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蝗蟲葯物
『壹』 殺滅蝗蟲該用什麼葯
蝗蟲的危害一般不必用殺蟲劑防治,原因有二:
一是,蝗蟲多為集群危害,如果蝗災一旦形成,一般損失也就定型了。人為撲殺可以降低次年或後幾年的爆發幾率。
二是,蝗災多與旱災相伴而生。大旱年份之後,若雨量持續偏少,則爆發蝗災的幾率倍增。若要防治,必是舉全省,甚至全國之力,統防統治,同時還要結合農事操作、墾荒造林,興修水利,深翻改土,是一個系統工程。
但是,並不是說蝗蟲就沒法防治。
首先是,注意預測預報,大蝗災爆發後,注意查殘留蟲量;乾旱年份查低窪地退水區域的蟲卵;夏秋季注意查蝗蝻數。准確的預測預報是防治蝗蟲的先決條件。
其次,消滅蝗蟲源地。飛蝗蝗區一般地勢低窪,有一定傾斜度,土質多為沉積、沖積黏土和鹽鹼土,有季節性積水,喜隨退水後在坡地產卵,植被以蘆葦、稗草、茅草、馬絆草等禾本科植物為主,雜以鹼蓬、蒿子、野扁蓄、黃須等野草,植被覆蓋度一般在75%以下。 採用墾荒造林、深翻改土的方法改變地貌和植被構成。就破壞了蝗蟲滋生的源地,可有效降低附近地區的蝗災危害。
最後,做好統防統治,根據測報結果,在蝗災爆發前,大面積噴灑農葯,飛機噴葯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六十年代,主要用六六六粉等噴灑,該葯劑由於殘留問題已經禁用多年。現在可以選用,氧樂果、菊酯類、滅多威 等,觸殺性較好的農葯大面積噴灑。
蝗蟲個體並不難殺死,大多數的殺蟲劑都能起作用,關鍵是種群數量太大,極大的增加了防治難度。
『貳』 蝗災出現後,如何治理包括自然治理和葯物治理誰詳細說說
防治蝗蟲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農業防治(生態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這些防治要達到的目標都是消滅蝗蟲,避免蝗蟲對莊稼的為害。
在防治蝗蟲時我們強調要預防為主,因地因時制宜,採取簡便、經濟有效的方法。所謂的預防為主,就是要盡量在蝗蟲大發生之前,或在蝗蟲發生程度較低,蝗蟲還沒有給莊稼造成損失時,及時採取行動,將蝗蟲殺死。否則,在蝗蟲發生程度嚴重時採取行動,不但要使用更多的人力和金錢,而且也會給莊稼造成嚴重的損失。
治理蝗災方法 :
第一: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主要方法可以歸結為三種:
1、減少蝗蟲的食物源。很多種蝗蟲都吃玉米、小麥、高粱、水稻、穀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樹等。因此在蝗蟲發生地盡量多種植大豆、苜蓿、果樹和其它林木,則可以防治蝗蟲;
2、減少蝗蟲的生存地。有些蝗蟲發生地地勢較低,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地塊改造成池塘,養魚、養蝦,這樣可以使蝗蟲的生存地大大減少,也會較好地防治蝗蟲;
3、減少蝗蟲的產卵地。有些種類的蝗蟲,如東亞飛蝗,它喜歡在乾燥裸露的地塊產卵,我們要加大植樹造林的力度,增加植物的數量,使植物覆蓋度達到70%以上,這樣的地塊就不適於蝗蟲產卵了,也就可以減輕蝗蟲的危害。
第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方法目前採用的主要有三種:(1)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控制蝗蟲;(2)採用生物農葯防治蝗蟲;(3)牧雞和牧鴨防治蝗蟲。
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 蝗蟲的天敵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鳥、真菌、病毒、線蟲、捕食性的甲蟲、寄生性的蜂類、寄生蠅類等。很多種青蛙或蛤蟆都可以吃蝗蟲,如澤蛙、金線蛙、林蛙、黑斑蛙還有黑眶蛤蟆、中華大蛤蟆等;黑斑蛙每天可以捕食蝗蝻135隻以上。澤蛙每天可以捕食122多頭蝗蝻。蛤蟆每天可以捕食167頭蝗蝻。在自然界鳥吃蟲是普遍的常識。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鳥吃蝗蟲記載,如在唐代就記載有數千萬白鳥取食蝗蟲,一晚上就將蝗蟲吃盡,莊稼免於受害。我國記載吃蝗蟲的鳥有18種,包括海鷗、伯勞、灰喜鵲、喜鵲、草鷺、椋鳥等。我曾經在天津大港水庫東亞飛蝗發生基地,觀察到有大批海鷗飛到發生程度高的地塊捕食蝗蟲的情形。螞蟻、步甲、芫青、雛蜂虻、食蟲虻等都是蝗蟲的重要捕食性天敵昆蟲,在蝗蟲的發生地可以常見到它們捕食蝗蟲的情況。而蝗蟲的寄生蜂等又是蝗蟲的寄生性天敵昆蟲。
在自然界中他們可以消滅很大一部分蝗蟲,一般可以有效的控制蝗災的爆發,除非由於某些原因,蝗蟲的天敵沒有能力控制下蝗蟲則大爆發。因此保護和利用好當地的蝗蟲天敵,對於控制蝗蟲有重要作用。
種植可以招引天敵的植物,如中華雛蜂虻和芫青的幼蟲捕食蝗蟲的卵,成蟲取食花蜜或花,因此可以在蝗蟲發生地種植開花植物,為天敵成蟲提供補充食物,提高天敵的數量,控制蝗蟲;
第三:農葯防治:
目前用於防治蝗蟲的生物農葯有蝗蟲微孢子蟲、綠僵菌和印楝素。
蝗蟲微孢子蟲是蝗蟲專性的、只有單個細胞的原生動物。蝗蟲取食了有微孢子蟲的食物後,就可以引起蝗蟲得微孢子蟲病。經過一段時間後,蝗蟲因得病而行動遲緩、不能飛行,產卵量下降,直至死亡。蝗蟲一旦得了微孢子蟲病,它就成為了傳染源,到處傳播微孢子蟲,而且得了病的蝗蟲它產下的卵也帶有微孢子蟲。這種病可以通過食物污染、蝗蟲相互咬食,在蝗蟲群中傳播,形成長期的流行病,就像是流感一樣。因此一次防治後,該病可以在蝗群中流行多年。
『叄』 我剛初中畢業 很想去中科院 有誰可以給我講下 大概會經歷些什麼 感謝!
基礎科學研究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院已逐步建立和發展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天文學、生命科學、地學與環境等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和天文學領域,現有16個研究機構,其中有10個研究所、2個研究院、3個天文台和1個授時中心,擁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礎科學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這些研究機構中建設有基礎科學領域的國家實驗室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院重點實驗室19個。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先後啟動了國際量子結構、核心數學、聚合物科學與材料、交叉科學理論物理和復雜系統研究團隊。研究團隊主要圍繞重大科學前沿問題,開展具有原始創新性的研究工作,通過團隊的帶動作用,培養出在中國本土成長的一流科學家。為推動國內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的基礎上,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成立國家納米科技中心。
中國科學院已經建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蘭州重離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托卡馬克和激光聚變裝置、長波授時台等重大科學工程裝置,以及2.16米光學望遠鏡、多通道太陽磁場望遠鏡、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等大型天文觀測設備。目前正在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有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大型非圓截面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含譜儀)重大改造工程等。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先後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哈密爾頓系統的辛幾何演算法、τ輕子質量精確測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觀測、高溫超導、碳納米管的制備和應用、非線性光學晶體、過渡金屬原子簇結構和性質以及金屬有機化學等等。同時,為我國信息、能源、材料、資源、農業、醫葯、空間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發展以及形成科技戰略儲備做出了重要貢獻。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吳文俊院士、半導體研究所黃昆院士分別榮獲2000年度和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劉東生榮獲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院士葉篤正榮獲2005年度,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院士李振聲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
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現有23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個國家和院重點實驗室、12個植物園、22個標本館、9個典型培養物保藏庫和11個野外生態學研究台站,擁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
在北京的7個研究所以農業高技術和生態環境研究為主要方向;由7個研究所(中心)組成的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人口與健康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個研究所組成了西南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發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湖北的3個研究所重點研究水生生物學和病毒學及其生物技術;另外在青海和廣州各有1個研究所,分別進行青藏高原生物學和植物學及退化生態學的相關研究。
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科學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島素結晶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國植物志、動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編研;創建了最完整的中國蕨類植物分類系統;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並完成了1%的測序任務;完成了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粳稻4號染色體精確測序。蝗蟲生態學與治理、恢復生態學、害蟲防治、作物品種選育、水產養殖、創新葯物等的研究為國家的生態安全、農業經濟發展和人口與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生物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發酵法生產Vc中間體、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業上的應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擾素超高表達、轉基因魚和體細胞克隆技術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實現產業化。在新葯研究方面,共創制新葯50多種。解毒葯二巰基丁二酸是我國首次被美國仿製、經FDA批准上市的葯物;抗瘧疾葯蒿甲醚是我國出口的唯一首創新葯,1995年被列入世界葯典;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地奧心血康」等葯品年產值已達14億元人民幣。
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
在資源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現有24個研究所、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院重點實驗室和47個重點建設的野外觀測試驗台站。野外台站分屬於生態系統研究、大氣本底觀測、地磁台鏈、特殊環境與災害監測等四大網路,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長久性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目前,資源環境領域擁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科較為齊全的綜合研究體系。
資源環境科學領域涉及固體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科學與資源、遙感、農業等多個重點學科。多年來,廣大科技人員積極面向國家需求,勇於攀登科學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進化古生物學研究、國際界線層型研究,以及各門類化石總結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過在東亞季風環境系統、黃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學和人類活動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以及海洋生態動力學等方面開展古環境變化和過程研究,重建了東亞自然環境演化規律;積極而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全球變化研究。陸相生油理論、層控礦床地球化學、東亞大氣環流和東亞季風環境污染機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環境效應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根據地域分異、地表水熱平衡、元素遷移轉化和生態環境特徵,完成了各種自然區劃、生態環境區劃、農業和經濟區劃,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產田改造、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環境污染控制和海水養殖、海洋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實用的技術和模式。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地球信息科學在政府決策和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高技術研究與發展
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領域,中國科學院共有28個研究所、2個技術支撐單位、1個國家實驗室、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院重點實驗室,14600餘名科研技術人員。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術、先進製造、光電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學工程和空間科學技術等領域,曾為我國計算機、激光、合成橡膠、「兩彈一星」等研究做出過重大貢獻。近幾年來,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領域進一步加強了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前沿探索,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為了強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工業配套能力,已建成31個國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並按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形成一個高技術企業群體。
『肆』 什麼葯物可以殺死咬人的小蝗蟲
蝗災的時候,蝗蟲是不咬人和牛羊馬的,
『伍』 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蝗災的發生
蝗災是一種危害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在中國,自古以來很多地方多次發生過蝗災,給當地的糧食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一旦某塊區域被蝗蟲侵襲,大量的蝗蟲會吞食農作物,使農產品瞬間遭到破壞,會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當地老百姓也會因為糧食短缺而產生飢荒。所以,有效控制蝗災刻不容緩,控制蝗災的辦法分為環境保護、葯物防治和天敵防治這三個方面。
一、實行環境保護蝗災的發生和自然環境有很重要的關系。蝗蟲一般都會選擇在植被覆蓋率比較低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所以,實行環境保護才是治理蝗災的根本核心,比如加大地區的植被覆蓋率,慢慢整治自然環境,減少環境污染,慢慢還給地球一片綠水青山。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了解了嗎?
『陸』 黃精、葛根、芡實、瑪咖、枸杞子、蝗蟲草、人參、肉桂、覆盆子、黑芝麻這些葯有什麼功效和作用
你好,這些葯物可以起到滋補肝腎的作用,用於腎氣腎陰不足的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