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治理提案
Ⅰ 建設用地與核心控制區的規范,整治土地流轉工作建議
國務院關於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
國發〔2010〕4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近年來,各地開展農村土地整治,有效促進了耕地保護;同時,一些地方在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進行了將通過整治節約的少部分農村建設用地以指標調劑的方式按規劃調整到城鎮使用的政策探索,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以下簡稱增減掛鉤試點),對統籌城鄉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少數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鎮建設用地指標、擅自開展增減掛鉤試點和擴大試點范圍、突破周轉指標、違背農民意願強拆強建等一些亟需規范的問題,侵害了農民權益,影響了土地管理秩序,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堅決予以糾正。為嚴格規范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一)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統籌發展為導向。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業現代化,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發展;要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要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二)以增加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要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改善環境的原則,以農田整治為重點,立足提高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比重,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有條件的地區,通過農村土地整治示範建設,與散亂、廢棄、閑置、低效利用的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相結合,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充分發揮其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
(三)以切實維護農民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始終把維護農民權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堅持群眾自願、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動。要依法維護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主體地位,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整治騰出的農村建設用地,首先要復墾為耕地,在優先滿足農村各種發展建設用地後,經批准將節約的指標少量調劑給城鎮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須及時全部返還農村,切實做到農民自願、農民參與、農民滿意。
二、嚴格規范增減掛鉤試點
(四)堅決扭轉片面追求增加城鎮建設用地指標的傾向。要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安排農民新居、城鎮發展等土地整治活動,合理設置建新、拆舊項目區,確保項目區內建設用地總量有減少、布局更合理,耕地面積有增加、質量有提高,實現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要堅決扭轉在增減掛鉤試點中重建新、輕拆舊、重城鎮、輕農村單一解決城鎮建設用地供需矛盾的傾向,堅決糾正少數地方突破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控制、片面追求增加城鎮建設用地指標等偏差,堅決制止實施過程中脫離發展實際、侵害群眾利益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五)堅決制止以各種名義擅自開展土地置換等行為。在推進農村新居建設和危房改造及小康示範村建設等工作中,凡涉及城鄉建設用地調整使用的,必須納入增減掛鉤試點。必須堅持局部試點、封閉運行、規范管理、結果可控,未經批准不得擅自開展試點或擴大試點范圍。嚴禁在試點之外,以各種名義開展城鄉建設用地調整使用。嚴禁擅自開展建設用地置換、復墾土地周轉等「搭車」行為,防止違規擴大城鎮建設用地規模。
(六)嚴禁突破掛鉤周轉指標。各地要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農業生產、城鄉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林業保護利用和生態建設等有關要求,科學編制農村土地整治規劃,合理安排增減掛鉤試點的規模、布局和時序。試點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納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所在省(區、市)要嚴格按照國家下達的掛鉤周轉指標,組織審批和實施試點項目,嚴禁突破掛鉤周轉指標設立掛鉤項目區,嚴禁項目區跨縣級行政區域設置,嚴禁循環使用周轉指標。各試點地區要對掛鉤周轉指標的下達、使用和歸還實行全程監管,嚴格考核,確保增減掛鉤試點嚴格控制在周轉指標內。
(七)嚴禁盲目大拆大建和強迫農民住高樓。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業產業發展相適應,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人口轉移相協調,遵循城鎮發展規律,區分城鎮規劃區內、城鄉結合部、空心村和閑置宅基地等不同情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涉及農村拆遷安置的新居建設,要為農民提供多種建房選擇,保持農村特色和風貌,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和景觀價值的傳統建築。要尊重農民意願並考慮農民實際承受能力,防止不顧條件盲目推進、大拆大建。嚴禁在農村地區盲目建高樓、強迫農民住高樓。
(八)嚴禁侵害農民權益。開展增減掛鉤試點,必須舉行聽證、論證,充分聽取當地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民的意見。涉及土地調整互換使用的,未徵得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同意,不得強行開展增減掛鉤試點。必須按照明晰產權、維護權益的原則,合理分配土地調整使用中的增值收益。要明確受益主體,規范收益用途,確保所獲土地增值收益及時全部返還農村,用於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防止農村和農民利益受到侵害。
三、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
(九)大力推進以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的農田整治。要按照因地制宜、改善條件、提高質量的要求,以提高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比重為目標,大力開展土地平整、田間道路建設、農田防護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要依照耕地分等定級技術規范和標准,嚴格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質量評定和驗收,有針對性地採取培肥地力等措施,穩步提升新增耕地產能,經整治的耕地要劃定為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要切實防止投入散、項目小、新增耕地質量偏低,以及重建設輕管護等問題。
(十)規范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示範建設。要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整體推進的原則,以耕地面積增加、建設用地總量減少、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目標,規范推進以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為內容的農村土地整治示範建設。未批准開展增減掛鉤試點的地區,不得將農村土地整治節約的建設用地指標調劑給城鎮使用。整治騰出的農村建設用地,首先要復墾為耕地,規劃繼續作為建設用地的可作為農民舊房改造、新居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以及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用地。嚴禁以整治為名,擅自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擴大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嚴禁在農村土地整治中,違法調整、收回和強迫流轉農民承包地。
(十一)積極組織實施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要按照科學論證、集中投入、分步實施的要求,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積極組織實施《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確定的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促進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和戰略後備產區建設,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基礎性保障。要切實加強配套工程建設,落實配套資金,強化工程監管,防止和糾正配套工程不到位、配套資金不落實等問題。
四、保障措施
(十二)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以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地方政府主導、國土資源部門搭建平台、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國土資源部要會同相關部門根據職能分工,落實責任,通力合作,准確把握工作要求,加強全程指導和有效監管,嚴格規范增減掛鉤試點並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
(十三)強化資金整合和使用管理。各地要以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耕地開墾費和土地復墾費等資金為主體,引導和聚合相關涉農資金,保持渠道和用途不變,實行專賬管理,統籌集中使用,切實提高各項資金綜合使用效益。嚴格執行土地出讓收益要優先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定,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主要用於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的規定,中央分成部分要重點支持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範工程建設。要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參與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行為。
(十四)做好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管理。各地區開展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要按照確權在先的要求,對土地利用現狀和權屬狀況進行調查、核實,做到地類和面積准確,界址和權屬清楚。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原則上應維持原有土地權屬不變;對土地互換的,要引導相關權利人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平等協商解決,有爭議的要依法做好調處工作。對權屬有爭議又調處不成的,不得開展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實施後,要依法及時辦理土地確權、變更登記手續,發放土地權利證書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
(十五)嚴格監督管理。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結合國土資源綜合監管平台建設,加強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管理信息化建設,實行全程監管;要完善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在線備案制度,對項目的批准和實施情況,實行網路直報備案,及時向社會公示,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要做好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和立項工作,加強對項目實施的檢查指導、評估考核以及項目實施後的驗收等工作;要充分發揮國家土地督察和土地執法監察的作用,完善問題發現和查處機制,強化監督檢查,及時糾正發現的問題。
(十六)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近期要對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開展情況進行全面自查、清理。國土資源部要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全面檢查,對不符合政策規定的一律叫停,進行整頓、規范和限期整改,對違法違規行為要堅決查處。對未經批准擅自開展增減掛鉤試點、超出試點范圍開展增減掛鉤和建設用地置換或擅自擴大掛鉤周轉指標規模的,要嚴肅追究有關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的責任,並相應扣減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立足於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認真總結經驗,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工作規范、健康、有序開展。
國務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Ⅱ 如何解決城鎮化建設和耕地保護
在當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18億畝耕地如何保障?國家耕地使用雖有「占補平衡」的原則,但城鎮化過程中佔用的往往都是肥沃良田,補上的卻各不相同,在數量平衡的障眼法下,耕地質量如何保障?城鎮化、工業化發展中,耕地污染程度在加劇,我們的耕地安全和農產品安全如何保障?兩會期間,部分代表委員們探討了在城鎮化過程中的耕地保護問題。
嚴守18億畝耕地紅色警戒線
推進城鎮化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不能打著城鎮化的旗號違規佔用耕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一次提到,「城鄉建設都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然而,全國政協委員蔡克勤、謝俊奇坦言,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在積極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違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規劃,亂佔耕地、未批先建,違法用地層出不窮,尤其是違規建設高爾夫球場和違法建設小產權房。
城鎮化和耕地保護似乎是一對矛盾。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長張大衛認為,城鎮化要佔用一定的土地,怎麼使土地資源在城鎮化過程中得到優化配置,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也可以說是一對矛盾,是對各地一個非常重要的檢驗。
至於解決矛盾的辦法,張大衛認為,從規劃上,要高度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要求,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產業要轉移,對產業轉移的規律性要求要加強分析研究。二是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兩者要形成合理布局,避免出現隔離,最好形成統籌的大的國土規劃。
從落實上,首先要嚴格遵守國家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其次,在執行規劃的過程中,實現「三規合一」,這是保證規劃「不走偏」的一個基礎性工作。即,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發展規劃、產業聚集發展規劃一定要做到精準對接。再次,要千方百計地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大力挖潛,實現節約用地。最後,積極試行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的「掛鉤」政策。運用好這個政策,加快周轉,科學安排,使富裕的、多餘的、粗放的農村建設用地資源實現集約利用,同時城市發展的空間擴大。
占補平衡要算面積也要算質量
在城鎮化過程中,我國實行耕地佔補平衡原則,占補平衡是新《土地管理法》確定的一項耕地保護的基本制度,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建設單位必須補充相應的耕地,以保證耕地不減少。然而,僅保住18億畝耕地數量是不夠的,還要看這些耕地的質量狀況如何,它的產出能力是否有保障。
在實際過程中,占補平衡存在很多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張百良對記者說,我們的城市大都建立在相對平整的、水利條件好的土地上,這在農業生產上都是屬於耕地質量等級比較高的肥沃良田。城市擴張和城鎮化發展所佔用的都是周邊的良田,而補上的耕地就不知道是什麼了,有的地方在山腳下開塊地就說是耕地佔補平衡了。首先這地是不能用的,我們知道石頭經過上千年才能變成耕地,山下的地就算能用,質量也根本不在一個等級。
而據有關部門統計,新開墾耕地與佔用耕地相比,一般相差2~3個等級以上,其生產能力不足被佔用耕地的30%。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忻城縣土肥站副站長蒙鐵英認為,土地補差不能面積相同就行了,必須有專業人員進行檢測,必須由國土部門和農業部門共同驗收。據了解,去年底,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已經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加強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城鎮化帶來的耕地質量問題正在受到重視。
重金屬污染治理刻不容緩
在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由於「三廢」大量排放,我國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局部地區還有加重的趨勢,尤其是重金屬。
根據九三學社提案中的數字,重金屬污染在大城市、工礦區周邊情況相當嚴重。如廣州有50%農地遭受鎘、砷、汞等重金屬污染;遼寧省八家子鉛鋅礦區周邊鎘、鉛含量超標都在60%以上;湖南省清水塘工業區附近鎘、鉻超標嚴重。污染區出產的農產品不同程度的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據估計,我國每年因污染超標的農產品高達100~150億公斤。
對此,九三學社建議對重金屬污染的面積、程度、類型和危害進行全面的調查、檢測與分析,建立長效監測體系和預警機制,及時掌握土地重金屬污染變化動態,國家予以專項資金支持實施。要統籌協調,加強對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從源頭抓起切實阻斷污染源,實行分類管理,根據污染的程度調整種植結構,嚴重污染的,改種非食用作物。要採取多種措施對農產品產地污染進行治理修復,而加快其治理修復進程有賴於科技的創新與突破,建議作為國家重大項目列入「『十二五』科技計劃」,同時加大技術推廣。
Ⅲ 治理水土流失有什麼建議
(1)生物措施:因地制宜植樹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
(2)工程措施:修梯田、修擋土壩、挖魚鱗坑等;
(3)農業生產措施:退耕還林、還草,禁止陡坡開荒;
(4)采礦、修路等工程建設妥善處理廢渣棄土,避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質源;
(5)進行小流域治理,逐漸到大面積治理。
Ⅳ 耕地土壤培肥的建議
1.改善耕地條件
集中連片進行工程治水,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強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增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挖掘耕地土壤生產潛力。
1)湖濱窪地的漬害低產田,對原生漬害,要改善排水條件,把一部分有害水源引走和截斷漬水來源,改良土壤;次生漬害的地區,深挖排水溝,在溝系密度不夠的地區,增加溝渠的密度,並建設少量的暗管和鼠道;增加電力排水設施。
2)山丘冷浸田,要根據地形條件、水文、土質特性,建設截洪溝,防止坡水入沖;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推行水旱輪作。
3)旱坡地,主要是合理布局、農林復合立體利用、提高施肥水平和減輕伏秋乾旱影響。抗旱應採取積蓄降水和攔截地表徑流、開發淺層地下水、推廣節水灌溉、覆蓋保墒減少水分消耗、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等技術措施。
2.調整種植業結構
根據土壤資源適宜性評價結果,鄱陽湖地區耕地對作物的適宜性程度,水稻、棉花、油菜以1,2級為主,分別佔67.76%,76.49%,69.93%,尤以棉花的適宜性最高,1級地面積接近於1/2。水稻、棉花、油菜最適宜地類主要分布在贛江、撫河的沖積平原地區,不適宜地類主要分布在鄱陽湖周圍以及沿江地區。因此,鄱陽湖地區種植業結構應是穩定水稻種植面積,提高單產;調整棉花布局,鞏固和發展九江北部棉區;穩定油料作物面積,提高單產;擴大豆類和綠肥等養地作物面積;適當發展早熟梨、獼猴桃等水果種植。
推行糧-經-肥(草)三元種植模式,利用秋冬閑田種植紫雲英、黑麥草,實行肥(草)田輪作,有利於土壤團聚體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狀。發展草食畜禽,畜禽糞便肥田。不僅能提高作物產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能促進農區種植業和畜禽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3.合理輪作換茬
單一長期的連作對農田生態環境有許多不利的影響。多年單一化種植削弱了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不利於地力的恢復和培肥。長期連作造成過分依賴化肥提高作物產量,既增加了能源消耗又提高了生產成本,又使土壤肥力下降,環境受到污染。長期的水稻連作,降低了土壤通氣孔隙,使稻田通氣不暢,致使土壤次生潛育化嚴重,土壤質量退化,生產力降低,作物產量徘徊不前,病蟲草害嚴重。採用肥-稻-稻和油-稻-稻兩年一次輪作,不僅能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水稻產量,而且可充分利用豆科綠肥的固氮和油菜根系對土壤難溶性養分的活化,提高稻田土壤養分的供應。
江西農業大學通過4年的定位試驗,以肥-稻-稻連作為對照,從作物生理效應、土壤理化性狀、農田生物災害、能量投入產出等方面研究復種輪作的生態經濟效益,得出在江西乃至南方稻區,宜大力發展綠肥-早玉米-晚稻、綠肥-早玉米-晚玉米復種方式,且以紫雲英-早玉米-晚玉米→紫雲英-早稻-晚玉米→紫雲英-早玉米-晚稻的輪作方式最佳。
江西省農科院土肥所在上高的試驗結果表明,實行瓜稻輪作,雖然晚稻的施肥量一致,但瓜稻輪作中的晚稻比連作晚稻增產13.6%,經濟效益提高60%以上。稻菜輪作,大部分農戶不需要對水稻施用基肥,只追施適量的氮肥和鉀肥就能獲得高產;稻菜輪作中的晚稻平均畝產達564kg,最高畝產達645kg。
4.發展綠肥生產
無論將綠肥作為覆蓋作物、伴生作物或參與輪作,對水田土壤均有保護作用。豆科綠肥共生固氮;活化土壤中難溶性養分;吸收土壤中過量的硝態氮,以防止硝態氮淋溶滲透於地下水;翻漚腐化後培肥地力;釋放可溶性養分,且養分供應全面,提供給水稻吸收利用,由此可以減少化肥成本,降低化肥不合理施用所造成的農業環境負面影響。
綠肥翻壓利用後,由於大量莖葉和根茬的腐解,可增加土壤腐殖質含量,礦質養分得到活化和聚積。綠肥培肥土壤效應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綠肥的化學組成、營養成分和C/N。周年有機質積累趨於紫雲英>肥田蘿卜>油菜(收籽)>冬閑。
根據土壤養分的調查結果及耕地土壤養分的演變,鄱陽湖地區應恢復和發展綠肥生產。綠肥的種植面積應恢復到佔耕地面積的30%。北部平原崗地區,主要是在充分利用作物的空間發展綠肥,特別是在棉花行間、套種短期綠肥,培肥地力。南部周圍平原丘陵區,雙季稻種植面積大,需肥量大,當務之急是配肥地力,應恢復和發展綠肥生產。
5.推廣秸稈還田
稻草還田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強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增加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品質,節省化肥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同時減少秸稈焚燒和廢氣所造成的對大氣和土壤、水質、環境的污染。
稻草還田的方式有直接還田(水稻留高茬還田、水稻秸稈人工或機械切碎翻耕還田)、過腹還田(主要用作豬、牛飼料,通過豬、牛消化排泄糞便還田)和墊欄、堆漚還田。
6.實行平衡施肥
化肥的增產作用毋庸置疑。根據耕地養分平衡狀況,土壤有機質積累不足、水平較低,氮素略有盈餘,磷素盈餘較多,鉀素不足,部分耕地存在微量元素缺乏。因此,耕地在增施化肥的同時,要強調化肥與有機肥結合,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兼顧;化肥的施用要「控氮、減磷、增鉀、補微」。紅壤由於本身含鉀量低,對鉀的固定能力也較弱,鉀素不足將嚴重製約土壤肥力的提高。要改善土壤的酸化狀況,應增加有機肥料的投入。改變土壤缺鉀的局面,除需要加大鉀肥用量外,還要增加有機肥料的投入。江西省農科院土肥所的稻田施肥效應和土壤肥力變化定位監測結果表明,在等量N,P,K的條件下,稻田有機無機肥料配施增產效果>單施N,P,K>單施有機肥;化肥總的增產趨勢是N>K>P;施用有機肥,尤其是有機無機配施能明顯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改善土壤腐殖質的組成,促進稻田肥力的提高;長期平衡施用N,P,K肥料,不會降低土壤肥力;肥料對水稻的貢獻率為48%。
7.推行稻田立體種養
稻田推行稻-萍-魚體系,可減少化肥50%~60%,少用農葯30%~50%,水稻產量比常規栽培略增,土壤氮磷鉀增加15.5%~38.5%,水稻病蟲害減少40.8%~99.5%,土壤甲烷排放減少34.6%。
稻-鴨共棲,通過鴨吃蟲、鋤草和鬆土通氣,鴨糞便肥田,促進水稻生長,同時稻田為鴨提供食料和活動場所,實現水稻和鴨共贏,而且節省外部能量和物質的投入,減少化肥和農葯的用量,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根據江西省農科院土壤肥料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的試驗結果,稻-鴨共棲模式不僅有很好的生態經濟效益,而且可改善稻米品質。
8.改善耕地環境條件
鄱陽湖地區土壤侵蝕總體上不很嚴重,但鄱陽湖以及河流周圍土壤侵蝕比較嚴重,而且還出現了堆積現象。因此,要建立鄱陽湖生態功能恢復與生態重建區、農田防護林生態示範區、沙化防風林生態示範區、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示範區,恢復區域內生態功能,保護湖區土壤生態系統,減少土壤侵蝕,防止土壤沙化。加快坡耕地的退耕還林,迅速恢復「五河」及其主要支流區域的森林植被,盡快構建恢復其水土保持功能。加快鄱陽湖周邊區域的森林植被恢復進度。鄱陽湖湖區周邊地區如鄱陽、余干、星子、彭澤等縣內濕地森林資源貧乏,有必要在鄱陽湖地區宜林土地上最大限度地發展人工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濟林,提高湖區森林覆蓋率。
嚴格控制「五河」特別是贛江南支、樂安河上游沿岸廠礦的廢水排放,以減輕有機物及重金屬污染土壤。採用物理、化學、生物方法對污染的土壤實行人工修復。施用石灰、磷酸、三過磷酸鈣等固定土壤重金屬,利用沸石等改良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在重金屬污染的耕地改種棉花、麻類等工業原料作物,利用超積累植物修復污染土壤。
Ⅳ 人大代表提出了哪些環保類的提案
人大代表劉正軍有三個提案:
一、關於提高環保資金使用效率的建議
二、關於推進水生態建設,開展水資源管理的建議
三、關於推進污染耕地修復治理的建議
Ⅵ 如何加強城市土地管理的建議
一、吸取過去城鎮化的歷史教訓
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推進,並取得了顯著成績。
國務院各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在推進城鎮化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土地管理方面切實加強了土地利用管控和綜合整治。為確保耕地保有量,完善了以規劃計劃管理、基本農田保護、耕地佔補平衡等為手段的土地利用管控體系。圍繞建設高標准農田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通過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工礦廢棄地復墾等模式開展建設用地整治。大力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率達到86%。
但是,在過去城鎮化過程中也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日前在提交的一份關於城鎮化的調研報告中指出,一些地方借推進城鎮化之名,盲目追求城鎮化速度和城鎮化率,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投資,超前規劃各種工業園區、開發區和新城區,缺乏產業支撐,造成很多「空城」,佔地過多。
2000年至2011年,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76.4%,遠高於城鎮人口50.5%的增速,城鎮建設用地年均增加110萬畝以上,但開發強度普遍偏低,工業用地容積率一般只有0.3至0.6,而發達國家和地區一般在1.0以上。
當前,二元結構導致的城鄉差別在某些方面不僅沒有縮小,反而繼續擴大。一些地方強征農民土地,低征高賣,以地生財,嚴重侵犯農民土地和財產權益。有的地方因此出現群體性騷亂事件。同時,農民進城後在城市和農村「兩頭佔地」現象普遍存在。另外,青壯年農民大量外出打工造成農村「空心化」日益嚴重,目前農村主要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等「三留人員」為主,有的地方農村大量土地撂荒。
過去在粗放式推進城鎮化方面的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在今後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決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
二、新型城鎮化需創新土地管理體制機制
報告提出,今後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要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按照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的原則,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滿足城鎮化用地需求。
要解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管理問題,需要完善和創新土地管理體制機制,進行科學管理和綜合治理。要確保耕地保有量18.18億畝的「紅線」,需要完善土地利用管控體系;要高效節約用地,需要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杜絕城市「攤大餅」式擴張,需要創新更嚴格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要使地方根本上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需要頂層設計和實施新的財稅體制;要抑制房地產價格泡沫化趨勢,需要限制高檔商品房開發、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完善房地產調控機制等。
「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更多依靠市場手段,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破解城鎮化制約因素。」全國人大財經委報告提出的相關建議,應當適用於新型城鎮進程中的土地管理實踐。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同時確保土地增值收益主要歸農民所有。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支持農民承包地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有序流轉,促進農村土地適度集中和規模化經營。同時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征地補償機制。
Ⅶ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建議
地質災害防治,應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以達到保護地質環境,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為目的。下面依據不同地質災害類型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1.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擬建成品油管道線路工程,一般採取避讓措施,管道遠離或者繞避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難以繞避應在施工前進削坡減載。在峽谷地段建議採取漿砌塊石護坡,防止崩塌對管道工程的破壞,也可採用隧道方式避讓。
2.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擬建成品油管線工程河南段,途經觀音堂、 義馬、 新安、 平頂山等煤田較多。據野外調查訪問,採煤等采礦活動還在繼續進行,各地采空塌陷區還沒有穩定,管道線在礦區和塌陷區經過,可能遭受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其危險性大,因此,建議在該段採取改線避讓措施。其避讓措施有:管線繞過采空區,進入到煤層以外。無法繞避地段,應針對該工程路線的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情況,建議建立管線地質災害監測網路體系,指派專人或委託專業隊伍對管道路段地質災害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呈報主管部門,以便及時採取措施。
3.泥石流和洪水沖蝕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對周圍地質環境條件的破壞,破壞植被要盡快恢復,損毀的耕地盡快恢復耕種。洪水沖蝕災害在暴雨大洪水是不可避免的,管線根據地形地質條件,可採用跨越或深埋穿越措施以防洪水沖蝕對管道的破壞。
4.特殊土地面變形防治措施
由於成品油管線經過黃土丘陵區時,擬建工程可能遭受黃土濕陷、潛蝕災害。對自重濕陷黃土,應採取換土或強夯法處理;對非重濕陷黃土,應採取沖擊、碾壓夯實的方法處理,在工程建設時及建成後,採取必要的排水設施,以確保工程建設不發生黃土濕陷、潛蝕災害。
膨脹土和膨潤土的防治措施:管周圍應有良好的排水條件,附近5m以內不宜灌溉。防治措施主要為在管道兩側修建鋼筋水泥防護牆,增加結構鋼度,增設沉降縫等。
5.成品油管線經過采礦、採石場地段的防治措施成品油管線在信陽以南K290+3.5km~K290+5.4km段管線附近有大小數百個采礦場,成片分布,而且在本段有膨潤土礦,由於采礦范圍較大,無法避讓,只能從礦區通過,因此,首先要對礦區進行勘查,管道應盡可能在無礦段通過,或在礦體埋深較大的地段通過,並要禁止確管道經過地段的采礦。在確山縣常興鎮南(K230-6.0km~K230-7.1km),管線緊鄰採石場,因此建議管線改線向西移 200~300m,避開採石場的影響。另外在澧河、淮河和浉河采砂活動比較強烈,管道應採用避讓,繞過采砂河段,並對管道經過的河進行管理,防止在管道經過地段采砂。
圖7-8 河南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6.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擬建管線在許昌市地段處於地面沉降范圍內,對該段管線和分輸站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目前累積沉降量級較小,為控制其發展,應控制開采深層孔隙承壓水量,並加強監測。
表7-7 河南段管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Ⅷ 治理沙漠化有什麼建議
治理遏制土地沙化
雖然沙漠化的產生是從植被破壞產生土壤風蝕開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卻不能僅僅限於種樹種草,而是要從解決沙漠化土地上過重的人口壓力出發,從經濟學、生態學和沙漠學相結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態經濟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沙漠化治理應該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壓力和形成穩定生態系統的總體目標,有層次、按時序進行。[3]
首先,種樹種草與提高農田產量同步進行。通過施用高新技術、改造生產要素組合條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糧食產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載力發生躍升,從而減緩或消除人口壓力。與此同時,施行退耕還林還草,推廣應用沙地造林和農田防護林帶技術,初步建立起防沙體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值得注意的是,種樹種草和沙漠化土地承載力的躍升應同步進行。前者離開了後者,沙漠化的治理由於沒有去除沙漠化的根源,而效果不佳;後者離開了前者,在強烈風蝕下不可能實現。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可調節水肥因子在技術上具備了越來越大的可操作性,從而為沙漠化治理開發中新技術的使用,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對作物的優質高產提供了保障。例如,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後山地區地處農牧交錯帶,土地沙漠化嚴重。一些地方實行的地膜玉米技術,可使糧食產量由畝產100多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糧食產量的增加,為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提供了可能空間。當地推行的「進一退三」措施,也就是種一畝地膜玉米,退耕三畝沙漠化土地,改種擰條等治沙牧草,使當地的沙漠化進程迅速得到遏止並開始逆轉。
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業富餘人口,也可以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增加群眾收入,緩和西部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措施種樹種草當植被蓋度達到30%以上時,土壤風蝕就會基本消失。種樹種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於控制土壤風蝕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發展嚴重的農耕地區,主要採取把部分已經沙漠化的耕地退還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達到沙漠化土地恢復的目的。
Ⅸ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什麼建議和理由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威信縣是農業縣,目前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業經營粗放,農業發展經濟條件比較差;二是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在這兩大難題雙重擠壓下,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我認為,解決這兩大難題,是威信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著眼點。 一、堅持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努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地的關鍵是治水改土,要針對中低產田地的成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繼續抓好成效顯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同時改變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積極發展水利產業的多種經營,搞好水產養殖業,提高水域生產力和水的綜合經濟效益。 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立足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不斷拓展農業功能,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與農業相關的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新產品新產業。當前,要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退耕還林,努力發展林果、蔬菜、園藝、中葯材、山嵛菜等高附加值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加快名、優、新、特農產品基地開發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水平。要樹立「以生豬生產為主導,草食畜禽為補充,突出特色產品開發,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的畜牧產業發展思路。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黃牛為主的草食型、節糧型畜牧業和以烏骨雞為主的名優畜禽,發展畜產品加工,優化畜牧業結構,提高畜牧生產品質和效益,使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有較大上升。 依靠科技和教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項目,以點帶面。為此,必須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和加快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縣內育種基地;深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密切「農科教」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和促進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技農戶的發展,以推廣豐產技術為中心,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搞好服務。真正把農業的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業從粗放型索取性開發經營向集約型保護性開發經營轉變。 二、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 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具有保護環境和較高經濟生產功能的農業體系。總體上,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規劃,農、林、牧、副、漁全面安排。在山頂建設林牧生態系統,實現林牧協調發展;在山腰建設果園生態系統,實行果糧、果肥間套種;在山腳建設農田生態系統,推廣立體高效栽培的地埂農業、田埂農業;在農戶庭院形成「種植-加工-養殖-沼氣」的良性循環。達到生態農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建設目標。 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要堅持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節約並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農業林牧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方向各有側重。要保護好基本農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過增加復種、立體種植、帶狀種植等形式,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力;要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 根據地域性的農業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規劃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結構體系。總的原則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兩個中心,從資源狀況和經濟目標出發,在較大范圍內,結合各地的氣候、水利、農田、山地等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著力搞好農業區域性開發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在小范圍內,以建立良性農田生態系統為中心,調整種植、養殖結構。 以防護林體系、水源涵養林體系、水土保持林體系為重點,以改善中小氣候為中心,建立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系統,同時結合經濟林、草山、草坡建設進行。一是認真實施好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長治工程、長防工程、綠色扶貧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搞好封山綠化、封山育林,減少水土流失,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要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抓好生態管理。一是注意在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根據農業生產地域特點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實際,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二是按所採取的生態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特點,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要擺正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提高降低各類災害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