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無為而治理念

無為而治理念

發布時間: 2020-12-08 05:36:04

㈠ 有人說,蕭規曹隨反映曹參推崇的是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促進了經濟發展...

無為而治是達到相當高的地步出現的現象,那時候人們的素質都很高了,不需要什麼法律來治理了。人不同於動物、自然界的是人有人性,不能像大自然那樣隨其本性變化,就比如葯家鑫,犯了事,不治理他,社會會怎樣?

㈡ 比較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的異同

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的相同點:


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統治者善於用人、納諫;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長期堅持,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等待;整頓吏治,提倡節儉;抑制豪強,重農抑商;改革管制,加強皇權。


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的不同點:


文景之治是大一統後第一個盛世,採用道家無為而治理念,輕徭薄賦於民休養生息,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自由經濟時期;光武中興實際上是新王朝的開創,是昭宣後又一次將法儒道雜而用之的成功範例。



(2)無為而治理念擴展閱讀:


文景之治是西漢王朝的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而光武中興則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的治世。


文景之治時期的西漢政權是不穩定的,國家內部生產力不佳,經濟脆弱,國家外部還有匈奴虎視眈眈,所以西漢初期的皇帝為了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國家政權,他們每一步都走得特別的小心翼翼。他們重視農業生產發展,重視農民的力量,且勵精圖治,所以創造了一個文景之治。


光武中興這個盛世局面的產生與文景之治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光武帝劉秀是漢室之後,但是西漢末期王莽篡權自立,竊取了國家,劉秀是好不容易奪回江山的,所以他總結了西漢政權被奪的教訓,勵精圖治,整頓朝堂,賞罰分明,所以東漢皇室會有光武中興這個盛世的產生。


總結這兩個盛世局面產生的緣由,與皇帝的勵精圖治有著很大的關系,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這兩個盛世的產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文景之治為後來漢武帝時期的繁榮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與光武中心一樣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延續了王朝的統治與強盛。

㈢ 無為而治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企業家應如何把握這一理念

這個論斷是正確的嗎?如果「無為」果真能夠達到「治」的效果,也只能說是領導風格中的一種吧?很難說,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請參考以下有關領導風格的概念:

領導風格

http://www.12manage.com/methods_goleman_leadership_styles_zh.html

第五級領導

http://www.12manage.com/methods_collins_level_5_leadership_zh.html

魅力領導

http://www.12manage.com/methods_collins_level_5_leadership_zh.html

簽名:商榷

㈣ 主張「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是誰

道家的老子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回事,行不言之教」答。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 、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

《漢書·藝文志》說:道家的無為政治主張是「君人南面之術」,道出了無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包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等內容。莊子更主張君主應該無欲、無為、淵靜,「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有很大的影響。漢初的黃老之學吸取了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秦末政治動亂之後,民心思定的形勢,強調清靜無為,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採取不幹涉主義或少干涉主義,藉以安定民心,發展社會生產。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思想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統治者都曾利用無為而治的思想協調處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有所收效。魏晉玄學家則通過宣傳無為而治,引導人們消極、遁世、清談、無所作為,對社會產生了消極影響。

㈤ 道家的「無為而治」有哪些理念和制度

道家的無為而治的觀點對後代具有深遠影響,那麼無為而治究竟包含了哪些理念制度呢?

一、靠萬民自治。

無為而治的觀點就是要靠萬民自己認為的哪些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這個觀點可以在老子的“我無為而民自化”的觀點中可以看出來,還有《呂氏春秋》中的“無為故能使眾為也”可以得到論證。

四、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不能做。

這就是有所為,有所無不為。比如樵夫有為於斧,但無為於木就是這種觀點的體現。

五、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無為就是無違的意思,完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人不應該違反規律去干預他們的發展。

㈥ 你認為在什麼樣歷史背景中,適合採取「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

「無為而治來」的歷史背景,歷朝自中較為明顯的是漢朝的文景之治,這樣的寬松政策可以說是休養生息,也可以說是放任自流,實行了70年。文帝景帝崇尚道家,其核心的政策是無為而治,70年經濟大發展使得利益集團的格局出現了極其劇烈的變化。但也造成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自由商人崛起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勢力,控制了國民經濟,地方諸侯勢力龐大,中央集權出現旁落的跡象,權貴與商人結成同盟,極大地破壞了吏制。因此到了景帝後期,有人提出了削弱地方的極權主張。這一歷史背景是在秦末以後,整個經濟匱乏實行的一個休養生息的政策。可以放活民間實現繁榮。所以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只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中央與地方的集權分權,自古難以平衡,甚至可以說是非此即彼,不可調和。

㈦ 漢朝統治者為什麼會從「無為」走向「有為」呢

漢王朝上半段的發展史,是中國主要的哲學流派道家和儒家非常出色的實踐過程,是漢朝最高管理層的統治方略從道家的「無為」觀念轉向儒家「有為」理念的大實驗,而且,這一實驗是很成功的,漢王朝到武帝時期,達到了發展的高峰,是中國歷史上幾個非凡鼎盛的時期之一。在這個歷史時期,中國哲學理念對於現實政治實踐的指導,發揮得非常出色,展示其理性光芒的巨大魅力,而在這過程中,「獨尊儒術」策略的推行,是從「無為」到「有為」的關鍵轉折點,這個策略包涵著焦點性的理論奧妙,很值得研究和探索。


董 仲 舒

早在建元元年年(公元前140年)武帝繼位後,丞相衛綰便奏言:「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漢武帝准奏。知曉漢武帝的想法,太尉竇嬰、丞相田蚡積極薦舉儒生王藏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褒揚和推崇儒術,開始貶斥道家,他們以儒家積極進取的理論來鼓動武帝實行政治變革,甚至大膽地提出,不要再向竇太後奏事了。竇太後知情後,當然非常不滿,她於建元二年下旨罷了王藏、趙綰等人的官,並將太尉竇嬰、丞相田蚡免職。這是漢王朝統治階層最後一次守舊的竇太後對革新的漢武帝的反撲,也是維護道家抵制儒家的最後的勉強的勝利。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後死,保守勢力沒有力量反補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放開行動,推崇儒家,他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此時,景帝時已是博士的《公羊春秋》專家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舉賢良對策》,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卻漢朝當時卻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異,思想不一,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於是,他有針對性地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的這一建議,就是後來說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這一建議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統治方略,當然很受武帝贊賞。

於是,武帝開始行動,元光元年(前134),武帝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排斥黃老別名百家之言於官學之外;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他批准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並根據成績高下補郎中文學掌故,精通書、藝者被選拔任要職。自此,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取代了道家,「有為」理念取代了「無為」觀念成為統治方略,儒家學說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在政治思想上皆遭到貶黜。

可見,「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是西漢時武帝實行的思想統治方略,也是漢王朝從「無為」轉向「有為」的關節點,此後儒學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占據這主要的統治地位。董仲舒關於「獨尊儒術」策論,徹底取代了漢初由叔孫通向劉邦提出道家「無為」策略,儒家取代了漢初流行的很「吃香」的道家,成為思想主流。董仲舒的「獨尊儒術」適應了漢王朝當時的社會、政治需要,迎合了想要有大作為的劉徹的勃勃雄心,同時也是漢王朝最高統治者在治國方略上,由「無為而治」轉向「剛健進取」的的標志。

「獨尊儒術」在當時的條件下,有其積極的影響:第一,它促進了漢王朝思想文化的大統一,為強化中央政府,避免劉氏諸王的分裂局面提供了思想理論根據,保證了漢朝社會的和諧穩定;第二,它塑造了秦漢以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宏觀理論的系統構架,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第三,它的整體理論構想從哲學思想上看,超越了先秦諸子的思想意識,其整體性、系統性和統一性更具深刻意義,如天人合一、倫理政治合一、哲學觀念和政治舉措相結合等,比之前的哲學觀念更為系統周全,是世界哲學史上的重要理論貢獻。

當然,漢以後,對「獨尊儒術」思想釋解脫離了現實的歷史背景,被後世儒者歪曲化發展,片面強調仁愛,過分重視倫理,一味強調一統,這窒息了多樣發展的生動氣息,造成思想僵化,教條橫行,特別是演化成宋儒的迂腐理論傾向,影響到宋代國勢軟弱,這是值得深思的。其實,在中國古代,道、儒、法、墨,兵家、名家、縱橫家等,是因時而宜,因世而用,因不同狀況而發揮作用的,如果胡亂將其作為治國良方,必將是誤國誤民。

有道是「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樹是常青的」,治國方略必須適應現實的需要,並由現實需要來推動其發展。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是有用的,用得好的,成效不錯,可是,到了互聯網雲計算的今日,再倡導穿著舊時儒生服裝,參加所謂的祭孔典禮,美其名為「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恐怕就成了非古非今的搞笑作秀了。

㈧ 奉行「無為而治」這種理念的國家會是什麼樣子

會是三代社會的樣子。談及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絕對會榜上有名。他所創立的道家學說,在數千年以來,一直是不同的方式深切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時至今日,仍然對中華文明和中國人的思想生活有著重要作用。老子認為,君王治理國家,應該“舉重若輕”,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朝野上下,奉行“無為而治”,天下就能長治久安。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是因為孔子也是一個主張恢復周制,推崇周代制度的思想家,他甚至認為自己只不過是“述而不作”,沿襲周公的偉大傳統而已。所以,他和老子才有著如此多的“共同語言”。

㈨ 我國古代社會政治到底是法家還是儒家成就了封建制度呢

不管尊崇哪種思想,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統治階級對這三種思想的應用

秦統一中國,採用了法家的主張,建立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但也使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並未起到應有作用,反而導致秦的滅亡。

西漢初年,先後採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無為而治」和墨家節儉的思想。西漢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現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統」,使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的治國模式。

漢代以後至清末,各朝延用以儒家論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治國模式,符合中國古代基本國情。

㈩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一個基本政治理念,什麼是無畏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內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老子認容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而且強調「無為才能無不為」。
「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