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吏風
『壹』 清朝名吏李衛其人,其事 真實的
李衛
《直隸總督傳略》張淑霞主編2000年8月第1版中國文史出版社(頁三十七至四十六)
李衛(1681-1783),字又玠,世居江南徐州豐縣,寄籍江蘇銅山。李衛十歲而孤,讀書不多,惟好習武。成年後,「尤其銳意經世之務。」初捐納為員外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補兵部,遷戶部郎中。六十一年(1722年),由怡親王允祥舉薦,被雍正帝特授為副使銜雲南鹽驛道。因改革鹽課積弊得雍正帝賞識而迅速升遷。同年十二月,監理銅廠。二年(1724年)二月,升雲南布政使仍管理鹽務。三年(1725年)擢浙江巡撫。四年(1726年),命監理兩浙鹽務。五年(1727年)十一月,特授為浙江總督兼巡撫事。七年(1729年)加兵部尚書銜,十月,加太子少保銜。到十年(1730年)調任直隸總督時,李衛在浙江任職達六年之久。六年期間,他集督、撫、鹽政於一身,還破例參與本籍江南督撫得事務,權柄之重,「前所未有」。李衛為報答天子得知遇之恩,「愈自刻勵」,凡是「勇往直前,無所顧瞻」,在浙江任上。「蒞政開敏,令行禁止」,取得了一項項令雍正帝比較滿意的業績。
李衛在浙江期間,在全省全面推行「攤丁入畝」的賦稅改革。這種初級富戶利益的改革,在李衛到浙之前。浙江巡撫曾試圖推行,因富戶阻撓而作罷。李衛抵任後,明確表示堅決改革的決心。四年(1726年)七月,制止了一夥不甘心改革的富戶製造的騷亂,終於使這項延擱已久的措施得以實施。這項改革是李衛在浙江的主要業績之一。
在浙江任上,李衛著重辦理了浙江海塘事宜。海塘即海堤,是江浙兩省沿海居民用來抵禦海潮侵襲的重要設施。海塘工程主要集中在江蘇的浙江和浙江的嘉興、杭州、紹興四府,尤以錢塘江口的海寧塘最為險要。李衛很重視修築海塘,幾乎每年都要奏請整治。六年(1728年)七月,皇帝因不滿意江南總督范世繹對松江海塘改土易石工程的辦理,令李衛赴工查勘,並採納了李衛的修治方案,由李衛同江南督撫稽查治理。海塘工程系由政府財政開支,但所撥款額多不敷用且必須先經奏准,然後興辦。李衛在浙江多方面自籌資金,「除應動用正項之外,皆系每歲設法鹽務等類節省額外盈餘陸續抵用」。七年(1729年)五月,因海寧塘工緊急,李衛破例借用「鹽政節省錢」搶修,創立了塘工「搶修名目。」
李衛監理鹽政,對兩浙鹽務進行了治理。浙江是清代產鹽大區之一,所征鹽稅是清朝一項重要經濟來源。但長期以來,鹽政弊端叢生,走私販運現象十分猖獗。李衛到任後,大膽改革。首先按「攤丁入畝」的方法改變灶丁的課稅徵收方式,「灶丁課餉,歸並灶地徵收」。同時選派家道殷實、情願效力的候選同知、通判、州縣等官分往鹽場辦理鹽務,以此提高鹽官的官品地位以強化管理。又在浙江私販出沒的「適中孔道」——海寧縣長安鎮設官兵巡緝查私,並令常鎮道及京口將軍,軍標副將等官員督飭將吏水陸巡查,嚴防兩淮私鹽從鎮江府入侵浙鹽行銷區,以此保障浙鹽的銷路。與此同時,堅決打擊鹽梟的肆虐活動。李衛採取的種種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食私鹽者少」,增加了課餉銀兩,而且由於在緝私中打擊了鹽梟和匪類,社會治安也隨之煥然一新。
李衛在浙江任上注意清查土地,隨時調整租賦,並開發了溫州府樂清縣以東海面的玉環島,在島上設營增兵,以防緝外洋盜匪。為防止開拓者中混進「奸徒」以及將來墾熟後有私人販米出洋,他還擬定了一系列強化管理的方案。雍正帝極力稱贊李衛的開發籌議,甚至在奏摺上批道「此籌是,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此時,天下督撫與朕心關切者,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三人耳。」
李衛長於治盜。「凡盜之巢藪、火伴,訪制如繪。臨期以一錦囊付將弁,並往調教,即時擒獲。所到處江湖千里,如枕席行舟。」經過幾年的治理,「東南數千里無盜賊之警」,「拐逃、假銀、扒手。賭博等犯」作案銳減,社會治安明顯改觀。李衛銀治盜有方,六年(1728年)七月,雍正帝對江南蘇、松等處的治安狀況不滿意,認為江南總督范世繹及巡撫「非緝盜之才」,命「江蘇所屬七府五鄉盜案,令衛管理」,同時根據辦案需要,江蘇文武官聽其節制調遣。七年(1729年)正月到九月,李衛還逐步偵破了一起以江寧人張雲如、甘鳳池為首的反清復明集團,張雲如等人被逮捕並被判刑問斬。
『貳』 整治吏風,怎麼就讓老百姓更沒活路了呢,真想不明白
整頓吏治,原本目的應當是要求該官吏更好地為百姓服務。但現在的情況是:貪瀆官吏的多或寡,都與百姓的切身利益脫鉤。
『叄』 故宮博物院中所有宮殿名字
宮殿的名字:
乾清宮、坤寧宮、寧壽宮、齋宮、長春宮、翊坤宮、景仁宮、承乾宮、永和宮、鍾粹宮、景陽宮 、壽安宮、壽康宮、建福宮、慈寧宮、咸福宮、重華宮、儲秀宮、永壽宮、毓慶宮、延禧宮、景福宮、咸安宮。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但是有的宮殿是太監和宮女居住的,並沒有名字留下來。
(3)整治吏風擴展閱讀:
現代狀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
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50萬件(套)。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
21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2013年8月15日,壽康宮在進行原狀陳列後,也正式展出。而位於慈寧宮的雕塑館在2015年5月31日開館。而按照2015年規模,到2020年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76%。紫禁城正在進行文物古跡修繕、環境整治、擴大陳列展覽的開放區域。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宮吉祥物首度對外亮相,該吉祥物源自中國傳統的吉祥龍鳳形象,分別為龍「壯壯」和鳳「美美」。
2015年10月11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對觀眾開放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等新的區域,使故宮的開放面積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
2016年2月25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由故宮博物院主辦「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 2016年4月12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的開放面積再增11%,達76%,並開放多種形式的新展覽。
同時,「洛陽牡丹與故宮博物院牡丹題材文物聯展」在故宮開幕。有1.2萬盆從洛陽抵京的牡丹被分散布置於慈寧宮花園、乾清門廣場、慈寧宮、壽康宮、永康左門—右門、隆宗門外等區域,重現了清代紫禁城牡丹花開盛況。
2018年5月24日,故宮博物院決定自2018年6月開始實行周一全天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肆』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歷史
戰國
戰國末期,秦國國力殷實,重視水利,及至統一中國,生產力更有較大發展。四川的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見鄭白渠)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傑出水利工程。國家的昌盛,使秦漢時期出現了興修水利的高潮。
漢武帝瓠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等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河套,也都興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餘年間,是中國水利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水利建設遍及全國各地,技術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溝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把全國廣大地區通過水運聯系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證糧食的北運外,還在北方和南方大興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較大的工程共250多處。唐末以後,北方屢遭戰亂,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農田水利迅速發展。水利法規、技術規范已經出現,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議》等。
元明
從元明到清中期,中國水利又經歷了六百年的發展。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了京杭運河。黃河自南宋時期奪淮改道以來,河患頻繁。明代大力治黃,採用"束水攻沙",固定黃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蓄清御黃"保證漕運。
這些措施對明清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淮河水系留下嚴重的後患。在長江中游,強化荊江大堤,並發展洞庭湖的圩垸,促進了兩湖地區的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有很大發展。但從整體而論,自16世紀下半葉起,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趨緩慢。
清朝
清末民國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區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處於衰落時期。但是海禁漸開,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成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水利院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在這一期間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雲南建成了石龍壩水電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蘆苞閘,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和陝西的關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國范圍內,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4)整治吏風擴展閱讀:
「治國必先治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水利建設放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毛澤東主席先後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華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設熱潮。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水利擺到了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首位,標志著我國水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堤壩設防標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減災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屏障。
『伍』 穿越者王莽和位面之子劉秀是什麼梗
劉秀是光芒誕生者(據說他出生時行宮為光芒所照),隕石召喚者,東漢的開創者,歷史的修正者,漢高主九世之孫,昆陽的戰神,赤眉軍征服者,華夏史上學歷最高的帝王,新朝終結者,奴婢刑徒的解放者,度田制推行者,豪強抑制者,倭國賜名者,強項令賜名者,穿越者之敵,華夏全境之王。
『陸』 歷史上哪些小事件,最終導致了大禍
很多時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會引發非常大的後果,就像小小的蝴蝶煽動翅膀,卻能引起大風暴一樣,因此小事情也是不能忽視的,有時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中國悠久的歷史發展中,這種小事情引發大動亂的情況也比比皆是,下面就給大家舉三個例子,都有哪三件事情呢?
但是礙於大唐皇帝的面子,沒有將此事鬧大,然而此時的張虔陀還不知收斂,更是給閣羅鳳編造了一些罪名,最終導致閣羅鳳怒氣沖天出兵攻打姚州,就為了殺死張虔陀。張虔陀雖然死了,但是他所帶來的是無法改變的禍端,原本交好的大唐與南詔,由此引發了兵亂。
此時楊國忠想要立功,便帶領十幾萬唐軍去攻打南詔,把南詔逼到投靠了吐蕃,並且這十幾萬唐軍也因此喪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接下來便引發了安祿山的反叛,叛軍殺來之時,唐朝竟然因為之前大軍損失慘重而無兵可用,直至唐玄宗被安祿山給逼出了長安,至此,唐朝的繁榮不復存在。
『柒』 雍正的反腐和改革,為什麼到乾隆上台就無疾而終了呢
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歷經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帝王。
但是坊間一直有句話「康熙打天下,雍正治天下,乾隆玩天下。」這句話很形象地概括了三位帝王,雖然不是那麼嚴謹,但其實足以說明問題了。
可笑的是和珅時不時還會為乾隆揪出一兩個大貪官,以示大清仍然在繼續反腐,仍然在高壓下清除害群之馬。但是這些人跟和珅相比,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但其實乾隆後的腐敗,已成為體制性的腐敗,這是基於制度而產生的,靠人治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
『捌』 中國古代刑罰內容都有什麼越全越好謝謝
中國古代肉刑的廢除與恢復中國在漢代由於社會進步,於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在世界上率先廢除了肉刑(改用笞刑(打竹板)代替肉刑),與肉刑一同廢除的還有秦朝的「連坐」罪。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法制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漢文帝的刑罰改革措施:
首先廢除肉刑制,取消黥、劓、刖刑,將黥刑改為髡鉗為城旦舂,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
其次,取消肉刑與徒刑並施制,改肉刑與徒刑並施為髡、耐與徒刑並施,如完(耐)為城旦舂。
第三取消無期徒刑制,恢復古代最高刑期為3年的制度。
由於對罪罰較重的犯人施行三、五百下的笞刑(打竹板),容易造成罪犯的死亡,於是公元前156年和前144年漢景帝繼續減輕笞刑,將笞五百先改為笞三百,進而改為笞二百;將笞三百先改為笞二百,進而改為笞一百。並制定《 令》,對施刑過程加以種種規范,限定刑具的規格,行刑部位只能笞臀不能笞背,以及規定行刑者不得換人(越打越累,自然越打越輕)。
不過此種刑罰制度的弊端在於廢除了國家刑罰體系的中間部分,只留下最上的死刑和底部的笞刑,死刑和笞刑輕重相差過於懸殊,由此造成對犯罪事實的量刑困難,對於中等程度的犯罪,歸於死刑則太重,歸於笞刑又太輕。因此漢代乃至其後的魏晉都有人提議恢復肉刑。但由於整個社會的輿論形成,恢復肉刑會有殘暴的惡名始終沒能恢復。例如東晉時社會動盪王導等人恢復肉刑之議,但當時真正掌握實權的王敦以「逆寇未殄,不宜有慘酷之聲,以聞天下」為由否決了這一提議。
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原動盪、蠻族入侵執政肉刑又普遍恢復,當隋朝的建立肉刑又被廢止。(這里要提一下在漢景帝時期曾有規定某些死刑可用宮刑代替,到隋文帝時,宮刑亦被廢止於刑律之外,之後各代的刑律中亦再沒有見到宮刑,直至明朝)。
唐太宗時,采戴胄、魏徵議復肉刑,「免死罪,斷其右趾,應死者多蒙全活」《舊唐書/刑法志》)。很快又覺得肉刑殘酷於心不忍,對王珪蕭瑀陳叔達等談及,認為當修改,但他們都認為這是「以生易死,足為寬法」,後又有蜀王法曹參軍裴弘獻又駁律令不便於時者四十餘事,太宗令主事者參此奏章刪改律令,以「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代替刖刑。流刑對肉刑的取代作用由此確立,唐以後相沿不改。
宋朝雖倍受異族的踐踏勒索,但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至封建社會的顛峰,宋朝開國以來一直十分重視士大夫階層,後人也常以此非議宋朝的「重文輕武」。宋代對士大夫的重視最突出地表現在宋太祖立「誓碑」,藏於太廟。以毒誓告誡子孫「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故有宋一代言論寬松,對大臣的處罰一般是貶為偏遠地區的地方官。
由漢至宋1400年間,多數時期肉刑廢除,雖然象唐朝的武後時期,為打擊反對勢力任用酷吏,發明創造與引進海外種種匪夷所思的酷刑,實行告密和濫刑的恐怖政策,但僅限於武則天時期而且屬於非法的刑訊。而在此1400甚至其後幾百年間的西方社會種種酷刑依舊五花八門,中國漢至宋封建社會時期法定的刑罰基本固定為五刑:「笞、杖、徒、流、死」。笞刑,即用法定規格的荊條責打犯人的臀或腿。是五刑中最輕的一等,用於懲罰輕微或過失的犯罪行為;杖刑,即用法定規格的「常行杖」擊打犯人的臀、腿或背;徒刑,即在一定時期內剝奪犯人的人身自由並強迫其戴著鉗或枷服勞役;流刑,即將犯人遣送到指定的邊遠地區,強制其戴鉗或枷服勞役一年,且不準擅自遷回原籍的一種刑罰。自二千里至三千里分為三等,每等加五百,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較重的刑罰;死刑,即剝奪犯人生命的刑罰,是五刑中最重的一種,分為斬、絞兩等。
崖山一役,宰相陸秀夫背負小皇帝投海自盡,十幾萬宋朝軍民隨之跳崖殉國,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繁華的江南成為了一片廢墟,經蒙元屠殺,元初四川行省不過數十萬人口。
蒙元時期實施極端民族壓迫統治,統治階層除了蒙人多是些色目人。蒙元的刑法的特點:①公開維護民族間的不平等。蒙古族為一等,色目人為二等,漢人為三等,南人為四等。國家機構主要職務 只能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當。實行同罪異罰,維護蒙古貴族貴族地主的利益。
②維護僧侶特權地位。崇尚佛教,特別是黃衣喇嘛教。
③保護奴隸制。
④為了壓制漢人鞏固統治採用大量的極端酷刑(斷手足、挖眼、撥皮、陵遲...)(明朝刑罰殘酷就是受蒙元直接影響,而滿清不但全面繼承還有創新)。
明朝由於受蒙元殘酷統治的直接影響加之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的殘酷,立法指導思想為: 「重典治國」,發揮刑法的威懾力。 其刑罰制度:① 死刑。凌遲列入《大明律》,與絞斬並列;②恢復肉刑,刑罰殘酷;③充軍刑;④枷號。
滿清入關後頒布的清律不但全面繼承元、明的酷刑,還有所創新。其刑罰體系除繼承「五刑」體系外,規定了凌遲刑、充軍刑、遷徙刑、梟首刑、戮屍刑、枷號制度、刺字刑、發遣刑、立決與監候制度。
而清律的主要內容無非是:維護清酋的絕對權力;對漢族和其它民族實行政治、思想高壓統治。繼承「十惡」制度,實行極端殘酷的「文字獄」;維護滿族絕對特權地位;以及限制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從中國刑罰歷史,我們可以見到一個文明的國家,如何在「一夜」之間由文明昌盛變成生靈塗炭的人間煉獄;文明如何崩潰,野蠻如何取代文明,甚至讓我們也以為祖先也都是如此野蠻!!……
本文來源『興華論壇』 http://bbs.1911.cn
『玖』 明朝劉基詳細資料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內文成縣)人,容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
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施德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劉基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並通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為表率。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拾』 雍正為什麼要處死年羹堯呢
雍正為什麼殺年羹堯?年羹堯(1679-1726),字亮功,號雙峰,漢軍鑲黃旗人,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雍正二年(1724)人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真可謂位極人臣。但翌年(1725年)十二月,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雍正四年(1726年)賜自盡。
事態的變化深深刺痛了年羹堯的妹妹年貴妃的心,她為哥哥的不檢點而不安,也為世態炎涼而感到可畏。郁悶、驚嚇、悔恨,種種不愉快的情緒把她壓跨了!她終於病倒,雍正帝雖早已決計整治年羹堯,但又不便在年氏病篤之時動手,不忍在她垂危傷痛之刻雪上加霜,那畢竟是他專寵數年的貴妃啊。這年十一月,年氏病危,雍正加封地為皇貴妃,並表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後面的小心恭慎;朕即位後,貴妃於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疾盡禮、實能贊裳內政」。加封、表彰並未挽回年氏病情,可憐的她一病不起,當月死去。
年氏死後,謚曰敦肅皇貴妃。乾隆初年,使其從葬於泰陵。
年氏死後僅僅一個月,雍正皇帝便下手了,沒等這一年過去,年羹堯即被賜死。吒叱一世的年大將軍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