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鹽鹼地的主要治理措施
⑴ 鹽鹼地治理如何進行
方法:
1.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區含鹽量
2.打井抽走鹽水
3 挖掘排水溝
4使用酸性肥料
5種植耐鹼作物
⑵ 誰能說說鹽鹼地的有效治理方法
此地區土壤水鹽運動的規律是: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動機相對穩定.
整治內鹽鹼地的核心是以治水為中容心,完善排灌系統,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綜合配套技術,科學的調控土壤中的水鹽運動.其關鍵是脫鹽.
方法:
1.引淡淋鹽---齦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區含鹽量
2.井排井灌---抽取鹽水,補充淡水
3.覆蓋---選擇適當覆蓋物,抑制水分蒸發返鹽
4.生物措施---營造防護林帶,國與椿棉間作等
⑶ 華北地區鹽鹼地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氣候條件。華北位於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鹽隨水滲到下層或流走,這就是「脫鹽」季節;春季地表水分蒸發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層,這是主要的「返鹽」季節。
2、地理條件。地形部位高低對鹽鹼土的形成影響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也就與鹽分的移動和積聚有密切關系,從大地形看,水溶性鹽隨水從高處向低處移動,在低窪地帶積聚。
3、土壤質地和地下水。質地粗細可影響土壤毛管水運動的速度與高度,一般來說,壤質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積鹽均慢些。地下水影響土壤鹽鹼的關鍵問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容易積鹽。
4、河流和海水的影響。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因河水側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積鹽。沿海地區因海水浸漬,可形成濱海鹽鹼土。
5、耕作管理的不當。有些地方澆水時大水漫灌,或低窪地區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積鹽,使原來的好地變成了鹽鹼地,這個過程叫次生鹽漬化。為防止次生鹽漬化,水利設施要排灌配套,嚴禁大水漫灌,灌水後要及時耕鋤。
(3)簡述鹽鹼地的主要治理措施擴展閱讀:
治理措施:
1、洗鹽。洗鹽就是把水灌到鹽鹼地里,使土壤鹽分溶解,通過下滲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鹼排到深層土中或淋洗出去,側滲入排水溝加以排除。
2、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可深耕深翻鹽鹼地。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下層少,經過耕翻,可把表層土壤中鹽分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
3、適時耙地。耙地可疏鬆表土,截斷土壤毛細管水向地表輸送鹽分,起到防止返鹽的作用。耙地要適時,要淺春耕,搶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濕。
4、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鹽鹼地一般有低溫、土瘦、結構差的特點。有機肥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腐殖質,能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並可和碳酸鈉作用形成腐殖酸鈉,降低土壤鹼性。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酸,可以中和土壤鹼性。因此,增施有機肥料是改良鹽鹼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化肥對改良鹽鹼的作用也受到人們重視,施用化肥可以改變土壤鹽分組成,抑制鹽類對植物的不良影響。當然,鹽鹼地施用化肥時要避免施用鹼性肥料,而應以中性和酸性肥料為好。
5、非化學手段防治,可以用鹽鹼地專用土壤調理劑「治鹼」對土壤進行有效改良,能促進土壤中金屬離子交換釋放出來,降低鹽分含量。
⑷ 土地鹽鹼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形成鹽鹼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內另一是地勢低窪容,沒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如是窪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
鹽鹼影響1、土壤板結與肥力下降.2、不利於農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物生長.防治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四個方面.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⑸ 鹽鹼地的治理方法
用水沖洗
⑹ 鹽鹼土的防治措施
改鹼綠化課題,是他們鹽鹼土園林的第一炮。改鹼綠化技術操作簡單易行,取材方便,利用雙隔離層、隔鹽袋等改土綠化技術,提高樹木成活率20%以上;提高樹木成活率節約苗木費一項就創造間接經濟效益156萬元。
適地適樹,適地適花,適地適草,是鹽鹼地園藝的關鍵技術;為了試驗篩選耐鹽園林植物,從全國各地引進106種樹木、花卉、草坪進行耐鹽鹼試驗,結果篩選出36種適合栽培的植物,大大豐富了鹽鹼地園林的植物材料。
多年的研究和綠化實踐中證明,改鹼肥料是治理鹽鹼土的最有效的捷徑之一。包括園藝鹽鹼土改良肥、鹽鹼土改良劑等,廣泛應用於花木栽培,草坪建植等領域。
地處中國大西北的鹽鹼區的銀川市在鹽鹼地苗圃栽培新疆楊,每畝施用100公斤「改良肥」後,當年新疆楊直徑比對照增加0.49厘米。天津開發區百里鹽灘是不毛之地的「綠色植物禁區」,天津開發區綠化總公司經過多種改鹼物料對比試驗,確定園藝鹽鹼土改良肥為專用改鹼肥料。
雪松是世界五大著名風景樹之一,雪松能否在鹽鹼地種植是多年來學術界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山東德州鹽鹼土綠化研究所進行了九年的艱辛探索,如今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效果,種雪松、排水層、隔鹽層、通氣管、「改良肥」各顯身手。實踐證明,在特定的條件下,鹽鹼地可以種雪松。
⑺ 鹽鹼地的治理的措施
頻繁的旱澇氣候變化,強烈地影響著水鹽運動,因此科學地調控土壤中的水鹽運動,使土壤脫鹽是治理鹽鹼地的關鍵;治理以治水為中心,完善排灌系統,是調控水鹽運動的基本方法.
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措施);農業改良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四個方面.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⑻ 鹽鹼地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有哪些
鹽鹼地其形成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氣候條件
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鹽隨水滲到下層或流走,這就是「脫鹽」季節;春季地表水分蒸發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層,這是主要的「返鹽」季節。
2、地理條件
地形部位高低對鹽鹼土的形成影響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也就與鹽分的移動和積聚有密切關系,從大地形看,水溶性鹽隨水從高處向低處移動,在低窪地帶積聚。鹽鹼土主要分布在內陸盆地、山間窪地和平坦排水不暢的平原區。從小地形(局部范圍內)來看,土壤積鹽情況與大地形正相反,鹽分往往積聚在局部的小凸處。
3、土壤質地和地下水
質地粗細可影響土壤毛管水運動的速度與高度,一般來說,壤質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積鹽均慢些。地下水影響土壤鹽鹼的關鍵問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容易積鹽。
4、河流和海水的影響
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因河水側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積鹽。沿海地區因海水浸漬,可形成濱海鹽鹼土。
5、耕作管理的不當
有些地方澆水時大水漫灌,或低窪地區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積鹽,使原來的好地變成了鹽鹼地,這個過程叫次生鹽漬化。
鹽鹼地的改良方法如下:
1、洗鹽。洗鹽就是把水灌到鹽鹼地里,使土壤鹽分溶解,通過下滲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鹼排到深層土中或淋洗出去,側滲入排水溝加以排除。
2、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 深耕深翻。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下層少,經過耕翻,可把表層土壤中鹽分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能疏鬆耕作層,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弱土壤水分蒸發,有效地控制土壤返鹽。
3、適時耙地。耙地可疏鬆表土,截斷土壤毛細管水向地表輸送鹽分,起到防止返鹽的作用。耙地要適時,要淺春耕,搶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濕。
4、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鹽鹼地一般有低溫、土瘦、結構差的特點。有機肥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腐殖質,能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並可和碳酸鈉作用形成腐殖酸鈉,降低土壤鹼性。腐殖酸鈉還能刺激作物生長,增強抗鹽能力。腐殖質可以促進團粒結構形成,從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強,有利於鹽分淋洗,抑制返鹽。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鹼性,另一方面可加速養分分解,促進遲效養分轉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有機肥料是改良鹽鹼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5、非化學手段防治,可以用鹽鹼地專用土壤調理劑「治鹼」對土壤進行有效改良,第一、能促進土壤中金屬離子交換釋放出來,降低鹽分含量;第二、內含一種植物源提取酸性物質,能有效中和土壤中鹼性成分,並且對植物和土壤本身不產生任何傷害,符合未來綠色農業發展方向;第三、這種植物源酸性物質本身對植物病毒病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能有效防治植物苗期病害的發生。其具體使用方式簡介如下:
漫灌:先將准備施用治鹼的土地深翻、耙平,然後將定量治鹼加水稀釋(稀釋倍數不限,以省時、省力為宜),均勻噴於地表後再灌水,並且防止跑水、串灌。
滴灌:直接將治鹼加入施肥罐中隨水滴施。先滴清水3小時左右,再加入治鹼隨水滴施。
噴灌:有貯水池的,可以將治鹼加入其中;沒有貯水池的,可以將治鹼先噴於地表,再噴灌。噴灌的時間要適當延長,至少濕潤耕層30厘米以上,濕潤層越深越好。
施用時間:
棉花:冬灌或春灌時施用;滴灌時可以在滴出苗水時施用,增加出苗率,也可以在苗期隨水滴施,苗期施用時間越早越好;缺水地區可以穴施。
水稻:水稻育苗時,苗床噴施,促使苗齊、苗壯;插秧前後在水田中噴施,秧苗返青快,分櫱率大大提高,成熟期提前一周左右。
玉米、小麥、大豆等:播種前處理土壤,提高出苗率;苗期澆水時應用。
經濟林:樹苗栽植後,隨水穴施;樹苗生長期應用;花期或果實膨大期應用,可以增加產量,提高品質。
⑼ 新疆鹽鹼地的治理
新疆土壤鹽鹼化程度比較嚴重。數據顯示,我區灌區現有鹽鹼地面積版1919萬畝,占灌溉面積的32%以上權。鹽鹼化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土壤鹽鹼化對農作物最直接的影響是導致產量降低,甚至顆粒無收。
治理鹽鹼地,主要採取綜合措施治理,如從水利措施上完善排水系統和排鹽系統,提倡高效節水,同時要採取秸稈還田等措施保持土壤環境。
鹽鹼地治理後,可種植棉花、水稻、瓜果等。
⑽ 中國治理鹽鹼地有哪些方法啊
(1)以防為主、防治並重。土壤沒有次生鹽漬化的地區,要全力預防。已經次生鹽漬化的灌區,在當前著重治理的過程中,防治措施同時採用,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得到治理以後,還要堅持以防為主,已經取得改良效果才能得到鞏固、提高。
(2)水利先行、綜合治理:「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既是土壤積鹽或鹼化的媒介,也是土壤脫鹽或脫鹼的動力。控制和調節土壤中水的運移是改良鹽鹼土的關鍵,土壤的水的運動和平衡是受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分蒸發所支配的,因而防治土壤鹽鹼化必須水利先行,通過水利改良措施達到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土壤中的下行水流大於上行水流,導致土壤脫鹽,並為採用其它改良措施開辟道路。
(3)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土壤水的運動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所支配的。要解決好墾區水的問題,必須從流域著手,從建立有利的區域水鹽平衡著手,對水土資源進行同意規劃、綜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鹽系統。
(4)用改結合、脫鹽培肥:鹽鹼地治理包括利用和改良兩個方面,二者必須緊密結合。治理鹽鹼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高產穩產,把鹽鹼地變成良田,為此,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脫鹽去鹼,二是培肥土壤。不脫鹽去鹼,就不能有效地培肥土壤和發揮土壤的潛在肥力,亦不能保證產量;不培肥土壤,土壤的理化性質不能進一步改善,脫鹽效果不能鞏固,也不能高產。可見兩者密切相關,並是建設高產穩產田的必由途徑。
(5)灌溉與排水相結合: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力,實行總量控制,協同區域灌溉和排水需求,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行灌溉與排水相結合。實行灌溉洗鹽和地下水位控制相結合,即實行灌溉洗鹽,同時控制地下水位過高而引發新的次生鹽鹼化。
(6)近期和長期相結合:防治土壤次生鹽鹼化,必須制訂統一的規劃;所採取的防治措施,一方面要有近期切實可行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有遠期可預見的方向和目標。只有近期和遠期相結合,土壤次生鹽漬化防治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