界
1、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上游。
2、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之間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中游。
3、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以下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下游。
二、黃河上中下游分界
1、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
2、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之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
3、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
長江、黃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徵,洪澇災害成因及綜合治理
(一)長江
(1)長江各河段水流特徵
上游:落差大、多峽谷、水能豐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江闊水深、少支流。
(2)易洪段: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尤其是荊江段。
(3)成因
①自然原因——位於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流域面積廣,支流眾多,暴雨時南北兩岸支流同時漲水;荊江河段河道彎曲,有「九曲回腸」之稱,排水不暢,有長江的「地上河」之稱;中游地區湖泊淤積嚴重,蓄洪能力下降。
②人為原因——中上游地區濫墾亂伐,水土流失加劇,河水含沙量增加;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河道彎曲,泥沙淤積,河床變淺、湖泊面積縮小;中下游地區圍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4)措施:上游地區植樹造林;中下游地區退耕還林、還湖;三峽水庫防洪作用巨大;裁彎取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二)黃河
(1)黃河各河段的水流特徵
上游:河源水清,峽谷段水能豐富,河套段水流平緩;
中游:多支流、多峽谷、含沙量大;
下游:水流緩慢,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河」。
(2)易洪河段:下游。
(3)成因: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後,帶來大量泥沙,進入下游華北平原後,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從而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4)措施:①上、中游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樹種草、打壩淤地、修築梯田等);修建水庫(小浪底水庫)。
②下游修堤築壩,加固黃河大堤。
❾ 黃河上中下遊河段的治理措施有何差異
地上懸抄河,抗洪能力差襲,一旦發生大型洪災,中下游將有可能變成一片汪洋大海;抗旱能力差,在缺水季節,黃河的徑流量達不到兩岸經濟農業生活所需用水,造成用水緊張!措施:上游加強植樹造林工作,南水北調,治理河床,提高群眾的節約意識,加固河堤,加強防洪預警!
❿ 長江、黃河的上中下游分界線、河段特徵及其治理方法謝謝。
長江:河口、舊孟津
黃河:宜昌、湖口
一、長江上中下游分界
1、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上游。
2、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之間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中游。
3、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以下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下游。
二、黃河上中下游分界
1、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
2、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之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
3、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
長江、黃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徵,洪澇災害成因及綜合治理
(一)長江
(1)長江各河段水流特徵
上游:落差大、多峽谷、水能豐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江闊水深、少支流。
(2)易洪段: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尤其是荊江段。
(3)成因
①自然原因——位於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流域面積廣,支流眾多,暴雨時南北兩岸支流同時漲水;荊江河段河道彎曲,有「九曲回腸」之稱,排水不暢,有長江的「地上河」之稱;中游地區湖泊淤積嚴重,蓄洪能力下降。
②人為原因——中上游地區濫墾亂伐,水土流失加劇,河水含沙量增加;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河道彎曲,泥沙淤積,河床變淺、湖泊面積縮小;中下游地區圍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4)措施:上游地區植樹造林;中下游地區退耕還林、還湖;三峽水庫防洪作用巨大;裁彎取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二)黃河
(1)黃河各河段的水流特徵
上游:河源水清,峽谷段水能豐富,河套段水流平緩;
中游:多支流、多峽谷、含沙量大;
下游:水流緩慢,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河」。
(2)易洪河段:下游。
(3)成因: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後,帶來大量泥沙,進入下游華北平原後,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從而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4)措施:①上、中游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樹種草、打壩淤地、修築梯田等);修建水庫(小浪底水庫)。
②下游修堤築壩,加固黃河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