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通貨膨脹的意義
A. 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 和 治理對策
通貨膨脹是個復雜的經濟現象,其成因也多種多樣。
(1)直接原因。不論何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其直接原因只有一個,即貨幣供應過多。用過多的貨幣供應量與既定的商品和勞務量相對應,必然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
(2)深層原因。①需求拉上。即由於經濟運行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下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發通貨膨脹。在我國,財政赤字、信用膨脹、投資需求膨脹和消費需求膨脹常常會導致我國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的出現。我國1979年至1980年的通貨膨脹的成因即是由財政赤字而導致的需求拉上。②成本推動。即由於提高工資或市場壟斷力量提高生產要素價格致使生產成本增加而引發通貨膨脹。其中,由於提高工資而引致的生產成本增加又稱工資推動,由於生產要素價格壟斷而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又稱利潤推動。③結構失調。即由於一國的部門結構、產業結構等國民經濟結構失調而引發通貨膨脹。我國由於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經濟結構失調問題,因而結構失調型通貨膨脹在我國也時有發生。④供給不足。即在社會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社會總供給相對不足而引起通貨膨脹。「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發生的隱蔽型通貨膨脹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商品供給嚴重匱乏而致。⑤預期不當。即在持續通貨膨脹情況下,由於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不當(對未來通貨膨脹的走勢過於悲觀)而引起更嚴重的通貨膨脹。⑥體制因素。由於體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以上是通貨膨脹的幾種主要成因。應該注意的是,對於某一次具體的通貨膨脹,其成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原因綜合在一起導致的,因此需要綜合全面的分析。
治理通貨膨脹的主要對策
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有諸多不利影響,對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有破壞性作用,因此,一旦發生了通貨膨脹,必須下決心及時治理。這種治理應該是多方面綜合進行的。
(1)控制貨幣供應量。由於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以穩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症下葯。對於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於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採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採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於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人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4)醫治通貨膨脹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給、調整結構之外,還有一些諸如限價、減稅、指數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
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採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症下葯。這種對症下葯,並不是簡單地根據原因分析一一對應,也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別人或自己以往的經驗。而且對症下葯也要以某一方案為主或優先,同時結合其他治理方案綜合進行。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B. 簡述抑制通貨膨脹的措施
一、控制需求。通貨膨脹的一個基本原因在於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因此,治理通貨膨脹首先是控制需求,實行緊縮型政策。緊縮型政策是當前各國對付通貨膨脹的傳統手段,是迄今為止運用得最廣、最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緊縮型財政政策、緊縮型貨幣政策、緊縮型收入政策等。
(2)治理通貨膨脹的意義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inflation),簡明定義: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當市場上貨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出現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導致購買力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該理論被總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C. 簡述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其治理對策
成因:
1)需求拉上(需求拉上型通脹):總需求的增長速度超出了內經濟潛在生產能力而形
成的容通脹。
2)成本推動(成本推動型通脹):帶來成本推動型通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總供給
沖擊。
3)經濟結構的特點引起(結構性通脹):這里會存在一個「看齊」問題,往往那些
效率低,逐漸衰弱的部門在工資水平,產品價格上要求像那些效率高,迅速發展
的部門看齊,進行攀比,這種缺乏相應生產成果基礎的價格與工資的上漲如果在
越來越多的部門行業中蔓延開來,將導致結構型通脹。
4)國際經濟傳導(輸入型通脹):會導致所謂的輸入型通脹,也就是我們說的北歐
模型。主要是指國外的通脹通過國際經濟傳導引起本國總體價格水平上漲。
治理方法:
1)財政政策
遏制通脹一般會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常表現為減少財政支出,增加財政收入(減少政
府購買、轉移支付;增加稅收,提高所得稅率等)
2)貨幣政策
遏制通脹一般會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常表現為①央行的正回購(融資)②提高法定準
備金率③提高利率④提高再貼現率等
D. 治理通貨膨脹的目的
(1)控制貨幣供應量。由於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以穩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症下葯。對於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於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採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採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於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人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4)醫治通貨膨脹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給、調整結構之外,還有一些諸如限價、減稅、指數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
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採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症下葯。這種對症下葯,並不是簡單地根據原因分析一一對應,也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別人或自己以往的經驗。而且對症下葯也要以某一方案為主或優先,同時結合其他治理方案綜合進行。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E. 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有哪些
成因:
來1)需求拉自上(需求拉上型通脹):總需求的增長速度超出了經濟潛在生產能力而形
成的通脹。
2)成本推動(成本推動型通脹):帶來成本推動型通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總供給
沖擊。
3)經濟結構的特點引起(結構性通脹):這里會存在一個「看齊」問題,往往那些
效率低,逐漸衰弱的部門在工資水平,產品價格上要求像那些效率高,迅速發展
的部門看齊,進行攀比,這種缺乏相應生產成果基礎的價格與工資的上漲如果在
越來越多的部門行業中蔓延開來,將導致結構型通脹。
4)國際經濟傳導(輸入型通脹):會導致所謂的輸入型通脹,也就是我們說的北歐
模型。主要是指國外的通脹通過國際經濟傳導引起本國總體價格水平上漲。
治理方法:
1)財政政策
遏制通脹一般會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常表現為減少財政支出,增加財政收入(減少政
府購買、轉移支付;增加稅收,提高所得稅率等)
2)貨幣政策
遏制通脹一般會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常表現為①央行的正回購(融資)②提高法定準
備金率③提高利率④提高再貼現率等
F. 關於治理通貨膨脹的 政策和舉例
1.
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例如:加大財政補貼,鼓勵生產。
2.
降低利息,減少企業貸款成本,
3.
收緊貨幣,以免出現貨幣驅動型通脹。
G. 如何治理通貨膨脹
一、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通貨膨脹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貨幣供應量過多。貨幣供應量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是貨幣流通規律的要求。一旦違背了這一經濟規律,過多發行貨幣,就會導致貨幣貶值,物價水平持續上漲,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則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動、結構因素以及供給不足、預期不當、體制制約等。
需求拉上。這是指經濟運行中社會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激增,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即定價格水平下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從而引起貨幣貶值、物價總水平上漲,形成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這是指由於生產成本上升引起的物價持續上漲的現象。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會力量要求提高工資和壟斷行業和壟斷大公司為追求壟斷利潤而制定的壟斷價格。所以有把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分為工資推進型通貨膨脹和利潤推進性通貨膨脹。
結構因素。除了總量因素之外,即便總需求和總供給處於平衡狀態時,由於經濟結構方面的問題,也會使物價水平持續上漲,導致通貨膨脹。對於這類通貨膨脹的分析主要有兩種模型。一種是以北歐一些開放經濟的小國為對象的北歐模型。由於小國是世界市場上的價格接受者,世界通貨膨脹從小國的開放經濟部門傳遞到不開放經濟部門,從而導致全面通貨膨脹。另一種模型是以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並存的發展中國家為對象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在二元經濟中資本短缺、市場化程度低、貨幣化程度低等結構因素的制約下,要發展經濟,往往要靠赤字預算、多發貨幣來積累資金,從而帶動物價全面上漲,引發通貨膨脹。
如果以消費物價總水平變動作為通貨膨脹的代表性指標,那麼我國近年來的通貨膨脹主要是需求拉上性的,但是成本推進、結構失調、制度變革以及微觀經濟主體的不合理提價行為等因素也形成了促使物價全面上升的強大合力,所以,應該說我國近年來的通貨膨脹的原因是多種因素混合的。
二、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
1.通貨膨脹對生產的影響
通貨膨脹對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通貨膨脹破壞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在通貨膨脹期間,由於物價上漲的不平衡造成各生產部門和企業利潤分配的不平衡使經濟中的一些稀有資源轉移到非生產領域,造成資源浪費,妨礙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同時,通貨膨脹妨礙貨幣職能的正常發揮,由於幣值不穩和易變貨幣不能知識表現價值,市場價格信號紊亂,不利於再生產的進行。其次,通貨膨脹使生產性投資減少,不利於生產的長期穩定發展。預期的物價上漲回促使社會消費增加、社會儲蓄減少,從而縮減了社會投資、制約生產的發展。
2.通貨膨脹對 流通的影響
通貨膨脹打破了流通領域原有的平衡,使正常的流通受阻。通貨膨脹會鼓勵企業大量囤積商品,人為加劇市場的供求矛盾。而且由於幣值的降低,潛在的貨幣購買力就會轉化為實際的貨幣購買力,加快貨幣流通速度,也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
3.通貨膨脹對分配的影響。
通貨膨脹改變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財富佔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體收入分配中所佔的比例變小了。以貨幣形式持有財富的人也受到損害。通貨膨脹哈影響到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環節。通貨膨脹通過「強制儲蓄效應」把居民、企業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發行貨幣的政府部門。貨幣供應總量增加使社會總名義收入增加,社會實際總收入不會增加。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消費支出傾向,必然回引起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變化。
4.通貨膨脹對消費的影響
通貨膨脹使居民的實際收入減少,這意味這居民消費水平的下降,物價上漲的不平衡性和市場上囤積居奇和投機活動的盛行使一般消費著受到的損失更大。
三、如何治理通貨膨脹?
由於通貨膨脹對於經濟的正常發展有相當的不利影響,所以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平抑通貨膨脹。主要的治理措施有:
1.控制貨幣供應量。
由於通貨膨脹作為紙幣流通條件下的一種貨幣現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多,所以各國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所採取的一個重要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減輕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
對於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個關鍵。這主要通過實施正確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就是通過緊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謀求預算平衡、減少財政赤字來實現。在貨幣 政策方面,主要是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量。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想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其重要途徑就是通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基金過快增長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有效 供給,調整經濟結構。
治理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給,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入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
4.其他政策。
治理通貨膨脹的其他政策還包括限價、減稅、指數化等。
H. 通貨膨脹的解決措施
1、通貨膨脹時應控制需求。
通貨膨脹的一個基本原因在於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因此,治理通貨膨脹首先是控制需求,實行緊縮型政策。緊縮型政策是當前各國對付通貨膨脹的傳統手段,是迄今為止運用得最廣、最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緊縮型財政政策、緊縮型貨幣政策、緊縮型收入政策等。
2、通貨緊縮的應對措施:
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要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礎上,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既要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又要增加有效供給。
加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
要想盡快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轉制工作,甩掉國有企業的沉重包袱。
(8)治理通貨膨脹的意義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的原因:需求拉動
即由於經濟運行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下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發通貨膨脹。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
通貨緊縮的原因: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
如果一國採取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降低貨幣供應量,削減公共開支,減少轉移支付,就會使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出現失衡,出現「過多的商品追求過少的貨幣」,從而引起政策緊縮性的通貨緊縮。
I. 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1、改變居民收入預期;
2、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3、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 ;
4、調控資源性產品進口模式;
需要記住的是,通貨膨脹不可怕,可怕的是居民收入增速低於通貨膨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