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怎麼治理
『壹』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
一、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澇的根本措施。對於丘陵漫崗區要通過大量的修建水庫、谷坊、塘壩、截流溝等水利工程,並結合田間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
攔蓄地表徑流,達到涵養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發,在保護了坡耕地的同時也保護了下游的農田,同時充分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變水害為水利。
二、水土保持措施
種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發展當地農業生產。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調節氣候,減少或防止空氣或水質污染,美化、保護和改善流域的生態環境,從而改變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保證和促進農業高產穩產。
據有關資料,林帶可削減地表徑流80%,減少沖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營造和更新農田防護林,結合溝、路、渠布置新林帶,同時對殘破林帶更新改造,使農田防護林林網化。
三、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無論是墾區還是鶴崗均已成體系,初步改變了重建輕管現象。但在管理體制、資金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1、管理設施不配套。
2、管理人員、生產人員均未按規范要求進行配備,多數由地方或農場水務局的工作人員兼管,並且人員偏少,難以保證管理質量,應根據規范要求及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相關人員及設施重新進行配備,完善澇區工程管理。
(1)洪澇怎麼治理擴展閱讀:
洪澇災害包括洪水災害和雨澇災害兩類。其中,由於強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壩潰決、風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漲而泛濫以及山洪暴發所造成的災害稱為洪水災害。
因大雨、暴雨或長期降雨量過於集中而產生大量的積水和徑流,排水不及時,致使土地、房屋等漬水、受淹而造成的災害稱為雨澇災害。由於洪水災害和雨澇災害往往同時或連續發生在同一地區,有時難以准確界定,往往統稱為洪澇災害。
『貳』 長江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
1、加強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樹造林,退湖喚林。
2、中遊河段「截灣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庫)。
如三峽
4、提高人們的防洪意識和自救能力。
『叄』 如何治理洪水問題
不用阻擋,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入大海
『肆』 暴雨洪澇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保證排水系統的暢通
2)保證防洪設備的安好
3)保證有足夠的防洪物資的儲備和完內好率
4)加固防洪堤牆,容準保完好
5)指定防洪預案,確保防洪責任制
6)建立防洪信息網,確保上下游的配合和聯系
7)指定撤退方案和責任制,保證戶戶有人負責
8)建立泄洪方案及負責人
預則立,不預則亡,預案越完整越好,加油吧!
『伍』 洪澇要怎麼防治
在我國流傳有大禹治水的傳說,因治水有功,故名傳千古。而當代的治水的重點也可歸納為:疏通河道,給洪水以出路。近幾十年來,由於各種原因,中國更多地在規劃洪水使其馴服上下功夫,江河防洪以加高加固堤防為主,今後在加固加高堤圍工程上還要繼續加強,但必須把江、河道清淤疏浚也同樣重視起來。近年來,大江大河堤圍不斷被加高,但這些幾乎都被泥沙淤積所抬高的河床抵消了,所以只是一味的加高堤圍並不能解決問題。
防治洪澇必須將工程防治與生物防治經合起來,兩條措施一起搞,只有這樣河道行洪能力才能增大。因此,在防洪澇害工作中應當採取蓄泄統籌,標本兼治相結合,治水與治山相結合,工程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綜合治理,將下降的水量進行合理再分配,減少洪澇災害損失。同時要把綠化造林,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建設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農田作為防禦洪澇災害的根本措施來抓。我們首先要重視生態環境,加強江河上游水土保持,減少泥沙入江河量。因此應在江河流域封山育林,以涵養水源,先堵住水土流失這個洪災之源。
而針對於山區,防治洪澇要先做好水土保持,因為這是根治河流水患的重要環節。主要的措施有植樹造林、種牧草、修梯田、挖蓄水坑和蓄水塘等。這樣,山區做好水土保持,上游建庫、中下游築堤,窪地開溝,就能調節蓄水,有蓄有排,既收到防洪,又能防旱的效果。第二,要扭轉以前的重庫輕堤的思想,重建輕堤的傾向。增加防洪投入,以提高防洪工程標准。修築江海堤圍,做好防治屏障,並建立排灌兩用抽水機站。第三,疏通河道,還地於水,提高防洪行洪能力。嚴禁和限制圍湖造田、圍海造田,堅持退耕還湖,加快江河的水電工程建設進度,盡快發揮工程防洪調蓄的作用。第四,必須增強水患意識,提高大江大河防洪除澇能力。在江河的上游和河流匯集的地方興修水庫,攔蓄洪水,調節河流夏澇冬枯的變化。第五,計劃生育不可鬆懈,要防止人口劇增。第六,提高氣象部門的監測、預報水平,以使人們做好災前的准備工作。
『陸』 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形成原因:
一、自然條件
氣候異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兩個月,中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這是產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洪水是形成洪水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准,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
二、社會經濟條件
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而中下游地區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
三、城市洪災形成的原因,一到夏天,很多城市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農村多。城市的「雨島效應」(城市溫度高,上升氣流多,雨水多),城區的年降雨量比農村地區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蓋多是隔水層,不透水。雨水多了後排不掉。
4:雖然有下水道,但是「國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車」(不信,去看美國大片),我們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紀,地下上世紀50年代。城市規劃建設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輕地下,輕基礎,輕底子。
5:城市地勢低,外來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設在地勢地平的地方,導致外來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預防及應對災害能力不足,機械排水能力不足。
從整個流域上、中、下游、山區、平原、丘陵、窪地全面規劃和治理,做到河庫相通,塘堰相連,大、中、小水利工程結合起來,化水患為水利。此外,還需注意如下具體措施:
(一)實行深溝、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積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澇發生時,雨水及時排出。
(二)洪澇發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應組織力量及時搶收,以免洪澇損失。
(三)洪澇災害發生過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積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時要扶正植株,讓其正常進行各種生理活動,盡快恢復生長。
(四)洪澇災害過後,必須迅速疏通溝渠,盡快排澇去漬。還要及時中耕、鬆土、培土、施肥、噴葯防蟲治病,加強田間管理。如農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則應根據當地農業氣候條件,特別是生長季節的熱量條件,及時改種其它適當的作物,以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五)旱地怕澇作物要採取聯片種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6)洪澇怎麼治理擴展閱讀:
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曾先後發生過近40次特大洪澇災害,每次都導致上萬人的死亡和千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在近幾十年中,洪澇發生頻次與災害損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國自古就是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水災1092次,死亡萬人以上水災每5—6年即出現一次,這種局面到現代尚無根本的改變。
洪澇災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造成一系列其它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現。中國的雨澇1951—1990年。中國平均每年發生嚴重洪澇災害5.9次,平均受災面積667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470萬公頃,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餘萬間。
1991年全國有25個省、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400萬公頃,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799億元。
主要的雨澇區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這個地區又被南嶺、大別山—秦嶺、陰山分割為4個多發區。中國西部少雨,僅四川是雨澇多發區。
『柒』 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河流洪澇災害的形成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專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屬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河流和湖泊的蓄水能力下降、堤壩潰決也會導致洪水。洪水的形成還與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關。究其主要原因,都是由於短時間的暴雨或者長時間的持續性降水導致的。人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或者加劇了洪災的發生,例如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導致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積,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水能力下降等。
洪澇災害的防治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減少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盡可能使已發生的洪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在現代防災體系中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對防禦洪水起到了重大作用。提高暴雨預報的精度和准確率,提前防範,可以有效地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防洪則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
工程措施包括: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是:對洪泛區的土地進行嚴格管理;建立完善的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