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坡災害及治理
A.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地質災害
淺談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體和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沿某個滑動面發生剪切破壞向下運動的現象稱為滑坡。滑動面可以是受剪應力最大的貫通性剪切破壞面或帶,也可以是岩體中已有的軟弱結構面。規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緩慢的、長期的往下滑動,有些滑坡滑動速度也很快,其過程分為蠕動變形和滑動破壞階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現為急劇的滑動,下滑速度從每秒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滑坡多發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區的斜坡、岸邊、路堤或基坑等地帶。滑坡對工程建設的危害很大,輕則影響施工,重則破壞建築;由於滑坡,常使交通中斷,影響公路的正常運輸;大規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毀公路,破壞廠礦,掩埋村莊,對山區建設和交通設施危害很大。因此,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為特點,有助於我們採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來避免滑坡的發生或者是減少滑坡發生後的損失。下面從滑坡的形態特徵及分類、滑坡的成因及滑坡的防治措施幾個方面分別作簡單介紹。
二、滑坡的形態特徵及分類
1.滑坡的形態特徵
滑坡在平面上的邊界和形態特徵與滑坡的規模、類型及所處的發育階段有關。一個發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體,指滑坡發生後與母體脫離開的滑動部分;2,滑動帶,滑動時形成的碾壓破碎帶;3,滑動面,滑坡體沿著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體以下固定不動的岩土體,它基本上未變形,保持了原有的岩體結構;5,滑坡壁,滑體後部和母體脫離開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狀;6,滑坡台階,由於各段滑體運動速度的差異而在滑體上部形成的滑坡錯台;7,滑坡舌,又稱滑坡前緣或滑坡頭,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狀伸入溝谷或河流,甚至越過河對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體與其周圍不動體在平面上的分界線,它決定了滑坡的范圍;9,封閉窪地,滑體與滑坡壁之間拉開成溝槽,相鄰滑體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間低的封閉窪地;10,主滑線,又稱滑坡軸,滑坡在滑動時運動速度最快的縱向線,它代表滑體的運動方向;11,滑坡裂隙,分為四類:1,分布在滑坡體上部的拉張裂隙;2,分布在滑體中部兩側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體中下部的扇狀裂隙;4,分布在滑坡體下部的鼓張裂隙。由此可見,一個滑坡完整的應該包括以上11個部分組成。當然,在實際的滑坡現象中,有時候我們很難分清楚各個部分明顯的邊界。
2.滑坡的分類
滑坡分類的目的在於對發生滑坡作用的地質環境和形態特徵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種因素進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類滑坡的工程地質特徵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有效地預測和預防滑坡的發生,或在滑坡發生之後有效的進行治理。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指標,各國學者和工程部門對滑坡提出了各種分類方案。我國鐵道部門則按滑坡體的岩性、滑面與岩土體層面的關系、滑體厚度等進行了分類,在國內應用較為廣泛。從研究山坡發展形成歷史出發,則可以分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現代活滑坡等類型;日本渡正亮則按滑坡的發展階段,將滑坡分為幼年期、青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動力學特徵,則可分為推動式、平移式和牽引式滑坡。對於一個滑坡,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但實踐中,我們應該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根據突出因素對滑坡進行分類,分類的原則就是看對我們認識、防治和處理此滑坡是否有幫助。
三、滑坡的形成條件
要探討滑坡的形成條件,就必須考慮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個方面。內在因素有組成邊坡岩土體的性質、地質構造、岩體結構、地應力等。它們常常起著主要的控製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風化作用、人工開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載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響邊坡穩定最重要、最活躍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觸發作用。查明和掌握這些影響因素對了解邊坡失穩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內部條件
產生滑坡的內部條件與組成邊坡的岩土的性質、結構、構造和產狀等有關。不同的岩土,它們的抗剪強度、抗風化和抗水侵蝕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堅硬緻密的硬質岩石,它們的抗剪強度較大,抗風化的能力也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沒有變化,因此,由它們所組成的邊坡往往不容易發生滑坡。反之,如頁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則恰好相反,因此,由它們所組成的邊坡就比較容易發生滑坡。從岩土的結構、構造來說,主要的是岩(土)層層面、斷層面、裂隙等的傾向對滑坡的發育有很大的關系。同時,這些部位又易於風化,抗剪強度也低。當它們的傾向與邊坡坡面的傾向一致時,就容易發生順層滑坡以及在堆積層內沿著基岩面滑動;否則反之。邊坡的斷面尺寸對邊坡的穩定性也有很大的關系,邊坡也陡,其穩定性就越差,越容易發生滑動。如果坡高和邊坡的水平長度都相同,但一個是放坡到頂,而另一個卻是在邊坡中部設置一個平台,由於平台對邊坡的反壓作用,就增加了邊坡的穩定性。此外,滑坡若要向前滑動,其前沿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空間,否則滑坡就無法向前滑動。山區河流的沖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臨空面,而為滑坡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總之,當邊坡的岩性、構造和產狀等有利於邊坡的發育,並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下引起邊坡的岩性、構造和產狀等發生變化時,就能發生滑坡。
2.滑坡形成的外部條件
滑坡發育的外部條件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開挖和坡面上的載入、振動、采礦等,以前兩者為主。調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與水的作用有關。水的來源不外乎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農田灌溉的滲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來源怎樣,一旦水進入斜坡岩土體內,它將增加岩土的重度並產生軟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強度,產生靜水壓力和動水力,沖刷或侵蝕坡腳,對不透水層上的上覆岩土層起潤滑作用,當地下水在不透水層頂面上匯集成層時,它還對上覆地層產生浮力作用等等。總之,水的作用將會改變組成邊坡的岩土的性質、狀態、結構和構造等。因此,不少滑坡在旱季原來接近於穩定,而一到雨季就急劇活動,形成「大魚大滑,小雨小滑,不雨不滑」。這也說明了雨水和滑坡的關系。山區建設中還常由於不合理的開挖坡腳或不適當的在邊坡上填放棄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壞斜坡的平衡條件而發生滑動。此外,振動對滑坡的發生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大地震時往往伴有大滑坡發生,爆破有時也會引發滑坡。
四、滑坡防治措施
通過以上對滑坡的形態特徵及滑坡形成條件的介紹,我們不難得出治理滑坡的相關工程措施。然而,一個滑坡的發生往往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為,我們只有做詳細的調查和分析計算後,才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防治措施。總的來說,治理滑坡應該堅持以防為主、綜合治理、及時處理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1.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岩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鑽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2.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岩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體不應削減。此法並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2,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築擋土牆、護牆等支擋不穩定岩體;2,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3,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於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岩質邊坡;4,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岩體或土體的強度;5,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五、結語
本文對滑坡的形態特徵、影響邊坡穩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條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簡單的介紹。天然的或人工開挖形成的邊坡到處可見,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邊坡失穩,引起各種規模的滑坡時有發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了巨大的災難。因此,作為土木工程技術人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研究和治理滑坡,從而減少滑坡的發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損失。相信通過我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滑坡現象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B. 地質災害跟邊坡治理是一個體系的嗎
地質災害跟邊坡治理是一個體系的。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並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
邊坡治理是為保證邊坡及其環境的安全,對邊坡採用的支擋加固與防護措施。
C. 如何防範滑坡和泥石流百度百科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滑坡的識別方法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徵,可粗略的判斷它的穩定性。
已穩定的老滑坡體有以下特徵:
(1)後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
(2)滑坡平台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有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陡,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鬆散崩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現象;
(4)目前的河水遠離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岩;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穩定的滑坡體常具有下列跡象:
(1)滑坡體表面總體坡度較陡,而且延伸很長,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積不大,且有向下緩傾和未夷平現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濕地,且有新生沖溝;
(4)滑坡表面有不均勻沉陷的局部平台,參差不齊;
(5)滑坡前緣土石鬆散,小型坍塌時有發生,並面臨河水沖刷的危險:
(6)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木。
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貫徹「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後患」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岩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鑽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岩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體不應削減。此法並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2,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築擋土牆、護牆等支擋不穩定岩體;2,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3,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於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岩質邊坡;4,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岩體或土體的強度;5,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編輯本段應對措施
發生時的應對措施
當遇滑坡發生時,至少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逃離危險區段。跑離時,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發生在甘肅省東鄉縣的著名的高速黃土滑坡——灑勒山滑坡中的倖存者就是在滑坡發生時,緊抱住滑坡體上的一棵大樹而得生。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如群測群防站或縣、市、地區及省政府,均設有「國土資源局」。該機構應責無旁貸地擔當此項責任。並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3)政府部門應立即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迅速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及可能的影響區。並通知鄰近的河谷、山溝中的人們做好撤離准備,密切注視災情的漫延和轉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轉化為泥石流災害(即次生災害)。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到的某些生命線工程(如水庫、干線鐵路、干線公路、發電廠、通訊設備、干線渠道等)所引發的次生災害或第三次災害的發生,如火災、洪水等。注意調查滑坡是否有間歇性活動特點,盡可能確定其再次活動的可能性和時間。如果必要的話(需經有關專家或科技人員論證),應迅速設立觀測點(站)或觀測網,密切注視其變化動態,「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發生後的自救互救
(1)人工呼吸。在施行人工呼吸前,應首先清除患者口中污物,取去口中的活動義齒,然後使其頭部後仰,下頜抬起,並為其松衣解帶,以免影響胸廓運動。人工呼吸救護者位於患者頭部一側,一手托起患者下頜,使其盡量後仰,另一手掐緊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氣,然後深吸一口氣,迅速口對口將氣吹入患者肺內。吹氣後應立即離開患者的口,並松開掐鼻的手,以便使吹入的氣體自然排出,同時還要注意觀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成人每分鍾可反復吸入16次左右,兒童每分鍾20次,直至患者能自行呼吸為止。
(2)心臟按摩。如果患者心跳停止應在進行人工呼吸的同時,立即施行心臟按摩。若有2人搶救,則一人心臟按壓5次,另一人吸氣1次,交替進行。若單人搶救,應按壓心臟15次,吹氣2次,交替進行。按壓時,應讓患者仰卧在堅實床板或地上,頭部後仰,救護者位於患卧一側,雙手重疊,指尖朝上,用掌根部壓在胸骨下1/3處(即劍突上兩橫指),垂直、均勻用力,並注意加上自己的體重,雙臂垂直壓下,將胸骨下壓3~5厘米,然後放鬆,使血液流進心臟,但掌根不離胸壁。成年患者,每分鍾可按壓80次左右,動作要短促有力,持續進行。一般要在吹氣按壓1分鍾後,檢查患者的呼吸、脈搏一次,以後每3分鍾復查一次,直到見效為止。
泥石流
預防措施
房屋不要建在溝口和溝道上
受自然條件限制,很多村莊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歷史泥石流活動的見證,從長遠的觀點看,絕大多數溝谷都有發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莊選址和規劃建設過程中,房屋不能占據泄水溝道,也不宜離溝岸過近;已經占據溝道的房屋應遷移到安全地帶。在溝道兩側修築防護堤和營造防護林,可以避免或減輕因泥石流溢出溝槽而對兩岸居民造成的傷害。
不能把沖溝當作垃圾排放場
在沖溝中隨意棄土、棄渣、堆放垃圾,將給泥石流的發生提供固體物源、促進泥石流的活動;當棄土、棄渣量很大時,可能在溝谷中形成堆積壩,堆積壩潰決時必然發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來之前,最好能主動清除溝道中的障礙物,保證溝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保護和改善山區生態環境
泥石流的產生和活動程度與生態環境質量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生態環境好的區域,泥石流發生的頻度低、影響范圍小;生態環境差的區域,泥石流發生頻度高、危害范圍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蓋率,在村莊附近營造一定規模的防護林,不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發生頻率,而且即使發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屏障。
*雨季不要在溝谷中長時間停留
雨天不要在溝谷中長時間停留;一旦聽到上游傳來異常聲響,應迅速向兩岸上坡方向逃離。雨季穿越溝谷時,先要仔細觀察,確認安全後再快速通過。山區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點,溝谷下游是晴天,溝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眾對山區氣候變化無常的生動描述,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樣也要提防泥石流災害。
*泥石流監測預警
監測流域的降雨過程和降雨量(或接收當地天氣預報信息),根據經驗判斷降雨激發泥石流的可能性;監測溝岸滑坡活動情況和溝谷中鬆散土石堆積情況,分析滑坡堵河及引發潰決型泥石流的危險性,下遊河水突然斷流,可能是上游有滑坡堵河、潰決型泥石流即將發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區設置觀測點,發現上游形成泥石流後,及時向下游發出預警信號。
對城鎮、村莊、廠礦上游的水庫和尾礦庫經常進行巡查,發現壩體不穩時,要及時採取避災措施,防止壩體潰決引發泥石流災害
編輯本段逃生自救
脫險逃生方法
泥石流以極快的速度,發出巨大的聲響穿過狹窄的山谷,傾瀉而下。它所到之處,牆倒屋塌下,一切物體都會被厚重粘稠的泥石所覆蓋。
山坡、斜坡的岩石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穩定性而整體下滑坡。遇到泥石流或山體滑坡災害,採取脫險逃生的辦法有:
沿山谷徒步行走時,一旦遭遇大雨,發現山谷有異常的聲音或聽到警報時,要立即向堅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側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
一定要設法從房屋裡跑出來,到開闊地帶,盡可能防止被埋壓。
發現泥石流後,要馬上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邊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絕對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動方向走。發生山體滑坡時,同樣要向垂直於滑坡的方向逃生。
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盡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扎營。
自救互救方法
一、滑坡來臨前山坡有何變化
專家提示
1.土質滑坡張開的裂縫延伸方嚮往往與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徵較為明顯,其水平扭動的裂縫走向常與斜坡走向直接相交,並較為平直。
2.岩質滑坡裂縫的展布方嚮往往受到岩層面和節理面的控制。
3.當地面裂縫出現時,有可能發生滑坡。
一定不要:
1.認為山坡出現裂縫為正常現象。
2.根本不在乎。
二、滑坡到來前周圍事物有哪些變化
專家提示
1.當斜坡局部沉陷,而且該沉陷與地下存在的洞室以及地面較厚的人工填土無關時,將有可能發生滑坡。
2.山坡上建築物變形,而且變形構築物在空間展布上具有一定的規律,將有可能發生滑坡。 3.泉水、井水的水質渾濁,原本乾燥的地方突然滲水或出現泉水蓄水池大量漏水時,將有可能發生滑坡。
4.地下發生異常響聲,同時家禽、家畜有異常反應,將有可能發生滑坡。
一定不要:
1.不作出正確的判斷,便驚慌失措。
2.將其他因素干擾帶來的異常視為滑坡來臨的前兆。
三、如何選擇臨時避災場地
專家提示
提前搬遷到安全場地是防禦滑坡災害的最佳辦法。
自救互救要領
1.應在滑坡隱患區附近提前選擇幾處安全的避難場地。
2.避災場地應選擇在易滑坡兩側邊界外圍。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離原居住處越近越好,交通、水、電越方便越好。
一定不要:
1.將避災場地選擇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
2.不經全面考察,從一個危險區搬遷到另一個危險區。
四、滑坡過後,如何面對矗立的房屋
專家提示
仔細檢查房屋各種設施是否遭到損壞。
自救互救要領
在重新入住之前,應注意檢查屋內水、電、煤氣等設施是否損壞,管道、電線等是否發生破裂和折斷,如發現故障,應立刻修理。
一定不要:
沒有仔細進行水、電、煤氣安全檢查便進入房屋內生活。
五、滑坡發生時,身處非滑坡山體區怎麼辦 專
家提示
及時報告對減輕災害損失非常重要。
自救互救要領
1.不要慌張,盡可能將災害發生的詳細情況迅速報告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
2.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工作。
一定不要:
1.認為與自己無關,不予報告。
2.隻身前去搶險救災。
六、正處在滑坡的山體上怎麼辦
專家提示
沉著冷靜,不要慌亂。
自救互救要領
1.向滑坡方向的兩側逃離,並盡快在周圍尋找安全地帶。
2.當無法繼續逃離時,應迅速抱住身邊的樹木等固定物體。
一定不要:
1.逃離時朝著滑坡方向跑。
2.不知所措。
七、驅車從發生滑坡地區經過時應怎麼辦
專家提示
嚴密觀察,注意安全行駛。
自救互救要領
1.注意路上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如掉落的石頭、樹枝等。
2.查看清楚前方道路是否存有塌方、溝壑等,以免發生危險。
一定不要:
1.不探明情況,便驅車通過。
2.剛剛發生滑坡,便通過此地區。
八、 發生滑坡後應該怎樣做
專家提示
不要再闖入已經發生滑坡的地區找尋損失的財物。
自救互救要領
1.可以馬上參與營救其他遇險者。
2.不要在滑坡危險期未過就回發生滑坡的地區居住,以免再次滑坡發生帶來危險。
3.滑坡已經過去,在確認自家的房屋遠離滑坡區域、完好安全後,方可進入生活。
一定不要:
1.滑坡停止後,立刻回家檢查情況。
2.忽視滑坡會連續發生的危險性。
九、搶救被滑坡掩埋的人和物時應注意什麼
專家提示
應從滑坡體的側面進行挖掘。
自救互救要領
1.將滑坡體後緣的水排干。
2.從滑坡體的側面開始挖掘。
3.先救人,後救物。
一定不要:
1.從滑坡體下緣開挖,這會使滑坡加快。
2.只顧自家,不顧他人。
十、野外露宿時怎樣避免遭遇滑坡
專家提示
野外露宿時應避開溝壑和陡峭的懸崖。
自救互救要領
1.野外露宿時避開陡峭的懸崖和溝壑。
2.野外露宿時避開植被稀少的山坡。
3.非常潮濕的山坡也是滑坡的可能發生地區。
一定不要:
1.在已出現裂縫的山坡宿營。
2.在餘震多發時期進入滑坡多發區。
十一、當山體崩滑時如何逃生
自救互救要領
1.遇到山體崩滑時,可躲避在結實的遮蔽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溝里。
2.應注意保護好頭部,可利用身邊的衣物裹住頭部。
一定不要:
1.順著滾石方嚮往山下跑。
2.沒有保護頭部。
十二、外出時如何避免遭遇滑坡
專家提示
盡量避免在震後前往滑坡多發地區。
自救互救要領
非要外出時,一定要遠離滑坡多發區。
一定不要:
1.餘震未停便隨意外出。
2.不在意滑坡的前兆。
十三、在易發生滑坡地區如何選擇房屋
專家提示
檢查房屋及周圍物體的變化非常重要。
自救互救要領
1.檢查房屋地下室的牆上是否存有裂縫、裂紋。
2.觀察房屋周圍的電線桿是否有朝向一方傾斜的現象。
3.房屋附近的柏油馬路是否已發生變形。
一定不要:
1.住進房屋前不做任何檢查。
2.錯把人為原因造成的門、牆裂縫以及電線桿傾斜當做滑坡前兆。
十四、 如何選擇撤離路線
專家提示
必須經過實地勘察,確定正確的撤離路線。
自救互救要領
由地質專家實地進行考察勘測後再行撤離。
一定不要:
1.慌不擇路,進入危險區。
2.不聽從統一安排,自擇路線。
十五、泥石流到來前有何徵兆
專家提示
1.連續長時間降雨後,可能會發生泥石流。
2.暴雨過後山谷中若出現雷鳴般的聲響,預示將會有泥石流發生。
自救互救要領 1.發現河谷里已有泥石流形成,應及時通知大家轉移。
2.在逃離過程中,應照顧好老弱病殘者。
一定不要:
1.暴雨時在山谷中行走。
2.聽到山谷中有聲響而不在乎。
十六、野外露宿時如何避免遭遇泥石流
專家提示
千萬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露宿。
自救互救要領
1.露宿時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
2.可露宿在平整的高地。
一定不要:
1.在山谷中露宿。
2.在有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避風、休息。
3.在河灘上露宿。
D. 邊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料需要哪些表格
邊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料需要的表格:
1、施工組織設計審批表
2、工程測量成果報審單
3、工程測量記錄
4、進場設備報審表
5、進場材料檢驗報審單
6、工程主材報審匯總表
7、單位工程開工申請書
8分部(分項)工程開工申請書
9、工程復工申請書
10、工程事故報告單
11、工程變更申請報告
12、合同工程項目延長工期申報表
13、工程索賠申報表
14、施工現場會簽單
15、施工影響簽證表
16、工程測量交樁簽證單
17、監理通知書回復單
E. 討論崩塌,泥石流,滑坡三種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和整治措施有何不同
一、崩塌
(一)崩塌定義
高陡斜坡(含人工邊坡)上的岩土體完全脫離母體後,以滾動、跳動、墜落等為主的移動現象與過程,稱為崩塌。危岩體是正在開裂變形,並可能發生崩滑的危險山體(圖1-1)。
該類災害具有下落速度快、發生突然,垂直位移大於水平位移的特點。崩塌對斜坡底部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築物危害很大,極易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二)崩塌分類
按崩塌體的物質組成分為兩大類:一是產生在土體中的,稱為土崩。二是產生在岩體中的,稱為岩崩。當其岩崩的規模巨大,涉及到山體者,又俗稱山崩。當其崩塌產生在 圖1-1 崩塌示意圖
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時,稱為岸崩。
按照崩塌體的規模、范圍、大小可以分為剝落、墜石和崩落等類型。剝落的塊度較小,塊度大於0.5米者佔25%以下,產生剝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墜石的塊度較大,塊度大於0.5米者佔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圍內;崩落的塊度更大,塊度大於0.5米者佔75%以上,山坡角多大於40度。
(三)崩塌的形成條件
岩土類型、地質構造、地形地貌三個條件,又統稱地質條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條件。
1、岩土類型:一般而言,各類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類型,所形成崩塌的規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堅硬的各類岩漿岩、變質岩及沉積岩類的碳酸鹽岩、石英砂岩、砂礫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質黃土、結構密實的黃土等形成規模較大的崩塌;頁岩、泥灰岩等互層岩石及鬆散土層等往往以小型墜落和剝落為主。
2、地質構造:各種構造面,如節理、裂隙面、岩層界面、斷層等,對坡體的切割、分離,為崩塌的形成提供脫離母體(山體)的邊界條件。坡體中裂隙越發育,越易產生崩塌,與坡體延伸方向近於平行的陡傾構造面,最有利於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及各種山坡、鐵路、公路邊坡、工程建築物邊坡及其各類人工邊坡都是有利崩塌產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45度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能夠誘發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
1、地震:地震引起坡體晃動,破壞坡體平衡,從而誘發崩塌。一般烈度大於7度以上的地震都會誘發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特別是大雨、暴雨和長時間的連續降雨,使地表水滲入坡體,軟化岩、土及其中軟弱面,產生孔隙水壓力等,從而誘發崩塌。
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不斷地沖刷坡腳或浸泡坡腳、削弱坡體支撐或軟化岩、土,降低坡體強度,也能誘發崩塌。
(四)可能誘發崩塌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在形成崩塌的基本條件具備之後,誘發因素就顯得重要了。誘發因素作用的時間和強度都與崩塌有關。能夠誘發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其中人類工程活動及人類經濟(生產)活動是誘發崩塌的一個重要原因。
1、採掘礦產資料:我國在採掘礦產資源活動過程中出現崩塌的例子很多。有露天采礦場邊坡崩塌,也有地下采礦形成采空區引起地表崩塌的。較常見的如煤礦、鐵礦、磷礦、石膏礦、粘土礦等。
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修築鐵路、公路時,開挖邊坡切割了外傾的或緩傾的軟弱地層,加之大爆破對邊坡強烈震動,有時削坡過陡都可以引起崩塌。此類實例較多。
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這里,主要是水浸潤和軟化作用,以及水在岩體(土體)中的靜水壓力、動水壓力,可能導致崩塌發生。
4、堆(棄)渣填土:載入、不適當的堆碴、棄碴、填土,如果處於可能生產崩塌的地段,等於給可能的崩塌體增加了荷載,從而可能而誘發崩塌。
5、強烈的機械震動。如火車機車行進中的震動,工廠鍛軋機械震動均可起誘發作用。
二、滑坡
(一)滑坡定義
圖1-2 滑坡示意圖
滑坡是斜坡岩土體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營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結構面產生剪切破壞的一種不良地質現象,是自然作用或與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圖1-2)。自然界中,無論是天然斜坡還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處於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之中。
(二)滑坡的形成條件
滑坡的形成與氣象水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外營力改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鬆散土體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內因,河流沖刷及淘蝕是產生滑坡的外因,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是發生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
1、地層岩性: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通常,各類岩、土都有可能構成滑坡體,其中結構松軟,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易發生變化的岩、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可能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面又為降雨等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理面、岩性界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坡。
3、地形地貌:只有處於一定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岸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質作用:各種軟弱層、強風化帶因組成物質中粘土成分多,容易阻隔、匯聚地下水,如果上坡上方或側方有豐富的地下水補給,則這些軟弱層或風化帶就可能成為滑動帶而誘發滑坡。
地下水在滑坡的形成和發展中的主要作為表現為:
地下水進入滑坡體增加了滑體的重量,滑帶土在地下水的浸潤下抗剪強度降低;地下水位上升產生的靜水壓力對上覆不透水層產生浮托力,降低了有效正壓力和摩擦阻力;地下水與周圍岩體長期作用改變岩土的性質和強度,從而引發滑坡;地下水運動產生的動水壓力對滑坡的形成和發展起促進作用。
5、人為工程活動影響
不合理人為工程活動,如人工開挖斜坡前緣開挖坡腳或後緣堆載,改變了斜坡的外形和應力狀態,增大了滑體的下滑力,減小了斜坡的支撐力,從而引發滑坡。農田灌溉、水渠和水池漫溢和漏水、廢水排放等加劇滑坡的可能性。
(三)可能誘發滑坡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違反自然規律,破壞斜坡穩定條件的人類活動都會誘發滑坡。例如:
1、開挖坡腳:修建公路、鐵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常常因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例如,我國西南、西北的一些鐵路、公路,因修建時大力爆破、強行開挖,事後,陸陸續續地在邊坡上發生了滑坡,給道路施工、運營帶來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均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土石,增大坡體容重,從而促進或誘發滑坡的發生。水庫的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加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也可誘發滑坡發生。
3、堆填載入:在斜坡上大量興建樓房、修建重型工廠、大量堆填土石、礦渣等,使斜坡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軟弱面下滑。尤其是礦廠廢渣的不合理堆棄,常常觸發滑坡的發生。
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體受振動而破碎,產生滑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便有利於雨水等水體的入滲從而誘發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類作用與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結合,則就更容易促進滑坡的發生。
三、泥石流
(一)泥石流定義
泥石流是山區常見的一種自然地質災害,大都形成於溝谷和坡地,由於暴雨或冰湖、水庫等潰決而在溝谷或坡面產生的一種攜帶有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一種危害性極強的地質災害。泥石流災害具有突然爆發、歷時短暫和破壞力強大的特點,是各種自然因素和人類工程活動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二)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有物源條件、水源條件和特定的地貌條件(圖1-3)。
1、物源條件:系指物源區固體鬆散物的分布、類型、儲備量以及補給距離等,能提供大量的固體鬆散物。固體鬆散物的來源決定於地層岩性、風化作用和氣候條件等因素。
圖1-3 泥石流示意圖
物源條件主要受地質構造和岩性、新構造運動、不良物理地質作用、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制約。在斷裂強烈發育帶,岩石破碎,易風化而處於不穩定狀態,從而為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岩石性質不僅決定著岩體破壞的難易和方式,而且還決定所形成泥石流的性質。
2、地形地貌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內因和必要條件,它制約著泥石流的形成和運動,影響著泥石流的規模和特性。在泥石流的形成條件中,地形地貌條件是相對穩定的,其變化是緩慢的,同時在泥石流的活動過程中,也被再塑造。
地形地貌對泥石流的發生和發展主要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首先是通過溝床的地勢條件為泥石流提供位能,賦予泥石流一定的侵蝕、搬運和堆積的能量;同時在坡地或溝槽的一定演變階段內,提供足夠數量的水體和土體。溝谷的流域面積、溝床縱坡降、流域內山坡平均坡度、溝谷形態以及植被覆蓋情況等都對泥石流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泥石流的發生、發展和分布無不受到山地地貌特徵的影響。
泥石流活動的過程形成—運移—堆積就是地表一次破壞和塑造過程:平面呈一不對稱的啞鈴形成區和堆積區的形態極不穩定;形成區由條帶狀向樹枝狀發展;流通區在發展過程中相對穩定;堆積區由於流域內來沙量的增長而不斷擴展,進逼下游大河變形,導致河流改道。
3、水源條件:水不僅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固體物質的搬運介質。降雨歷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強度等對泥石流形成具有明顯的影響。
(三)可能誘發泥石流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由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和規模也在不斷發展。當人類活動違反自然規律時,必然引起大自然的報復,有些泥石流的發生就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開發而造成的。近年來,因為人為因素誘發的泥石流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可能誘發泥石流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合理開挖:修建鐵路、公里、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築的不合理開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鐵路以及其他建築活動時破壞了山坡表層而形成的。如香港多年來修建了許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築,幾乎每個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溝方可獲得合適的建築場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現場120人死於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採石:不合理的棄土、棄渣及採石等形成的泥石流事例很多。如四川冕寧縣瀘沽鐵礦漢羅溝,因不合理堆放棄土礦渣,1972年一場大雨暴發了礦山泥石流,沖出鬆散固體物質約10萬立方米,淤埋成昆鐵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斷行車,給交通運輸帶來嚴重損失。
3、濫伐亂墾:濫伐亂墾會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護、土體疏鬆、沖溝發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進而山坡穩定性破壞,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結果就很容易產生泥石流。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溝山上大耳頭,原是森林區,因毀林開荒,1976年發生泥石流毀壞下游的村莊、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當地群眾說:「山上開畝荒,山下沖個光」。
F. 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如何治理
泥石流防治是一項由多種措施組成的系統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動的防治體系--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護和治理流域環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發生條件;②控制泥石流運動的防治體系-採用攔擋壩、谷坊、排導溝、停淤場等工程措施,調整和疏導泥石流流通途徑和淤積場地,減少災害破壞損失;③預防泥石流危害的防護工程體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護坡、擋牆、順壩、丁壩等工程,對重要危害對象進行保護;④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一一對於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及時搬遷、疏散,受災時有效地搶險救災,減少災害破壞損失。
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一)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岩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鑽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二)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岩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體不應削減。此法並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2,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築擋土牆、護牆等支擋不穩定岩體;2,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3,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於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岩質邊坡;4,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岩體或土體的強度;
G. 韓國的滑坡災害防治
韓國抄70%的國土由山地和丘襲陵組成,而且全年70%的平均降雨量(1300mm)集中在夏季,再加上凍融過程的交替等,都是滑坡災害形成的自然原因。韓國自然道路總長為14000km,削坡高度大於6m的斜坡就達12600個。20世紀70~8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道路削坡數量陡增,且由於考慮到經濟因素,施工時並未充分考慮安全系數的問題。削坡施工中,岩性邊坡佔79%、土質邊坡佔6%、混合材料邊坡佔15%;坡角設計,土質邊坡為11∶11.0~11∶11.2、風化岩體邊坡為11∶10.7~11∶11.0、堅硬岩石邊坡為11∶10.3~11∶10.5。
由於滑坡災害日益嚴重,韓國政府於1995年開始引入滑坡預防系統,1998年CSMS(滑坡管理系統)正式貫徹實施,並建立了滑坡資料庫,從2002年起,滑坡實時監測系統正式運行。滑坡實時監測系統主要運用光纖感測器、壓力感測器、測斜儀和雨量計等對以下范圍的邊坡進行實時監測:已有漸進滑動的邊坡、未採取防禦措施的較危險邊坡、高度超過30m的邊坡、位於重要文化聚集區以及國家公園內的邊坡,以達到實時掌握危險邊坡的動態,對滑坡災害及時採取應急措施,保證道路順通。
H. 自然邊坡和人工邊坡都屬於地質災害嗎
自然邊波地質災害屬於十分常用的災害,並且對其的治理也是十分的復雜。
形成的人工邊波,目前屬於不穩定邊坡,同樣也是地質災害隱患。
判斷:自然邊坡和人工邊坡都屬於地質災害。
I. 邊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料怎麼做
按模板套用啊,根據業主方提供的格式,當然得經過監理簽字,上報。 地災治理的資料麻煩得很,經常被要求改來改去的。 慢慢做,必須得有耐心 呵呵
J. 礦山崩塌、滑坡災害防治要點
露天采礦的高陡邊幫、地下采礦山體邊部是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多發地段。礦山崩塌、滑坡對礦山安全生產危害巨大,嚴重者甚至會導致露天采礦場提前關閉。要避免或減輕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危害,必須在礦山建設初期,認真做好采礦、選礦、輔助生產設施及生活區選址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盡可能避開崩塌、滑坡災害隱患點,如受地形地貌條件制約,不得不在隱患區內建設時,必需事先採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和控制隱患的發生。
5.4.5.1 崩塌的預防
在山地區,地下采礦形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可誘發山體崩塌、滑坡災害鏈。如甘肅阿干鎮煤礦因井下采空而引發的山體崩塌。陝西銅川金華山煤礦滑坡,摧毀了村莊和工業廣場等設施。
崩塌多發生於坡度大於55°、高度大於30m、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岩性對岩質邊坡的崩塌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一般來講,塊狀、厚層狀的堅硬脆性岩石,常形成較陡峻的邊坡,若構造節理或卸荷裂隙發育且存在臨空面,則極易形成崩塌;相反,軟弱岩石不易發生崩塌。根據礦山崩塌發生的機理即可從采礦設計和工藝上採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予以預防。
5.4.5.2 滑坡的防治
防止露天采礦邊幫滑坡首先要確定合理的邊坡角,為使露天採掘剝離作業正常進行,采場邊坡岩體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露天礦邊坡角過陡時,穩定性差,容易發生滑坡災害,危及人員和設備的安全;邊坡角過緩,則會增加剝離量,降低采礦經濟效益。因而,綜合考慮礦體形態、埋藏條件、露天采場邊坡岩石力學性質、斷層節理、地下水位的變化、采場內爆破震動、采場幾何形狀、降雨因素等,確定合理的露天采礦場的邊坡角至關重要。目前邊坡角取值的經驗數據為:鐵道運礦的露天煤礦底幫邊坡角一般不超過30°,頂幫取30°~40°,端幫可稍陡;金屬露天礦頂底幫邊坡角取40°~50°,礦體緩斜或有不利地質結構時,相應降低。為了避免露天礦邊坡發生滑坡,在露天礦邊緣設置疏導水防洪設施,經常性檢查邊坡穩定,防止災害的發生。
面對滑坡地質災害隱患,應綜合考慮防治災害費用和受威脅對象的重要性,以優先考慮搬遷避讓為上,對不能搬遷避讓躲避災害發生的,可採用工程措施治理。如陝西焦坪露天煤礦用抗滑樁治理滑坡。另外,及時用土回填溝壑、山體邊部的裂縫,避免降雨入滲形成和加劇滑坡的發生。在廢石、煤矸石堆放的山溝中,修建攔渣擋牆,防止鬆散廢渣在重力、暴雨等因素下形成滑坡災害。總之,在查明誘發滑坡主要因素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經濟因素,設計「砍頭」、「攔腰」和「壓腳」等經濟合理的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