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什麼
⑴ 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是什麼
社會主體合作共治是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保證,也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⑵ 什麼是未來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兩個重要的發力方向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推進未來社會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學管理,只有科學有效的管理才能夠對將來的發展方向制定目標,沿著目標運用科學管理的方法才能夠有發展的方向。
(2)社會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最終選擇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逐步開辟出來的道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再一次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社會和諧,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只有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放到這一艱辛歷程中,以更寬廣的視野來認識和理解,才能堅定對這條發展道路的自覺自信,始終做到堅定不移。
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推進什麼社會治理現代化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⑷ 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容
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社會治理理念現代化、社會治理工作布局現代化、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使社會治理體系基本健全、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社會風險有效化解、社會生態得到優化,確保平安中國建設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總之,更加重視社會治理問題,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這既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項重要緊迫任務。
(4)社會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整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社會治理制度、社會治理體系、社會治理新境界等方面提出了諸多重大創新性要求。
並在深入分析和准確把握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社會治理形勢和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重點任務和措施。
⑸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推進什麼社會治理現代化
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⑹ 社會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有關系嗎
國家現代化是指發展中國家為了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而經歷的變遷過程及其狀態,這包括,從經濟層面看,工業化和科技化水平曾度高,第三產業發達,城鄉建設程度高,人民生活水平高等;從政治層面看,,民主法治程度高,政治透明等;從社會層面看,建立起現代化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體系,居民就業率高,收入高等;從文化層面看,建設起國家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公民道德素質高,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等。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指國家對全社會整治和管理的現代化過程或現代化方式,其中前最重要的是現代法社會治理念和原則的建立,這就是:合憲意識、道德自律、人民主權、公民自治、政治民主、權力受限、司法獨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也是法治中國、中國夢的實現的過程。
從實踐中看,西方法治社會的形成不是某個智慧者單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是由構成市民社會的各個人群聚合體之間的沖突、協調、妥協及其所產生的合力作用的產物。市民社會的存在是西方法治社會存在的前提。
市民社會的出現與城市的形成不無關系,歐洲中世紀城市的興起,源自希臘羅馬文明,以及羅馬社會中那種建立在公民權利基礎上的傳統的法權理念和自然法觀念,而17、18世紀的世界大變動對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的商品化所推動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科學實驗和地理環境方面大量新發現的提出,以及由英國、北美和歐洲大陸的革命所導致的社會秩序危機和既成秩序觀念範式的瓦解,動搖了在此之前將上帝、君主或傳統規范和行為本身認作社會秩序的基礎或淵源的信念,促使人們從社會自身來尋求秩序存在的原因和道德統一的新原則。[33]市民社會的理論和實踐正是適應了近代西方社會發展的需求。
現代西方的法治理論及其實踐便是建立在市民社會的理論及其實踐上。明確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由此形成了現代西方法治社會的基本特點:
(1)憲法至上。即憲法在社會中居於至上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以憲法及其精神為核心的法律規范成為制約政府行為,及指導和協調其他社會成員行為的主要規范;一切政黨和各級政府的行為被納入憲法和法律的運行軌道,其決策或政策的制定唯有通過法律才能獲得其正當性的理由(合法性)。
(2)原則主導。即依此精神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且互相支持的法治原則,滲透於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動中,主導著權力者的行為。現代法治社會對於傳統法治原則(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正義原則等)的繼承,及對現代法治原則(如憲法至上原則、公民自治原則、權力制約原則、形式優先原則等)的確立,是市民社會日趨成熟的表現。
(3)司法獨立,即在協調社會各種利益沖突及其糾紛的過程中,法院享有不受任何個人、黨派、組織、社會團體、經濟財團,或權力、政見、輿論等因素的左右,而獨立審判和解決各種法律爭議的權力及終局權力,司法判決具有最高的權威。
(4)公民自治。即凡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和人員任用,交由公民通過民主的程序決定。極權主義遭到普遍的否定,國家權力的有限、政治多元、社會中的多重價值和多重聯合在法律上得到承認,不同政治見解和學術觀點的爭論及自由表達的權利被視為最重要的人權;民主被看成是社會成員積極參與政治、持與政府合作態度的前提,民主程序成為社會資源分配和作出重大抉擇前的必要環節,民主制度的有效運作通過法律及由此而生的一系列機構保證;價值觀和聯合方式的多樣化,及各類職業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
法治觀念和市民社會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法治理念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共同財富(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無法為我們所繼承,而是表明,中國的法治之路在很大程度上不同於西方。
二、法治社會的建設
現代中國實踐著獨特的法治之路。
法治社會和市民社會理論都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如顧准所言)中國從來沒有產生過,也不可能出現以商業為本位的政治實體,我們也不曾出現過如西方歷史上曾有過的那種由朝廷出賣特許狀,由此建立一個個「獨立王國」式的城市自治體的可能,從近代中國社會內部生長不出市民社會及資本主義。[35]有學者曾指出,中國從來就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和國家。這本不是缺點,但因此中國傳統制度對商業化、技術化、工業化和全球化的適應能力不如西方的制度,其演進改良的適應性也較差。歷史上的儒生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度中,對維護統一和避免戰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現代社會要繼續維持其變異形式,就極易與世界公認的以一般人權為基礎的民主制度相矛盾。
⑺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總目標之一,是立足於中國實踐與國情而提出的自身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7)社會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在明確的國家治理思想指導下,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臨著增強國家統一性、推進國家均等化、提高國家創新性、促進國家法治化和基層社會自治等多項重點任務。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國家治理實踐,集中體現為整合條塊、化解失衡、供給動力、克服阻力、提高活力和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
一是加強國家整合。
強有力的國家整合能力,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國家整合,既包括實現、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也包括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交通體系、統一的市場體系、統一的司法制度,形成一整套標准統一的規則體系和治理體系。實現這些領域的有效整合,需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建設一支穩定的軍事力量,凝聚社會共識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增強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
二是促進均衡發展。
從社會層面而言,國家治理的目標就是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社會成員提供均衡普惠的社會服務和良好秩序。十八大以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原則。在國家治理的制度和能力建設過程中,我國將進一步引導和協調更多的資源、人才、資金、管理、技術等要素投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中去,努力縮小不同群體間的實質性差距,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三是推動法治建設。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現代國家的主要標志,體現為現代國家治理的一整套規則體系和有效治理能力,具有運行成本低、實施效果好的特點。通過不斷完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現代法治體系,建立健全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力提升社會整體法治意識,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進程。
四是釋放社會活力。
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其本質在於政府向社會放權,釋放社會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活力。在社會基層,網路化的社會治理模式不斷涌現,社會企業、非營利性組織成為參與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社工、社區、社會聯動格局正在形成。
五是創造多種民主形式。
十八大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完善發展,權力監督與制約實效明顯增強,地方被賦予更多的立法許可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制度平台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在加強政治協商、民主監督方面進一步完善制度規定,提高各個界別參政議政的能力和實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維護團結進步、促進共同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六是廣泛參與全球治理。
習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使世界成為一個日益緊密聯系的整體,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國家治理的持續有效,為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礎;而參與全球治理所帶來的紅利,成為中國國家治理不斷改善的動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