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意義
❶ 研究泥石流的背景和意義!!急
長江上游是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最著名的危險區和多發區,據不完全調查版,長江上權游100萬km~2土地上有大小滑坡15萬處,泥石流溝道萬余條,分布面積達5萬多km~2,災多面廣,突發性強,常常釀成重大災害。近50年來,人類生產活動增強,毀林開荒、陡坡耕種、不合理開礦、炸石、築路、修建水工程以及各種開發建設等,造成山體破壞失穩,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日趨頻發,滑坡、泥石流所造成的危害和直接經濟損失也日益擴展和增強。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特別是在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中,了解歷史,認識區情,結合實際,切切實實地搞好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研究,對西部大開發和各項經濟建設將是有力的支持和堅實的保障。通過對長江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結構的深入研究,解釋了該地區產生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原因;通過對本區滑坡、泥石流的規律與先兆進行分析,總結出一些滑坡、泥石流預警減災的措施。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析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對策,並利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結合群眾防治水土流失的成功經驗,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
❷ 基本認識
4.1.1 基本概念
地質災害是由於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岩、土體或岩、土碎屑及其與水的混合體的移動事件。一般以崩塌(含危岩體)、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為典型代表,是比較公認的因地殼表層地質結構的劇烈變化而產生的。類似於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提出的「地面破壞災害」(ground-failure hazards)。
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備自然演化和人為誘發的雙重性,它既是自然災害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屬於人為災害的范疇。在某種意義上,地質災害已經是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質災害防治就不僅是指預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層次的社會意識上則表現為努力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通過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約束公眾的行為,自覺地保護地質環境,從而達到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目的。
地質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生存、生活、生產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地殼外表圈層,它的上界面為起伏的地表面,下界面為人類活動影響的最大深度(約20km,水庫誘發地震最大深度),在陸地范圍內,相當於地殼的硅鋁層。地質環境災害是指區域性地質生態環境變異引起的危害,如區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石山地區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區域性地質構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區的頻繁洪災等。這些問題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且緩慢發生發展,地質界常稱為緩變性地質災害。
4.1.2 地質災害區域暴發的基本特徵
地質災害預警對象主要是降雨、融凍等極端氣象條件變化引發的區域或流域群發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局地暴雨影響下的完好斜坡地區是坡面型「鏈式」反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發地區,這類地質災害具有顯著的特點,是實施預警預報和群測群防的重點與難點。它具有以下特徵:
1)區域性:一般在數百至數千平方千米內出現。
2)群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某一區域多災種呈群體出現。
3)「鏈式」反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同一地點逐次快速轉化,破壞力極強。
4)同時暴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鏈」在數十分鍾至數小時內先後或同時出現,具有突然暴發性,宏觀上完好的坡體突然滑塌或「奔流」;當地人稱為「渦旋炮」或「山扒皮」。
5)持續超強降雨作用:局地區域性持續超強降雨造成極大沖刷力,使達到過飽和狀態的鬆散堆積層奔涌而下。
6)地形陡峻,地質結構上軟下硬:一般斜坡坡度25°~70°,高差100~400m;地質上具備二元結構,上為鬆散堆積層,下為堅硬基岩,容易在二者的接觸處形成強大滲流帶;鬆散堆積層厚度小,一般0.5~5m。
7)植被類型特殊:生態環境不利於固坡穩定,如大量種植毛竹、杉樹等淺根性、速生速長類樹種,在持續的暴風、暴雨「耦合」作用下加劇斜坡表層的整體破壞。
8)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房屋、道路建設切坡而很少維護,缺乏地質環境保護意識。房屋結構簡易、破舊,房屋結構抗破壞強度低。缺乏災害風險意識。
9)後續性:大型滑坡一般出現在降雨過程後期,甚至降雨結束後數天,如中國新灘滑坡(1985年6月12日),菲律賓特大滑坡災難(2006年2月17日)。
10)發災區域總體造成人員傷亡和各種財產損失重大,但單點損害的規模較小。
11)分析發現,滑坡的發生在過程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兩項參數中,存在著一個臨界值,當一次降雨的過程降雨量或降雨強度達到或超過此臨界值時,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質災害即成群出現。
12)不同地區具體一條溝谷的泥石流始發雨量區間為10~300mm,差異之大反映了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的差異。
13)在降雨過程的中後期或局地單點暴雨達到臨界值時出現突發性群發型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滑坡以小型者居多。
14)大型滑坡常在降雨過程後期或雨後數天內出現。
4.1.3 預警分類
目前,對單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在技術上相對比較成熟,也比較易於開展群測群防工作,而對群發型地質災害,特別是一定地質背景下由氣象因素引起的群發型滑坡、泥石流的預警預報則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均顯不足。群發型地質災害是指在某一區域多災種呈群體出現的現象。地質災害預警是一種包括預測與警報的廣義「預警」,在時間精度上包括了預測或預估(估測)、預警、預報和警報(數小時)等多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是一個政府機構、工程技術與公眾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體系。
按預警對象的物理參量劃分,滑坡、泥石流災害預警可劃分為空間預警、時間預警和強度預警3類,一次圓滿的預警應包括這3個物理參量,且應該計算做出每個物理參量發生的概率大小(可能性大小),從而確定向社會發布的方式、范圍和應急反應對策。
(1)空間預警
空間預警是在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與區劃基礎上,比較明確地劃定非確定時間內滑坡泥石流災害將要發生的地域或地點及其危害性大小。空間預警基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層岩性、地質結構、地貌形態、地層突變等)和誘發因素(如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為活動)開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條件,誘發因素在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地段常常表現出極大差異。不同地區具體一條溝谷的泥石流始發雨量區間為10~300mm,差異之大也反映了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的差異。有條件時,應分別研究預警地區的24h降雨強度(h24)、1h降雨強度(h1)與10min降雨強度(h1/6)與岩土體飽和狀態及滑坡或泥石流復活的關系。
(2)時間預警
時間預警是針對某一具體地域或地點(單體),給出滑坡、泥石流災害在某一種(或多種)誘發因素作用下將在某一時段內或某一時刻將要發生的預警信息。時間預警基於預警區域的地質環境狀況、誘發因素發生范圍與強度及其持續時間等開展工作。時間預警一般是在空間預警的基礎上,通過專業技術觀測,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專家會商,並報有關管理部門認可後發布。
(3)強度預警
強度預警是指對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的規模、暴發方式、破壞范圍和強度等做出的預測或警報,是在時空預警基礎上做出的進一步預警,是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追求的目標,也是目前研究工作的最薄弱環節。
由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既有其地質演化的內在規定性,又受多種隨機因素影響,滑坡、泥石流災害時間、空間和強度三要素的預警也就都存在一個可能性大小(概率描述)的問題,目前以預警等級來表示。
4.1.4 預警階段劃分
地質災害預警包括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或勘查評價)、觀測(監測)系統建設與運行、災害發展趨勢分析會商、預警信息傳播和適度的准備反應或防治對策等5個步驟,相應包括了預測(數年)、預警(數月)、預報(數日)和警報(數小時)等多個層次的多種精度的預警功能(表4.1)。預測是指時間精度較低,著重災害發生集中的區域,預測基礎是調查數據;預報、臨報和警報的時間精度較高,必須有系統連續的觀測或監測數據和基於正確的區域地質環境分析或地質體變形模式的綜合分析。
表4.1 預警工程的階段劃分
4.1.5 預警產品發布
預警產品一般用紅、橙、黃和藍和綠五色表示,一般用暖色調表示比較危險,冷色調表示比較安全,因此,預警產品等級對應的色調劃分為5級(表4.2)。
表4.2 預警產品等級及色標
❸ 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對當代商品社會道德滑坡趨勢的正面意義和作用
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所持的道德標准常有差異。在社會主義歷史時期,道德的實質是堅持以人為本,在此基礎之上架構社會基本運作關系及其規范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形成具有規范性、調節性的價值規范。社會轉型期,面臨諸多的道德問題,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加強公民的思想建設,為此要切實達到加強公民道德的目的,我們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1、必須堅特以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為道德建設的基礎。共產主義道德是建立在對社會,歷史,人性的科學認識基礎之上,從而道德信仰便堅實有力。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正確地解釋道德現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必須明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崇高的理想人格。過去我們偏重於道德許可范圍內的宣傳,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這些宣傳雖有必要,但決不宜過份渲染.否則,雷鋒精神稀有,先進模範倒是值得懷疑。 3、改造傳統道德,正確對待西方道德。道德建設既需要建設一個良好的道德建設社會環境,同時也需要道德改善其自身。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道德建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作為基礎。同時,吸收一切古今中外道德建設的優秀成果。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豐滿厚實,成為具有中國待色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一個國家的文明發展,經濟建設至關重要,它是國家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但國家的文明發展,不僅包括物質文明,還包括精神文明,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社會公德就是精神文明的體現。當國家處於貧窮落後狀態時,首先要搞好經濟建設和物質文明,但當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要將精神文明的發展擺到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上,否則就影響物質文明的發展。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社會精神文明特別是社會道德發展明顯滯後,質疑問題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必將影響改革開放大局,影響社會穩定,影響經濟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因此,我們有必要大力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❹ 求滑坡的剩餘下滑力有什麼意義具體能說明些什麼問題,表示是外專業的不是很理解
不贊成一樓所說,我們算剩餘下滑力的目的肯定是為我們的治理設計提供依據,比如你得到了多少剩餘下滑力,然後打算用抗滑樁,錨桿,那你就得考慮放在什麼位置,需要打多少來抵消剩餘下滑力了!
❺ 邊坡滑坡監測的必要性
邊坡滑坡是露天來礦安全源生產的重大隱患之一。露天礦邊坡的穩定與否,直接關繫到煤礦能否正常生產。中央和地方政府陸續出台了一些政策來加強露天礦邊坡管理工作,確保安全生產。但由於缺乏對安全監測技術的系統研究,一直沒有一套成熟的監測方案。MineSSO 邊坡穩定性在線監測及預警系統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建立了一套智能邊坡安全監測系統,為邊坡日常養護、管理和監測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❻ 邊坡防護與山體滑坡治理的重要性
山體滑坡治理及邊坡防護是公路工程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山體及邊坡的穩定是影響公路能否安全、環保和高效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山體滑坡治理和高邊坡加固成為公路工程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
❼ 「論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對當代商品經濟社會道德滑坡趨勢的正面意義和作用」這個主題應該怎麼寫論文
我也想問問怎麼寫,我鬼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