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一生的政治理想但
① 屈原人格舉世皆濁我獨清
網上摘錄,希望有用!
http://..com/question/15466159.html?si=1
從《離騷》看屈原的人內格美
從《離騷》看屈原的人格美歌德說:「在藝術和詩容里,人格確實就是一切。」(《歌德談話錄》)《離騷》這首氣貫長虹的詩作之所以打動人,就在於它表現出了一種崇高的氣勢磅礴的人格美,一種執著追求和勇敢捍衛人類尊嚴的人格意識。但是,歷史上對屈原的評價特別是對屈原的人格褒貶不一。劉安稱屈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班固則認為「過矣」。顏之推說:「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李白則說:「屈平辭賦懸日月」。孟郊說屈原「名參君子場,行為小人儒」,王國維則說:「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歷史證明屈原是偉大的,對其人格不公正的評述,是不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的。筆者擬從《離騷》入手,談談屈原光輝的人格。
1
② 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麼
崇尚真理,追求來美好源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礎,也是人格美的最高體現。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張「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舉賢任能,立法富國。楚國本是當時的大國,但由於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趨黑暗,屈原的治國方案就是挽救楚國命運的良葯。細讀《離騷》,我們可以感觸到詩中充滿了詩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熱情。「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為了楚國的強盛,詩人奔走操勞,希望君王能趕上前代聖君的腳步,並主動承擔起開路先鋒的重任。差不多吧!
③ 屈原為了政治理想,抱石沉江贊同嗎
贊同,因為屈原非常愛國
④ 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麼
造福祖國(楚國),抗擊秦國
⑤ 屈原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後抱石沉江,面對困頓司馬遷是怎麼做的你更贊成哪種舉動寫一篇1000字以上的
屈原與司馬遷不具有可比性,屈原政治理想的載體已經覆滅了,理想也無法實現了。即使像司馬遷一樣苟且偷生。而司馬遷的理想的載體是寫史書,沒有覆滅,他的苟且偷生有意義。楚國滅亡,屈原的理想就不可能實現了,所以屈原死得其所。
⑥ 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麼
屈原的政治理想是「美政」,其主要內容是明君賢臣共興楚國。國君首先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國家;其次應該選賢任能,罷黜奸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內容之一。
屈原的「美政」理想表現在詩人的作品《離騷》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美政」具有鮮明的儒家色彩。主要觀點有「廉政」、「在德者在位」、「恤民」、「舉賢授能」,主張大一統,反對秦國的暴力征 伐。
⑦ 《離騷》屈原以死殉了他的國家,殉了他的政治理想。你認同他的選擇嗎
李總是屈原寫的一首詩詞,他為了國家,為了人民。
⑧ 屈原的政治理想
屈原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礎,也是人格美的最高體現。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張「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舉賢任能,立法富國。楚國本是當時的大國,但由於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趨黑暗,屈原的治國方案就是挽救楚國命運的良葯。細讀《離騷》,我們可以感觸到詩中充滿了詩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熱情。「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為了楚國的強盛,詩人奔走操勞,希望君王能趕上前代聖君的腳步,並主動承擔起開路先鋒的重任。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47956009.html?si=4
⑨ 請談談屈原的政治理想——美政。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⑩ 屈原的美政思想是什麼
屈原在《離騷復》的結尾說:「制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屈原在此公開提出了他的「美政」思想。屈原也為實現其「美政」理想奮鬥了終生。他為之而生,也為之而死。其一生全部政治活動和文學活動都是以實現美政思想為最高和最終目標,最後,當他這一理想徹底破滅的時候,屈原便以身殉國。 屈原美政思想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美政「的涵義又是什麼呢? 游國恩在《讀騷論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