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社會治理
❶ 哪一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十九大報告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定位,正式提出「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第一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此之前,黨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表述是「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社會治理擴展閱讀
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
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❷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說明我國為什麼要加強霧霾治理
如果是防塵或者防霧霾的話,還是KN100等級口罩防護效果好。面罩建議選擇高級硅膠材質的。濾棉建版議選擇權雙片設計,濾棉雙面的或者打褶,面積大的,呼吸相對順暢。
目前由於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作業環境相對粉塵濃度高,錯誤選擇口罩,過度重視價格,忽視防護效果,質量、舒適性和口罩的使用壽命,都容易導致選擇低等級和假冒為例產品,造成職業傷害發生。建議結合GB2626-2006標准,科學選擇防塵口罩,有效預防呼吸傷害。
❸ 你認為在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實現嗎
在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一方面,要堅持面向全球、回面向未來,對標國際最高標答准、最好水平,從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全面拓展,加快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為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累經驗。
另一方面,要堅持人民城市屬性,既突出共享,又強調共建共治,加快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率先構建以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統籌推進和系統集成為特點的治理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社會治理擴展閱讀:
2020年實現翻兩番目標後,我國的GDP總量將達到4-5萬億美元,列世界第二或第三位,並可能成為世界第二貿易大國。外匯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多項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等指標將名列世界前茅。
主要產業、主導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將大幅增強,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力將顯著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排名將由目前的三十幾位上升到前十位。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將進一步提高這些經濟指標的含金量和實際效能。
❹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標準是什麼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准:【物質文明】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二O二O年力爭比二OOO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政治文明】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精神文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標準是:【物質文明】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政治文明】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社會文明】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國家治理】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文明】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標準是: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❺ 為什麼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推進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長期性
法治國家的建成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內容與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與發展,而必然受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具體條件的影響與制約。同時,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也須要有一個過程。特別是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情況復雜,歷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其達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國大約還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一長期性決定了建設法治國家的歷史性進程具有漸進性、持續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在這個問題上,既不能不顧主客觀條件而操之過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實現在觀念更新尤其是制度變革上的持續性,以始終保持這一歷史性進程的發展勢頭;如何在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上選擇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響和推動全局的進展,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❻ 如何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
要是六點要求: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完善民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增強文化
主要是四點要求: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第三,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
❼ 為什麼創新社會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方面
錢是復印機印的不是人們用生產力創造的是吧
❽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青少年應該怎麼做
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保衛祖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關鍵一步。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把發展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激發同心同德的精神和力量,凝聚決戰決勝的信心和勇氣,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8)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社會治理擴展閱讀
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
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
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❾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什麼權利
2015年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經濟社會發展要靠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來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依法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充分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要進一步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而奮斗。
1、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建議》提出,要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幹部,調動各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激勵廣大幹部開拓進取、攻堅克難,更好帶領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堅持依法執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充分發揚民主。
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發揮,是全面小康取得決勝的不竭動力。要充分發揚民主,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宣傳和組織群眾能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協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激發各族人民建設祖國的主人翁意識;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
3、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建設平安中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議》特別強調,要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強全民安全意識教育,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等,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我們相信,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舉措的落實和戰略目標的實現,必將極大地惠及民生、富民強國。
❿ 為什麼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展就是偉大的中國人民的奮斗史
原因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所以全面建成小康是偉大人民的奮斗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關論述中指出,「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同時也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這些重要論述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社會發展辯證法。
提出了一些關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一般性認識和判斷,標識了中國共產黨人兌現歷史承諾的堅定決心和科學籌劃。現代社會普遍把發展問題提到十分突出的優先位置,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潮流。這是人類現代化運動的基本特徵。經過「有增長無發展」的生存苦旅。
國際社會開始關注和思考「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的意義。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探索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首要目標,既是「兩大奇跡」的標志。
更是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如果說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小康社會建設已然初見成效,那麼,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疑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明了挑戰之所在,能否發現、把握和利用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握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絕對標准和相對標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的關系,十分敏銳地切中了問題,並點明了解決問題的路徑。
新時代的小康社會建設致力於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聚焦經濟與社會的同步協調發展,突出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創建一個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實現社會高效能治理的範例。
其一、明察歷史趨勢,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歷史是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向前發展的,歷史的事業是群眾的活動,人民群眾是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代表著歷史發展的趨勢。中國共產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
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斗目標。站在人民這一邊,就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有著實質性內容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就是要關注和滿足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訴求,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推動信息化智能化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奠定更為雄厚而強大的物質基礎,向歷史交出合格的答卷。
其二、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實踐中顯示出巨大的優勢,如堅持黨的領導、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實行民主集中制等等。
這是人類制度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在建設和改革時代不斷地完善凝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素養。
從而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能夠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正是因為堅持人民性的價值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有效運行,在實踐中充滿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有力的證明。
其三、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把實干要求貫穿始終
目標確定以後,實現目標的決心與措施就至關重要。行百里者半九十,唯有鍥而不舍,才能達到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先,必須以目標為導向。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以解決問題為抓手,守住剛性目標與底線目標,久久為功。其次,必須確保實效。
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義,必須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因地因人施策,全民共享發展成果。再次,必須明確工作重點。在全國范圍內,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各地區、各行業、各部門則要抓住和解決自身的重點問題。
最後,必須培育內生動力。社會建設始終處於現在進行時,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小康社會一定是一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
其四、基於人民立場的評價標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這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與世界上其他政黨的區別之所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中,中國始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向國際社會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擔當與責任。「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衡量小康社會建成與否,當然不能降低標准。
不做表面文章,不停留於紙上談兵,但最終還是要根據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來進行評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獲得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經驗。在「高質量發展」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鋒號角已經吹響。
從歷史趨勢、制度效能、目標實施、評價標准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了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一定能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里」,寫好新時代的歷史答卷,兌現歷史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