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系統整改意見
A. 如何對糧食烘乾塔保養維修整改
烘乾塔的保養、維修、改造是保證糧食烘乾的必備條件,對烘乾塔設備經常地維修、保養,能確保糧食烘乾取得良好效果.
B. 通過實行「綠色革命」使糧食供應狀況得到改善的國家是() A.新加坡 B.印度 C.俄羅斯 D.ri
通過改進糧食生產技術,推行「綠色革命」而解決糧食短缺的國家是印度. 故選:B. |
C. 下列詞語搭配有誤的一項是,a征服自然,克服困難,愛惜糧食必改善生活改進,缺點,改正方法,c磨練意志
下列詞語搭配有誤的一項是,a征服自然,克服困難,愛惜糧食必改善生活改進,缺點,改正方法,c磨練意志
應該是改進方法,改正缺點
D. 收糧食灰塵太大怎麼回復整改
是雜質太多。
應該對收購的糧食進行淸雜。
加強收購檢測,嚴格控制雜質含量,對於雜質超標的需整理後才收購、入倉
落實責任制,對於收購質量不合格的職工,制定處罰措施。進行處罰,
E. 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了「__________ 」,改進了__________,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到改善。現在,糧食
綠色革命;種植技術 |
F. 如何加強和改進國有糧食企業黨建工作
糧食是國家和人們日常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糧食關系著全國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版。隨著國有權糧食企業科學有效的發展,在經濟市場中的地位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黨建工作在這一歷史階段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實際操作中,要以國有糧食企業職工隊伍為基本分組,採用有效合理的方法進行黨內建設教育,增強個人乃至整個企業思想政治建設,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與穩定性,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本文就主要對如何加強和改進國有糧食企業黨建工作做了介紹。
G. 如何寫糧食雜質超標整改完成告書
目前,農村青壯勞力以外出打工為主,很少顧及家中農作物的質量,糧食部門雖然按照政策給售糧農民提供了整曬場地等,水分經整曬後都能達標,可有機雜質人工處理相當費時,為解決稻穀碎秸桿與穗頸粒根殘存的有機雜質超標問題,淮陰區糧食局安排專業人員,協助售糧農民整曬除雜,解決收購中出現的水雜問題,同時,購進數台先進稻穀除雜清理設備,對人工除雜仍不達標的稻穀進行清理,確保稻穀達到入庫要求,既保天下糧倉安全,又能服務好三農,確保秋糧購得進和銷得出
H. 97.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了改進糧食生產技術的舉措,被稱為「_____________」。
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了改進糧食生產技術的舉措,被稱為「綠色革命」。
資料:
印度的「綠色革命」
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國,耕地面積約有1.6億公頃,占可耕地面積的87%,有一半國土已開墾為耕地。全國有近75%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
印度的「綠色革命」取得了顯著成果。糧食總產量從1950年的5 500萬噸提高到1999年的1.95億噸。其中,水稻產量增加了3倍,小麥增加了近7倍。
在開展「綠色革命」之前,印度糧食根本無法自給,必須從國外進口。20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致力於解決糧食生產問題。措施包括擴大耕種面積,實行集約化生產,改善灌溉條件,推廣優良品種,以及提供肥料和農葯。1965年糧食總產量上升到8 936萬噸,但仍然不能自給。而這個數字已是印度靠傳統作物品種和傳統耕作技術所能獲取的最高產量。繼續沿襲傳統耕作方式和種植已退化的傳統品種,已無法再提高糧食產量,於是靠先進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的「綠色革命」應運而生。
1967年和1968年,印度開始了「綠色革命」的第一次試驗,尤其是對小麥生產進行「綠色革命」的變革,結果糧食總產量一下增加到9 500萬噸,1999年已增至1.9億噸以上。
「綠色革命」使印度農業發生了巨變。最重要的變化是把原先只適於雨季耕作的夏季作物,改造培育成適於較寒冷和較乾旱地區種植的冬季作物,使不適於種植夏季作物的地區變成重要產糧基地。農民現在種植的是能抗倒伏、抗病蟲害的高產優良品種。「綠色革命」還使農民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他們採用輪作制,在同一塊土地上一年可收兩三種作物,從而在單位時間內增加了單位土地的糧食收獲量。
但是,盡管「綠色革命」成果巨大,這些成果大部分都被急劇增長的人口抵消掉了。有限的土地資源和急劇增長的人口已形成尖銳的矛盾。1951年,印度人均佔有可耕地0.48公頃,到1981年降到0.21公頃,到1999年,已降到0.17公頃。印度科學家呼籲,要在加速應用更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同時,盡快地大幅度降低人口增長率。
I. 印度的「綠色革命」,主要措施是() A.擴大耕地面積 B.改進糧食生產技術 C.節約糧食 D.
印度農業發展得復益於其推行的制三次「農業革命」.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培育作物新品種,改進農業生產技術等,使印度糧食生產自給有餘;70年代開展的「白色革命」--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大大提高了牛奶的產量,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向海洋進軍的「藍色革命」也得到蓬勃發展.預計不久的將來,一個新興的經濟大國,將在南亞誕生. 故選:B. |
J. 糧食補貼的改進補貼方式
將糧食補貼資金通過種子、農葯、肥料等幾種主要生產資料,以實物的形式免費配給農民,補在了生產環節,將更有效地推進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種補貼方式有以下好處:有利於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現在以現金形式發放糧食補貼,錢補給了農民,但不一定補給了農業,錢補在了農田上,但不一定補在了農業生產上。把資金補在流通環節,在糧食市場放開的情況下,販糧商人受益多,容易擠占種糧農民的利益,種糧農民受益不直接。而採取補農資的方式發放糧食補貼,糧補資金變成了種子、農葯、肥料等實物,給農民一種種糧不需要太高成本的導向,同時生產資料價格漲與不漲與農民沒有關系,會引導農民去發展農業和糧食生產。有利於農業生產資料向大戶集中,推動規模化經營。相對於以現金形式發放糧補,糧農要想將糧補資金變現,必須種田,30元補貼的種子不可能幹別的用,補農資,讓種糧大戶和能手大有用武之地,有利於土地流轉,促進種糧規模化和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有利於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提高農產品品質、產量和農業科技貢獻率,提升農民科學種田水平。農民在接受政府統一采購的生產資料的同時,接受技術服務的主動性也會明顯增強。另外,優良的生產資料本身就是新技術的結晶。補農資,就是推廣良種良法;補農資的方式,就是調動糧農積極性和推廣新技術的最佳結合點。 有利於減少假冒偽劣農資,維護農資市場的正常秩序,減少坑農害農事件發生。補錢給農民,農民是主體,對農資生產經營單位沒有約束力,相當多數農民對農資的鑒別力還不高。一些農資生產經營商借機擾亂市場秩序,混水摸魚,巧取豪奪國家給農民的實惠。糧補由現金改為實物後,所採用的農資(種子、化肥、農葯)經過政府采購、企業招標、部門監督等環節,全過程都處在陽光下操作,農資進貨渠道正規,品質有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規范農資生產經營市場,防止坑農害農事件發生。有利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品種優化布局。國家種糧補貼改為實物後,地方政府可根據本地土壤、氣候特性,因地制宜選擇所種植作物和相關優良品種,推廣「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模式,發展糧食生產和農業生產,實現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和產品優質化,進一步優化品種布局和區域布局。有利於國家合理確定補貼標准。每畝究竟補多少,依據什麼補貼,現行的辦法隨意性太大。而一旦改為實物的形式免費配給種子、農葯、肥料等幾種主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與采購價格的差距即要補貼的部分,國家將其補給生資生產廠家即可,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