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整治
⑴ 黃土高原的環境治理
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 1、植被分布的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過渡的總體趨勢。不同土質、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塊,土壤水分狀況存在一定差異,適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長。但黃土高原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帶性特徵,其植被分布的總體特徵應為植被的地帶性分布與非地帶性分布兩者的自然組合。
2、土質非地帶性
在《黃土高原森林分布與黃土厚度的關系》一文中對此已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現將主要觀點簡述如下:1)黃土顆粒組成細,孔隙度高,孔隙以細孔隙為主。在降水不豐沛的半濕潤、半乾旱區,降水入滲淺,地面蒸發耗水多。厚層黃土坡地土壤水分條件相對乾旱,自然植被為草原。2)裂隙發育的岩層,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為主,降水入滲深,地面蒸發耗水少。在降水不豐沛的半乾旱、半濕潤區,裂隙發育的岩質坡地,土壤水分條件較濕潤,自然植被為森林。3)薄層黃土坡地,由於下伏不透水岩層埋藏淺,地下水位較高,樹木往往可以通過發達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為森林。
3、微地貌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溝壑密集,地形切割深。由於地表徑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運移,塬面、墚、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較低,地下水埋藏深;溝谷及溝坡中下部等負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較高,地下水埋藏淺。在半乾旱、半濕潤的氣候條件下,溝谷及溝坡中下部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適合樹木的生長,自然植被為森林,墚峁、塬面及溝坡中上部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適合草灌的生長,自然植被為草原。溝坡森林植被的分布高度,自南向北呈降低的趨勢。
4、坡向非地帶性
陽坡坡地的地面蒸發耗水大於陰坡,同一區域陽坡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較陰坡乾旱。因此,陽坡的植被群落往往較陰坡更耐乾旱。溝坡的森林分布上限,陰坡高於陽坡。
5、黃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可持續利用
黃土高原50年來的人工林草建設,沒有遵循土壤水分地可持續利用原則,片面追求人工林草的高生長量、高經濟效益,結果多以失敗告終。如20世紀50-70年代的「山頂戴帽子」,在墚峁頂上造林,樹木初期生長尚好,但5至10年後多為小老頭樹或者死亡。20世紀80年代初期,飛播沙打旺,人工種植紅豆草,沙打旺、紅豆草3年內長勢喜人,5年後逐漸衰亡。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單位對人工林草地的土壤水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人工林草地出現了明顯的土壤干層,土壤干化現象嚴重。洛川塬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大面積發展的蘋果園,也已普遍出現土壤干層。
自然修復恢復的植被,最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群落最為穩定。吳旗縣的封禁實踐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觀測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復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時間也無須很長,3至5年就可以形成較好的植被覆蓋。 處黃土高原的吳起縣,是1935年中央紅軍經二萬五千里長征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的地方。記者初次來到這里采訪時,只在個別流域看到少許綠色,多數山山峁峁因開墾種糧而滿眼土黃。
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吳起縣特別注重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地方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動舍飼養羊和林果業、草畜業、棚栽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勞務輸出等農村後續產業的發展,使農民收入穩步提高。2008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58元,較1997年的887元凈增2771元。
1999年來,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扶持下,吳起縣計完成造林種草面積240多萬畝,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62.9%,成為全國退耕還林啟動最早、面積最大、成效最好、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縣。在最新的EOS衛星遙感圖片上,一片濃綠的顏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吳起的地貌輪廓。 經過30多年的建設,位於黃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保試驗站。
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的安塞縣,始建於1973年,是科技部國家重點野外台站、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點重點站。
這個試驗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試驗場,其中包括農田水分平衡試驗場、養分循環試驗場、土壤侵蝕試驗場等160個小區以及先進的山地自動氣象站和農林旱地微氣候觀測站,佔地75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面積和規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試驗站。
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重點研究領域是水土流失規律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黃土丘陵區生態環境特徵及演變規律、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系統結構功能及調控原理、流域健康診斷與管理理論及方法等多個方面。同時它還肩負研究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恢復和重建退化生態系統、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途徑等任務。
這個試驗站利用身處黃土高原的特有條件,30多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和陝西省關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農業發展的科技攻關課題和中國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31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以及中國科學院和陝西省的各類獎項18項。這里還吸引了來自俄羅斯、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同行開展合作研究。 小流域綜合治理(以上措施之綜合,外加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農業技術:節水技術和提高單產量的技術。重點在保持水土)。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壓縮農業用地。尤其對於這個土質比較疏鬆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一定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2%,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有11萬平方公里特嚴重面積。大部分地區的侵蝕模數在4000噸/平方公里,最嚴重的地區達3.57萬噸/平方公里。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布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一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范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陝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黃土分布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⑵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1.壓縮農業用復地,重點抓制好川地、塬地、壩地、緩坡梯田的建設,充分挖掘水資源,採用現代農業技術措施,提高土地生產率,逐步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基本前提)
2.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3.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超載過牧的地方應適當壓縮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實行輪封輪牧
4.復墾回填
實踐:小流域綜合治理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
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模式:工程措施(打壩建庫,平整土地,修建基本農田,抽引水灌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深耕改土,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復種)
⑶ 怎麼治理黃土高坡
作為生態問題回答:
1、植樹造林。現在黃土高原的政府都做得不錯啊。
2、注意建立水庫,水壩,防止夏天泥石流,滑坡。這一點也做的不錯。
⑷ 黃土高原上中下游分別怎樣治理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與南方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的治理進行比專較。 黃土高原水屬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黃土疏鬆易侵蝕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蝕作用較強。人為原因有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礦,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觸發機制。產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積,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產力,造成環境惡化,使得黃土高原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則: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治理和開發相結合。基本措施有:壓縮農業用地,採用現代農業技術,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場,規定合理的載畜量。露天采礦,及時回填復墾。目的:改善環境,提高植被的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意義:水土保持,脫貧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農業技術等措施並用,有機結合,效益互補
⑸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黃土高原面積約64萬km2,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之處,更是古代中華文明的發祥地。250萬年以來,在這塊土地上堆積了厚100—200m的黃土古土壤系列1,是全球最厚和最完整的黃土地層,也是塬地平廣、丘陵頂平坡緩、溝谷開闊,川、坪、澗、掌、地完整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⑹ 綜合治理黃土高原的最根本措施是什麼
在黃河上游地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在中游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樞紐
在下游加固黃河大堤
⑺ 如何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地理書上有 在這里只說一點點 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控制放牧,退耕還草 建設牆面防止土壤流失
⑻ 對黃土塬的治理措施
是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滲,削減地表徑流緩坡修築水平梯田,發展林果基地打壩建庫,攔泥蓄水在支溝分段營造防護林參考:
以上攔泥蓄水在支溝分段營造防護林不是的,原因應是打壩淤地減少水土流失。
⑼ 黃土高原怎麼治理
對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應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
重點是要保持水土
分為三部分:保塬,護坡,固溝。
保塬:平整土地,營造田林網,盡量採用推廣噴灌、滴灌技術。
護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
固溝:在主要的溝道打壩建庫,攔泥蓄水,營造防護林。
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不能只靠植樹造林來解決。要從多方面進行控制和解決。
以上為原創,希望採納