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水生態綜合治理

水生態綜合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08 09:14:03

⑴ 保護水資源的作文

在一個美麗的時代里,曾經有這樣的一片美麗的水庫,魚兒歡快地游動,有的躍出水面;有的在水底快樂的游來游去。海鷗也在海面上空自由自在地飛翔,一年四季,都是這樣美麗的情景。
可是好景不長,在這個世界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動物,那就是——人類。他們成了世界的霸主,在世界各地逍遙法外,他們開始污染水資源。
一個美麗的早晨,正當動物們快樂地跳著,唱著,飛著的時候,一聲巨響把所有的動物嚇了一跳,他們抬頭向岸邊望去,他們看見了人,人們用推土機把岸邊的所有的樹木推翻了,然後開始建房子了,過了幾個月,他們建好了一個工廠,這更不得了,工廠里的人們把工廠里的廢水晝夜不停地排入到了水裡,使得那裡的水受到了污染,魚兒的生命因此受到了威脅,不斷地死亡,一天比天少。
諾干年後,可想而之,這里情景是怎樣的。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那裡的工廠不斷地向水庫排放廢水,那裡的管理部門又不重視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所以那裡的水被工廠污染地黑漆漆的,你走進它,便有一股嗆鼻的氣味讓你咳嗽,這里所有的魚兒就更不用說了,它們一個接一個地悲慘地死去,在水面上翻著魚肚皮,漂浮著,看的去,你會覺得惡心。但是,你不會覺得這里的人類更惡心嗎?是他們讓這里的美景消失的。
這個故事,一切的後果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的確,他們確時是不想保護水資源,因為他們為的是自己的利益。
世界上只有百分之0.16的淡水資源,但是,有許多淡水資源很難飲用,剩餘的淡水資源又有許多受到了污染。我想告訴人們:人類,水是生命的資源,水是生命的根本,沒有水,等於沒有生命,人類,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污染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吧!人類!
回答者: fo4rlong - 助理 三級 3-29 09:28

⑵ 加強環境問責機制體現了什麼

加強環境問責機制體現了保護環境的決心。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回和民族未答來的長遠大計。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充分考慮環境承載能力與資源可持續性的基礎上,構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機制。

獎罰問責機制。從嚴明獎罰入手,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切實做好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監督和管理,大力支持節能、環保企業發展,堅決抑制產能過剩項目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嚴格把住環境質量關;

(2)水生態綜合治理擴展閱讀

合作交流機制。

世界各國都面臨水土流失、環境污染、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我國作為聯合國的重要成員,應勇於承擔歷史重任,廣泛開展生態保護方面的國際合作和交流,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一道。

共同應對全球性環境難題;通過深層次的國際合作和交流,相互學習和借鑒研究成果與經驗,努力提高我國環境保護和災害應對能力與水平;通過簽訂國際條約和協定等多種方式,促進世界各國積極投入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效保護人類共同居住的地球。

⑶ 東方園林「水資源、水環境、水景觀」三位一體水環境綜合治理概念中的水生態指什麼

水環境(水域污染治理和水域生態修復):合理控制城市污染排放,系統布局水污染處理設施;構建涵養林系統,降低大氣污染,形成城市生態防護帶,調節城市氣候環境,保護水生態環境。

⑷ 濕地水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監理重點和難點

應該有設計文本吧,參照設計可以看出來的,是要寫監理工作計劃還是干什麼?
生態工程,材料、隱蔽把好關,事中盯緊協調好,應該沒什麼問題了
濕地的話,應該會有植物保護措施吧,材料這塊兒的靈活度會比較大

⑸ 如何解決我國皇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和南方的丘陵問題

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建設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關鍵措施
. 加強水土保持宏觀戰略研究
建國50多年以來,面對黃土高原日益嚴酷的生態環境,當地人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堅持走「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治窮致富」的生態建設路子,使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黃土高原生態系統恢復與調整理念上,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水土保持實踐,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科學,使我們的主觀意志與自然規律相統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存與發展「雙贏」的新理念,由「征服自然」轉為「適應自然」,堅持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但終因自然環境嚴酷、人民生活困難、投入資金不足,生態環境不良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因此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今後一個時期,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國務院批復的《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為依據,按照「防治結合,保護優先,強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研究生態演替變化,探討生態系統發展規律,對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建設秀美山川、發展國民經濟、生態系統調整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在已有土壤侵蝕區劃和水土保持治理分區基礎上,充分考慮人工適度干預下的自然恢復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意義,研究並做出新的分區方案,包括:生態修復潛力評價、分區與階段安排;主要水土保持重點地區土地利用和產業結構分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模式分區。水土保持研究有必要在自然科學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時,利用人文科學的方法進行社會經濟、法律、道德倫理、文化、管理體制等方面的研究。近期研究重點是投資機制與管理體制。應實施科技與工程一體化制度與模式,從工程建設經費中劃出一部分資金,重點支持研究工程建設中亟待研究解決的若干科學技術問題。盡快制定全國水土保持科學研究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全國水土保持科研單位圍繞重大科技問題聯合攻關、協同作戰。
2. 提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科技水平
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力各個要素相結合,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推動力:農業科技與農業勞動者結合,可以形成高素質的勞動大軍,使農業經濟從「體力經濟」向「智力經濟」轉化;農業科技與農業勞動工具的結合,可以確立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業生產結構從低級向高級轉化。從1949~2005年以來,我國對黃土高原經過綜合、系統和全面研究,不僅對黃土高原的形成、土地類型、災害危害、經濟發展、整治進程等,取得翔實的資料,掌握了土壤侵蝕發展規律,更在水土保持、建設優良生態、促進地區發展上開展科學試驗。在氣候條件的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地球表層生物、物理、化學等過程,特別是直接影響水土流失的地表水文過程、土壤侵蝕類型的演變過程也產生了新的特點,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的學科理論與內涵也發生了許多變化。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目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滯後,已成為生態環境建設與治理的限制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堅持應用現有的科研成果,使之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盡快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強黃土高原乾旱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研究與探索。一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動態監測評價關鍵技術。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路與管理信息系統,已經國家計委批准立項。其中的關鍵問題,包括監測網路結構、監測站點布設、監測指標體系、動態數據採集、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等,亟待研究解決。二是在生物工程治理中,培育根系發達、固土蓄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的喬木、灌木和牧草,以解決當前林木成活率低,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差的問題。三是進行土地集約化利用和人口承載力研究,對土地粗放利用、人口密度過大和生態環境改善造成影響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四是探索工廠化養豬、養牛、養羊、養雞和農產品深加工方向,徹底解決野外放養破壞植被,以農以糧為主,農、林、牧加工業比例嚴重失調的問題。五是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還草治理措施,使已得到治理的不反彈,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未得到治理的盡快治理。通過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生態環境建設定會取得突破性進展。
3. 科學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
首先是搞好設計。要制訂好分步實施計劃,小流域的上游要封山育林,陡坡墾種的要逐步改為梯田或退耕還林。要對城鎮、人口密集的村莊和保護大片農田的地段先行整治。一是整體設計應根據流域的自然、社會特點以及生物種群的利用優勢,正確應用系統工程的原則和方法,圍繞經濟發展目標,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生產水平的較大幅度提高。二是整體設計應根據流域經濟形成、匯集與發展,呈網路狀循序漸進,逐級遞加的規律性,由上而下,建成各項措施、合理配置的有機整體,實現流域多元化、多方位全面控制,以達到水土資源的高效開發與永續利用。三是整體設計中的御洪系統、資源利用、經濟效益三項指標要安全、優化、高效。四是整體設計應廣泛對已有的技術進行改進組裝、配套實施,以小型提水保土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及保土耕作法等農藝措施協調配置為技術途徑。
第二是綜合整治。在具體工作中要處理好長期收益與近期收益,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集體治理與個體承包的關系。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各種治理措施的配置,要為綜合治理區的經濟騰飛提供物質條件,使治理開發與經濟發展融為一體。隨著小流域綜合治理規模的擴大,小流域內基本農田的增加,林草發展和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農林副漁的全面發展,農副產業的興辦,依託小流域發展商品經濟,將小流域的資源優勢轉為經濟優勢和商品優勢,形成具有特色的商品生產基地。經過多年的治理,定西試區土壤侵蝕模數由39.5t/hm2a下降為23.5t/hm2a,成效顯著。針對黃土高原旱作農業區地大面廣,有著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較大差異的氣象因子與植被,應因地制宜進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不能採取單一的治理模式。
第三是典型引路。小流域是江河的最小單元,是產水產沙的源頭,把小流域治理好了,減沙減洪也就解決了。因此要將小流域治理作為黃土高原生態建設和農業建設的戰略性、根本性措施。按小流域進行綜合、連續、集中的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成功經驗。要用典型引路的辦法宣傳小流域治理,突出宣傳一批凸顯小流域治理的先進典型。陝西千陽馮家山水庫搶抓機遇,迎難而上,取得一定的成效,生態效果明顯,過去的幾年中,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5.78hm2,其中營造水保林500.76hm2,經濟林72.27hm2,種草149.34hm2,封禁治理474.36hm2,維修生產道路6.72km,修建抽水站一處,完成工程總投資264.05萬元(見表2)。甘肅涇川縣自1991年被水利部列為全國水土保持試點縣以來,堅持走生態建設與開發利用的路子,建成了塬面、塬坡以道路林網為骨架,山、水、田、路、林、沙配套,溝壑以水保林為主,溝底修建谷坊與塘壩等攔蓄工程,截蓄引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治理程度達到82.4%,使90%以上的農田得到綠色屏障的保護,全縣林木覆蓋達到34.9%,成為「甘肅省實現綠化第一縣」。全縣徑流模數由以前的519m3/hm2a下降為405m3/hm2a。
4. 堅持退耕還林還牧
針對黃土高原大片人口密度比較小、降雨適當的地區,要採取退耕、封育、禁牧等措施,促進生態自然修復,恢復植被覆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進程。退耕還林還牧其目的是因地制宜,封山、造林、種草和禁牧,達到「山青、水秀、村美、人富」。國務院提出「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十六字方針,對指導生態恢復與重建有指導意義。目前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和成熟的條件,堅持退耕還林還草和貧困山區移民,禁止陡坡開荒種地,恢復林草植被。山坡耕地質量差、產量低,不廣種不足以維持生計,因而引發了陡坡開墾、倒山(輪歇)種植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耕作方式,形成「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局面。當前應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加大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利時機,鼓勵農民將坡度大於25°、產量低於750kg/hm2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進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發展畜牧業和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和樹種,使農民退耕後既有穩定收入,又能盡快脫貧致富。部分退耕既有穩定收入,又能盡快脫貧致富。對部分退耕確有困難的貧困山區,應實行向條件相對較好或耕地充足的地區整體移民,以減輕山區的人口壓力,防止退耕反彈。同時應制定政策,禁止對現有荒山荒坡的開墾,禁止對荒山荒坡過采、過牧等掠壓式經營,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還要加強對現有林草植被的保護,封山育林育草,使荒山荒坡的植被得到一定恢復後,再進行植樹種草的荒山綠化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黃土丘陵壑區退耕還林還草過程中,造林應先種草、後植樹。種草時,首先考慮抗旱耐寒力強的品種,還要考慮根系發達、分櫱力強、生長迅速、枝葉繁茂、覆蓋度大、再生力強、保持水土能力強的品種。草地面積的大幅度增加,可以帶動養殖業的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是草業帶動畜牧業發展,加快大家畜出欄周期,增加農民收入。二是飼草喂畜,畜糞肥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減輕退耕還林還草的壓力,提高農民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和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甘肅定西試區在實施的梁峁沙棘、油松林帶的魚鱗坑和溝道反坡台、水平溝內大面積種植紫花苜蓿和紅豆草、草木樨等,不僅迅速提高了地面覆蓋度,減少了水蝕、風蝕,而且還為畜牧業提供了優質飼草來源,改變了當地生態小氣候。庄浪縣在全縣范圍年推廣紫花苜蓿種植面積0.60萬hm2,紅豆草種植面積0.07萬hm2。
5. 建設高標准農田
「高標准現代農田建設就是在現有基本農田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標准,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完善現有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和農業機械化體系,將現代化農業技術進行綜合組裝配套應用,達到旱能灌、澇能排,增加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使農業生產達到可持續健康發展。」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配套建設,適當超前」的原則,切實搞好高標准基本農田示範區建設,對基本農田進行田、水、路、渠的科學規劃,對廢棄地進行復墾整治,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綠化成行、灌排設施配套、地力水平較高的高標准農田,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三方效益共贏,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步伐。解決了農村目前部分可耕地高低不平、農田環境面貌零亂、農田灌排系統不配套、抗災能力降低等問題,提高了耕地質量,增加了耕地面積,有效地增加了高標准農田示範區農民的收入。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示:「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提高耕地質量,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並落實到地塊和農戶」,這為我們農田基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黃土高原地區屬於旱澇保收地面積小,旱地面積大的地區,旱地的豐收對糧、油、菜的產量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整個地區中低產田面積大,占黃土高原耕地面積的73.6%(見表3),在黃土高原285個縣中,屬於低產縣佔47.4%,中產縣佔41.0%,丘陵區低產田面積比例還要大一些,陝西米脂低、中、高產田農耕地的比例分別為68.1:24.5:7.4。因此目前應堅持以水澆地和「四田」建設為主要內容的農田基本建設,不斷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多年實踐證明,針對黃土高原「十年九旱」和退耕的現實,坡耕地不能穩產和高產的情況,必須大力發展水澆地和搞好「四田」建設,這是實施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解決群眾生活困難、促進土地的集約化生產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有效措施。陝西省在此作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地方都有高標准基本農田建設的先進典型,如榆林以高標准基本農田為基礎的綜合治理典範;延安的高標准寬幅水平梯田,咸陽北部高標准水平埝地,渭南一些灌區配套齊全的高標准水地,這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後一段時間基本農田建設的發展思路將走向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為中心,以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興水治旱為重點,以精品農田建設為基礎,實現山水田林路沙統一規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優化配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全面提高的新路子。目前水澆地或溝壩地的糧食單產為3750~6000kg/hm2,每公頃梯田的產量也相當於3公頃旱坡地的產出。
多年來,黃土高原人民致力於水利工程建設,僅在甘肅相繼建成引大入秦、景電一期、景電二期、靖會、鹽環定等大中型骨幹水利工程和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發展水澆地近20萬hm2,使隴中地區的水澆地面積達到32萬hm2。庄浪縣堅持34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累計修成水平梯田6.3萬hm2,每年攔蓄降水4185萬m3,攔水效益達86%,攔泥沙433萬t,攔泥效益達97%,庄浪縣梯田化項目工程完成,徹底改變了基礎條件,促進農業生產取得高效,提高了土地生產力。單位面積有了明顯提高,據甘肅水保局2000~2004年連續5年測定調查表明,在同類區,同等化肥及投入情況下,梯田比坡地在單位面積可增產年對測定調查表明,在同類區,同等化肥及投入情況下,梯田比坡地單位面積可增產825kg/hm2(表4)。糧食平均產量增加1183kg/hm2,使人民穩定脫貧致富,土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事實證明,在黃土高原乾旱地區發展水利建設事業,無疑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時開展「四田」建設,通過修築高質量的水平梯田,溝底修築階梯式溝壩地,在田埂栽植經濟林木,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為此,⑴強化政府行為,千方百計落實國家和各級政府對農田建設的投入;⑵必須堅持「建田」和「保地」兩條腿走路的決策;⑶進一步固本強基,提高對農田基本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6. 推廣節灌技術
首先要搞好規劃。根據錢正英院士研究,未來50年西北地區乾旱氣候的基本狀況不可能根本改變,特別是黃河中上游地區,乾旱年份特別是連續乾旱年份可能發生水資源危機。缺水是當代和未來社會最為突出的矛盾,節約用水,既關系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也成為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緊迫的任務。收集地形、水文、水文地質、土壤、氣象、作物、灌溉試驗、動力設備、鄉鎮生產現狀與發展規劃及經濟條件等方面的資料,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和經濟狀況論證系統興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針對降水徑流資源、井泉、河流、塘壩和已有的蓄水工程、農業生產、鄉鎮工業、人畜飲水,進行水利計算,確定集雨灌溉系統規模控制范圍,根據水源位置,提出集雨灌溉系統概算。
第二推廣農藝節水。⑴推廣小麥、玉米、水稻高產節水技術,主要是根據作物水肥需求規律,運用耕作技術,壓縮無效用水。達到水肥耦合高效利用和節水增產增效的目的。⑵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繼續運用傳統的節水種植方式,如梯田與條田種植、水平溝種植、隔坡水平溝種植、圳田種植、坑田種植、地孔田種植、壟溝種植等,這些種植方式土壤含水率一般提高1%~8%。據測定,在半乾旱區無外源徑流加入條件下,一次降雨達到100mm就能就地入滲,不產生徑流。梯條田與坡地比較,土壤含水率提高2%,增肥較好的梯條田比坡地增產50%,壩地增產率是坡地的1~2倍,甚至可以達到3倍。⑶採用抗旱品種。世界上有不少國家早就把新品種選育目標鎖定在抗旱節水優質上,並用轉基因技術培育出一批抗旱、節水、優質、高產小麥、穀子、牧草新品種,如美國培育抗旱高產含蛋白質和鈣的穀子新品種,生長期只有48天,1987~1988年乾縣棗子綜合試驗區通過引進選育品種,從23個品種中,初步篩選出抗旱豐產品優的「晉麥20」、「晉麥21」和「多抗1號」小麥,這些品種均為半冬性、中早熟、分櫱強、成穗多,品種優良。
第三推廣節灌技術。節灌的目的就是把有限的水資源最經濟、最有效地用於農業生產,節灌就是把利用人工集存的有形水用於土壤水分嚴重虧缺時段或作物需水關鍵期定量補償灌溉農田。小麥一次性供水量控制在20~50mm,供水方式可採用微滴灌、微噴灌和小出流灌。玉米一次性供水量50~70mm,供水方式可採用微滴灌、小管出流灌、瓦罐滲灌、點澆等形式。甘肅武威市涼州區水利局在缺水的黃草羊河試驗,該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80mm,蒸發量達2198mm,春小麥生育期為3月上旬至7月下旬,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4.6mm,蒸發量658.1mm,土壤主要以中壤土為主,地下水埋深120m以下,試驗區為全國節水增效灌溉項目區,通過2000年試驗,雖然增產幅度不大,但節水效果十分明顯(見表5)。
第四推廣應用薄壁水窖技術。目前,水泥薄壁水窖作為一種控制水土流失的新技術,不僅具有積蓄雨水,攔沙攔泥作用,而且建在公路附近的薄壁水窖還具有保護公路及兩旁農路和梯田的作用,利用庭院建造的薄壁水窖蓄雨水,既可補充人畜飲水的不足,又可以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種蔬菜,在果樹需水關鍵期進行補充灌溉,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據試驗,1眼30m3的薄壁水窖積蓄的雨水,可發展10頭豬,在市場價比較穩定的情況下,年純收入可達1000~2000元。寧夏海原馮川村在連續大旱,1992~1995年集水補灌的瓜菜和地膜玉米,單產分別達到1500~4100kg/667m2和410~650kg/667m2,這是該地區「秋雨春用,春旱秋防」,且戶戶都可為的費省效宏的最為現實的措施。
7. 調整農業結構
按照市場規律,針對黃土高原氣候乾旱、多風沙、土地貧瘠,滲漏大、水資源緊缺,揚水成本高的實際,針對黃土高原地區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狀況、低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除與氣候和乾旱有關外,還與長期不合理的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關系有關。長期以來,在謀生壓力下,形成了以破壞天然植被、開荒種糧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體系,從而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應當對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業生態系統進行重大調整。一是通過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草,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種植和經營技術,對保留下來的基本農田精耕細作,提高單產,增強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系統改造,要在自然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過程中,本著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使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實現良性循環,通過發展畜牧業和林果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農民的收入還會有所提高。但是,我們不能吃山區農民的「生態大鍋飯」,退耕的農民為了生態建設是付出了極大代價的,必須給予充分而有效的補償。有必要向退耕農民無償調撥糧食,加大以工代賑投入,改善山區農民的基本生活條件。二是結合本地特點,要注意自然資源利用的技術條件,還要特別注意人文環境特點和社會環境。在實行農業結構調整時,不但應當消除「長官意志」,而且要防止急於求成的思想作怪。依靠生物工程、節水工程和高科技,發展農業和開發利用其它資源,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步伐,使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三是我們既要大力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提高單位種植(養殖)面積的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的凈產出;又要善於捕捉市場信息,正確判斷市場供求行情,及早調整產品結構,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以保證勞動價值的充分實現。四是發展養羊,667m2收入可達2000元,純收入可達865元,是種糧效益的10倍,圍繞主導產業大力培植加工、運輸、銷售服務業,實現產業化經營,盡快把單一的結構轉變為糧經草三元結構,糧經草達到「三三制」的目標。四是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種什麼養什麼,根據市場對綠色食品的需求,研究發展綠色食品的戰略措施,並加強品牌意識,拓寬市場,預測農產品的潛在市場更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充分利用零散土地資源,發展庭院經濟和地邊地埂經濟,為農戶增加收入,為社會創造財富。

⑹ 下列關於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工程的敘述,錯誤的是()A.該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問

A、該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問題,A正確;
B、該生態工程針對不內同容的地形採取不同的措施,B正確;
C、該生態工程做到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C正確;
D、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我國農民和技術人員的創舉,它是應用生態工程的整體性原理、協調與平衡原理,及工程學等原理,通過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層層設防來控制土壤侵蝕的,D錯誤.
故選:D.

⑺ 我國的黃河流域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其中水土流失是頭號問題。因此,我國也加強了對黃河流域的綜合治理


小題1:B
小題1:D
小題1:D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